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伟望 | 人类需要一缕温暖的阳光
人类需要一缕温暖的阳光
文/袁伟望
1月16日,冬雨降温后晴朗而冷肃肃的一天。上午9点,我坐到阳台上翻看梁衡的《山川如我》。这本书,我放案头不时翻读,已经有几天了,总感觉梁衡是大地山川的知音,他写山川写得格局宏大,妙趣横生,他让山川说出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大道”,能入心,有时还能让人顿觉醍醐灌顶。
譬如,他写澳大利亚人,说澳大利亚人能过上田园牧歌式生活,“这大半要归功于大自然的赐予”。他描写澳大利亚人的生活环境,是我所向往的。梁衡说,在澳的任何城市乡镇和高速公路旁,你找不到一点裸土。草坪之外,树根下或其他的地方都用人工粉碎的木屑覆盖起来,真是珍爱尊崇如若神明。他说澳人的生活环境,有两点特别动我心:一是珍爱尊崇如若神明的态度,一是用人工粉碎木屑覆盖裸土的实际行动与没有一点裸土的实际效果。而那份“土屑”,更带有大自然的芬芳,令我欢喜。
譬如,写德国人少、环境幽静,梁衡联想到了朱自清欧游时的情景,扩大了时域空间:火车爬到半山,一头牛挡住路,车就只好停下来,等着它慢悠悠地走开。他说欧洲人竟是这样的舒服啊(现在的中国也有这样的舒服,我不特别羡慕)。梁衡又联想到他自己在德国牧场上不见牛羊,只见绿绿的草;在城里不见人,只见空空的街,生存的空间是这样大,感到心里很宽,身上很轻。他说的“心里很宽,身上很轻”入了我的心眼。后来他说了,是环境的从容养成人性的谦让。当他说,谦让时不是针对哪一个人,是针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满意和尊重。我心戚戚了,“从容”“谦让”,于我,近似于醍醐灌顶。
这个时候,我心戚戚,我应该想些什么呢?
我不应多想的。我应该随着梁衡走到罗马尼亚的佩莱斯王宫里去,那王宫,那王宫周边的环境,作者说,那“完全是一个童话世界”。王宫以山为背景,用厚重的花岗岩起墙,向上层叠错落,挑出许多的尖顶,橡木镶拼出许多图案的门窗,衬着皑皑白雪,掩映在常青松杉和还留些红叶的枫树林中,那橡木是纯自然的原木……
我不应该多想的。我应该随着梁衡愉快地走到列宁格勒,去“秋遇”那边的夏宫——就像佩莱斯王宫一样,它们现在都成了艺术博物馆——去品读夏宫前的一方清水,大片耀眼的红枫,圆形的金灿灿的屋顶,去看那个瞪着一双亮亮大眼睛,在石梯上一跳一跳捡树叶的圆脸庞的漂亮孩子,去享受那暖洋洋静静地洒在身上的秋阳,再想想莫斯科冬宫的富丽与堂皇……
我不应该多想的。我应该随着梁衡去看平壤的雪,去看印度的花和树,去看欧洲的教堂,或就径直回到国内,去看晋祠,去看冬日的香山,去看娘子关前的飞瀑,去看恒山悬空寺,去看壶口瀑布,去看古城平遥,或者就去杏花村访酒,去霸王岭上听猿啼,去长岛读海,去九华山悟道,或再去青岛看房子,去阅读武夷山、武当山……
可是,当一缕暖阳从窗外照耀到我身上时,我感觉到冬日阳光暖暖的光亮,我心里起了温暖,想到了那一幕:“华沙之跪”。但很快的,我的脑海里映现出当下仍时不时去祭拜什么神社什么鬼魂的东方岛国来了,这是三年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吗?我也不知道该说是,或者该说不是。
华沙下跪之事,被收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目的相当明白,是让我们的后代反思战争,反思人性,反思德国与那个岛国及岛国之人。是的,岛国之人是更应该去深刻反思的,像德国人一样。但,现在,我要问,岛国之人在反思吗?会反思吗?这反思的深层文化基因是什么组成的呢?
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那一天,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纪念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想想,人类文明已“进步”到21世纪20年代了,当下的岛国却仍在祭拜靖国鬼魂,没有反思。这几天它的那个叫岸田文雄的首相,一路访过去,走了五个国,抛弃“专守防卫”原则、背离日本和平宪法理念,四处寻求加强防务与安全合作,最后竟还与美丽国签署更有“远见”的“太空领域合作协定”,扩张着军力,膨胀着军国主义的野心。这是“人”心当想、“人”事当做的吗?
看来这岛国之人,既没有澳国人的地广人稀(上天不赐予,永远让其逼仄),又没有德国人的从容(罪孽因之无法得到纾解)。难怪他们要被自己的忧伤文化绝望着,难怪他们胸中的不知哪来的浊气还要被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强力压缩着,让其找不到释放、透气的口子,也难怪了,他们竟会不顾大自然的报复,不顾其更多人的生命担忧,做出要排放核废水到太平洋中去的事情来。
这个冬日上午,我心本与梁衡《山川如我》共鸣着,心本很宽,身上也很轻,也想着人在大自然神性与宽广面前应该“尽力去望,尽力去听”,因为地球虽小,对人类而言,天地仍然极大,天籁依然极美,人间烟火依然可亲。心里有点堵,有点寒,有点冷,也有点痛,有点伤心:人呢?人啊,这个地球的人呢!现在俄乌还一直冲突着,也真是的,和平就真的那么难吗?
当下的世界真是处于眼下数九寒冬般的冬日吗?当下的世界有我眼前该有的那一缕自然与心灵中温暖的阳光吗?在疫情已经肆虐三年的今天,我们人类还是不能够安静下来,安静一点,好好地反思一番吗?一战,二战,西班牙大流感,这次又是三年流行了的新冠疫情……我们人类的灾难还少吗?我们太需要让所有“人”感觉温暖的那缕阳光了。
作者简介
袁伟望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春到晴隆》。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山水尤□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卧虎湾】李培禹:又见梁衡●文坛轶事
文字,是贯穿生命的诗行
秋之吻【情感美文】
“房奴”之死
深秋,许我一世温暖
懂得珍惜 懂得放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