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挨饿那年——母亲一生(五)

1959年冬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时我五岁不懂这些,只知道爸爸妈妈好长时间不在家,我很想念他们。一天突然看见妈妈拿着爸爸的大皮袄,和一群人往家走。我认得爸爸的大皮袄,飞奔出去迎接——“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没有看见爸爸,只看到妈妈泪流满面。
那时候,我家已经从守林屯搬到乾元镇北路东。失去爸爸这棵大树,我们原本红火的家也立刻面临生存危机。大哥已经成家,大姐在守林屯,二姐在拜泉县城。妈妈谁也不想拖累,想自己独立生活,拉扯三姐、二哥和我长大。
父亲走后,妈妈马上选择了打短工找活路,到货场为收购土豆的老客“灌草包”(往草包袋里装土豆)挣钱。三姐和二哥上学,白天常常我一个人在家。常常有些人来我家,送来一袋一袋的土豆、小麦、小米,问明白是李佩衡先生的家,放下东西就走。后来听妈妈和大哥说,这些不留姓名帮助咱家的,都是爸爸曾经有钱没钱都帮助看病的乡亲们。有时我也上前街的姑姑家,姑姑心疼我这没爹的孩子,总是给我好吃的。特别是她家点心盒里的“牛舌头糕”(一种做成舌条状的蛋糕),那好吃的味道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二姐成年后,父母把她许配给一个屯子的邵忠海。邵忠海忠厚老实,还是当年屯子里有名俊小伙儿,过年扭秧歌时常反串扮花姑娘,画上妆比女孩还漂亮。邵忠海后来到哈尔滨投奔亲戚学开汽车,又当汽车兵抗美援朝,转业后分配到哈尔滨郊区的肇州工作,把二姐娶到肇州。二姐恋家,二姐夫迁就二姐,把工作调到拜泉县人委车队,开南京嘎斯。因为二姐夫是转业军人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工资高,1960年月工资72元,堪称当时的“高薪阶层”。父亲去世后,二姐和二姐夫也多次表示让妈妈到县里,他们养活我们。母亲不想母子四口都压到二姐身上。但当时三姐已经在县里上初中,二哥也该上初中了,妈妈不想让二哥也上县城,给二姐增加负担。但二哥非常想上县念书,二姐也偏爱她二弟,我二哥就自己转学办到县里了。妈妈不放心他俩,同时在乾元镇也确实没有生活保障,大姐和大哥都自顾不暇,只有县城二姐家条件好些,于是带着我也来县城投奔二姐。
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老家拜泉都称那个时期为“挨饿那年”(“挨饿”,东北话读为“NāiNè”)。二姐夫虽然挣得很多,但粮食配给紧张,有钱也不能买到足够的粮食。二姐家只住公家分配的一铺炕(一间半房住两家,各住南、北炕,或者叫“0.75间房”),我们四口人一来,二姐夫两口子吃不好睡不好。妈妈看这样不行,坚决要求二姐夫再给我们娘四个另租房住。二姐夫就在东邻租了一间房,安顿我们母子四人。

二姐夫每月开工资,就先把我们母子的生活费20元送来。后来二姐夫买房搬到南街,把那一铺炕公房让给我们。二姐夫也是每月开支就骑着自行车,从南三道街爬东大岗到东四道街给母亲送钱,送钱过程中对妈妈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在妈妈最无助的时刻,二姐和二姐夫(特别是二姐夫),对妈妈贴心的关爱和真金白银的付出,让我们度过难关,让妈妈终生难忘。
二姐夫提供是我们母子四人的“低保”,够我们的基本生活费。但在“挨饿那年”,定量供应的粮食大部分是用甜菜疙瘩等代食品充数,越吃不饱越能吃。三姐和二哥在上中学,天天晚自习回家后,饿得不行翻碗柜,找不到可吃的东西,就大口吃咸菜喝凉水。为了让我们填饱肚子,母亲在三九天到大雪覆盖的野地里翻找能吃的东西。手脚都冻裂了,但她一天天坚持,每天都多少捡回来一些能吃的东西。捡到最多是干枯的白菜帮,最珍贵的是一点点黄豆。就是这些干白菜帮和黄豆,帮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一年!
母亲把那些点火就能着的干白菜帮用水猛煮,直到能咬动为止;然后把煮烂的白菜帮攥成团,把玉米面撒在面板上,用白菜团在上面滚动,让玉米面在白菜团外包上均匀的一层,之后再放到锅里蒸熟;蒸熟后的“玉米面包子”,尽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外表看起来黄澄澄的,让人很有食欲!那珍贵的一点点黄豆,妈妈更是用尽心思,生成豆芽做汤,每次按我们几个孩子每人多少粒数着下锅。当时我们姐弟都很喜欢在开锅时围住锅台,看新出锅的金黄的热气腾腾的“玉米面包子”,看一颗颗黄豆芽在一锅清汤中上下翻飞欢快地跳舞!
饥饿把人变成了狼。三姐大我十岁,二哥大我七岁,但当时我对食物的“数学”相当的敏感和准确,在吃的数量方面与姐姐和哥哥分毫不让!妈妈说:小四儿你小,你少吃点吧!我不大吵大闹,但马上背过身去流眼泪,妈妈就受不了了,赶紧给我也分平均的一份。我也确实“大胃”,分多少吃下多少!最舍不得的,是分到碗里那几粒黄豆芽,一碗一碗喝清汤灌大肚,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吃那几颗金豆芽!
