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里明月寄思愁——浅评散文《在月光中》

摄影丨曹新庆

杨连峰的“洋江系列”散文发表后,得到了广泛好评。坦白说,这些年描写故乡风土人情、怀缅旧人旧事的文章层出不穷。此类主旨的文章写出来容易,但想写好写精绝非易事。杨连峰的“洋江系列”散文,写的虽是普通的人、物、景,却呈现出以小见大的写意、以点带面的格局和以域谋全的情怀,体现出不同于他人的创作理念,颇有“大散文”的神韵。其2022年12月发表于“东营微文化”平台的《在月光中》便是一篇佳作,该篇文章获得2022年度“东微”首届美文奖。
月亮,因其明净、圆润、孤独、凄凉的多重意境,为历来的文人墨客所推崇,无论在神话传说中,还是在诗词歌赋中,它一直备受青睐,成为文学殿堂里一处重要的风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等等,已令它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月”,而是成为人间各种情愫的艺术寄托。《在月光中》的“月”,犹如一位看客,不愠不火,淡定地凝视着一切;又像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为月下的故事衬托渲染。开篇第一句“我们都抿着嘴不说话”,颇有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叙事风采,一开始就抓足了读者“月下观事”的心理预期,而这种艺术的展现必须在月的加持下,方才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文章采用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由“黄昏”到“月牙”,再到“月亮又大了些”,又到“月牙变成了银盘”,最后到“上面的黑点已很难发现”,以时间的变化记叙了小伙伴们由相约到行动到散开的玩耍过程,清晰自然,显示出作者的用思之妙。另一条是情感线索:“我们都抿着嘴不说话”“不约而同地抿嘴或偷笑”“我们嗤嗤地笑”“我们心里空落落的”“我们依然揣着同样的未了的心事”,作者的心情变化依次展开,也将故事情节一步一步推下去。月光中的故事很简单,作者心情的变化亦很单纯:期待着和小伙伴一起出来玩,是开心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月亮”、玩“藏亩”游戏,是快乐的;过程中遇到“长虫”,想到恐怖故事,小伙伴们是害怕的;提议“尝那新下的花生,回各自的家里拿好吃的,然后一起分享”,情绪又渐渐平复回来;而当“我”买完瓜子回来时,小伙伴们并没有如约而来,心情又是失落的;最后“我”若有所悟地回家,望着月和树,我的心情转而豁达。作者在写玩耍趣事时,用了些极富感染力的词,比如“我们大口吃饭,几乎是狼吞虎咽”“像风一样窜出去”中的“大口”“窜”,让人读罢如身临其境。
艺术性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而审美的原点则是作者特有的感情,是“我”的感情,亦是“我”对洋江的深情。寄托愁思,是杨连峰“洋江系列”散文里一以贯之的命题。无论是他写人的散文诸如《眼镜农夫》《弃的烟火》《十年祭十爷》,还是写物的散文诸如《灰磨坊之死》《蝉鸣夜话》《在夕阳下》等,无不抒发出一个游子对故乡的切肤挚爱和沉重怀念,而且他的文章并总能升华辐射到对整个乡村大地、对整个农民群体的关照关注,从而给人以逝去乡村挽歌的沉浸式体验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不是直抒胸臆、呼天抢地,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意象表现出来。比如,《在月光中》“虾酱”的意象。“吃”是生命的直接体验,那些滋养身体的饭菜,待与身体消融后,便在个体生命里打上深刻烙印,构成永恒。作者有两处写到蒸熟的虾酱:一处是在文章的开篇,“虾酱刺鼻但浓郁的味道弥漫开来”,指出“味道诱惑力十足”,具有消除“乏累、愤懑或是沮丧”的功效;另一处是去买瓜子时,写店铺老板“小石头”吃虾酱的情景,既是对开篇叙写的呼应,也是孤独清净中悲天悯人情绪的渲染,让读者体验到,那些在生命里扎根的东西才是真实、才是永恒,无论时光如何变幻,它岿然不动。诚如韩少功在《我心归去》所言: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杨连峰笔下的人情景,从来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文字张力中凸显出他先天性的文化自觉。