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校之道】正气与人文的和谐 ——山东省桓台县第二小学的精神品质

山东省桓台县第二小学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名校。学生不仅连年收获骄人的学习成绩,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综合素养,而且打下了积极、阳光的精神底色;老师们不仅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具有被老百姓认可的高尚的师德风范;而作为统领“全军”的学校领导班子,他们更是以浩然正气、真挚的人文情怀和坚持构建制度文化、以文化人的管理智慧,打造出一道极具亮色的精神风景线。

树立正气  以身正定人心

孔子说:“政者,正也。”学校领导虽不能与从政者同日而语,但管理校中之事关千秋大计,同样是一门高深的管理艺术,与政治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要想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领导的“身正”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尤其是面对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校教职员工,整个班子之“正”意义就更为重大。恰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身正,老师们自然也多能“不令而行”。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校领导言必信,行必果,正人先正己,中层干部亦然。所以,在每年选取中层干部的时候,“正”就成了首要条件。提拔、任用每一个人,学校领导都丁是丁,卯是卯,对能力的考察绝不马虎,对人品的考较绝不含糊。毋庸讳言,总是有些德才尚有欠缺的人希望走上领导岗位。极个别人虽然自身不正,可关系不少,有的“根”还比较“硬”:领导不是不选我吗?好,我就找你的上司,找你的亲友来“教育”你,给你施加压力。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铁打”的校领导班子却“铁面包公”,他们个个不但“刀枪不入”,还干脆一言以拒之:“找谁都没用!越找越不行!”

个别人看这一手行不通,就另辟蹊径,到他们家里送礼求情套近乎。结果,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被“教育”了一番:“这不是一个好老师应做的事情,希望你能好自为之。”

有的人一而再,再而三,接连碰一鼻子灰之后,才突然发现,这个领导班子与一般的不一样。于是,只好偃旗息鼓,安心工作。

采访时,几位校领导都有同感,他们一致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受到抑制,休说做好工作,稳定也很难保障。只有树正气、干实事,踏踏实实地我手写我心,才会拨响学校持续发展的琴弦。

但有的校领导担心由此引火烧身,因为大凡托门子找关系、常寻衅闹事者,往往多善于制造麻烦,甚至还具备诬蔑陷害他人的“专长”。于是,出于明哲保身的想法,有的校长往往不敢动其毫毛,甚至曲意逢迎。认为安抚了这些“非等闲之辈”,学校就可以相对安静,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对那些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老师,则不予表扬;认为如果表扬了这部分积极肯干的老师,就有可能造成其他老师心理不平衡,从而对个人、对校领导班子、对学校管理产生意见。

如此而为,尽管有的时候也会让某些人得到安抚,不再闹事,可是,个别校领导这种靠不作为、当老好人来息事宁人的“鸵鸟心理”,会被绝大多数教师识破,造成老师们对个别校领导乃至整个领导班子失去信任,甚至嗤之以鼻。学校没有了向心力,失去了凝聚力,老师们意志消沉,不再积极工作,整个学校就会犹如一盘散沙。

而第二小学的领导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邪不压正,公道自在人心。永远不能让不好好工作又想占便宜的个别人得逞。要坚决让品行端正、工作突出、有教学实力的老师凸显出来,为老师们争利益、树形象,让老师们“名利双收”!

对工作敬业、师德堪为楷模的老师,学校就会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并要求大家“学而时习之”;对于某些影响学校形象、工作敷衍塞责的老师,则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告诫以后一定要“其不善者而改之”。

据教导处主任陈曦、办公室主任崔莹讲,学校所有关系到老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全部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教师职称评定就是最好的佐证——由所有评委成员投票决定。学校组织工作非常严密,评委小组并非提前成立,而是全体老师集体开会投票,一个级部推选一人,临时选定人员,组成评委小组。然后全体评委现场给参与职称晋升的老师投票,当场核算,当场公布投票结果。这样,即使有人想通过拉关系、套近乎为自己拉分,也因时间紧迫措手不及而望洋兴叹。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实确实如此,由群众投票产生的结果,必然也是公正的。所以,每次职称评定,学校总是“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也向老师们辐射出一个信息:要想评上高一级职称,靠拉关系、走后门绝对“无路可走”;只有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取得领导、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才真正有“出路”,也才能顺理成章地评上高一级职称。

