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前进:江南第一燕 ——瞿秋白烈士评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江南第一燕瞿秋白烈士评传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首名为《江南第一燕》的诗是一位革命烈士于 1924 年前后写给自己的新 婚妻子的一首诗,后来著名二胡作曲家何占豪(1933-)据此创作了二胡协奏曲 《江南第一燕——致秋白》。这位誓要做苏俄作家高尔基《海燕》一文中勇敢迎 击猛烈的暴风雨的海燕的革命烈士就是与张太雷(1898-1927)、恽代英 (1895-1931)并称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1899-1935)烈士。——题记 

每到重要节庆日,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的学生都会来到常州市瞿秋白同 志纪念馆,向他们的校友、“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烈士致敬。一百多年前, 瞿秋白烈士正是从觅渡桥小学开始了他的人生启蒙。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向南三公 里是“常州三杰”之二的张太雷故居,向东不到一公里是“常州三杰”之三的恽 代英故居。秋白先生原名瞿双,后更名瞿霜,秋白是其表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 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1899 年 1 月 29 日,秋白先生 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青果巷 82 号八桂堂花园天香楼二楼。人们常说:“钟灵毓秀、 水土养人”,常州这块地面上似乎总是人才辈出的历史也或多或少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人才非天生,实乃自觉成。


在苏俄的峥嵘岁月

秋白先生是党内较早旅俄的几个中国共产党员之一,他的很多革命理论乃至 后来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旅俄经历有关。1919 年,秋白先生在北京投身五四运动,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五四 运动前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目的地有三:其一曰西方 之欧洲,其二曰东方之日本,其三曰北方之苏俄。

秋白先生选择的是一条不同于 常人的不寻常的救国救民之路,这条路的终点是多年前就经历“十月革命”而成 功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俄国。1920 年 10 月 16 日,作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 秋白先生即将前往苏俄赤都莫斯科采访,与前来送行的中学校友张太雷告别。远 行之际,二人彻夜畅谈,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秋白先生前往苏俄的时候正逢冬 天,生于江南温婉之地的他在凛冽寒风中寻觅着春天的气息。1921 年 5 月,经张太雷介绍,秋白先生在苏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1 年 7 月至 11 月,不到半年之内,秋白先生先后两次受到革命导师列宁(1870-1924) 的接见。1921 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秋白先生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 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并在中国班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 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1921 年 6 月至 7 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身在苏俄的 秋白先生以记者身份出席。1922 年底,我党首任总书记陈仲甫先生(1879-1942) 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访问,秋白先生担任翻译。1924 年,秋白先生从苏俄回国后,首次尝试着将《国际歌》按照曲谱配译 出来,但是在翻译“英特纳雄耐尔”这段时遇到了问题。据秋白先生继女瞿独伊 (1921-)回忆:“音译的俄文'英特纳雄耐尔’意译成中文'国际’只有很短 一点。那怎么办呢?他就一边弹琴一边想,用音译来翻译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 题。”

《国际歌》一经在《新青年》上发表,很快就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首战 歌。1925 年,秋白先生进入上海大学任教,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并在这里收获 了一份至为珍贵的爱情:与杨之华(1901-1973)女士喜结连理,并为其写诗一 首《江南第一燕》表明心迹。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创立,于右任(1879-1964) 担任校长,有着“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之称。不久之后,在秋白先生的影响 下,爱人杨之华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对从事革命工作的夫妻虽然聚少离多, 经常分处两地,但总能在诗文唱和中心意相通。 

