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舞笛 | 深邃的智谋,细心来领悟

深邃的智谋,细心来领悟


—电影文学剧本《营救与谋杀》研讨评点摘要

文|舞笛


2019年年初,在由河南平顶山作协卫东分会主办的《东方文学》杂志上,重点推出了该市作家古月先生的电影文学剧本《营救与谋杀》,而后,木子叶寒微信平台又于5月份用了一个月时间分五期连载发表了该剧作,随后由平顶山卫东作协举办了一场关于《营救与谋杀》的作品研讨会,共有十余位来自该市各个领域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研讨,受卫东作协和作者古月先生委托,由我来主持本次研讨会议,主席兼《东方文学》杂志主编高天亮、副主席兼执行主编贺中乾和副主席孟殿功等分会领导出席并讲话。

该剧本相继发表于《东方文学》杂志和木子叶寒平台,系重点推出的扛鼎力作。与会人员发言踊跃,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宗旨各抒己见,他们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各自的阅读认识和评论,其发言内容甚有见地,不乏真知灼见。舞笛我应《木子叶寒》平台之约,现将研讨会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在此摘要发表,以助于读者朋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本平台所发表古月电影剧本连载作品全文链接附于文后欲读,可点击)

  @古月(剧本作者)


按照研讨会议主持人要求,由我先就创作主旨作个简述——首先真诚欢迎各位新朋故交拨冗光临,下面我简要谈一谈创作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的一些想法。


恕我不够谦逊,我的这个作品,犹如一株参天大树,其网状根系,深深扎在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里;两大主线两大主干,并列纠缠着耸入风云激荡的世界天空;粗枝细叶,摇曳飘逸,各展风采,“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纷以万象,纷以千想。天地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我的这个作品,又如一个大花篮,花篮里是我从古今中外、春夏秋冬采折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花朵,包括老子、鬼谷子、孔子、管子、柳宗元、苏东坡、郑板桥、慈禧、胡雪岩、鲁迅、吕碧城、张爱玲、陈毅、朱学勤、舒婷、艾青、李嘉诚、李国庆、谢作诗、褚时健、莎士比亚、村上春树、松尾芭蕉、亚当·斯密、克林顿……的言、行,但编成花篮的丝线出自我的师心创意。

我的这个作品,是要针砭假丑恶,是要弘扬真善美,是要把人性、世相的复杂性、丰富性表现出来。

我写这个作品,是要打通古今,连通中外,是要打破阴阳,勾连过去、现在和未来,探寻人类的文化出路、经济出路和政治出路。

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4岁,我的这部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不是写给这些青年人看的,因为我知道这些青年人没兴趣看,我是写给中外的思想文化精英和工商企业界精英的。范蠡是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我塑造的这个新范蠡,更具现代企业家精神,是我理想中的现代企业家。

我虽然知道现在的青年人没兴趣看这些古老的故事和经济商业题材的作品,不过,我又希望今天的青年人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汲取灵感,所以我又重笔塑造了孟淑真这个角色,希望今天的青年人投身经济大潮,做新时代经济舞台的主角。

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关联的,是互动的,是互映的,是互射的,我们要面向未来,开辟未来新天地,开创未来新时代,既离不开继承过去优秀的成果,也离不开清理抛弃过去的负债,所以我用重笔批判了过去坏的一面。我当然知道,有很多人把过去的负债当成了一笔宝贵的资产,所以为了不致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又用了一些曲笔,真名隐去,只言其事。说实话,写这些文字,我很纠结,明白人不须多言,糊涂人也不须多言,可我又啰啰嗦嗦写了很多。

尽人事,由天命。我写这个作品,我的心态是,我只管开我的花,我只管释放我的正能量,至于能不能结果,能不能产生外部正效应,还须看天时,还须好客观环境。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段时间,我曾经如饥似渴浏览了几十本《电影理论研究》杂志,那时,我不知天高地厚,立下一个宏愿,将来创作一部精彩电影作品。30多年来,我的这个念头时隐时现时来时去,所幸的是,今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我知道,创作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但愿有识者、有财者与我携手,一起来完成这部伟大的电影作品。

谢谢各位,下面请各位畅所欲言,不吝赐教于我!

古月《营救与谋杀》研讨会现场

  @李建设(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平顶山《文艺界》主编):


胡飞雪先生以古月为笔名,积30年之功,耗年余精力,创作了这部电影文学剧本《营救与谋杀》,读了以后很受启发。

文中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所记载的“范蠡救子”的故事为主线,采用穿越时空的手法,让现实和幻境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性和愉悦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明确提出,当一个物体达到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变慢,当这个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倒流。还有西方各种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穿越剧提供了科学推理。胡老师的作品很有创意,利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交错的时空,把古代做法与现代思想给予碰撞和摩擦,在创作中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和道家学者。很多学派都把他列为鼻祖,先秦诸子把范蠡誉为“忠以为国,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典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商业巨头,却在管理上,栽了一个大跟头,丢掉了二儿子的性命。是营救,还是谋杀?文章原著没有交代,两千年之后的专家学者也没有准确的定论,胡老师依旧打下了伏笔。这样,大家读后能够有各种猜想,并且会搜集证据进行论证,从而演绎出不同的结论和看法,甚至会出现后续版本。本篇文章高就高在这里,我认为门道就在这里。

