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滕延振|​许家山村概况




许家山村概况




文/滕延振

许家山村位于宁海县茶院乡西南,海拔200米,属丘陵地带。纬度29 º 19'12″,经度121 º 32'02″、(按村中下井位置测)。

村内陆势起伏,西高东阔。东邻力洋镇,西南接越溪乡;北部茶山盘亘,主峰海拔872、6米;西连山水,帽峰山主峰高584米。

许家山的地貌形成,为下侏罗纪的盆地沉积,属北北西向的断裂带。因炽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斜状喷出,倾向西北,产生了玄武岩地貌。为此,许家山地貌特殊,红壤浅层下布满了大小不等的玄武岩。因此类石块硬度高,断面如青铜,当地人称之为“铜板石”,是许家山建筑的主要材料。

许家山村年均气温16℃,平均降水量155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村内土壤以红壤为主。

许家山无许姓,据《宁海县地名志》:宋代,该处原为许家人所管之山地,故得名。现许家山主要为叶、张、王、胡四姓。其中叶姓迁入时间最早,根据当地《叶氏宗谱》,南宋末年叶大卿父子避乱至此定居,是开发许家山第一个大姓,也是利用玄武岩建造房子的创始人。

继后张、王、胡三姓相继迁入,具体时日无考。但可以肯定,他们也担负起建造石头村的历史使命,共同完成了拓展生存空间、将村庄的雏型发展到初具规模的进程。

许家山村现与周边的民户田、许家、小庵、亦长坪合并成一个行政村,称“许民村”。五个自然村田园、山林的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五个村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水田806亩,旱地2194亩,山林面积5000亩。五村共有620户,1800人,其中许家山村720人。

山下有71道公路经铜岭,东西横亘,至铜岭山脚下,有一村级公路盘亘到山顶,有不定时班车到达五村。许家山主粮以稻谷为主,辅粮有蕃薯、洋芋、苞米等;经济作物以茶叶为大宗,还有杨梅、油茶、桔子、枇杷、李子、柿子、梨、金针、葛根等。经济林尚有刺槐、香樟、桂花、银杏、杞子花等;花卉有月季花、茉莉花、菊花、美人蕉、鸡冠花、兰草等,植皮丰富。有7株枫香树、古沙扑树,树龄在200—700年间,均已建档,为省级古树名木,并挂牌保护。

村庄内有鸡、有鸭、猪等牲畜,小溪中有鱼有虾,山林中有野猪、野鸡、野兔等动物,物产丰富,植皮茂密。

一、历史沿革

许家山村位于茶院乡西部山区,距宁海县中心城区13、5公里,离茶院乡政府所在地3、1公里。整个村庄及台地的面积为了15、6万平方米。

宁海县以下的行政区划,至南宋始有记载。据嘉定《赤城志》,宁海划分为6乡19里,此后各朝都有变更。许家山村的行政区划也随之多次变动,但基本上是隶属于茶院乡之下。1932年,划为茶院镇许家山乡。解放后属柘浦乡,后又属茶院乡。2005年,许家山、民户田、许家、小庵、亦长坪五村合并组建为“许民村村民委员会”。

许家山村现有住户200户,人口720人,居民以叶姓为主,其次有王、张、胡三姓。

许家山村四姓中,其祖上都出过有朝野闻名的名臣和名人。如叶姓的祖上有南宋右丞相叶梦鼎(1200—1279),宁海东仓人,以“孤忠抗大奸”而传名;张姓祖上有张纯诚(1327—1369),宁海白鲤堂人。明洪武间任监察御史,号称“海东青”;王姓祖上有王俊华,茶院柘浦人。明洪武间为绍兴府教授,朱元璋美誉其为“江南书布袋”;胡姓祖上有胡献来,(1594—1653),大湖人。明天启八年(1628)进士,历任松江守、岳州兵备、南昌盐运副使等职。晚年乞归,“两袖清风,一副冰骨”,是古代官员中廉政的楷模。

2003年,许家山村在宁波市文物普查和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中相继被发现。2004年,陈逸飞的电影〈理发师〉在此拍摄。2009年2月,茶院乡成立“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2009年5月,全国山地自行车野外挑战赛在许家山村举行。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第五频道相继介绍许家山石头村的情况。2009年8月,宁海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现主任的许家山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2009年8月,许家山大道地、石碾、仙人屋被公布为县文保点,并挂牌。

