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童年丨放粮,儿时的节日

 放粮,儿时的节日 

小时候,我分辨不清这个节日和那个节日有什么区别,常常把放粮当作节日。因为每月一次放粮,家家户户都兴师动众,如重大活动盛装启幕。

 放粮的年代,是计划经济时期,粮食被国家统购统销,平均供应的一种形式。放粮,只属于我们这代或者几代人的记忆,并不属于所有人,它真实地记录了一段艰苦的岁月。那时,每人二十七斤定量,只有中学生和职工享受三十二斤,每月每人只能领到八斤面粉,一斤大米,半斤豆油,其余的数量只可以领玉米面、高粱米、大渣子、小米等粗粮了。每家每户的成员和定量,全部登记在一个粮食薄上,这个粮食薄就是领取粮食的通行证。

 不同区域的居民,户籍所在地点不同,户籍和粮食关系归属同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设立固定的粮食管理单位。记得我家的粮食归市第十一粮店发放。但是,由于我们居住的城郊结合部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粮食管理部门确立了下乡放粮规定,放粮的时间规定在每月的月底。

  那时,放粮成了我们的思念。因为每人二十七斤定量,每月都没等到月末,就已经弹尽粮绝了。只好用土豆、倭瓜和蔬菜填充空缺。清肠寡肚的没有一点油腥,被馋得好像胃里的馋虫都爬到嗓子眼儿。我们一天一天的盼着,盼望着放粮的车早点驶过来。情急之下,就蹬上柴垛瞭望,每驶过一辆汽车,我们就认真观察车厢上座着的人装束,是不是穿着白大褂,戴着小白帽?如果是,我们会迅速从柴垛上跳下来,找出粮食薄,准备好了粮袋子和运输粮食的爬犁,然后,全家人浩浩荡荡地到小粮店排队,恭候放粮。尽管掌握的情报非常及时,我们还是落在了人家后头,只好耐心地夹在长队里,一寸寸地努力向着窗口挪动。一上午的时间,才排到窗口,领到应有的粮食。我们用细小的、低矮的袋子盛白面和大米,用那些又粗又高的袋子盛粗粮,豆油有它专用器皿,是一具绿茵茵的玻璃瓶子,可是没有过一次能够盛满,到了瓶颈处,绿玻璃瓶便出现了一道分水岭,看着真让人感叹。

  接着,我们分别把它们放在爬犁上,仿佛满载的一车的喜悦,慢慢往家运。在我眼里,胖墩墩的粮袋,是最吉祥的象征;精细的、苗条的粮袋,何尝不是珍贵的幸福?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它们,生怕不慎把这吉祥和幸福散落在地上。

 当回到家,我迫不及待打开细袋子,欣赏那一粒粒白米,希望中午能够吃上一顿白米饭。妈妈却说,白米不可以动用,得留着,一旦家人中有谁感冒发烧了,用于熬粥败火。而面粉囤积起来,等到过年过节时包饺子。日子还是如出一辙,上顿玉米贴饼,下顿玉米贴饼,要么就是大渣粥和高粱米饭,清肠寡肚地,好在上旬和中旬不用土豆和倭瓜填空了。

 如此清贫的日子,串起了十的岁月,盼望放粮的细节在我的记忆里已成经典。1979年那个春天,春风异常温暖,改革的步伐探索地迈进林城。粮食管理发生了小幅度变化,放粮告别了我们的生活。市第十一粮店在河西区建立了发放点,不约束发放时间,我们可以随时到粮店领取粮食。并且,规定的供应粮食,不限制八斤白面和一斤大米,可以随意领取自己喜欢的粮食。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可以用粮食薄领到一大袋子的面包和烧饼,那份喜悦让我记忆犹新。

   九十年代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彻底取缔了粮食薄,吃粮食再不用通行证了。我们可以到威海发展、到珠海旅游、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没有粮食关系,也能有粮食可吃。

 然而,放粮不再成为我们生活的节点,可人们每每回忆段经历时,都会津津乐道,仿佛幸福的时光定格在了那里。

 粮食的放开管理,标志着中国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标志着粮食种植生产正行进在科学化、规模化的进程中。在这段征程上,国家不断地以“一号令”下发文件,为农民减税贴息,让每个中国人都会乐观地展望未来,并且能够从追梦到实现铸梦的愿望,将过去每月一次节日变成天天是节日!

作者简介:李艳霞,黑龙江伊春市文联 ,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经的粮店、粮证、粮票,老青岛难忘的回忆!
深夜排队买粮(岁月留痕之四)
1975年开平县定量人口购粮票
中国粮票的历史
1955年粮票全国启用:没票寸步难行
60年代的粮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