秋白先生著述甚丰,主要作品包括两本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秋白先生由此成为第一位介绍社会主义苏俄的中国人。散文集《饿乡纪程》是秋 白先生自哈尔滨至莫斯科的游记,它拨开了国内外各种反动派所散布的种种诬蔑 诋毁之迷雾,真实地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俄现实。散文集《赤都心史》 是秋白先生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记述了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所见所闻,描 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 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他在散文集《饿乡纪程》中写道:我总想为大家 辟一条光明的路。从这个新生的苏俄身上,秋白先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秋白先 生在旅俄期间一定熟读过苏俄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一定特别欣赏“让暴 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句。因此,秋白先生敢为天下先,立誓要做“江南第一 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秋白先生后来受命于危难之际,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 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应该与他的 旅俄经历、文人气质和时代环境有关。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不过,瑕不掩 瑜,过不抵功。历史是公正的,伟人润之先生(1893-1976)曾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 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用伟人润之先生一首词中的语句来概括秋白先生这四年的旅俄经历很贴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 


与鲁迅先生的忘年之交

秋白先生的生平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与大文豪、被誉为“民族魂”的 鲁迅先生(1881-1936)的忘年之交。鲁迅先生一生正直无私、嫉恶如仇、襟怀坦荡,敌人倒有不少,朋友却是不 多。在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中,比鲁迅先生年幼 18 岁的秋白先生就是其 中一位。

按照常理,作为文坛巨匠和前辈高人,鲁迅先生应该瞧不上秋白先生这些后 生晚辈;而秋白先生也应该信不过不是中国共产党员的鲁迅先生。然而,鲁迅先 生把革新的希望寄托于青年,正如他所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 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而秋白先生才华横溢,论文著书,倚马可待, 其文学功底在当年的中国共产党内也是一时无二的,这势必引起鲁迅先生的瞩 目。就这样,对鲁迅先生佩服有加的秋白先生与对秋白先生赞赏不已的鲁迅先生 自然神交已久。 

1931 年,鲁迅先生和秋白先生第一次通信,并逐渐建立起深厚、纯洁而持 久的友谊。秋白先生和鲁迅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 1932 年夏天。一天早饭后, 正在上海养病的秋白先生由冯雪峰(1903-1976)陪同,去北川公寓拜访鲁迅先 生。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据鲁迅先生 夫人许广平先生(1898-1968)回忆:“鲁迅先生对这一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 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骨肉一样,真是至亲相见,不 须拘礼的样子。”那天,秋白先生和鲁迅先生相谈甚欢,直到夜阑人静。“好久 没有遇到过如此有朝气的新青年了!”鲁迅先生心里当时如是说。

1932 年 9 月 1 日上午,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偕儿子海婴冒雨来到上海紫 霞路 68 号秋白先生住所,秋白先生欣喜地从书桌旁站起来表示欢迎。两人热烈 地讨论文字改革。秋白先生找出一些字,请许广平先生用广东方言发音。午餐席 上,两家人谈笑风生,非常亲热。从这以后,两家来往更为密切。1932 年 12 月 7 日,秋白先生将一首早年诗作《雪意》书赠鲁迅先生: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提起二人的忘年之交,不能不提“左联”。如果把上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左 翼作家队伍比作冲锋陷阵的大军,那么这支大军的统帅就是鲁迅先生,而秋白先 生则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委员。二人在工作上相互信赖和支持,彼此心有灵犀、配 合默契、亲密无间;在文学上相互促进、相互尊敬、肝胆相照、坦诚以待。对于 二人在“左联”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曾如此中肯地评价:“左翼文联两领导, 瞿霜鲁迅各千秋。” 

在生活上,鲁迅先生也是多次在秋白先生囊中羞涩之际慷慨解囊,一解其燃 眉之急。秋白先生夫人杨之华女士也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之下在文学创作上突飞猛 进。更为难得的是,秋白先生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活动期间,多次在鲁迅先生处所 避难求助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逃出生天。鲁迅先生在上海两处相距不过百 米的住所拉莫斯公寓和大陆新村都曾为秋白先生夫妇逃避追捕提供过庇护。那时的鲁迅先生虽然是革命文化战线的主将,也处在文化漩涡的中心:攻击 他的敌人有之,误解他的朋友有之。秋白先生把正确评价鲁迅先生看成一项重大 任务,他花了四个晚上完成了 17000 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先生 给予了极为中肯的评价。两家人往来走动频繁,两位先生之间结成披肝沥胆、生死与共的友谊,摆脱 了世俗的利害,达到了圣洁的境界。1934 年 1 月,秋白先生奉命准备离开上海 前往中央苏区。临行前几天,秋白先生想当面向鲁迅先生辞行,并与他长谈一次。