二、环境布局

以许家山村为核心,东北至民户田,东至许家村,南至小庵,西至亦长坪。五村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其中许家山村核心区面积为15、6万平方米。

许家山村位于山顶,四周群峰环抱,其布局依山就势,由西南向东北渐低,平均海拔200米。村中有小溪穿过,与村东北的小水库相连,形成西高东阔,紫气东来的格局。

目前,许家山村处于交通末梢的地位。公路是村庄对外交通的唯一方式。71道由茶院乡政府所在地经过,许家山村仅有乡村公路与之连接,道路状况良好,可进入性较好,区位交通较为便捷。

三、石屋民居

许家山石屋分独立单体,连排“一字形”、“U”字院落、四合院等,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无严格的规范,却以“U”字型院子为多。十多个完整的石头院落多数朝南。

许家山村因为石板的颜色呈青铜色,当地老百姓又把它叫作“铜板石”。它大小厚薄不等,呈不规则形,因材质坚硬,便于采集,早在宋代,村民就用来建造房子。大小不等的石块组合成下宽上窄的石墙,有的为整体石墙,有的上部用土砖筑砌。高高的石墙保留着古人技艺的信息,在没有水泥石灰等粘合物的情况下,靠的是一双灵巧的双手,将石料层层相叠,形成了高墙石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鲜活的生命。有的天井地面用自然的铜板岩平铺,好似欧亚大陆的版图;许家山石头村核心区体现的是石头文化,而石头文化的精华所在是石屋,石屋的点晴之笔却在石墙。裸露的石墙呈现了原始的粗砺之美,有的一支冲天,有的墙体上部接当地自制的土砖,究其功用,村民谓卧室设在楼上,冬天石头墙要透风,砖墙能御寒之故。

石屋为石墙青瓦,屋面都呈硬山顶。内部用木构架,用材并不粗壮,也无精美的斗拱和雕刻。走进这里,屋顶的式样和柱头雕刻,已不是很重要,最有价值的要数铜板石石墙。

在倒塌的荒庑院落中,也可领略到石头墙坚挺的形象。

四、古道与街巷

许家山村平均海拔200米,村庄布局依山就势,由西南向东渐低。主街巷以南至北走向为主,相交多条小巷。主街巷为古代宁海、象山二县的必经之路,称古道,即石夹铜板碎石路,宽1、5—2米,长约五华里;村内河港宽1—2米,有的明显,有的转为暗沟,从西南经东北分叉至水结头,流入大水塘。大水塘是村庄的水口,从风水学上说,水口代表着一村的财富。从科学上说,是代表着一村的给排水容量。村内还有几个塘,也有放生、聚财等含义。

许家山村街巷主要有七条,它们又与某些小巷相交。如下井古街,长约217米,两侧有民居,东侧有河港,与秧田岭路相交;墙门头古街:长约380米,与张胡路相交;上井路,约200米,南与胡叶路,北与祠堂后路相交;张家路,约100米,两侧有民房,转张胡路相交;七塘路,约100米,南与胡叶路北与祠堂后路相交等。

许家山村深深小巷的石凳上坐着数位老人,他们安贫乐道,决不放弃断壁残垣的家乡。他们是村内最后一批守望者,不但守住了淳厚善良的传统乡风,更守住了这一大片最具原生态风貌,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石头村。

除了七条主要街巷,更能吸引人的是村内弯弯曲曲的狭窄小巷,真所谓曲径通幽。越往里走,似乎越走到了历史的深处。

看着这些石屋,恍忽觉得这里不是汉族人的村庄,而是少数民族的山寨,仿佛好像来到了十八世纪的罗马城堡;如进入了阿童木的世界。

五、古井、石碾、仙人屋、古桥

许家山村原有水井二口,称上井、下井。现上井剩遗址,下井犹存。下井位于下井路三角坛,用铜板石盘筑,方口委角,边长各2米,深约2米。宋井。从南宋末年叶大卿迁来就在建造使用,至今已七百多年。根据村民口碑,谓此井下有一个终年不竭之泉眼,如在白天舀的见底,过一宿水又会盈溢井口。当年在没自来水的情况下,就是靠这口井滋养着一村人。此水还可做酒,做的酒特别甘烈醇香。