读完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总结许多经验教训。范蠡身为一个管理者,应当举贤任能,不能带病提拔干部,明知不能为之而硬要让其为之,并且没有应急方案,损失是及其惨痛的。要知道伯乐识得千里马,才有日行千里,子期懂得伯牙音,才有高山流水。文章还揭示出应以史为镜,以范蠡救子为例——知人善用事则成。

穿越剧起源于西方文学,我国自进入二十一世纪起,有《寻秦记》、《古今大战秦俑情》、《梦回唐朝》、《三国恋》、《魔幻手机》、《武林外传》等十几部影视剧作陆续面众。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异议,说现在穿越剧没有历史观,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对历史的解读不够严谨,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

当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学事业的基本方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也是胡老师作品的成功之处。
  

  @李江伟(煤矿业余青年作家):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生机盎然。在国家文学创作繁荣的春天里,在新媒体竞相开放花香吐蕊的春天里,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里,我有幸读了平顶山作家古月先生的电影文学剧本《营救与谋杀》,感到很新奇,也很惬意。

恕我见识浅薄,就简单地谈谈对此文章的感受吧。

其一、《营救与谋杀》想象丰富奇特。

写文章没有点异想天开的创意是不行的,对于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我们也从历史、传记、电视、小说上也知道些,但真实情况是如何,史书记载真实有几何,概貌我们是知道的,但关于范蠡西施的故事细节如何,还有待考证。我们现在知道范蠡西施的传奇,也仅限于我们现在考证出来的。历史是科学,文学是艺术,历史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文学就活泼热闹了,可以杜撰,可以添油加醋,就像三国演义一样,情节不吝虚构,框架保留真实,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作者也可以写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写成的东西传播多远与否,在中国文学史上能留下印记与否。今年是2019年,我们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是好时代,好时代可以容许作者们汪洋恣肆,任意联想,只要能构思巧妙,自圆其说,能博得阅读者喜爱、能拓展受众思维就行。这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故作者以他储备的知识,积30年之功,耗费一年多的日夜,冥思苦想而成,终于成就此大作。这个剧本是范蠡西施后传,也可以是范蠡西施新编,反正是作者借壳上市,旧瓶装新酒,致使老故事犹如老树开花一样鲜艳耐看,烁烁夺目。人物是家喻户晓,剧本是作者巧妙构思,说的是范蠡西施有三个儿子,二公子因杀人囚禁于楚国,范蠡派大公子去营救,可阴差阳错,最终没有营救成,反而让二公子命丧楚国。按照作者意图是,营救不成反而谋杀了二公子,打压了大公子,成就了三公子。这个剧本,这个故事新编,我们没有想象出来,没有点历史积累的想象不出来,可见作者知识之渊博,思维之开阔。作者推陈出新,把历史故事写活了,又跳出历史写历史,以旧范蠡(我们熟知的)写新范蠡(我们不熟知的),以古论今,以今论古,以古人的观点看待当今的问题,又以当今的观点看古人的问题,作者是纵横交错,思维喷发,混搭写作,令人称奇。比如朱园的介绍,亭台楼阁都有了,作者反而把有现代感的影院、埃菲尔铁塔也植入了进去;他们泡的不是茶,反而是黑芝麻糊;作者把碍国贼们、毕福剑、范冰冰、褚时健、投资担保公司、保健品、麻将、比特币,股票以及白居易、王安石、龚自珍、吴敬琏、吴思都搬进来了。等等,你说作者是在写历史吗,文章也有现代感、现实的东西,这些奇思妙想,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振动,让我们大开眼界,文章还可以这么写,就像电视剧《武林外传》,六神磊磊说金庸,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一样,让我们看问题还可以这么看,作者的天马行空,也让我们读者多了眼福多了视角。

其二、《营救与谋杀》语言生动活泼。

好故事结构也要有好的语言来表述,就好比矿灯是下井矿工的眼睛一样,语言就是小说剧本的眼睛。我读了读,竟有要一饮而尽的感觉,如今有的人崇尚轻阅读,或者阅读无障碍,对心灵鸡汤感兴趣,对历史不感兴趣,对稍微有点古味的文章不感兴趣。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浩浩荡荡,作为炎黄子孙,不了解点历史是不行的,我感觉读此文很惬意很爽朗,语言也不是很难懂。比如读到喝了迷魂汤,还是喝了忘情水;狗坏,是因为狗主人坏,狗不讲卫生,是因为狗主人不讲卫生;愿为英雄妾,不做庸人妻;宁愿坐在花轿里哭,也不愿坐在小毛驴上微笑;红皮账、蓝皮账,黑皮账小金库老鼠仓……我就笑了,作者是字里藏刀,幽默风趣,让你笑开怀的同时,还不忘对社会黑暗的痛斥、嘲讽。下定决心、去偷瓜、不怕牺牲、往里爬、排除万难、捡大的、去争取胜利、搬回家,这些口号,让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句子,我又感到在历史洪流中,我们芸芸众生的命运颠簸。这些反讽句子,运用的很好,耳目一新。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语言运用的相当自如,旁征博引,左右开弓,好不热闹。剧本共19章文字,有古意或者穿插有古句、诗句的章节,就占一多半,如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等等,诗句语言在文中运用,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为剧本添色不少。

