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可军 | 宁海宋代文化名人的老师




宁海宋代文化名人的老师




文/应可军

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儒教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正体现出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正使得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汉字流传时间最久,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的它有其深刻的含义。汉字书法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声誉,在这里对“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的写法也极为之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这种写法形象地体现出中国汉字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这种象征意义也表露出儒家伦理对其深刻影响,对君王威严的敬畏,对亲上长寿的祝愿,对教师角色的重视,对天地自然的感激,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孝”观念。很显然,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崇奉,体现出人们的精神信仰,即仁孝观念,积极上进、尊重规律的入世心态。人们的这种焚香祭拜“天地君亲师”牌位的现象有别于宗教祭拜,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为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宁海在宋代出现了不少宁海乡贤、名人。同样,他们都有出名的老师。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这个师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而且也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然而在古代这个“师”更多的指历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因为他们的德服众人,功绩使得后人受益,比如人们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体力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孔子也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给人们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这些道理都是社会繁荣,国家稳定,民族昌盛的基石。现在看看宋代宁海的几位文化名人,他们的老师又是谁呢。

宋代的文化名人当属舒岳祥;舒岳祥(1219—-1298),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宁海阆风里人。幼年聪慧,年二十六岁时,以文章谒见荆溪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比之汉贾谊、终军。1256年中进士,授奉化尉。右丞相叶梦鼎曾以文字官荐岳祥入朝,以母丧离去。丧服满,适友人陈蒙总饷金陵,聘岳祥入总幕,与商军国之政,暇则谈文讲道,游览名胜,不烦以案牍之事。后陈蒙以移用军饷被去职,舒岳祥亦离去。军中将领争相挽留,岳祥说:“主我者以罪去,而吾固利独留邪?”辞不就。

咸淳九年(1273),友人谢堂欲荐岳祥入京师订正《通鉴》各家注释,事将成,奏入经筵备作讲读之士。后风景尹曾渊子又荐岳祥为户部酒务,此乃晋列朝士阶梯之职。贾似道时当国,亦闻岳祥之才,但以岳祥尚气简直,不肯对人作软媚之言,不拟即刻任用,欲以盘折抑挫之法驯服岳祥,然后为己所用。岳祥获悉,毅然离京回乡。宋亡后,舒岳祥隐匿乡里执教。与奉化戴表元、鄞县袁桷等交往甚密。晚年潜心于诗文创作,虽战乱频繁,颠沛流离,仍奋笔不辍。诗文与王应麟齐名。他的老师是竹林的王定,南宋时的王定,是个标杆性人物。这位政绩斐然、名满朝野的贤能耿介之士,据族谱记载,王定(1160-1250),字君保,又字敬睿,号云闲居士,生于宁海竹林村。深受家学渊源熏陶的王定,少敏笃学,31岁中举。虽在其后的几年中,闱棘屡有所失,但不失其志,皓首穷经,终于在嘉定元年(1208)得中郑自诚进士榜。虽已近知天命之龄,但历任象山、东阳主簿,端平元年75岁时升为温州知府,旋又调任庆元(今宁波)知府,后太学博士,兵部郎中,大理寺少卿,终秘阁修撰,赠朝请大夫。为人清慎自持,饮食服饰一如诸生,家业略无所增。据光绪《宁海县志》载,王定告老回乡后,致力于乡间教化,提携后学,寿高有91龄。为琅琊王氏在江南的一个支脉。这家族文化范畴了不起,还有一位唐朝诗人王维也是他家族人。舒岳祥在王定训导下。幼年聪慧,七岁能作古文,语出惊人。年二十六岁时,以文章谒见荆溪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比之汉贾谊、终军。