在没有电动机械脱粒机的情况下,石碾是农村唯一的谷物脱粒工具,这类生活工具一直沿用到近现代。许家山石碾立在通往民户田的古道之上,圆圆的碾盘如一轮明月,高高地俯视着层层梯田和台地,是许家村石文化的又一处景点。碾盘设在村外是普遍现象,因村外有较宽阔的场地,便于利用牛的动力,更便于打扫牛屎。在古道旁的水沟中,发现了数级碾槽,此碾可恢复。

仙人屋,在南山下。支以二石,覆以一石,皆山间巨石,中空可躲雨。世传仙人屋,伴有“仙人造桥”的古老传说。

小拱桥一座,玲珑生烟,犹如摆设般精巧。更有一全天然的铜板石桥,架设沟槽之上,称为“铜板桥”。

六、传统工艺的特色

许家山村有传统的手工艺,并形成一种特色。自古以来,他们利用山地梯田中出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结合自已的智慧和匠心,延续着古代的手工艺。如在番薯加工上,他们就可制作出薯粉、薯粉丝、番薯干、番薯糕、番薯面等;特别是把番薯酿成酒,酒香扑鼻,酒味醇厚,是很好的番薯烧;又如将粮食加工成年糕,青艾糕、松花年糕等;他们还能加工茶叶,这是村里的一个主要经济作物,有着世代相传的手艺;最如,葛藤的加工,金针的加工、大蒜的加工等等,都是村里的传统工艺。

在竹编及木头制作工艺上,他们也保留有传统的手艺。如将劳动工具缩小,就是微形的手工艺品。

他们能将这些坚硬的石头建造起一栋栋石头屋,数百年来,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工匠。为此,许家山的手工艺传承应当得到及时的保护。

七、民情民风与祭祀

许家山村是一处实实在在崇尚劳动的山村,世世代代,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在当地的《叶氏宗谱》中“祖训”载道:“民依于食,故农事最为重要……”,可见他们祖先也强调要以劳动来求生存,求温饱,未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故此,许家山历史上未出过功名之士。

许家山人敬祖宗、也敬鬼神。村内有宗祠 、洪天庙、小庵。逢节拜祖宗、遇事问神灵,许多节日礼仪与山下同。许家山人也信风水,村东北的水塘谓“水口”;小庵旁有放生池。

许家山人还有一套节日,是世代人在丰收的喜悦中积累起来的娱乐文化。

1、石头村花生节、每年6、7月间,花生成熟了,村内会有歌舞庆贺;

2、石头村番薯节:宁海的番薯是毛屿杨姓太公从福建移种的,许家山人接受的时间较早,番薯成熟后,形成了一种庆贺仪式。

3、竹木编造:许家山人不但能造大石屋,还心灵手巧,可编造微形的劳动工具,是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4、仙人造天桥的传说:在古代,这则故事就流传在许家山一带,始出年代大约在宋元时期,是一个非常古老传说。反映了古代的许家山山民为拓展生存空间,探索山外世界所产生的雄奇的交通幻想。虚构的仙人本不存在,但仙人屋、石浪、妙峰山都是千年不垮的实物。这是一则虚幻与实物交织的故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很好题材。

5、伽蓝送子的传说:小庵内奉有伽蓝佛,人们可跪拜求子,多有灵验。远近求子者蜂拥,后有多名男孩寄拜伽蓝为母。传说很完整,很有趣味性。

6、清代徐镛《过许家山诗》:徐镛(1818——1890),谱名锡纯,字公锻,号友笙 ,宁海长街山前人,邑生,加州同衔,善诗,有《红岩山房诗抄》、《丹山游草》等。《过许家山诗》真实记录了清代许家山荒落和艰险的环境,也叙述了村民的艰辛。更有意义的是,他无意中记录下宁象古道的存在和作用。

7、七夕节: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许家山人的心中又会是一番新的解说,这种解说有着历史的渊源。

2009年上半年


作者简介

滕延振

滕延振,笔名泰山月,古道等。浙江宁海文物办退休。国家文物博物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博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海民间文艺家学会顾问、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国家、省级论文多篇,专著多部。也兼写小说、剧本、小品等文艺作品,并获市、县奖。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徐培良/林中鹰等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顺龙| 走进石头村
浙江藏了个石屋古村,被称作石头王国,来此游玩仿佛回到了古代!
许家山石头村,真正的原生态古村落,一个五彩斑斓的石头王国!
穿越七百年,感受“春天里”的许家山石头村
再望石屋
宁波市内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石头王国游客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