还有此类句子:世人大多好谈读书的益处,不说少说读书的坏处;狗不尊重人权,是因为狗主人不尊重人权;谣言谎言不过是少数人在夏天制造的冰雪,经不起阳光热风的融化;赚钱是二流学问,花钱是一流学问;自觉,觉人,自利,利人,自渡,渡人,自娱,娱人,等等,这些惊世骇俗的语言句子,力透纸背,张力无穷,读了,有振聋发聩之感,看到这些句子,你才慢慢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剧本文字精练,恰如其分,生动有趣,感觉阅读了,有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其三、《营救与谋杀》故事寓意深刻。

看书要看门道,不能光看热闹。题目是营救与谋杀,营救的是二公子,派去营救的人是大公子,结果阴差阳错把二公子谋杀了,得利的是三公子,或者说大公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把自己给谋杀了。故事简单也简单,复杂也复杂。

说简单,意思是你只要了解故事大概就行,说复杂,你得知道作者的意图及用意,借此文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比如“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读了,知道这首诗是爱情诗,也对,再读,知道了这首是政治抒情诗,也对。人,可以简单生活一辈子,也可以复杂地生活一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与世无争也好,争破头皮排挤他人建功立业也好。就像作者说“出将入相不是真英雄,爱美人,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才是英雄的本分”,或者说,我们就不要那些所谓的英雄,因为英雄影子的背后,是牺牲了千千万万个老百姓,作者还说“英雄的称号是少数人的,不属于芸芸众生”,越是需要英雄的时代,越是老百姓遭殃的时代。可是,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否认英雄带来的时代进步。

剧本有的段落,摘出来也可成一篇文章,这是由作者站得高度所决定,我才这么说。有的段落,如范蠡西施的对话,范蠡小欧的对话,范蠡和大公子的对话,吴公大公子的对话等等,都是寓意深刻,警世醒言,耐人寻味,芳香无比。

云开雾散终有时,守得清心待月明。关于主角问题,金庸先生写的《碧血剑》主角其实是金蛇郎君,《雪山飞狐》主角其实是胡一刀,看罢此文,我感觉三公子更像是主角,范蠡、西施、大公子都是衬托,因为剧本中得利继承商学院的是三公子,所以我才这么大胆推测。我觉得大公子如何营救如何剑走偏锋把二公子谋杀不是故事高潮,我觉得剧本末尾创建商学院才是高潮、才是巅峰,树立了孔子、马克思、亚当.斯密三个塑像,才是本文的灵魂所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我愚钝分析,故事引出这三个人物,是作者写此文的宗旨所在寓意所在,是作者对古往今来,对历史的一个总结升华,对当今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思考和肯定。所以作者是借营救谋杀这个壳,来表达阐述孔子、马克思、亚当.斯密这个核。孔子代表了中华五千年文化,我们决不能丢弃,是中国人存世的精气所在,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何为中国人,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根和魂。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莫不是按照社会主义这个道路行走,尽管走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是重商主义提出的典范人物,他的《国富论》影响深远,因此他被后世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核心的东西,没有商业的繁荣,何谈政治、文化,何来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社会要想进步,政治、经济、文化都需要发展,缺一不可。所以,传统文化有了,不能丢,社会要走的道路也确定了,然后就是发展经济,只有政治、经济、文化融洽发展,我们才能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时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对《营救与谋杀》故事寓意的浅薄理解,不当与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张聚山(卫东作协会员


三读《营救与谋杀》感悟浅见——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愿看长文的不多、反复研读并字斟句酌、究其章法、竟其主题者更是寥寥无几。

《营救与谋杀》一文,能成功引起挑剔的编辑以及众多读者注意,并积极参与研读探讨,必有其优异精彩之处。

虽然文中对话部分的大段说教对主题刻意映射较多,略显牵强,但故事的讲述很有画面感,尤其剧情设计上伏笔留白引人深思,不反复诵读绝不能领略其深刻。文中引经据典,颇见历史功底,语言活泼自如褒贬尽兴,令人颇觉新意,只此几点,便值得文友们收藏学习。

就写作手法而言,作品不拘一格,集穿越与意识流写法于一体,使古人范蠡与西施横跨历史长河,一边处理营救二公子的家政大事一边气定神闲的说古论今,以滑稽诙谐的语风针灸时弊,反思历史。

其中引经据典、广纳圣言、语风亦庄亦谐、谈君子议小人、论经济说文化、阔论读书藏书心得等等一系列的见解主张,让人目不暇接,很是烧脑。

不得不说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在毫不避讳的为作者自己代言,时刻张显着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韬略与抱负!

