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实录|《孔子游春》课堂教学实录(一)

《孔子游春》

课堂教学实录(一)

执教名师|王崧舟

Part 01

千古一“老师”

师:(屏幕出示课题)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要学的《孔子游春》是一篇新编的历史故事。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

师:没错,是孔子。其实题目当中出现的人名往往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这需要我们在接下去的阅读当中特别留心。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个题目,注意把主人公突出出来。

生:(齐读课题,“孔子”二字自觉重读)孔子游春。

师:真好!再来一次!

生:(齐读)孔子游春。

品读

朗读课题,突出“孔子”。在课的开始,教师用这样的方式轻轻提醒学生: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用心感知孔子的温度。

师:我知道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孔子游春》这个故事当中,孔子并不是一个泛泛的人物,他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出现在这个故事当中的。大家一定还记得故事的开头,当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动情地望着泗水的时候,课文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生:(朗读句子)

师:你们看,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生:孔子的身份是老师。

师:没错,是老师。(板书:老师)我们继续看,在故事的进行当中,当弟子们问孔子在看什么,孔子说在看水的时候的时候,课文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生:(朗读句子)

师:很好!你们看,在弟子们的话中,孔子的身份也是什么?

生:孔子的身份也是老师。

师:很好!我们继续看。那是在故事的结尾,当孔子了解了颜回的志向之后,课文又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颜回啊,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生:(朗读句子)

师:好的,你们看,在孔子自己说的话中,也承认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生:孔子也承认自己是老师。

师:是的,也是老师!所以,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故事从开头到中间,从中间到结尾,孔子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齐)老师。

师:(板书:老师)

师:是的,老师。老师这个身份我们非常熟悉,我们天天在称呼老师,天天在跟老师接触,那么,课文当中的孔子,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品读:课初始,王老师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巧妙提取了三个关键句,提醒学生发现和关注:无论是在故事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无论是在弟子的称呼中还是孔子自己的话里,孔子的身份都是“老师”。同时,这三个关键句恰好从“观水”“谈水”“言志”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回顾了课文大意。

就这样,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走来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褪去,一起褪去的还有“教育家”“思想家”的光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孔子,只是一个“老师”。这样的身份真是朴素之极又贴切之极。

当孔子的身份“还原”为“老师”,后面对“课堂”“课文”“课题”的品读就自然得像与孩子们“话家常”。】

品读

课初始,王老师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巧妙提取了三个关键句,提醒学生发现和关注:无论是在故事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无论是在弟子的称呼中还是孔子自己的话里,孔子的身份都是“老师”。同时,这三个关键句恰好从“观水”“谈水”“言志”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回顾了课文大意。

就这样,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走来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褪去,一起褪去的还有“教育家”“思想家”的光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孔子,只是一个“老师”。这样的身份真是朴素之极又贴切之极。

当孔子的身份“还原”为“老师”,后面对“课堂”“课文”“课题”的品读就自然得像与孩子们“话家常”。

Part 02

天地一“课堂”

师:大家知道,老师平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们上课,就像我现在给大家上课一样。既然要上课,就得有课堂。(板书:课堂)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孔子的“课堂”在哪里?找到之后,在旁边写上“课堂”两个字。

(学生按要求浏览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孔子的“课堂”,请!

生:(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师:孔子的“课堂”在哪里?

生:孔子的“课堂”在泗水河边。

师:没错,孔子的“课堂”在泗水河边。请你再找一找,有一段文字具体地描写了这个“课堂”,谁找到了? 

生:(读)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真好!这是孔子的“课堂”,它就在泗水河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课堂”,好吗?

(屏幕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读)

师:我很奇怪,真的很奇怪,你们刚才读的这是课堂吗?孩子们,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什么?

生: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书桌,没有黑板。

师:对!书桌没有,黑板也没有!

生:孔子的“课堂”里也没有凳子。

师:凳子也没有,就是!

生:孔子的“课堂”里也没有书本。

师:连书本都没有!你说这叫“课堂”吗?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到底是不是“课堂”?

(学生再次齐读对应段落)

师:瞧,真是奇怪!孔子的“课堂”没有黑板,孔子的“课堂”没有课桌,孔子的“课堂”没有讲台、没有电脑、没有多媒体,孔子的“课堂”甚至连书本都没有!

品读

“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没有什么?”这一比,照出的是学生对常规课堂的经验与理解。

师:然而,你们仔细看,孔子的课堂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它有什么?

生: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它有优美的环境。

师:你能具体地说吗?比如它有——

生:它有“桃红柳绿”……

师:对!它有“桃红柳绿”,再看,它有——

生:它还有“习习的春风”。

师:它有“习习的春风”,它还有——

生:它有“草色青青”。

生:它有“茂密的森林”。

生:它还有优美的“琴声”。

师:是的!那是“习习的春风”。孔子的“课堂”竟然有这些!你说,这课堂怎不让人奇怪!是的,这课堂太特别了!你们看,阳光——

(屏幕出示:阳光普照  泗水欢腾  桃红柳绿  草色青青)

生:(自然跟读)普照!

师:泗水——

生:(自然跟读)欢腾!

师:桃红——

生:(自然跟读)柳绿!

