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电7-82研 | 我们这一代学子成了一部完整的“计算机发展史”的亲历者
 
学业进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群体
那时候研究生算是个新生事物吧。能作为研究生的导师,没有例外都是相关学科资深的学者专家。能给研究生上课,也得是学校最好的师资力量。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才起步不久,研究生怎样攻读?研究生怎样指导?估计都是师生面前需要探讨研究的首要问题吧。
7-82研很少有大课,本科阶段动不动几百人的大教室稀稀拉拉只坐十几号人。俺记得最小的班,就是俺和唯一的师兄两个学生,我们导师用一块小黑板上课,师生相距不超过1米。
长长的公式用粉笔划拉,然后再用板擦抹掉,师生共同沐浴在喷鼻呛的粉笔香中。近则近也,打瞌睡有天然困难,总不能明目张胆闭着眼睛流哈喇子,只好打起精神来呗。
那时候老师用的教材,未必是精致印刷。有的是简单印刷的教案讲义,有的是老师上课临时发的复印纸片,从学术期刊上摘录的段落。理论课、实验课都很艰深丰满,没有随随便便能搞定的科目。
因为都是最好的老师对付俺们,有时候超难的课程,比如“复变函数”“场论”“泛函分析”,也变得能够似懂非懂。
俺记得瘦瘦高高的赵玮老师讲“概率论”,把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硬是讲得头头是道,作业也能做得出来了。讲授微机编程的胡浦泉老师,让俺能在Z80单片机上汇编出“欢乐颂”乐曲,那个得意非常。
选修课陆心如老师讲的《图像处理》,让俺对这个方向产生了强烈兴趣,以至于断然“改行”,从数字通信转到图像处理,然后还奔她读了博士,混成了一辈子的饭碗。
我们这一代学子成了一部完整的“计算机发展史”的亲历者。在那个计算机技术起步不久的年代,从卡片式、穿孔纸带,到磁带、3.5寸软盘;从单片机、小中大型计算机,到PC;从Basic-Pascal-Fortran-C-C++;从俄罗斯方块-玛丽抓小偷-挖金子到RPG古墓丽影,生生打造了一个博物馆计算机软硬件专区。
彻夜守在机器边上,看着字符终端几个小时才蹦出几个字,无比的耐心,对付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现在看来极其原始的“计算机”。大家的学业,就是这样“熬制”出来的。

天字第一号博士
82研究生班有个特殊的人物要拿出来单说,因为他是当时全校唯一的博士生,没办法为他单独编班,只好放在我们班里鹤立鸡群着。他就是国内培养的第一个电子通信博士,也是西电天字第一号博士寇卫东老哥,一个传奇的人物。

寇兄陕西延安人,比苟淡年长6岁。他是77本科,但是79年就考了北邮的研究生,所以,他的本科同学毕业拿学士学位,他却是拿硕士学位。

我们78级82年入学硕士,他老兄入学博士,而且是全校唯一的。85年俺们硕士毕业,他老兄博士毕业,发表了数十篇让人眼红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期刊论文,为后来攻读博士学位的师弟们树立了事实上的标杆。毕业后顺便去了清华成为中国第一批7个博士后之一。

俺清楚记得,那一年他博士论文答辩,请来了当时国内超级豪华的教授代表团——江湖传说由5名院士3名大学校长组成。老大楼二楼中厅的会议室座无虚席,沿墙也站着一溜眼热地看着师兄“表演”的师弟们。那时候谁见过博士啊?!

陕西人有句不上台面的俚语,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走路吧?寇兄让俺们看见了学术之路,如同红烧猪肉一般的美而可口——请原谅俺这个不伦不类的类比,苟淡一时找不到其他唇齿留香的比喻。

寇兄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我们这批小师弟的关注对象和学习榜样,大家心头埋下的学术种子,以后慢慢都发了芽。至少苟淡是这样的。

寇卫东答辩现场,答辩评委席(从右到左):胡征(导师)、陆心如、郭梯云、蔡希尧、保铮等

右下角那个架子,学名叫做“投影仪”,一个简单的光学装置。写在透明胶片上的稿子,直接通过这个装置投向屏幕,是目前流行的数字投影仪的前辈。靠墙袖手肃立的不知名的眼镜师弟,留的是80年代非常时髦的“爆炸头”。
苟淡呢?就在寇兄背后一溜靠墙的黑影中的眼镜师弟群里吧……
 
“7-82研”学外语

那个年代学外语可不是个简单的事。苟淡奋力回忆,无论中学大学,外语好像都是国人在教,大部分都是Chinglish或者“哑巴”英语吧,直到上了研究生,才看见真正的大鼻子蓝眼睛的Native English Speaker外教老师。

那时候电视上收音机里有进口转内销的英语节目,地道的伦敦腔。82研究生班的一大风景,就是一帮胡子拉碴的老爷们,端一个搪瓷饭盆,食堂里打来“小酥肉”、“蚂蚁上树”浇在米饭上,挤挤插插坐在电视旁集体收看“Follow Me”(跟我学)。
从Hello到Good Morning,一股子清新地道的洋味儿直冲脑门。毫不夸张地说,虽然这些研究生都算是学富五车的中青年高知了,但是,听力和口语发音,从这里才算是真正起步腾飞。
很感动大哥哥们的带头、好学、坚持和不拘形式,往后的一两年岁月,天天的18:30准时雷打不动,快快地排队打饭,从3号楼(现在的北校区阶梯教室处),到食堂(现在的西军电餐厅),三步并作两步,就为了挤在宿舍的小电视旁,收看不怎么美丽的胡文仲先生和美丽的英语女教师Kate,讲Hello和Good Morning。想起来那个学习热情,真的是感天动地。
面对面见识到活的会喘气的外教,是个叫做Mike的美国胖子,一脸永远刮不净的络腮胡,走起路来真的是气喘吁吁,看起来随时要崩溃的样子。
Mike年龄不大,跟俺们相仿——其实是看不出年龄。未婚,原因未知。低收入,来中国打工教英语。Mike的学历专业不会很高,万幸他彻底不会中文,逼得俺们只能用Follow Me的腔调跟他现学现卖。
Mike上课有个怪癖,教室周围必须保证绝对安静。有一次老大楼外面打桩机还是鞭炮响,他气得吹胡子瞪眼。Mike人很好,鉴于他十分孤独,跟俺们这些嗷嗷待哺的研究生混,是他唯一的乐子。
Mike告诉俺们,他的国家电视台有几十个,看不过来,俺们那时只有4-5个;他的自行车竟然有21个变速,俺们只有飞鸽加重;不刮胡子不结婚也可以是蛮正常的。
Mike在学校当外教应该不久,因为俺记得俺们一群人有送别他。班里有个稍微丰满的姐姐(说了,你不用真的回头看照片吧)送了他一个——矮墩墩笑呵呵露着肚皮的弥勒佛,说是很像Mike。
Mike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然后我们就monk与monkey讨论一番,算是最后一节口语课。
对82研的学子们来说,国门的缝,从Mike这里悄悄打开了。感谢学校!
—未完待续—

注:本文来自7-82研校友的投稿,文中人物部分为昵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B计划毁了你的人生
【原创】迟发的微信——悼念我的恩师
计算机发展史上重要的人和物你知道哪些?
人类计算机70年发展史,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致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师生的新年慰问信
莫砺锋 | 我的师弟巩本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