法无定则,只要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就是好方法。

当然,自古文章,汇集众彩以成锦绣。好文章必倚章法,章法之下文不偏题,如行军打仗皆以旗为号,无旗则军心乱,溃敗在即。只有主题鲜明,读者才会不致偏悟。

鉴于此,我谈几点对《营救与谋杀》的几点看法:初读此文,仓促之下得出如下结论:

营救之法何其轻巧智慧,庄生利用楚王深信星相的愚昧,不显山不露水,救得挚友范蠡二儿不死易如反掌。

谋杀之法更是恰如钢刀离水,仍是那个救人的吴公庄生,一个激将法,又使大赦天下的楚王只杀范蠡儿子一人,保得自己及家人化险为夷平安无事。

且不讲吴公庄生何其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玩弄权术如儿戏,操纵帝王于股掌的老先生何其了得,其精明理智平步官场的做派实在令人瞠目!

相比之下范蠡长子朱大长宰真是浑球一个,不读圣贤之书不遵智者良言,救人不成反害人命,拉着一车金锭和一具死尸复命,形如丧家之犬令人可气可笑!

然而再读之时惊奇地发现作者的统筹布局远非如此简单:

范蠡口中的爱财惜财之子、不求上进不读圣贤之书的朱大长宰才是真正实施谋杀的元凶!

第一:长宰并非真的惜财如命之辈——

文章第六部分,长宰为贿赂母亲西施为自己说请,连西施侍女表弟的女儿赴美考察的费用都悄悄支付了;第九部分写道“朱大扔掉吃了一半的鸡腿背靠身后的木凳,双腿伸开……”;文章第十一章节,专挑最豪华的宾馆下榻,上等佳肴投庄生所好,贿赂小二更是挥金如土,金条开路……

诸如此番做派,哪是范蠡口中勤俭爱财,遇事踌躇的守财奴行径?

第二:长宰并非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

文章中长宰与西施对话透漏,自己曾有不敬于父母,总想篡谋异动前科;文章第七章节,只说了一句话:“长宰又去找管家,围着管家说了很多”。说了什么,不得而知,此为伏笔也;前往楚国的路上,人家不但不读所谓的良谋圣书,反而呼呼大睡,不是庶子不可教,这叫做成竹在胸,大智若愚才对!再有就是,与庄生对答如流,博闻强记,那么复杂的暗语细节,非常人能如数家珍;家父早有言在先,钱礼送到庄生之手即为完成救人任务,马上离楚开溜,长宰迷茫困惑,随即点头答应,而事实上,此时的长宰已悟透个中奥妙,才有了后来故意滞留不去,伺机而“动”;第九章节,长宰的“朱大货栈”经营的风生水起“不好不坏”,不令人耻笑又不令人嫉妒,何其中庸睿智!这等例子绝非作者无意为之。

勿用赘述,这等未雨绸缪之智岂是范蠡口中的“胸无大志,惜财无局之人”?

朱大长宰是整个营救过程的实施者,范蠡二子之死谁最高兴?谁最痛苦?

庄生到手的巨额黄金打了水漂,还差点丢了全家性命白白吓出一身冷汗,他老人家能高兴的起来吗?

范蠡夫妇作为人父人母痛失爱子更不用提,唯有扫清障碍博得家父重用才是长宰谋杀兄弟的真正动机。

长宰多次直言三弟创儿的不端,污其声色犬马、游手好闲等镜头,也佐证了其心胸狭窄,图谋不良的龌龊内心。

纵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早有定论,就《营救与谋杀》本文的再创作,更具故事性的艺术价值。

以上对真正“谋杀者”的澄清,只想说明一点,作者对作品的安排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明线和暗线的安排使文章立显高深:一边情势火急,一边高谈阔论,一边生死博弈一边歌舞升平,风平浪静之中暗流涌动,真正的杀手不露声色,恰如高手之间对弈的一盘黑白子,谈笑间杀机四伏。

三读《营救与谋杀》问题来了,璞玉之瑕让人略生遗憾——

其一,文中个别人物说了角色不该说的话,言了不该言的事。违背了故事语境里该有的情理。

仅举一例说明:贵为西施,朱园主母,千古佳人,出了名的窈窕淑女,怎能刚刚安排好营救二子大事,转身看见一灰狗,便破口大骂,洋洋洒洒穷追不舍地骂了个狗血喷头,一副泼妇形象毁人不倦生生把西施在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玩没了!

当然,范蠡老先生也成了“博学多识的念念碎”话唠一个,虽然搞笑诙谐令人捧腹,岂不知早已随兴跑偏。(因追求过多的诙谐代言让人物超载超速的镜头,在此掠过实例'读者可翻阅文本自查。)

其实不妨将角色分工而用,孰庄孰谐,谁骂谁贊各尽其责,定会使人物层次分明,使作品自带山河之美。

其二,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表达的观点有待商榷,诸如范冰冰偷漏税该不该罚,毕福剑没有政治觉悟口无遮拦该不该下课,在职教师收受贿赂违规办班等社会问题网上官媒早有定论,胡老师则深表同情,这一点在下不敢苟同。

