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篇自传连载】 自叙人生路 | 第一章:祖辈的传说




第一章  祖辈的传说




 
我出世时,祖父和吴氏奶奶早已过世,有关祖辈的事只是听父辈传说。

    
祖父名将兴,字振察,生于清同治13年,甲戌年六月十五日午时(公元1874年)。祖父身材高大,勇力过人,肩挑300多斤的重担,如空手行走。干农活更是好手,一人比二人干的活还多。有一年割稻,先由二个青年人割稻,祖父一人打稻,二个青年人割的满头大汗,稻把总是不够祖父打。后来换个位置,祖父一人割,二个青年人打,祖父割下的稻把,二个青年人总是打不完。

   
祖父在村后有一座山,此山离村庄只有3里路。山上有合抱不拢的大松树、有可做桅杆的杉树,有可做家具的马荷树,更有砍不完的柴禾。丰富的山林资源,加上祖父天生神力,勤劳的创业精神,他靠卖木材、卖柴禾钱袋子渐渐丰满。祖父用汗水换来的钱买田置业,田地渐渐多起来,农忙季节需要雇帮工了。粮食年年有余,家境日渐富裕。祖父在后堂建造了6间楼房,红石板的沿阶,青石板的阊门墙,鹅卵石铺成的道地,一抱大的柱子用布套上,在当时的仇家村,也算得上有档次的住宅了。

   
祖父的元配夫人吴氏,清同治14年出生(公元1875年),杏树村人。祖父勤劳,祖母节俭,夫唱妇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遗憾的是祖父年近四旬,吴氏祖母终无生育,眼见家业无人继承,祖父和祖母十分焦急。夫妻俩商量:如娶妾家庭负担不起,就采取旧时代宁海的流行做法,“典妻生子”繁衍后代。被“典”的妻子傅氏,为祖父生下一个女儿和二个儿子。

   
姑母生于公元1913年,满100周岁后,于2013年冬卒。

   
伯父名庭全,字起馈,生于公元1916年。

   
父亲名小全,字起馂,生于公元1920年。

   
祖父有了儿女,更加辛勤劳动,吴氏祖母则倾力抚养儿女。祖父、祖母为培养子女,不惜钱财。伯父勤奋好学,学业有成,民国期间当上了保长。父亲从小特别思念生母,常常背着祖父,逃去看望生母,无心读书学习成绩不佳。长大后身体又相对瘦弱,祖父就让他去上海学艺。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不定,父亲在上海学艺不精。大约1945年前后祖父病重,父亲从上海返回老家,服侍病中的父亲。

     
祖父临死前,念念不忘那赖以发家的涨坑山,生前曾与此山为伍,结下了不解之缘,死后希望能与此山相伴。病重期间,他千叮咛万嘱咐:死后一定要埋葬在涨坑山。上涨坑山只有一条山路,要经过山东头落脉山。族人规定人死后,棺材不准抬上落脉山。固执的祖父为了既不违反村规民约,又能达到死后埋葬在涨坑山的目的,要求儿子在山上搭建草棚,病重期间抬上山,住进草棚等待归天,以实现埋葬在涨坑山的愿望。伯父和父亲父命难违,一一照办,祖父埋葬在涨坑山的愿望实现了。

    
祖父死后不到3年,伯父的丈人从杏树村妹夫家吃过晚饭回来,手里拿着照明用的火烛,因多喝了几碗酒,上楼时不小心把火烛刺到蓑衣上。棕榈丝做的蓑衣马上被点燃,一场大火把祖父家的房子化为灰尘。父亲穿着短裤,从火海中逃出。一夜之间,祖父辛苦了一辈子挣下的家产化为灰烬。

