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九):正嫡之争

(九)正嫡之争


 
由于崇祯殉难,京都陷落,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立储问题一直困扰着明朝遗臣。福王朱由崧在一部份旧臣的簇拥下抢先在南京谒陵,后二日称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是为弘光帝。然而,东林党大臣虽然一力反对,但拥立者有四镇重兵作后盾,谁敢不服!期间虽有“南渡太子案”、“遗诏案”出现,暗潮涌动,众说纷纭。“拥潞”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朱由崧名不正,言不顺,但皇位已窃据在手,发号施令,众大臣只好听之顺之;内阁首辅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又乘机排斥异己,大肆打击东林党,朝政一片混乱。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宏图、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姜日广,及凤阳总督马士英建议,请分江北为四镇,以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分统之。得功辖滁、和等地,驻庐州,经理光州、固始一路;泽清辖淮、海等地,驻泗水,经理开、归一路;良佐辖凤、寿等到地,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高杰驻徐州,辖丰、沛、萧、砀等地十四州县;以阁臣兼督师史可法节制扬州。不久又进封黄得功为靖南侯,进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封刘泽清为东平侯,刘良佐为广昌伯,高杰为兴平伯。史可法身担重任却被排挤在外,
马士英因此在内阁权柄日重。

1645年,
明驻荆襄总兵宁南侯左良玉与凤阳总督马士英争权,放着外敌不管,为避大顺朝农民军,“以清君侧”之名发兵几十万欲攻南京。四月,左良玉虽为黄得功所败,中途病死,军中将领共推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日,大军东下,朝廷传令让黄得功渡江防守,剿灭叛军,于是,左部几十万明军进退失据,左梦庚遂率部倒戈降清。

接着南京请降,福王被掳,扬州、江阴、苏州、松江相继被陷,新任监国潞王朱常芳在杭州出降,王储问题又一次出现真空;谁能承继大统,各王储心中无数,诸大臣也众说纷纭。

继起者之一,朱聿键自十二岁被囚于家中,好不易时来运转,三十一岁上做了四年王爷,崇祯九年,唐王慨然以国事为己任,一腔抱负,也顾不上祖训;亲郡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招兵买马准备北上勤王。可惜猜疑成性的崇祯对这位一腔热血的宗亲并不领情,半路上就派锦衣卫把他赶了回去。接着新帐老账一起算,责备唐王擅杀叔父,擅离封地,无法无天,下令废为唐庶人,并囚禁于凤阳高墙之中。这一关,又是七年,崇祯覆亡后,弘光继位,终于把唐王放了出来,但此时局势已迅速恶化;长江防线不攻自破,南京开门请降,福王朱由崧在芜湖被掳……朱聿键以明朝疏藩即位称帝,但却得到两广、赣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残明政权的承认。于是,隆武取得了明朝的正统地位,颁诏号令天下。


继起者之二鲁王朱以海,鲁王这边虽也在绍兴监国,但正嫡之争同样棘手。一、谁是皇储正统,是迎唐还是拒唐成了朝政首要问题。二种观点各占一半,手下大臣亦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二、皇权威信。“自古入关者王”,早有定论。但也须身体力行、有所作为才好。可登台拜将,几战杭州之役,不但无功而返,还损兵折将,更不用说北上南京谒陵,亦是遥遥无期。虽然,行朝有三法司执掌,但相互折台、互挖墙角,且手段不少。三、兵员粮饷。鲁监国所控制的区域只不过是宁绍台、金温衢等地区,粮饷有限,人多嘴杂,莫衷一是。



鲁监国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拮据:他们所控制的区域仅限于浙东一隅,实际有效控制区仅有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府之地,所供赋税每年约六十余万钱粮;而军队和官员数目庞大,在财力上显然力不能支。

鲁监国政权虽处抗清前线,却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兵源和财力。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下长为此争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官军和义军每为“正饷”和“义饷”争闹不休。针对此种情况,当时户部提出,以实际兵员为准,由户部统筹兼顾,但遭到方国安、王之仁的反对。

方、王二人凭借优势兵力,竭力主张“分地分饷”。由他们统领的所谓“正兵”瓜分全部正饷,即按田亩计征的正额田赋,而“义兵”则只能食“义饷”,即通过劝输等办法取得的粮米。这么分配实际上是使“义兵”没有固定粮饷而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地。这就是所谓的正兵“分饷”。
    
“分地”是规定支饷要由各自固定的区域供给。方、王等人的“正兵”既然享有全部正赋,自然可以到各处去征派,而“义兵”却没有固定的供饷区域。这就引起了不少廷臣的反对,户部主事董守谕说:“分饷、分地是错误的,应当是一切田赋税供归户部,然后按兵员数目授饷,再按照所处地方的远近决定发放的顺序,以使兵士按时得到食物和兵饷。所谓义饷,空有其名,难以为继。实际上是遣散义兵之举,让其自生自灭。” 

“计兵授饷”当然要比“分地分饷”合理,但却取消了方、王等一部份军人的特权,方国安、王之仁等一己私利,却竭力表示反对。户部给事中邵之詹又提出,按区域划分,即绍兴之赋归户部,宁波之赋归王之仁,金华之赋归朱大典,其余之赋归方国安。于是,张国维与朱大典开始分地治兵,朱大典辖金华、兰溪、汤溪、浦江,张国维辖东阳、义乌、武康、永康。方国安等辖富阳、桐庐、上虞、诸暨,以溃兵列江上,纵暴无状。

原来鲁监国手下,以方国安兵力最盛,王之仁次之,号为“正兵”,食宁、绍、台三郡田赋,即所谓的“正饷”。钱肃乐、熊汝霖、郑遵谦所统率的义军,只能吃“义饷”,即取自于富室的乐施和民众的捐助。不久,“正饷”竟把“义饷”也侵夺去了,使义军陷于无饷的困境。钱肃乐派员到鄞县、奉化二县支饷。方国安竟下令二县不准支付。钱肃乐率领的义军甚至断饷四十日,沿途乞食为生。但义军激于爱国之忧,相聚不散,无一叛者。户部主事董守谕感叹地说:“江上之师从此就要溃散了!”