其三,文章夹带理念过多,淡化了故事的结构和人物的矛盾冲突,若非语风典故之胜恐难“下咽”,尤其后半部分有悖《营救与谋杀》的主题,至少有牵强附会之嫌,没有把该事件的醒世主题推向高潮。

比如范蠡和西施死了儿子读者没有感到其应有的悲痛,丧事未歇,那边却淡定如常地布道施教起来,热情高昂的口号更是有些不合时宜。

其四,文中奴仆在主人面多次前以“朕”自称,尽管当年并未有王上专用固言,但如今这样使用起来仍似有不妥,有个别措辞有待精炼。

正应了“眼高手低”那句老话,品茶者不知茶之艰辛,爬山者不知山之移化。尽管我如此吹毛求疵,信口开河,仍难掩初读如此美文的冲动,其中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非我之所能,知识领域跨度之大更是令人折服,语风亲切自然接地气值得学习,颇受启发。

亦如主持人开场白中所言,文学需要评论,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还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没有批评和争论,作品就会易生狭隘。作者古月老师跨领域笔耕不辍勇于探索的精神可嘉可贺,本人班门弄斧,评论之中如有不雅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望能与文友们开诚布公,大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门,使我们的文学之梦更加绚丽多彩,使我们的作品更加臻于完美!

  @崔红耀(中学教师):


认真拜读《营救与谋杀》,我被古月老师广博的知识和文字功底深深折服。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佳作!从布局谋篇与情节安排上看:作品可谓构思巧妙。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尽意穿越,不拘泥不呆板,行文灵活自由,故事情节悬念环生,引人入胜,有极强的画面感。作品取材于历史,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拓展并升华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语言风格与艺术价值上看: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尤其是人物对话的语言极具艺术性。文中范蠡、西施、小欧之间,朱大长宰与庄生之间的台词,诙谐幽默、凝练而富有文学性、哲理性,大俗大雅,大开大合,闪烁着思想、艺术的光华。作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托于剧中各类身份人物。足见作者眼界之开阔,阅历之丰富。可谓思接千载,熔古今中外为一炉,集家国天下为一体。笔底尽现历史之风云,尽现世间之百态,尽尝人间之百味!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多角度、多层面的独道见解。文锋犀利,要言不烦,妙语珠联。说理透辟,切入点慧眼独具,有广度、有深度,又极富艺术感染力。读来,令人游目骋怀,浮想联翩,击节拍案!


从人物形象与思想意义上看:作品又极具现实意义。剧中浓墨重彩塑造范蠡这一形象。他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乃至教育行业,无所不晓,无所不精。他见解独道,针贬时弊,智慧超群,目光如炬,志向高远,精通圣人之道、神人之谋,见微知著,博大精深,是智慧的化身。同时,也是一个为社会和谐、经济繁荣,默默奉献的正能量的典范。作者塑造范蠡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就在于表达作者本人对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伦理、学科艺术诸多方面的理解认识。

范蠡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与思考的热情。从这一点来说,足以体现作品的现实意义。当然,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富有争议。美玉有瑕,我有几点拙见,提出商榷:一是“谋杀”的情节似乎不够突出;二是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够激烈。尤其是第十八节中,没有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三是个别地方人物语言不太合乎人物身份,游离作品主题,有“有句无篇”之嫌。总之,古月老师的《营救与谋杀》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上乘力作,值得反复阅读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看文巨眼”者明鉴!诚惶诚恐,浅陈拙见,如有冒犯,还望古月老师海涵见谅。

  @葛俊峰(司法工作者):


喜闻古月兄大作《营救与谋杀》发表于大型文学季刊《东方文学》杂志,该文以电影文学剧本的形式发表,剧本以春秋时期商圣范蠡救子故事为主线,纵横上下,穿越古今,引经据典,幽默风趣,借古讽今,古事新说,一个小故事言尽人间百态。
特别是作者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智慧的大脑,赋予了这个千年经典新的韵味,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的影子。商场如战场,商戏是文斗,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董事长范蠡是整个大盘的设计者,营救成功失败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文章收放自如,收能收得住,放能放得开,但文章始终不离主线主题,而每个章节又能独立成篇,每一句话都很精彩,每段中都有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热点到位而不越位,点到为止,看透不说透,留白中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该剧犹如一桌盛宴,大菜主菜不缺,小菜点心开胃菜一应俱全。一千个读者读此文章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古月兄沉浸书海多年,能出此大作绝非偶然,飞雪是我多年故交,他博览群书,经历丰富,古今纵横,思想睿智,眼界阔达而又能洞察幽微。十多年来,我读过他很多财经文章,他特别能把握当今经济形势。他多年来笔耕不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有驾驭大篇大剧的能力。我是看懂了他的这个作品的主旨立意的,这个作品讲述的范蠡救子故事其实是个壳,壳里面装的是作者对当今中国经济和商业问题的思考。相信此剧问世后,能在中国经济商界引起反响。古月这块璞玉也能被更多的伯乐发现。最后希望古月先生有更多的精品大作问世。

