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回响(一)

听课回响

(一)

大道至简致达道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孙春福

《天籁》如“天籁”,此课如从天上来!

王崧舟先生自去年推出《天籁》一课,已经在不同的地点示范多次,每场课罢,大家都仍沉浸其间,恍惚置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的几回闻”的境况,但要具体言说却又不可名状。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截选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一课,多生僻字、难读字、异读字,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诘屈聱牙,更何况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但经王崧舟先生点化,乍看结构简单、手段简单,却演化出了如此的魅力,个中奥秘何在?

多年前,应《中国教师报》之邀,曾评赏过崧舟先生的《两小儿辩日》。今天,应崧舟先生之邀,再谈谈观《天籁》一课的学习体会。

一、注重“读”,

   此为语文教学之至简大道

说到文言文如何教、如何学,我们往往会回忆起自己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经历。老师实词虚词逐一注释一番,一句句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学生背诵记忆。这样的教学导致什么结果?学生实词、虚词、文言句段,死记硬背装了一些,但这些文言语料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格格不入,虽然学习了它,内心却排斥它,等他们离开学校,那些文言语料混同其他死记硬背的东西,被如同排泄物一般排出体外。这就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悲哀!

这就有必要重新去发现文言文的魅力,重新发现文言文与学生生活与心灵的关联!其实,作为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文言文也是古代先人生活与精神的写照,即使最早的上古时代的文言文,它也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加工而成的。它有着古代汉语口语的源头,并且经过书面的加工,语言简洁凝练,音韵和谐又富有变化,文气畅达。这种独特的语言独具古汉语的魅力,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让学生去感受、感知。

纵观崧舟先生的《两小儿辩日》等多堂文言文教学,他立足小学生的实际,坚决摈弃注解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注重带领诵读文本。在这些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读是他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其中,首要的环节是,倾注时间最多的是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时使用的方法还是读。在本课教学,由于文本是一篇上古时代的《庄子》文选,生僻字、难读字、异读字多,王先生教读方法更加原始、古朴、多样。一开始干脆一句句领读,学生一句句跟读;接着孩子们一句接一句,交互对读;个别指名检查读,全体整齐巩固读;重点句段的美读,更是全课的重笔浓彩的华美篇章。当然为何重点读此句段、为何用美读法读此句段,崧舟先生是“独运匠心”的,笔者后文还要详解。

记得有语文专家曾说过: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诵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现代文学习是如此,文言文也是如此。为何?追究至语言的原始营造,语言是人类心物交感的产物,语音是人类内心情感意念的异质同构物。文字是“符号的符号”,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严格说来,口语所包含、伴随的语气、语调、语势等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受到了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因此,诵读,通过语音、语气、语调、语势的揣摩,就能还原和重新赋予书面语言以跳跃的生命。

文言文似乎是一位睡美人,“读”给“睡美人”一个吻,使沉睡千年的她复活。

“读”看似原始,它应该是语文教学之至简大道!

二、类比曼衍,

   直觉中感悟“天籁”之道

文本的内容决定形式,文本的形式襄助内容,精妙的文本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体。如何理解和把握“天籁”的内涵和意蕴,历代注家相异的观点不少。本人认为,从《庄子》整体的思想风格整体去观照,再结合“天籁”章节部分的行文结构,可能会更好地把握庄子高妙的“天籁”之道韵。

庄子认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他明言其行文之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借“藉外论文”的“寓言”。“重言”即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增强说服力。对于“卮言”的理解,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打破严格的逻辑推理,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道理的文学性诗意类比言说。这种语言看似出于无心、自然流露,意蕴却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本人认为这样的解释符合庄子“卮言”的风格特征和功能。这样的“寓言”十句有九句让人相信,“重言”引用前辈圣哲的言论十句有七句让人相信,“卮言”天天能发人新解,跟天道的发端相吻合。

“天籁”章节给人冲击力最大的是庄子借子綦之口对“地籁”的描述:纵横捭阖,极尽铺排之能事,恣意描写山陵树木上的各式窍,林林总总;洋洋洒洒,尽摹状之天工,渲染万窍怒呺而成的各类风,多姿多彩;随后总绾一笔,揭示出风窍两者相随、相应的止息关联。子綦认为子游“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子游问其“方”,子綦却只对“地籁”浓墨重彩,为何?此实是庄子在此“三言”叠用的秘妙。

“比竹是已”的“人簌”是人们有意为之,常人习见,而“众窍是已“的“地簌”则是常人所忽视。但经过子綦浓墨重彩的铺陈渲染,熟视无睹的“地簌”自然令人印象深刻,子游自然也悟得“地簌”“风作窍应”和“人簌”“息吹管响”的相同发声机理。“天簌”实“道籁”,常人自然从无听闻,只有在掌握它“自已自取”的机理后,收视返观在内心才能谛听。究竟何为“天簌”,子綦(实是庄子)不枚一例,只点化其“自已自取”的禅机。受前面浓墨重彩铺陈渲染的“地簌”的类比启发,在异质同构的直觉联想中就能“尽得风流”!

妙哉,妙哉,何其妙哉,这就是“和以天倪”的“卮言”曼衍之妙!

诗云:“人前风光百般好,人后辛酸可知晓。”崧舟先生每课均穷研力索,常至忘寝食,才成就惊人艺业,给课堂唤来了“神灵”。笔者虽未对他就这一课品的创作做过专门的访谈,但可以肯定的是,崧舟先生事前必定对《庄子》、对“天籁”篇章穷研力索一番了的。

有人说,世间有两种“天籁”,一为老悟,一为童真。崧舟先生本课带领学生在通读基础上美读、品读的教学路向,遵循着同轴互映的烛照结构,大造类比之象,诱导直觉联想,也就成功、畅达地引发了稚童对“天籁”的颖悟,庄子高妙的“天籁”道韵自然飘然降临课堂了!

《天籁》里隐含着庄子超逸的思想方法,洞悉之,遵循之,自然臻致体道悟道之达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日课015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抹自然的底色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五次学习
《庄子》译注 寓言
寓言,重言与卮言
人无完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