宋代宁海爵位最高当属右丞相叶梦鼎。叶梦鼎(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南宋晚期宰相。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少从学于郑霖。及长,复从学鄞县赵逢龙,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曾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书,兼任国史编修及实录检讨。次年,调任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了有名师教育外,宁海还有家学的。如宁海首位进士周弁;周弁(102l一1093),字君仪。一市东岙人。周弁年幼好学,读书每通宵达旦不息。家贫,但不肯求助于邻里,母施氏典卖衣奁以资其学。后至四明舅家,求良师益友砥砺学问。1038年,被荐于乡学,苦读二十余年。于四十一岁登进士第。初任会稽主簿,后迁松溪知县。熙宁七年(1074)改知武义,再调黄陂,官终平江节度推官。弁平生酷好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其事迹甚为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重。著有《周少师策》20卷,《韵类》17卷。1038年,被荐于乡学,苦读二十余年。于1061年四十一岁登进士第。初任会稽主簿,后迁松溪知县。熙宁七年(1074)改知武义,再调黄陂,官终平江节度推官。弁平生酷好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其事迹甚为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重。著有《周少师策》20卷,《韵类》17卷。

周弁不但自己好学,还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他有七个儿子,长子周炳,次子周炜,于宋元佑三年(1087)同年登李常宁榜进士。还有四个儿子也先后登进士第。他的一个女婿也是进士。因此被称为“一门七进士,连女八登科”。

另一位就是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又字景参,号梅涧,宁海深甽中胡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宝祐四年(1256)进士,授吉州泰和尉,侍母未赴。后改任慈溪县尉,因忤知府被罢职。不久以“文学行谊”荐授扬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聘任寿春府学教授,经考举改奉议郎,继知江陵县。胡三省自幼好学,受父亲影响,功课之余攻读《通鉴》。其父有感于《通鉴》各家注本虽富,但于音义、释文等乖谬甚多,又见胡三省天资聪慧,好学不倦,遂有期托勘误《通鉴》之嘱。胡三省十五岁时,父死,家境艰难,但胡三省牢记先父遗愿,愈加勤奋。宝佑四年(1256),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吉州泰和尉,由于胡三省刚正不阿、不事谄媚,任职期间得罪了庆元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又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扬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任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之后,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咸淳六年(1270),因母去世,离任回家治丧。丧服满后,改知安庆府怀宁县。同年,因李庭芝调任京湖制置使,胡三省才从淮壖回杭州。自登第后,胡三省在案牍之余致力于《通鉴》的勘校工作。虽公事冗繁,仍坚持不懈。宦游所至,见有不同版本之《通鉴》,务必搜罗;遇有《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在杭时,已编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著十篇。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请胡三省校勘《通鉴》,以教授弟子。三省撰写《准校通鉴凡例》一文。

宁海除了名师、父母辅导外,还有高僧辅导成才的乡贤,他就是“理学先声”“浙学先河”,位列台州乡贤之首的罗适。罗适 (1029一1101) 字正之,号赤城,宁海溪南罗家第二代祖,治平二年(1065)登进士,历任桐城县尉、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令及提点两浙刑狱,提点京西北路刑狱等。北宋治平二年(1065)考取进士后,任职34年,六任地方官,以称职爱民著称,多地百姓立生祠纪念他,还被皇帝封为元祐名臣。罗适在学术上,被思想家叶适赞为“理学先声”“浙学先河”,位列台州乡贤之首。罗适在繁忙的政务中,对家乡亦很关心,尤其关注教育,是宁海成为儒乡的功臣。《永乐院碑记》和《赤城书堂记》有记载。罗适成为进士的北宋时期,宁海能读懂《五经》等古籍的人不多,《嘉定赤城志》载:“罗提刑适记云:余成童时,好读书,而乡中无文籍,惟乡先生朱叟绛,世传《论语》《毛诗》,皆无注解,余手写读之,茫然不知义旨之罅隙,唯永叹而已。庆历中,有僧智贤师、禹昭师,皆里释之秀者。同游钱塘,传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静大师,惟贤通儒书,能讲《五经》《论语》。二师性明敏,志坚而气刚,各以儒、释二家自负,不少下人。余因得与二师游,假其书,叩其论议,日浸淫开发,闻此达彼,由是知圣贤之门墙有可入者,遂寻师访友,以终学业。余知经术之为乐,权舆於二师也。”从上述可知,北宋庆历年间(1041一1048)的宁海,书籍不多,师资水平是较低的,罗适是得到高僧智贤等的辅导而成才。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我所列的名人名师,但宁海肯定还有更多的故事望诸位补充之。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珪
古伯良校注:彭山县志(嘉庆)40人物志
温州谢氏进士名录
乡贤唐元嘉等
三晋名人——祁奚
志第三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