  @董贺轩(奇石收藏家):仅就《营救与谋杀》几点拙见——


古月老师
利用人物在古代与现代的穿越,诙谐幽默的笔法描述两千年前范蠡的二公子因打架斗殴把楚国人打死被楚王抓住,二公子的随从耳板回齐国朱园禀报范蠡,由范蠡策划营救二公子的故事为主线,以穿越的现代语言诙谐惟妙惟肖为我们再现故事情节。胡老师苦心构思写作笔法,利用古代范蠡的营救故事讽刺我们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和事。

现在让我分析胡老师《营救与谋杀》剧本情节,首先先分析人物:范蠡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儒家思想的代言人,被后人称颂为“商圣”,在仕途上功成身退,抱得美人归隐居从商,历史上有名的智者。

范大:又名朱大长宰,一个不学无术愚蠢而且又贪财的人物。

二公子:一个大幕未开就以近死去的人物。

创儿:范蠡朱公三子,他在范蠡西施夫妇和朱大长宰眼里还是一个涉世未深顽劣不羁只知道游手好闲的孩子。

庄公:楚国贵族公卿,剧中又名吴公,四而大客栈老板。庄公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一个双面人,此人既有心计又阴险狡诈的人物。

楚王:楚国王君,一个爱慕虚荣,懒理朝事吃喝玩乐的人。

当范蠡听说他的二公子在楚国开拓市场、因抢占商机二公子替人报仇参与群殴,不慎杀死楚国商人,被楚国锦衣卫拘押,恐怕小命不保。范蠡虽然是一个智者,一代商圣、儒家思想者。他视声名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可是他也是人,也有私心,他不想他的儿子就这样死去。他还指望二公子作为范家思想文化及财富的传承人。就在范蠡焚心焦急时,他在考虑叫谁去楚国营救二公子。他思虑再三决定叫三公子创儿去最合适,可是恰恰此时创儿游走他乡,说是去寻找商机,范蠡认为他是出门胡混玩乐去了,这叫范蠡很失望。就在此时,他的大公子朱大长宰急匆匆找他的父亲范蠡,主动请缨去楚国摆平二公子的官司,救出二公子回家。范蠡其实也知道朱大长宰没有能力和智慧救出二公子,随写两个暗密木牍,又怕朱大长宰送错人,随把他当年与吴公经常对暗号的暗语教给朱大长宰。(我个人理解是范蠡为保名节又想救出二公子在木牍中传授吴公,说是他观天象,楚国即将大祸临头,唯一的化解方法是大赦监狱关押的囚犯,这样他的二公子顺理成章的被解救出来。)范蠡备千镒黄金叫朱大长宰送与吴公。随送朱大长宰一行人出朱园赶往楚国郢城。

朱大长宰来到楚国郢城找到四而大客栈吴公吴老板,把范蠡交代好的话和暗语对吴公说一遍。可是朱大长宰并没完全按范蠡的嘱咐去办。

吴公看到范蠡给他的锦囊木牍后摇身一变成为楚国贵族公卿庄公,上朝觐见楚王,对楚王说他昨夜观天象知道楚国大祸临头,唯一化解是大赦囚犯,得民心可化解,楚王对庄公的话语言听计从,随发出旨意大赦罪犯。

可是朱大长宰因为他心疼那千镒黄金白白送给吴公,他又背着吴公通过他认识的楚国商界朋友偷偷上下打点。这事传到吴公那里,吴公大吃一惊,说朱大长宰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庄公怕此事殃及自身,为求自保随上朝禀报楚王唯有范蠡的二公子不能饶恕,应当立即斩首示众。

营救二公子之文到此应该结束了,可是给我的提示是范蠡虽然是大智者,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把吴公看似自己的朋友,恰恰就是他的这样的朋友谋杀了他的二公子。笔者用庄公极大的讽刺了我们现在的某些官员,为了金钱,为了乌纱帽不惜背叛自己的朋友,玩弄政权肥己损公的现象。

故事发展到此时是营救还是谋杀的事实基本就浮出水面。是谁在营救,营救什么?是谁在谋杀,谋杀什么?作者把这个问题抛向读者,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我认为是作者最高明的构思。

我认为是智者范蠡在营救,营救二公子生命,营救朱园产业。是范蠡夫妇最看不上眼的三公子创儿在营救,拯救范蠡恐怕失去的范家威望及范家思想文化传承,范家朱园产业。是庄公在谋杀,谋杀范蠡的二公子,谋杀朋友的信誉,谋杀良知。是朱大长宰在谋杀,谋杀范蠡家族的智慧和声望,谋杀二公子及范家朱园产业。

作者利用营救范蠡的二公子的经过,在向社会呐喊良知何在?呐喊不要被金钱泯灭良知,社会需要善良正义,需要和谐共处。在拥有财富之时更需要知识。笔者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睿智和博学的知识,能利用穿越的语言诙谐搞笑的讽刺我们现代的社会现象,呼唤法制平等与人为善的愿景,是我们侪辈望尘莫及,永远学习的典范。

