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乡的芦苇和苇席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家乡的芦苇和苇席

作者丨许垒      摄影丨李金峰

 某日,与家母聊起我年幼时家里的贫困生活,不经意间忆起当年农村入冬后家家户户编苇席的场景。那时的苇席让多少农家告别了饥饿,让多少野孩子走进了学堂。

 我的家乡在广饶县码头镇,地处黄河入海口南岸,属于黄河淤积的退海之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儿还是河道纵横,湖泊遍地,极适应于芦苇的自然生长。         

 春天的芦苇发芽于盐碱地里的滩涂和春水里,寒食节前后给人以丝丝寒意中暖心的绿。掐几段回家鲜炒,一口初春的鲜美,真是芦芽美味几人识啊。恰恰应了北宋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晓景》里的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夏天的芦苇,早已亭亭玉立,如身着戎装的女兵,飒爽英姿,舞动中透着灵气。苇荡深处多有水鸟寄住。端午节前后,常有乡民来采摘芦苇叶包裹粽子,还有下学后放牛娃和他们牵着的黄牛贪恋那滩涂上的芦苇嫩叶。确有“吾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韵味。此时的碧绿也许是在期待秋风寒雨的吹打,期待绽放头顶的芦苇花,像枪缨,更像将军头上的盔缨,甚是威武!

 冬天来了,苇荡深处成了野獾、狐狸的聚集地。每至深夜,鸦鸣狐叫,很是瘆人。更有大人为吓唬不听话的孩子,常常编纂出苇荡里的鬼怪故事。因此,儿时的我们多愿待在冰面上玩耍,很少靠近那神秘诡异的芦苇荡。

 芦苇的用途广泛,主要还是用于编席。苇席在故乡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儿的苇席篾花小,手工细致,种类和花样繁多,用途可分为床(炕)席、围墙席、苫盖席等。就是这不起眼的芦苇经过心灵手巧农家妇女的双手就变成了一张张洁净耐用的苇席。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苇席生意大火,竟然有了收席人争着从编席妇女屁股底下抢席子的场景,还真有点“洛阳纸贵”的意味。席子卖得好,这芦苇自然也成了抢手货,村民们竞相抢割。时间不长,近处的芦苇被抢光,大伙便跑到几十里外的滩涂去收割,早出晚归,人困马乏。记忆中,不知有多少个隆冬是在苇荡里度过,又有多少个日夜是在苇草车上醒来睡去……

 说到这编席,那可是大有学问。现在想来,竟然觉得家庭作坊在那个年代就彰显出了村民的聪明才智,处处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科学管理模式。苇席的编制大致分为割苇、晒苇、删苇、刷苇、锼/穿苇、饮苇、碾苇、扒苇、编席等九个工序。

 割苇、晒苇无需赘述。这删苇,仅一把菜刀就行,即割去芦苇顶端的芦花。如果遇上编席营生着急,上铡刀三下五除二,几天所需的去花苇子就出来了。铡去芦花又刷去叶子的芦苇像丢盔弃甲、横尸野外的残兵,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威武,光溜溜地躺在院子里,让人觉得有点凄凉。

 锼苇和穿苇就是给芦苇来个穿膛破肚,将它们做成一整片或三片宽度一致的苇片。这一步自然要有专业工具的辅助,一个锼子、一个穿子。因芦苇的直径不一,又因席子对苇片宽度要求不同,这一锼一穿就把滚圆的芦苇豁成尺寸不一的苇片。当然,这活都是由家里的父辈担纲,既要有娴熟的技艺,又考验着那足够的手劲。

 饮苇一环自然少不了孩子们的掺和,父辈们将捆好的芦苇用独轮车推到河边,我们就抡起镐头一番热火朝天,欲问何为?凿一冰窟窿!大小比芦苇捆稍大些即可,再用绳子将苇捆首尾相连,依次续到冰下,把绳头固定在河岸的树桩上,免得被冰下流动的河水冲走。         

 最考验我们这些孩子耐性的还是熬夜碾苇和枯燥的扒苇子。浸泡一天一夜的芦苇被父辈们赶在下午落日前破冰捞出,放到岸边沥去苇管里的水,稍后用独轮车运到村里的碾篾子场边,一捆捆躺在那里,按到来顺序排队等候碾压。说到排队等候,是因为一个村里只有两三个碾篾子场,忙碌起来不免要排队等场。当时做一个“设备齐全”的碾篾子场确属不易,碾压芦苇的石磙得是直径和长度都要达一米多的大理石,否则碾出的篾片就不熟,不熟的篾片编出的席子韧性就不够,使用时很容易折断。

 在我的记忆里,村里仅有的这几个石磙还是大锅饭时代的人民公社留下来的。而我们家好像总是被排在深夜里,或月明星稀,或夜黑风高。在场子边上玩累了的我和大哥,早已钻进篾子叶里睡去,被叫醒的我们,是万般的不情愿。好不容易排上号,也只有振作精神,一家人齐上阵。父亲手把着三米多长的木轴,控制着石磙的走向,母亲和我们兄弟两个用手推着石磙来回碾压,冰冷的石磙都被我们一家人的双手捂热了。

 扒篾片是最枯燥的,每人拇指和食指各带一个自行车内胎缝制的护套,然后两手指沥过压好的篾子皮,去掉篾子皮上包裹的芦苇叶,一条接着一条……看着眼前成堆的篾子捆,再瞅瞅墙角煤炉子上那吱吱作响的水壶,总觉得这冬天的日子咋那么的长呢。         

 屋子中间编席的母亲,坐在棒子皮蒲团上,一条接一条地忙碌着,从一条条篾片到一张席子,勤快能干的她一天能编出两、三张席,这种席子大约长2米,宽1.8米。忙的时候她整天坐在那里,吃饭也是“席地”而食。记得她说起我刚出生不久,为了编席,常常把我用小被捆起来,扔到一旁的棉花筐里,任我哭来闹去。和母亲一同嫁到村里的发小抱着自家孩子来我家串门,还嗔怪我母亲怎么舍得把嗷嗷待哺的我扔一边不管不顾呢。现在想来,如果那时候懂事,我应该做个不哭不闹的乖儿才是啊!        

 一棵芦苇一双手,一张席子一个家!

作 者 简 介

许垒,天津理工大学院长助理、教授,市场营销系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首席专家;天津市西青区科委副主任(挂职)。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参与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涵盖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以核心成员身份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王霞   文姐

外联:郭杰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朝花夕拾:你睡过“苇席”吗?
东北编席
鹿清江原创散文:苇席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行摄生活》-142【编席】
东北炕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