    
听伯父说:几年后,一个过路的风水先生对他讲:涨坑山上的坟地风水很好,后代可以兴旺发达。遗憾的是老人家挣下的家产,一定会全部收走,一点儿也不会留给子孙后代。并告知:儿孙自有儿孙福,等孙子辈出世,就有自己的房子了。果然,1950年下半年,伯父的儿子和我相继出世。1951年家乡迎来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土改运动,父亲和伯父都分到了房子,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祖父在世时为人勤劳、又乐于助人,感动了神仙。有位“蛇通”(家乡神话中传说的五通之一)要帮助祖父发家,施展法力从别处通来粮食。从此祖父家的米缸,不管怎么吃、总是满满的。家里有“蛇通”之事,只有祖父一个人知道,有一次祖父外出,从米缸里拨出一畚斗米,给祖母煮饭用。祖父有事在外多耽搁了几天,祖母米用完了,去米缸取米,见米缸里盘着一条小蛇,吓了一大跳。她拿来竹梢丝,要把它赶走,蛇盘着不肯走。祖母没办法,拿木棍把蛇打死了。祖父回家,听祖母说:米缸里有一条蛇,怎么赶它都不走,我拿棍子把它打死了。祖父听后惊呆了,连说:完了!完了!!完了!!!从此一病不起,祖父死后不到三年,家就被大火烧得片瓦不存。

   
吴氏祖母是父亲的养母,一生勤劳俭朴,严格遵循“三纲五常”“妻以夫为纲”“母以子为贵”,竭尽所能相夫教子,对不是己出的儿女,视作己出,为培养他们,倾注了一生的精力。吴氏祖母是旧时代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姐弟三人,不忘她的养育之恩,生前十分尊重和孝敬养母。祖母死后,因棺材不能过山东头落脉山,只好埋葬在下蒲岙。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节,都要带领全家,去吴氏祖母坟前扫墓烧香,叨念养母对他的养育之恩,嘱咐我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不要忘记她的大恩大德。我们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年清明节都去给吴氏祖母扫墓。

   
傅氏祖母是父亲的生母,嫁给应家山村的陈姓爷爷,生有一子。听父亲说:陈爷爷为人善良,家道特别贫穷。陈爷爷去世后,陈伯父又中年丧命,没有留下后代,世上只有我们姓仇的异姓骨肉了。父亲常常叨念:要子孙后代,今后在清明节、七月半祭祖时,一定要像对待姓仇祖辈一样,祭奠陈姓祖父和伯伯,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我们遵从父命,一一照办至今。

傅氏祖母家道贫穷,但天性善良,在自己生活食不充饥、衣不保暖的情况下,从小收养了葛姓兄弟俩,即我的大叔叔葛诗图、小叔叔葛小图。祖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千方百计把葛氏兄弟扶养大。解放后,大叔叔参加土改工作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共产党,还当上了乡长。翻身后的大叔叔,不忘报答养母对他的养育之恩。晚年的祖母有时住在仇家,有时住在应家山。住在应家山时,就由大叔叔赡养。记得我三、四岁时,住在我家的祖母病重,要求回到应家山。伯父和父亲就把她送到应家山,大叔叔对病中的养母,更是精心服侍,尽责尽孝,及至祖母病逝。我六、七岁时,伯父和父亲考虑到在应家山,祖母已没有亲生骨肉了,就把傅氏祖母的灵柩抬到仇家,与吴氏祖母合葬在下蒲岙。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申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仇叶祥


仇叶祥 网名:金溪山人。1950年11月出生,宁海县梅林街道仇家村人,中共党员。1968年3月应征入伍、退役后在供销社工作。曾任县供销社秘书、秘书股副股长、干部职工学校副校长、秘书股股长、计划业务科科长。调入中国银行宁海支行后,任人事秘书科科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组成员等职务。获得“政工师”“经济师”职称。近年来在《今日宁海》报上发表文章46篇,达12万多字,在《徐霞客在宁海》杂志上发表文章11篇。现为宁海县作协会员、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理事、学术委员。

□编辑:叶寒

□ 图片:小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族称呼大全
南湖水乡情悠悠
《我心中的父亲》续笔
亲威称呼关系表
【往事春秋】王继孔‖我的家世
太阿 | 鹭鸶(长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