不过本人认为剧本写作有些地方比较啰嗦,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更清楚吧?比如说范蠡朱公、西施夷光作者在写名字时应该写一个大家就知道啦,不需要再加上朱公、夷光。还有就是当范蠡得知二公子被抓。范蠡朱公微微一笑:哦,哦如此说来实在两可……我放你十天假。工作要干好,身体要养好啊。这段对话我觉得作者写的啰嗦,就算范蠡心大,可是他儿子即将判死罪,他还在啰里啰嗦说这么一大堆废话,我觉得不合常理。在庄公与楚王对话中也出现许多赘语,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本人觉得把对话中不必要的啰嗦句子在删掉一些会更好,一家之谈,见笑啦。

总之古月老师的博古通今的学术,大胆利用幽默诙谐的穿越语言,和他敏锐目光准确抓住剧本人物的要害,明的是讽刺当时的社会官员的腐败,其实暗地里在批判我们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和某些官场的腐败无为。古月老师的作品真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尝试,希望古月老师多写一些这样的作品来愉悦我们的头脑同时、也在鞭笞当今社会不良现象的好文章。

  @蔡全胜(河南省作协与中国煤矿作协会员、杂志编辑):

读破历史,剖析人心,借古喻今,推陈出新。


对于这篇文章,我可以算作头一个读者,因为编辑稿子之故,必然先读了,而且绝不可能只读一遍就算完事。因为多读了几遍,自然会不断把理解引向深入,也就逐步琢磨出故事背后的玄机——细读几遍之后我才渐渐悟出:这是一篇机谋极深的文章,我读第一遍只读出了太史公司马迁所交代的两层意思,第二遍读出四层意思,到读完第三遍,已经读出六七层意思了——营救者,剧中人物人人都在努力;谋杀者,并非只是楚王和庄生了:明面看,作案犯科的范氏二公子死于国法和楚王的盛怒,以及庄生因暗中出力未落到好处才落井下石而故意置其死地,实际上,根据作者所设的大量伏笔思之,更多人都是间接促其速死之杀手——长宰集团高管汲杵、客栈服务生宁作我、犯人的跟班随从板儿、朱园保镖孟淑真、朱园管家、长宰集团掌门人助理郅道、范蠡西施侍女小欧,甚至犯人的亲大哥范大和他的生身父亲范蠡,都在实际上以不漏痕迹的心思“确保他必须不能够活着出来”。可以说,除母亲西施一人真心希望犯罪的儿子能够“要活的”回来之外,别人都未必了,几乎人人都在用高调来营救,暗暗使横劲。尽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细细思之又合情合理,应该如此。

根据剧本交代情节,范蠡二儿子犯了死罪,处决在即,作为富可敌国大户人家,必然会千方百计组织营救,应该说,作为千古辅国名相又家财万贯的范蠡陶朱公,救出儿子并不难,可为什么会营救不成功?这可是大有玄机,倘读懂此文,世上繁乱假象将很少再能瞒得过你,会练出你一双鹰眼。

但愿朋友们能读完全文,它会使我们思考出很多东西。

有不少文友都读出味道来了,尤其是前来参加研讨活动的朋友,认为古月的作品虽有借古调侃后来甚至当下之嫌,但能启发世人看清世道乱象背后的缜密和诡异人心的真实意图,实在不失为文海中一颗和氏遗璧。

范大想把弟弟救出来吗?尽管他表现得最积极,我认为他只是按人之常理表现给人看,合情合理合身份,但不合私下意图,救出来了不但会切走他一大份财产蛋糕,自己接老板班之目的能否如愿实现只怕未必有把握,所以要藏巧装笨蛋,故意弄巧成拙办错事。他没那么笨,大巧若拙也!

庄生想救人吗?应该说他想救,但必须救得不漏痕迹,依他的智商绝不可以为了帮人情之忙,去落个贪赃枉法笨拙恶名嫌疑,人情既做得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又有收获。可问题是他发现他被“心眼不足”的范大公子耍弄了,那就必须落井下石,但“石”仍落不漏痕迹,还显示出了真正的大公无私。如此高妙的大智慧,除老友范蠡外,真不知谁能与之匹敌。

三公子创儿,自己脱得干净不说,救回二哥于他何益?救回了以后很多利益他不还得往后排?何况那还是个敢于以身试法的兄长。

长宰集团高管汲杵、客栈服务生宁作我、犯人的跟班随从板儿、朱园保镖孟淑真、朱园管家、长宰集团掌门人助理郅道、范蠡西施夫妇的侍女小欧,这些“外戚”人等呢,不用说也各有小算盘,甚至可曰各怀鬼胎,又有谁愿意弄回来个魔鬼式的“爷”来管自己呢,何如跟着本分的“天使”更好过呢?