 4 日晚,秋白先生来到鲁迅先生家。两个人三个多月没有见面,而这一次相见后 就将是长久的离别,两人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但两个人都希望倾听对方的谈话, 从中体味战友的深情。晚上,鲁迅先生一定要让秋白先生睡在自己的床上,他与 许广平睡在地板上。那一晚,两位先生都睡不着,也都没有睡,各自点上烟,就 这样谈了一个通宵,不知不觉天已微明,两人在依依不舍中惜别。临行前,秋白 先生将自己的一张书桌留给鲁迅先生作为纪念;鲁迅先生亲手书写清人何瓦琴的 联句作为一条幅赠与秋白先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此后,鲁迅先生一直挂念着秋白先生的安危,而秋白先生也一直关注着鲁迅 先生的健康。

1935 年 2 月,秋白先生在福建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得知秋白先生 被捕的消息,鲁迅先生宛如晴天霹雳,预感到秋白先生凶多吉少的鲁迅先生心急 如焚,多方奔走呼号,积极联络孙夫人(1893-1981)、蔡元培(1868-1940)等 各界爱国人士设法营救秋白先生。然而,急不可耐的蒋中正没有留给人们营救秋 白先生的时间,致使轰轰烈烈成功在望的营救行动功败垂成,让人扼腕叹息。

秋白先生牺牲后,惊闻噩耗的鲁迅先生不顾年老力衰、重病缠身,悲愤不已,他想 为秋白先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再次自掏腰包,编纂瞿秋白文集以资纪念。据秋 白先生外孙女李晓云说:“他说先把译文被编出来,叫《海上述林》,而且他还 做得特别精致。出版社的名字他给命名成诸夏怀霜社。霜是瞿秋白的名,诸夏怀 霜意思就是全国人民怀念瞿秋白。”秋白先生的遗稿也成为鲁迅先生最后编纂的 一部书稿。这是一位世界文豪和一位中国共产党领袖之间的友谊,它穿越了山河岁月, 直到今天仍然让人肃然起敬。 


与宋希濂的激烈交锋

杀害秋白先生的罪魁祸首无疑是蒋中正(1887-1975),但是直接执行者却 是有着“鹰犬将军”之称的宋希濂(1907-1993)。宋希濂,字荫国,湖南湘乡人,时任国民党第 36 师中将师长,驻扎在福建 长汀。就读黄埔军校期间,宋希濂在陈赓(1903-1961)的影响下曾经秘密加入 中国共产党,后来在蒋中正“清党”事件中退出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 月上旬,秋风乍起时,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 力撤离江西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秋白先生因肺病发烧咳血,不能随军长征,被留 在苏区坚持斗争,目送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据秋白先生继女瞿独伊回忆,秋白先生当时说:“你们走了,我要留下来。但是你们要相信,我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一直是会忠于党的。”之后,秋 白先生化名籍贯为上海、职业为医生的“林祺祥”,与何叔衡、邓子恢以及项英 夫人张亮等人计划经福建取道香港,辗转到上海治病疗养,不幸于 1935 年 2 月 24 日在福建上杭被国民党保安 14 团钟绍葵部俘虏,并被一变节叛徒出卖。


