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俊 | 宁海土制红糖:从采蜜到甜蜜浪花荡漾的大河




宁海土制红糖




从采蜜到甜蜜浪花荡漾的大河

文/陆俊

宁海长街,街长甘蔗也长!

这里有个九江村,是个甘蔗专业村,种出的甘蔗又粗又长,又脆又甜,紫皮、青皮、黄皮等品种齐全,一亩产出4000多株。到冬至后,甘蔗成捆成车运往批发市场、小店。闹腾在缑城的甘蔗,就是本地甘蔗唱主角了。

从小街小弄走过,紫皮甘蔗3米多长,手电筒一样粗,就丢在店外过道。顾客一来,“刷刷刷”刨好,又用小铡刀切成四、五公分的一小节一小节,放入塑料袋,品尝一口,脆爽甜润。我一直认为,吃甘蔗就为了"好"这一口“甜滋滋、爽歪歪”的感觉,没想到央视网报道说:甘蔗作为“补冬”的食物之一,味甘,性寒,甘可滋补养血,寒可清热生津。立冬时节甘蔗已经成熟,吃点甘蔗不易上火,还可以提高牙齿的自洁和抗龋能力。因此,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

宁海各乡镇都有甘蔗种植,像深甽镇老底子就叫“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一广东深圳,一模一样的名字,后来广东“深圳”家喻户晓,他们主动改“深甽”了,可见深甽人行事作风低调。对于甘蔗深甽更低调,他们有好甘蔗,却很少宣传,也许这种修长的绿衣少女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内销就能消化掉。2022年12月初,深甽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甘蔗田,自己动手砍蔗、运蔗、削蔗,青沙帐,甘蔗林,土地奉献给人类甘甜的神奇魅力在于农民的付出,甘蔗甜如蜜的背后,是农民长达四五个月的田间管理。感恩脚下的这一方土地吧,适宜的天气,充沛的降水,使宁海的甘蔗多了一份甜汁,脆爽了那么一大口。



同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还有宁海的土制红糖。在宁海某个“文学茶室”群聊,有群友义务代农民推销宁海土制糖。我说:“购买4斤吧,100元钱就能支持农民兄弟辛苦的劳动成果了,很值”。红糖指带蜜汁的甘蔗加工成成品糖,含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能润肺气、助五脏、生津、解毒、助脾气、缓肝气。红糖具有补虚、补血活血、暖脾健胃等功效。

过了二三天,“货”到了。我拆开包装,见两袋牛皮纸袋上印有“土制红糖”四字。在拆开的过程中,浓郁的清香和着一股甜味钻入了我的鼻孔。那种甜味好像是熟悉的,每一次吃糖都会体会到那种“甜”,但是确切地说,这种植物清香中透着甜味的感觉是从未有过,比桔子花的幽香要淡,浓浓的甜味带着春天青草芳香,直透胸腔,舒服极了。根据有关资科介绍,从感观上判断红糖质量,优质红糖的指标之一是“清香”,这土制糖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优质的红糖是不结块的,这款宁海“土制红糖”,绵软如细沙,没有粒块状,焦黄偏嫩不带黑色。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 巴”糖唱主角,大卡车一车一车从省、市″糖烟酒”公司调拨到县里。因为海运、通海关、储存(备)、国内中转运输,到了县糖烟酒公司麻袋包里的红糖结成了石硬的大块。仓库某一角,一个独立的大房间,支一口土灶大锅,三四个壮实的妇女拿着大铁铲,热气腾腾地煮水回锅炒糖,累得工人半死,炒散红糖后又装麻袋存储底温仓库,经数日、数月、半年数次转手,才能卖到顾客手里,如此折腾,颜色多数是褐黄,带有小块粒,小时候偷外婆手指粗小块粒当“糖果”吃,这是常有的事,现在才知道“好”红糖,应该像这宁海“土制红糖”水份少,色泽光亮、新鲜,不结小块粒的。



甘蔗自先秦从印度引入到明清,从贵胄到平民都喜欢;从最初的生饮蔗浆,到太阳下曝晒成糖,到热锅熬煎制糖,已然是像从蜜蜂采蜜到一条历史大河荡漾甜蜜浪花的过程。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蔗种”条目。清徐珂编著的《清稗类抄》在工艺类中说到浙江义乌城西有一个制糖的糖厂。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制糖——“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之,下农八之十之”。在宁海老底子“厂”有偏辟之意,如“山厂隔弄”,还是称“寮”较好。

在古代,蔗是殊美之物,糖多用于药。有嫩绿的竹蔗、红皮的昆仑蔗、接骨用的“药蔗”、珍品的“雪蔗(扶风蔗)”。而“糖蔗”坚硬,青皮如竹片,比其它甘蔗甜份足,而吃起来费劲、容易伤口齿,宜用于制糖,因此称为“糖蔗”。在一千年前,浙江温州瓯浦大地上就有这种“糖蔗”,宁海曾属台州,台州又与温州紧邻,同处东海大洋,舟帆交流甚密,因此宁海土制糖制作历史有300年的说法是可靠的。

今年宁海越溪乡糖蔗种植面积100余亩,可生产红糖90000多斤。现在,正一排四五个大锅,热气腾腾的熬红糖。方法简单,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大致步骤如下:将糖蔗榨汁;过滤后倒入锅里熬;等熬成糖浆,平铺到木板上风干、铲碎,便是原汁原味的红糖了。看似简单工艺,技术传统手法,但熬制过程比较长,一锅需要三、四小时,要不断搅动,去浮渣,防糖桨泡沫飞溅出锅,最后出锅铲拌。早上四五钟点起来,连续12小时还要多,壮老力也要累得够呛。根据宁波晚报新闻报道:越溪乡小林村种植户林益宝今年就种了1亩多甘蔗,一片片绿郁葱葱的甘蔗林随风摆动,长势十分喜人,他粗算算,亩产达1万多斤,能榨红糖900多斤,按每斤红糖25元计算,收入25000多元。

先秦时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到了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宁海各乡镇甘蔗林环境保护良好,远离城市尘喧,农民传统环保种植,土生土长的“糖蔗”野性中见生命力,自身抗“病虫害”强;土制红糖无任何添加剂,纯净的甘汁,传统的土制方法,为你捧上了甘饴、环保、绿色蔗糖,水份又严格控制在8%以下,焦黄、细绵有助食欲,补血、做菜肴料理不可一日无它,宁海蔗农万滴汗水,只愿换回你一句好评!


陆俊,笔名俊歌。1962年出生,象山人。父母曾在宁海象山二县合并期间,在宁海城关工作,一个热爱家乡的象山人,也热爱关注宁海。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不是卖家的酵友说点自己对红糖的调查
甘之如饴——中国人的“甜”味追寻史
《科普知识》糖类科普5分钟速成
说说手工红糖在中国的历史
古人吃上一口糖有多难|新刊推荐
唐太宗从印度学回的技术,不出二十年,就远超印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