最后,不得不剖析一下犯人的亲爹——朱园集团的老板——范蠡陶朱公了。按说作为亲爹,无论怎样营救亲生儿子都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可他老范是谁呀?他是泱泱华夏、煌煌华夏长史中少有的那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大可指点江山,小可聚商累贾;进能雄霸,退能全身;集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治学、立德、立言、处事各种才情于一身,且能够扭动乾坤的经天纬地杰出天才啊!若想救下儿子,只怕睁着半只眼,半睡半醒都能办到,完全可以说易如反掌,别说他眉头一皱就能够解决,最次他只要出面总可以办到吧?可他为何英明一世,最后却在营救自己的儿子这个小问题上竟下出着么一着臭棋呢?难道是他真的笨了吗?不、不、不!绝对不是。

在那个时代,儿子犯罪了,有点实力的家庭,能救出不能救出是一回事,但必须花钱托人救,否则不符合人之常情,亦违背常理。即使时下,也能理解。但怎样去救,又怎样救不回来,而且还得真真的费心费劲去救了,又必须一定救不回来,还必须不能让世人看出破绽,却在考验着他的智慧档次。古月先生细心构思的情节真的体现出了老范非凡的智谋水平。大家想一想,依他的智商,不但在救孩子的问题上要体现得让全世界都相信他努力营救儿子了,还要平衡家族和各种社会关系,更得考虑朱氏集团的未来是兴盛而不能衰败。

其实,他最清楚,弄个作奸犯科的活兽回来,那他的和他家庭、亲人的后来还会安宁吗?小则家里麻烦不断,糟蹋掉庞大家业,酿成祸端,大则还可能引发两个国家的外交冲突甚至引发战争,这种血淋淋的实例在历史上还少吗?一个人无论智慧多高,能力多强,不能阻止乱子发生,或者发生了能够摆平,都不算最高理事水平,最高的智慧境界应该是控制住那些祸乱不会发生。所以,后来发生的一切故事,都符合他的“内心”状态——表面上,他计划落空,营救无功而返,深处想了才明白,出现这么个结局才是最佳的效果:

一来全家竭尽全力营救了,亲情人性都体现出来了;二来同事朋友家丁都两肋插刀奔走搭救了,没有救下并不在于他们的不尽心,友情血性都显现无遗;三来范家老大、老三儿子虽然未必希望卷入黑社会的老二活下来,但所有过程都无损于兄弟手足之情;四来范大公子采取的示笨装晕失误等等藏巧之术,达到了对罪犯兄弟的落井下石,日后自己顺利接班朱氏集团掌门的目的,虽然显得他“很不会办事”,但没有更好的令自己偷笑的方案了;五来庄生帮忙了,朋友够意思,但只是因为范蠡的愚蠢大儿子“不会办事“,才导致营救计划功亏一篑,同时也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六来楚王还是把罪犯给杀掉了,为民除害,国法昭彰,社会多了一份安定;七来……也是本书最关键的一点——范蠡大老板虽然失去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却有效的保证了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包括照顾了西施作为母亲的爱子心切,实现了朱氏集团的做强做大与长治久安,保证了他们尽管出了大麻烦却能在新形势下顺利完成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的华丽转型,既保持了后代们对他所开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地继承弘扬,又实现了开拓创新,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宏图伟愿!试想,范蠡何等神圣?辅政能安邦定国,建立江山,经商能广纳钱财,富可敌国,倘想真心救下犯罪儿子,还不是探囊取物一般?退一万步讲,就算别人都办不成,自己出马定然没问题,何况他家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差钱”。再试想,若非范蠡陶朱公这样世事洞明的旷世大才,谁能不动声色地导演出这等心机深沉且完美无缺的缜密故事?但凡被后世敬作神明的人物,决不会少了超常的深远智谋。

大巧者似拙,大智者若愚也。古今典范,不服不中啊!

所以我说,此文是在司马迁文意的基础上,通过穿越式演绎手段,将复杂的人心和故事作了更加深化的翻新,实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高,高,实在是高!

古月《营救与谋杀》研讨会合照

最后,我想说一句:感谢太史公司马迁老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让后世思索不尽,研究不完的经典智慧案例。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拿出你们的钻研精神,耐心且认真地读一读这篇深刻之作吧,社会套路深,难懂是人心。所以我要说:
水浑不迷鱼眼,草乱不迷鹰眼。倘能读懂此文,世上繁乱假象将很少再能瞒得过您,定会练出你一双鹰眼,一定不会再跟着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盲目起哄了,读懂掩藏于世相背后的暗流自然也就不难了。如今文章繁多如海,远超恒河沙数,最好不要放过这样的好文章才是!因为,这部电影文学作品有着十分深刻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


《营救与谋杀》电影文学剧本连载链接


电影文学剧本连载(1) | 营救与谋杀

电影文学剧本连载 (2)| 营救与谋杀

电影文学剧本连载(3) | 营救与谋杀

电影文学剧本连载(4)| 营救与谋杀

电影文学剧本连载(5) | 营救与谋杀

电影文学剧本连载(剧终)|营救与谋杀

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原某大型国有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中国煤矿作协、河南省报告文学研究会和群众文艺研究会、河南民间文化研究会会员,《鹰城人》杂志主编,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卫东作协分会副会长。曾在报刊上用多个笔名发表文学、新闻及理论作品,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等三部文学著作。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蠡经商故事
范蠡传《译文》(转)
范蠡的大智慧
“陶朱公”的传奇人生
范蠡救儿的故事告诉你,有钱人的穷人思维有多可怕!
大儿子自以为聪明害死弟弟,父亲笑着说:这就是我所期盼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