之后, 秋白先生被押解到宋希濂师部。秋白先生被捕之后,身份一时之间并未暴露,但是得到可靠情报的蒋中正严 饬宋希濂“严密清查”。后来,第 36 师军法处处长吴淞涛从叛徒口中确认了秋 白先生的身份,秋白先生知道事已至此再无隐瞒之必要,就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 份,置生死于度外。宋希濂这才得知真是自己昔日的黄埔军校老师秋白先生被俘 了。这下,宋希濂可是进退维谷、无所适从了:一边是自己唯马首是瞻的国家元首蒋中正,一边是自己对其威望、地位和才气都很敬佩的昔日老师秋白先生。宋希濂嘱咐手下严守秘密,以为缓兵之计。哪知隔墙有耳,告密之事令人防不胜防。纸终究包不住火,消息不胫而走, 有人到蒋中正那里告密。

蒋中正确认秋白先生被捕后又喜又怒。让蒋中正大喜过 望的是,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抓到了“要犯”秋白先生,真是“踏破 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让蒋中正怒不可遏的是,宋希濂竟然无法无天 地知情不报意图包庇“要犯”,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起初蒋中正准备 严令宋希濂将秋白先生押解至南京听候发落,后来迫于舆论压力,蒋中正遂将押 解之事作罢,但对早已视死如归的秋白先生暗起杀心。蒋中正无非是想借刀杀人而已,宋希濂焉能不知?但是蒋中正还是假模假样 地向宋希濂传达了劝降秋白先生的所谓“优厚”条件:一不用登报声明脱党,二 不用公开具结悔过,只要从此不为共产党服务,即可重获自由并安排工作。如果真能劝降秋白先生,不仅可以救昔日老师一名,自己对蒋中正也算有个 好的交代,一举两得,岂不美哉?宋希濂如此想,而且想方设法劝降秋白先生。 

为此,宋希濂还竭尽所能地优待秋白先生:积极给秋白先生治病,并采取了生活 上的具体优待措施。对于宋希濂的良苦用心,秋白先生洞若观火、焉能不知?然 而秋白先生不屑一顾,不为所动。虽然于公于私,宋希濂都想极力劝降秋白先生, 可是秋白先生不给他机会。宋希濂每次去劝降,都是无功而返、铩羽而归,真像 “霜打的茄子——蔫了”。宋希濂在其晚年所著的《鹰犬将军·宋希濂的自述》 一书中回忆道,有一次宋希濂劝降时,秋白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宋希濂说:“宋师 长,我知道你是黄埔一期的,我给你讲过课。但是一个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飞鸟 爱自己的翅膀更重要,我不能撕裂自己的历史啊。看在师生情分上,请你帮我办 一件事,给我一些笔墨纸张和一本唐诗,我要读书写东西。”这番话说得斩钉截 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宋希濂听后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呆若木鸡。利用宋 希濂提供的便利条件,秋白先生在狱中留下一篇《多余的话》,其最后的结尾是 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1935 年夏初,抱定必死之心的秋白先生在狱中因思念妻子杨之华,集唐人 诗句而成《忆内》一诗,以此向深爱的家人告别: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生休。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深谙“杀人要趁早”的蒋中正迫不及待地于 1935 年 6 月 17 日密电宋希濂“立 即就地处决具报”,以免夜长梦多。情非得已,宋希濂于 6 月 18 日上午 10 时在 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的中山公园对秋白先生执行了枪决。据秋白先生外孙女、瞿独伊女儿李晓云说:“罗汉岭那边有个亭子。就义之 日,秋白先生上身穿着黑色衣服,据说是杨之华给他做的;下身穿着白色裤子。秋白先生非常地坦然,还作了十多分钟的讲演,讲共产主义、抗日以及其他很多 很多,然后从容坐下,说此地很好。”之后秋白先生大义凛然地英勇就义,年仅 36 岁,走完了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人生。

天津《大公报》记者在行刑现场亲历了 这样一幕场景:“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彼独坐自斟自饮,谈笑自若, 神色无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据说秋白先生还请别人跟他一起喝,但 是没人敢跟他一起喝。人们惊讶于秋白先生面对死亡时的坦然,更被他的慷慨歌 声所震撼。这首歌就是秋白先生十多年前亲手翻译的《国际歌》:“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蒋中正故伎重施,对完美执行任务的宋希濂加官进爵。然而,天道轮回,邪 不胜正,反动的蒋家王朝最终淹没在历时的尘埃之中。