制度文化  以规矩成方圆

要想让一所学校正气张扬,邪气下降,不但需要领导身正,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当然,这里的制度,不只是装订成册或挂在墙上的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蕴含管理智慧、充满人文情怀、真正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制度文化。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真正抵达人的心灵,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也才能升华为人的自觉行为。

桓台县第二小学的制度都不是轻而易举出台的,更不是校长一拍脑袋随心所欲就定下来的。而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三番五次地研究,反反复复地考量,方才“难产”而生的。虽然说,一人难称百人心,但每一个规章制度,总是体现了绝大多数老师的意愿,代表了群体的利益,维护了老师们的正当权益,唯其如此,才能让老师们心服口服。

比如2012年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评聘办法的时候,不但一次又一次地在各个层面讨论研究,还要拿到教职工大会,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之后,方才确定下来。这个时段拉得确实有点长,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有些烦琐。可领导班子认为,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断断不可缺少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即将产生的制度,往往多从是否对自己有利这个方面考虑,至于是不是对其他人同样有利,大都思考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思考。但当所有的人都在审视这个制度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甚至会产生争执。可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以往自己的狭隘,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转而同时也考虑他人的利益。由广泛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允许争辩,不断修订,逐步完善而产生的制度,大家不但会明白每一项制度的所有内涵,而且也从心理上高度认可。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就很少有抵触情绪,甚至还会敬畏它,悦纳它。这种制度其实是“始”之于民,“施”之于民,达到了以人化“文”的结果,也就形成了制度文化。而这种制度文化,反过来又在有形与无形中“化”人,让身在其中的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遵守制度,维护制度,并升华为一种心理的愉悦。

制度一旦形成,在学校里就有了“法”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挑战它。即使有的人因违反制度受到惩罚,甚至是比较重的惩罚,也无言以辩。“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自己亲自参与制定、自己认可的制度,因为不自律而违犯,没有谁会同情你。甚至,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

据桓台二小南校区张广伟讲,2014年8月,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自己所在的农村乡镇学校果里实验小学全建制并入桓台县第二小学。刚刚合并到这所学校时,他感触最深的是第二小学的管理制度之严,任何人都不能触及制度这条“红线”,更不能跨跃“雷池”半步。严格的考勤制度,让原来常常迟到早退的老师品尝到了“触电”的痛感,从而开始敬畏制度;那些无病装病、小病大养,无课就不到校的老师,在严格的考核制度面前,不再无病呻吟;靠拉关系走后门不干工作只要荣誉的老师,则在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面前退避三舍,以至销声匿迹。

刚开始的时候,有人不太习惯;时间一长,不但适应了制度之严,而且感到严格的管理不仅不是沉重的枷锁,反而是使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让每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师都得到了均等的机会,获得了真正的心理平衡。张广伟老师欣喜地说,目前已经有同事由牢骚满腹转化成无限的感激,理解了“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管理给予了绝大多数人真正的公平”的深刻含义。

南校区执行校长宗素平说,原来个别老师工作不认真,甚至“巧言令色”、无事生非,在制度文化的熏陶下,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把“闲心”收回来,踏踏实实努力工作,有的还成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有的时候被遮蔽了而已。而没有文而“化”之的制度,就有可能把老师的良知遮蔽。在某种意义上说,好的制度文化,不但会让原来积极努力的老师更加奋发向上,也会改变那些本想混天聊日的老师的生命状态,促使他们也心甘情愿地去展示其本性中美好的一面。

制度文化影响的不只是老师,还有学生。从乡村学校来到桓台县第二小学交流的教师马宁说,这么小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即使教师不在场,也是循规守矩,秩序井然。比如下课后,孩子们无论在楼道内还是上下楼梯都必须靠右走,这种行走方式,避免了彼此之间可能会造成的冲撞;上学或放学进出校门口,学生必须自动列队前行。这些规矩,从引导、训练,到让学生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把行为文化融入进了学生的血液里。