而大军云集后,各地蜂涌而来的将领不可胜记,而且人人尽可招兵派饷,甚至抄掠百姓,地方搜括殆尽。开始时抄掠目标还只是降清的人家,后来则遍及富室大家,以至农工商贾之人无不推索诛求。

巡抚荆本彻奉命西征,不过浙西一步,却在宁波打粮,搞得人心惶惶。方国安一军驻军江上,数百里地面上的民居尽为其占作营寨,使得人民流离家室,村落萧条。偏偏这年秋天大雨肆虐,田舍漂没;第二年春天又值大旱,从二月至五月,滴雨未下,赤地千里,米价暴涨数倍,斗米五百文,百姓惶惶。钱肃乐曾上《民有十亡而无一存,民有十死而无一生疏》,备述民不堪命之状。

地方既已贫困,义军自然苦无钱粮,钱肃乐几次向鲁王上《乞饷疏》,慷慨陈词,但饷始终不至,逼得大部分义军自动散去。连兵饷也有正嫡之分,鲁监国之行政真是可悲。

而食“正饷”的军人们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互相倾轧,飞扬跋扈。张名振就因受方国安排挤,独自带兵从抗清前线返回原驻地象山石浦;黄斌卿由于所属派系不同,与鲁监国政权也是貌合神离,“身在曹营心在汉”,早早就有了投奔福建唐王阵营的打算;王之仁身当重任,面临大敌,畏葸避战,却在西兴纳妾,勒索追饷,胡作非为,引起了钱肃乐、于颍、孙嘉绩等人的不满和议论。王之仁知道后不唯不思悔改,反而揭参诸臣不已,甚至拔剑相胁。粮饷之争已闹得满城风雨,众将反目。


即使一些较低级别的将领也是威福自专;原刘泽清部将张国柱,曾在崇明降清,后浮海来归,留置定海守将王鸣谦麾下(王之仁之子);张国柱率部在慈溪、余姚打粮,引起兵民相杀,其兵焚民居而去。如此猖狂跋扈,为害地方,不仅王鸣谦无可如何,就是朝廷也无计可施,只能用封官晋爵加以笼络。因此诸臣争谋高爵,请乞无厌。当时廷议要封张国柱伯爵,监察御史兼兵部职方司主事黄宗羲表示反对,他说:“如若这样,止哭喂饵,那么悍将益悍,骄将益骄;后若有类同,人和事又将如何处置?依我看挂名将军就已开恩了。”鲁监国虽然接受了黄宗羲的意见,但军人之横暴并未有所收敛。

兵部尚书余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时以为名言。

余煌(1588—1646)字武贞,号公逊,会稽人,天启辛酉科乡试二十二名,天启五年殿试,状元及第,初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至右庶子,鲁王监国,起礼部右侍郎,再起户部尚书,皆不就。明年以武将横甚,拜煌兵部尚书,始受命。江干师溃,鲁王航海,他自赋绝命诗一首,自沈渡东桥下。国朝赐谥忠节。

除粮饷之外,正统之争也引祸不少;前一阵子,鲁王就任监国之后已派遣特使,专程赴福州解释嫌疑,消弥隔阂,为共同抗清,两家不分你我。但底下拥立之人各有拥戴居功打算,正统之争不能含糊;二个政权为此口水战不少,一时唾沫横飞,好不热闹。接下来内耗升级,闽诏至,张国维、熊汝霖建议弗受。朱大典与钱肃乐谓,“宜受之”。两议各有所执,隆武闻讯,亦同授二位阁臣衔。接着,唐、鲁两王争相拿出大把银子和高官厚爵在对方政权内挖墙脚,利诱之下,鲁监国内部也分成两派,一半主张迎唐,一半主张拥鲁。右佥都御使、太仆寺卿钱肃乐慷慨陈事:“大敌当前,而同姓相争,岂能成中兴之业?”

正因这些建言和《乞饷疏》,又触犯了朝中贵戚,以为钱肃乐递福建有谢表,具贰心。张国俊、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互相勾结,处处排挤钱肃乐,还派人暗杀他。钱肃乐悲愤难抑,但又无可奈何,含泪上疏说:“臣自举义以来,大仇未复,终不敢归安庐墓。愿率家丁数人,从军自效。”

鲁王虽加慰留:“爱卿勿忧,朕另授你为吏部,不带兵。”但流言不止,逼得钱肃乐无立足之地,只得逃离绍兴。半路上又上疏曰:“臣从今披发入山,永与世辞。”力辞鲁王加封他的吏部尚书兼理户部之职,带着一邦子弟离开绍兴,辗转翁州、温州。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军平定浙闽:作为第二个南明朝廷,隆武政权为何不战而亡?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门柳》第三部读书笔记
第四节 鲁监国政权的抗清活动
图文详情
被淡忘的历史: 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
地图上的战争:南明两大政权相互夺权,清军趁机攻占广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