后来看肖红的《呼兰河传》,其中写到呼兰县城的人们都心照不宣地吃死猪肉,我感觉就像是写的我们拜泉小县城的情景。当时各家死了猪、鸡、鸭等,好像没有扔掉的,全吃。我家养的猪有几次快死了时,妈妈都让我杀它一刀放放血,然后吃掉。所以我在很小就当了“屠夫”。还记得第一次把刀捅到猪身体里时,我浑身颤抖的感觉。妈妈对死猪的处理,也很有讲究。先是把猪肉放到凉水里泡,去除污血;然后把猪肉切成小块全放到锅里猛煮,直到把水分靠干,成为油和肉的混合体,装在大坛子里,每次做汤做菜往里舀一小勺,猪油的香味就飘起来了,并且在汤菜里还能见到几小块肉!妈妈的生活艺术,使我们这个最穷的人家,在左邻右舍中却是经常有猪肉飘香的人家!(我家装猪油和肉的坛子,还曾经引来隔壁邻居的几次没人时“不经允许的取用”,妈妈知道后也佯装不知)。
当时饿死人的事情时有所闻。最深的印象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祝老师,长得黑黑的脸,高而瘦,据说是没出嫁的大姑娘。她教我很长时间,有一天突然换了老师,听说祝老师是长期饥饿,突然吃了一顿很难消化的豆面卷子,引起腹部不适又没有及时就医而死。
我也有一次吃饺子差点撑死的经历,长久留在记忆中。我父亲在世时家境不错,我肯定吃过饺子,但没有记忆。等我记事起,全是饥饿的记忆。饭都吃不饱,饺子更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那一年的五月节,在县人委工作的二姐夫分到一小块豆饼(黄豆榨油后的豆粕)。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这一小块豆饼比一块黄金还珍贵。妈妈把豆饼用水泡软,把韭菜切得细细的,与豆饼加各种调料拌成黄绿分明的馅,在五月节这一天包饺子吃。饺子热腾腾的端上来了,吃到嘴时那个鲜、香、滑、腻以及种种说不清楚又妙不可言的滋味,简直美极了!我和姐姐、哥哥摽着劲吃,竟然吃下31个饺子!饭后,我到西邻的堂屋地和小伙伴打扑克,打着打着觉得气闷,就解开上衣扣子敞开怀凉快凉快。在旁观战的邻家大婶突然叫起来——“唉呀!小四儿(我的小名)!你看你的肚子!”我低头一看,也傻了眼——胸口以下,肚子圆圆的凸出“半个皮球”!皮下的血管如一条条蚯蚓般清晰可见!我也立马感到胸口发闷、臌胀难耐,扔下扑克就往家跑。妈妈倒没有惊慌,她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揉肚子、灌“面起子”(小苏打水),折腾了一宿。不知是我的胃“特别能战斗”,还是妈妈的土办法起了作用,我终于平安渡过这一关。
尽管有这样的生死劫,我对这顿饺子的记忆仍然是美味无比!以致于后来生活好了,常吃到各种馅的饺子,却总感觉不如那豆饼饺子好吃。在我多次强烈要求下,几年后妈妈又特意包了一次豆饼韭菜馅饺子,但我吃到嘴里实在难以下咽,吐了出来。我怪妈妈没有当年做的好,妈妈说,不是饺子没有当年的好,是你的肚子不是当年的肚子了,嘴也不是当年的嘴了!
还有一年秋天,妈妈在野地里“溜”(在收获后土豆地翻拣)到一些土豆。妈妈看土豆比较多,就挑了一些大小比较匀净的,用盐水煮了,让我和二哥拿到电影院去卖,希望通过“增值”换来的钱,再买点粮食吃。我和二哥拎着一桶热乎乎香喷喷的土豆进了影院,果然大受欢迎,卖得很快。当然香喷喷的土豆,对我和二哥也有巨大的诱惑。开始还坚持了一段,但很快就崩溃了。于是我和二哥也边卖边吃,土豆很快光了。当时电影院里卖一种苏联汽水,叫“克罗瓦斯”,二哥又买了一瓶我们俩喝。(我也由此产生“克罗瓦斯情结”。2019年我给母亲迁过坟回程,在哈尔滨机场买了两瓶“克罗瓦斯”,坐飞机到济南后,儿子带着二孙子小米接机,回来的路上我给小米喝“克罗瓦斯”。小米喝得很嗨,一路上不断要喝“哥马斯”!)之后,我们哥俩站在银幕边上,又看了一会电影。记得是一个外国片,好像是深海勘探的故事,很惊险很刺激。我和二哥一边看一边打饱嗝,挺舒服。回家的路上,二哥一再教我,回家一定不要跟妈说。二哥其实也低估了妈的智商,因为多少个土豆卖多少钱妈是有数的,所以回来报不上帐妈就“审问”我俩。我经不住三问就招了,说吃了土豆还喝了“毒瓦斯”(我把“克罗瓦斯”记成了“毒瓦斯”)。妈妈骂我们两个不争气的东西,骂着骂着泪流满面。(待续)
作者简介:李德辉,69岁,东营党史(史志)研究院退休编审,首部《东营市志》主编,山东省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唯有亲情不能修改和选择!
李连杰:为利智还债7200万,独养5家庭40人,3位''挚爱''离世成遗憾
远在他乡的你,当父母去世后,你会思念家乡的一切常回家看看吗?
口述 | 婚礼上,我哥在我妻子面前嚎啕大哭,多年家丑终于曝光
结婚典礼上,我哥在我妻子跟前失声痛哭,十几年家丑最终曝出
乌溜溜的黑眼猪‖亲亲的二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