梁晓声先生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读“洋江系列”不难看出,洋江这个村庄处在盐碱之地,风物并不富饶,但村里人们本分、质朴、善良,这给作者从幼年起形成了润物无声般的熏陶感染。尽管作者青年求学后就离开了洋江,但这种盐碱地文化已经融入作者血脉,令其在对旧事的描写中总能主动、自发地向文化层面的“洋江”靠拢和致敬。《在月光中》文化要素随处可见:小伙伴们玩的“藏亩”游戏就是一种文化启蒙的符号,作者在里面对游戏规则进行了详细介绍;月亮上的阴影部分是“一个老奶奶在树下纺线”“嫦娥和玉兔”,这是关于对月亮神话故事的乡村记录;《聊斋》片头曲和“半截魔”怪谈的惊悚,又将小伙伴们胆怯的心理渲染到了极致。这些文化要素,并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中国文化的博大、系统和浩瀚,但它们是鲜活的、接地气的和有生命里的,是乡村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读者在怀旧的阅读中引起共鸣,从而丰富了对“童年旧事”的阅读体验,这从本质上讲是文化寻根的一种。这种对乡土文化的致敬在杨连峰的散文中俯拾即是。
“月依旧明亮,依旧豁达,依旧寂寞”,是此文的文眼。作者借童年玩耍时的心情起伏,映射出人生就犹如这一个夜晚的心情,起起落落,高高低低,以小见大的笔力亦可见一斑。人生曲折,月亮是看得清清楚楚的,生命中会遇到意外,会遇到惊吓,会遇到遗憾,作者恰是借助童年这样寻常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真实。正如史铁生在《中篇1或短篇4》所表达的:美丽是丑衬托出的,善是恶衬托出的,健康是病残衬托出的,聪明是愚钝衬托出的。正因为有了这对立与衬托,世界才如此五光十色,充满竞争与奋斗,充满欢笑和悲伤。如果一切都归于完美,那世界便如熵之增值到极限一样归于毁灭。所以,体悟到生命的构成法则,我们心平气和了许多。只有认清并接受现实,才能避免悲悲凄凄、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才能脚踏实地、坚定坦然。作者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何谓美学意义上的美,即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这与海德格尔的生命哲学又有几分相似: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由此,“月亮”成了“我”生命感悟的言说者。
此时的“我”已不是那童年游戏的“我”,而是成长中的“我”。两种身份自由地切换,实乃作者表达的巧妙。童年的“我”经历的一切,是生命真实的展现;文末成长中的“我”已有着对生命认知的提炼与升华,“我”的言说专情、伤感而又带有哲理意味。除了身份切换外,文中有两次出现“一棵不大不小的柳树,被月发出的匀称且醒目的光,映衬得初秋熟稔的味道格外清新”。这样的表达,有鲁迅先生写作的韵味,深情中透着理性的清凉。柳树,已经成为了作者审美的对象,被作者罩上了人性的光彩。作者借一棵普通寻常的柳树,旨在传递对人生入微洞幽察深的感觉,于是人性的尖细鲜活随着他的笔端汩汩流淌。
“我”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中,借助“童年”这一视角,真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容地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整篇文章读来既有悲喜交加,又有生命的生气与厚重,洋溢着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我感觉这是他所有“洋江系列”所独有的,如“梵阿岭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作者简介:潘红英,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供职于山东潍坊一所中学。勤研究,善思考,多篇文章见报于各大刊物。爱生活,写生活,笃信生活的醇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江花月夜(散文)
用一段话描写《春江花月夜》
【散文】《流动的月光》|| 作者 江锐 | 朗诵 大海
散文诵读《月光之下》作者 金罡
经典散文:月缺月圆又一载
散文||赏 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