人在路上,“路”在心中,行走就成了一道文明的风景。

刚开始执行这种规定的时候,有些孩子不太适应,需要小干部监督,老师提醒;可不长时间后,他们不但能按“规定路线”行走,而且以遵章守纪为自豪。设若哪个同学一时违反了规矩,周边同学便会立即给予提醒甚至批评。相互监督,共同守护,并肩而行,成为第二小学的一种品质。

教导处主任陈曦对笔者说,第二小学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道美丽的精神风景。这道风景,恰恰折射出了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二小学学生规范的制定,关注的是学生行为文化的养成。而更可贵的是,当学生的日常行为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之后,学生也就有了行为习惯之美。言谈举止间,女孩是娴雅的小小淑女,男孩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人文关怀  以真情换人心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二小学的领导个个都是刚直不阿的“包青天”。其实不然,在其浩然正气的性格里,还流淌着人文情怀之水。两者的和谐,铸造了这所学校独具的精神风格。

学校领导认为:要想让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用制度来“堵”固然重要,而思想心理之“疏”也断不可少。因为不少事情,未必在制度严密管控之下。即使有了完备的制度,也未必都能彻底执行。于是,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造成领导与老师之间的误会与矛盾。 

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学校特别设立了一个打通心灵隧道的机制——沟通交流机制。专门拿出每周一的下午时间校长与老师们交流。学校里的任何人,无论大事小情,都可以找校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大到职称晋升,评优树先,小到同事误会,个人的小情绪,只要觉得有问题,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个问题,都可以找校长“发泄”、“倾诉”。 

开始的时候,有的老师还不习惯,甚至个别老师认为这是走形式,做样子;可过了不长时间,尤其是一些老师在与校长沟通交流后,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大家便发自内心地信服了,原来领导们是开诚布公地与大家交流,敞开心扉与大家交心。于是,老师们只要有了问题,再也不会在人前背后满肚子牢骚,而是主动在周一下午到领导办公室与其真诚坦率地沟通交流。

学校发现,交流日不但可以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化解某些老师的心理问题。因为个别老师对领导不满或对学校有意见,除了领导确实存在问题之外,与某些问题没有公开化,不被老师全面了解有关。而通过与领导的交流,当老师们了解到真相之后,不但心里豁然开朗,还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投入工作之中。

老师们交流意识的觉醒与增强,让学校未必看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比如老师们认为冬天水笼头流出来的水太凉,与校长交流后,很快,水笼头的凉水变成了热水,师生在严寒的冬天用热乎乎的温水洗手的时候,心里也有了热乎乎的感觉。再比如电动车如何充电的问题,在老师们的提议下,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这些事可谓小之又小,可件件关乎到老师的切身利益和情绪优劣。更多的小事解决了,老师们对学校的满意度也就提升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思想的疏通,情感的交流,同事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少,干群之间产生的矛盾与纠纷也越来越少,老师们关注的重点就聚焦在了学校管理上,他们找领导反映的,不再是事关个人利益的争执,而是有关学校发展的中肯的意见或建议。学校管理中一些小小的疏漏甚或死角,一个个被发现,又一个个被有效地解决。 

抓住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工作中的“焦点”。

不少时候,某些问题发生在当下,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在当下。如果再等到周一,往往会积累成更多更大的问题或矛盾。为此,刘传田校长又创意出了“主动约谈”的交流方式。它与交流日不同的是,不是老师来找领导,而是领导主动“上门”约老师。比如每天早晨,刘传田校长都会早早站在学校门口,迎接老师与学生到校。一般来说,师生都会笑着回应着微笑。如果哪一天发现某个老师一向春风满面,可这一天突然阴云密布,就会意识到这个老师一定有化不开的心理情结,然后主动约谈这个老师,推心置腹地耐心疏导,帮助解决造成其困扰的心理问题或实际困难,将其心理乌云驱散。