1949 年 12 月 27 日,宋 希濂在战斗中被俘,后被关押进战犯改造所。在改造所里,宋希濂整天提心吊胆、 魂不守舍,惶惶不可终日,害怕我党秋后算帐、旧事重提。然而,我党深明大义、 从轻发落,一念其积极抗日有功于社稷,二念其杀害秋白先生非出自本意,三念 其诚心悔过积极改造,在关押了宋希濂十余年后于 1961 年 1 月 18 日将其特赦。 


1980 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后定居纽约,并于 1993 年得以善终。 经过十余年的思想改造,宋希濂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政治觉悟 有了较大飞跃,与之前判若两人。唯一让宋希濂寝食不安、耿耿于怀、追悔莫及 的就是他亲手杀害了秋白先生一事。宋希濂曾经数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杀害 秋白先生一事悔恨终生:“那时,我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但决不轻易杀死一个 人,秋白先生之死,虽然是奉蒋介石之命,迫于无奈,但我一直感到自己罪孽深 重。因此,被俘以后,抱着必死的态度,拒绝谈话,拒绝照相,没想到共产党却 不计前嫌,宽大为怀。周总理说:'学生犯错误,老师也有责任。’陈赓将军还 让我第一批获得特赦,以后又让我当上了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六、七届 全国政协常委,但我为杀害秋白先生而悔恨终生……”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秋白先生 就是这样一位大丈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初心不改,信念不灭。蒋中正 意欲劝降秋白先生,注定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瞎子点灯白费蜡”,简直就 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蒋中正大概是忘了《论语》中那句“三 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斯人已逝,不可复生。秋白先生壮烈牺牲两年多后的 1937 年 10 月,根据中 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 广东 8 省境内 15 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内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 红军和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这支军队和 八路军、东北抗联这三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浴血奋战,终 于为党和人民打下了万里锦绣江山。 


纵观秋白先生的一生,无论是广为人知还是鲜为人知的事迹,都无一例外地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鲜亮的政治本色、始终的初心使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 信念不灭,则革命火种不灭;革命火种不灭,则革命之火必越烧越旺,必成燎原 之势,不仅烧毁一切有碍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腐朽、反动、黑暗之物, 而且照亮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有人将我党这 100 周年的历史概括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所幸,天 不绝华夏,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秋白先生的未竟事业之救国、兴国、富国事业已 经完成,强国之梦也正在变成现实。秋白先生在天有灵、在地有知,喜看“已教 日月换新天,人民政权稳如山”,足可慰怀!2019 年,在秋白先生诞辰 120 周年之际,瞿独伊、李晓云母女合著的《秋 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出版。党和人民没有忘记秋白先生:除了建设 纪念馆缅怀秋白先生之外,秋白先生还在 2009 年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之际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摘自朔方布衣《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end

作者简介

马前进,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逻辑学会会员、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业余党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 50 篇,独著《侦查思维中的推理方法》,合著《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科学辩护的沉思:科学确证与科学接受的方法论辩护》《职务犯罪侦查逻辑》等,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 10 项。主要从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公务员考前辅导(逻辑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end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授权发布】瞿秋白:此地甚好,开枪吧
1935年瞿秋白对刽子手:此地甚好,开枪吧!凶手宋希濂悔恨一生
没有人比瞿秋白的死更浪漫,关押他的人叫宋希濂,他非常尊敬瞿秋白,尊他为先生,还下
再话瞿秋白“叛徒案”
瞿秋白遭捕后誓死不降,临刑路上引吭高歌,最终遗言“此地很好”
瞿秋白被捕,鲁迅等友人急忙营救,却被一个女人出卖,他经历了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