师:草色——

生:(自然跟读)青青!

师:这课堂太美了!这里有——

(屏幕依次出示: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

生:(齐读)广袤的大地。

师:这里有——

生:(齐读)茂密的森林。

师:这里有——

生:(齐读)温暖的太阳。

师:这里有——

生:(齐读)和煦的轻风。

品读

“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有什么?”这一比,照出的是孔子“课堂”的美丽与诗意。

师: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浮想联翩呀!

(屏幕出示:

大自然——伟大的母亲

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甜蜜的絮语)

师:看,大自然多像一位——

生:(自然跟读)伟大的母亲。

师:广袤的大地是她——

生:(自然跟读)宽广的胸怀。

师:茂密的森林是她——

生:(自然跟读)飘逸的长发。

师:温暖的太阳是她——

生:(自然跟读)明亮的眸子。

师:和煦的轻风是她——

生:(自然跟读)甜蜜的絮语。

师:这课堂多像一幅画啊!这课堂多像一首诗啊! 

(屏幕再次出示描写孔子“课堂”的相应文字,如诗歌般分行排列,师生合作,再次朗读。)

品读

自然引读,悄悄触及这段文字写作的“秘妙”。

声声诵读是对内容的感知,对词语的积累,也是教师课堂叙事的手段,它层层晕染,荡开课的“境”与“场”。

师: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置身在这样的“课堂”里,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心情会如何?

生:我早就已经陶醉在这美丽的“课堂”里了!

师:好一个“早就陶醉”!是的,我跟你一样,也陶醉了!

生:我的心情会十分舒畅,因为这里环境优美!

师:是啊!这样的环境自然会让人心情舒畅!而你的感受和心情是——

生:我会心旷神怡。

师:你会心旷神怡!哎呀,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孩子们,那就让我们带着享受,带着愉悦,带着心旷神怡,走进孔子的课堂。——

(优美的音乐缓缓响起,在笛声中,古琴声中,学生配乐朗读描写孔子“课堂”的文字,入情入境。)

师: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陶醉啊!这样的课堂不仅在我们的眼前,也在我们的心中!看,阳光——

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自然接背描写孔子“课堂”的句子。)

品读

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课境层层推进,两千五百年前泗水的那个春天再现——不仅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也悄悄进入孩子们的心里。

原来,背诵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自然。

师:这如诗如画的课堂啊!那是孔子的课堂!而这个课堂,一半是我们看到的,另一半却是我们想到的。现在,请你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的课堂一一对应起来。请你完成课堂练习一。

(屏幕出示练习内容:

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看到          ,想到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                    。)

(学生按要求做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品读

填空练习,充分感知这段文字写作的“秘妙”。

师:好的,谁能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的课堂联系起来。读一读。

生(声音急促地):习习的春风——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优美的琴声。

师:不着急,孩子,慢慢地读。

生:(稍顿,从容地)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优美的琴声;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宽广的胸怀;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飘逸的长发;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明亮的眸子;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甜蜜的絮语。

师:完全正确!真好!

品读

“不着急,孩子,慢慢地读。”现场中的那个女孩稍有紧张,王老师走上前轻声地安慰。孩子,与那个答案是否正确相比,老师更看重的是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享受了轻松与愉悦。

师:(屏幕出示练习答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体会“看到的”和“想到的”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生:(齐读)优美的琴声。

师: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

生:(齐读)宽广的胸怀。

师: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生:(齐读)飘逸的长发。

师: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

生:(齐读)明亮的眸子。

师: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

生:(齐读)甜蜜的絮语。

师:多美的课堂!我们光看到这样的课堂:习习的春风,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还有和煦的轻风,就已经够美的了!当由这样的课堂再想到那宽广的胸怀,明亮的眸子,飘逸的长发,还有那甜蜜的絮语的时候,这课堂更是美上加美!

品读

发现写作的“秘妙”还不够,还要点明这样写的好处。

师:请问,这是谁的课堂?

生(齐答):孔子的课堂。

师: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生:(齐)喜欢。

师:向往这样的课堂吗?

生:(齐)向往。

品读

从眼中的“课堂”到心中的“课堂”,从眼中的文字到心中的文字。从词语至短语至句子,从感悟到理解、积累、运用。学习的发生如春风拂面无形,如春雨润物无声。

在这一板块中,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孔子的“课堂”与普通的课堂相比较,感受孔子的“境教”。孩子们在反复的对话与诵读中,不知不觉,入情入境,仿佛置身于泗水河边,微风吹来,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天地一课堂。

教学中,王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这样的课堂太特别了!”“这样的课堂怎不令人奇怪!”是啊,在今天看来,孔子的“课堂”太诗意、太美妙、太奇特了!但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教育本来没有“课堂”,或者说“课堂”本来没有“围墙”,是我们自己给教育筑起了“围墙”。

王老师大约也想拆掉这“围墙”,动人的音乐、清新的图画、琅琅的书声、和谐的对话、入情的想象,这美好的课境,不正如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

品读人:

林志芳,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风吻上你的脸
今日春分丨春风十里,桃红柳绿
深化教学立意,构建生长质态的语文课堂 ——以《孔子游春》的教学为例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知识点(7)
第49~51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88《春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