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老师的情绪不佳,影响的不仅仅是其本人,在很多时候,还会无意间将这种情绪倾注发泄到学生身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有的时候,还会将不良情绪传递给办公室的同事,影响到同事关系;同事又把这种坏情绪带到家庭,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老师们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的时候,特别渴望能够有个人倾听,帮助指点迷津。刘传田校长甘心做老师们情绪的“垃圾桶”,给老师们的“坏情绪”找到一个既不伤害自己,又不影响他人的出口。每次认真的倾听之后,便是娓娓道来的谈心,老师们经过领导的“点化”,往往云开天晴,心底敞亮。

据教导处主任陈曦讲,这些富有人文色彩的“心灵之约”,把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心理距离拉近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关系融洽了,学校有了温度,老师们也就有了学校如家的归属感。

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刘传田校长认为,作为一个学校的带头人,一所学校的“家长”,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

有一次,一位老师气冲冲地来到校长办公室,二话没说,便把手里的钥匙往办公桌上猛地一摔。刘传田校长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对他说:“有什么事情,好好说,看看我能不能给你帮上忙。” 老百姓有句俗语:“伸手不打笑脸人。”看到校长真诚的微笑,听到这样贴心温暖的话语,这位老师不好意思再使性子发脾气,心里的气先自消了一大半。再一交流,所有的坏情绪便烟消云散,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失为师者的尊严,向校长道歉之后,心平气和地走出了校长办公室。

世事如局,人心难测。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难做的,有的时候,一次谈心,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校长就约谈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直到老师被感化,思想畅通了为止。

多年真诚而悉心地和老师们沟通交流,学校领导不仅练就了一双善于洞察人心的火眼金睛,同时也练就了面对不同的个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本领。

给困惑者疏通,给迷茫者牵引,给问题者教育。这就是第二小学的工作作风和真诚待人的风格。

刘传田校长认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希望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学校与老师的心也是相通的,彼此没有新仇旧恨,不可能形成长久的心理对峙。对待老师真心实意,不“打哈哈”,不摆架子。工作方式方法“接地气”,真正为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即便面对制度的“高压”,领导和老师们的关系一样会融洽。关心老师,让他们愉快地工作与生活,是他的神圣职责与义务,为此,他感到欣慰与自豪。

有其心者,必有其行。

每年中考高考期间,学校上下班时间实行弹性管理,允许有孩子参加中考高考的老师早晨送孩子到考场后再来学校,下午早回家陪伴孩子。

学校招聘的临时工,由于户口等原因,按规定他们的孩子并不能进入第二小学上学。学校就专门将这些孩子的情况报请教育局,使他们全部如愿以偿进入第二小学。这既是对聘任职工对学校做出的贡献的极大认可,更是对他们的孩子的一种深沉的关爱。这些聘任职工在感激之余,不但工作积极性更高,也有了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的温暖的感觉。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任何关爱都不是单向传递的,领导关爱老师们的时候,老师们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回应校长之爱。比如根据相关规定,家属生孩子,男教师陪护假为一周时间,可不少老师,只陪护了一两天,就主动赶到学校工作。更多的老师,小病从不请假,有时上午挂完吊瓶,下午接着到校上课。

周一交流日、随时约谈、为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一系列的“暖心工程”,让学校氛围越来越融洽。

同时,学校还想办法激发和调动老师们潜在的“管理才能”。鼓励老师们以书面的形式将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与意见提交到教职工大会上。通过大家的讨论与研究,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进而付诸实施。这种做法,让全校教师员工人人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人人都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主人,对学校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爱的基石是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情怀。对教育的大爱,对学校的热爱,把老师们和学校紧紧联结在一起。刘传田校长很自豪地对笔者说,每天一走进校园,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对学校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我的理解。这让人产生一种美妙的感受,感到仿佛整个学校都被一种温馨的爱的光辉沐浴着。所以,尽管非常忙,可我心里一直是幸福的。

有了幸福的校长,幸福的老师,必然就有幸福的学生,幸福的学校。

愿这种幸福,似浩荡的春风,吹遍校园的角角落落……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5日,第4版;发表时有删节。)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校长到任表态发言 校长就职讲话(15篇)
别里科夫到夜郎
小学“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从学校一件事情,看懂以人为本。管理,是先管,还是先理?
感恩每一位好校长
“我说两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