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继新 张萍|咬定青山不放松:修身课程——《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15)

sdfd

编者按: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附小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分析发现德育教育存在着“三个”问题,并找到应对策略。提出两个习惯的养成,实施每月一主题活动,用醒着的梦照得学生通体发亮。采取:低年级入学教育,中年级的“认识校园”,五年级与新加坡小朋友手拉手,六年级开设“成长讲坛”……一系列的修身课开设,如同雷霆在滚动,学生在激动中感慨。不但改掉“坏习惯”,解决了一些“小”问题,学校还在此基础上,研发出许多有新意的教育方法。让师生的目光交融,心灵靠近,让生命成长的节拍与道德品质合拍。

正如陶继新先生在对话中所说“两粒种子,一片森林”。修身课在附小已经形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优质品质。


 一、德育中存在着“三弱一散”的现象

【张  萍】在这四类课程中,我最重视的是修身课程。它不仅包括礼仪,还涵盖了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品德课”和“德育”。之所以改名为“修身”,我想在小学阶段,要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明辨是非,更要在“言行合一”上涵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为首”这些年喊得很响,可是我们的公民文明素养却越来越令人汗颜,“小学讲世界观,大学补习惯”的恶性循环现象的确应该引起我们小学教育者的反思。

【陶继新】儒家经典《大学》就特别强调修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修身,无以齐家,不齐家,无以治国,不治国,无以平天下。所以,孔子的教学,是将做人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就有了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学总纲。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更多地是在培养有德之人,学文只是放在了一个从属的位置。

现在尽管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课程设置却将道德教育放在了从属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位置。教师更多时间教的是文化知识,学生更多时间学的也是文化知识,家长关注的则是孩子考试的分数。于是,学生的品德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学生一旦在道德层面出现问题,就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甚至有的人学的知识越多,破坏性越大。所以,你们的修身课的开设,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张  萍】您分析得很有道理。其实,德育的重要意义人所共知,但在学校教育中,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究其原因,排除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我认为还存在着“三弱一散”的现象——

养成教育软弱——学校天天在讲“养成教育”,但是更多地停留在班主任和教育处主任“抓”上,所谓“抓”就是发现不良行为就批评,目的是通过严厉的态度让学生“听话”。我们的老师把搞完活动再抓“常规”称为“严打”,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班学生不被学校“抓住”就是“好”。这样的养成教育“是非观”不值得我们学校领导反思吗?“养成教育”号称“教育”,但作为一门对学生成长、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大课程,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卓有实效的“过程性教育方略”,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教育效果从何谈起呀!每到学期末,我们的家长拿到成绩单会急切地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而谁又想到问问老师:我的孩子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有哪些进步?

【陶继新】“养成教育软弱”的根在哪里?在终端评价上。现在的评价机制,是以分论英雄,如果说在小学就已重视分数超过了重视养成教育的话,到了高中,分数就成了学生的命根,甚至成了教师与家长的命根。如果不从根上解决问题,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是会出现您所说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看来,这不是一两个校长能从根上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您一样的有使命感有良知的校长,却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在养成教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令我敬佩不已,也令我看到了教育的一线希望。其实,当人们一味追逐分数的时候,却忽略了良好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在作用。我在全国采访过不少中小学生,那些在学习成绩上特别优异的学生,几乎都是具备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者。1986年3月4日下午,我曾采访过上海育才中学的丁力同学,在高手云集的世界比赛中,她过关斩将,获得了美国“天才中学生”的称号。问其何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她说:“我每天早晨6点多钟起床,晚上11点多钟睡觉,而且每晚睡觉前,还再做半个小时的美国健身操。每当学习稍觉疲乏时,就立即休息。我喜欢欣赏音乐,热爱美术,也愿意同别人一起创作舞蹈,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因为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情绪。”她的爸爸更是一语中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俄罗斯著名教育乌申斯基说过:“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你们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他们的成绩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越来越好。

【张  萍】其二是教育活动羸弱——其实,我们学校的教育活动并不少。前不久,一个做校长的好朋友就非常自豪地告诉我:我们学校又得了全市鼓号操比赛的第一名。我不是说这样的活动不好,但是当我们的学校领导醉心于得奖杯,满足于上级领导的表扬时,是否想到过我们的学生真的从中得到了什么?我曾经问过一位上高三的同学,从小到大,学校活动让你感觉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她略一沉吟,回答道:很少让我感动过!是呀,我们的教育活动就是这样,追随性强,忙碌于完成应付各种任务,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缺乏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我常常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能像《哈利波特》一样看完一集还盼着下一集,如果我们的教育场所能像肯德基一样让学生们去了还想去,教育效果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吗?

【陶继新】当比赛与功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就失去了。天地之道在于有得就有失,关键看这个得有没有价值,这个失是不是值得。当为了所谓学校的荣誉而让孩子失去生命成长必需东西的时候,这种荣誉再多也没了价值,甚至成了危害。如果孩子们喜欢,他们为了学校的荣誉,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又在比赛中取得佳绩的话,又有了特别的意义。所以,凡事都要具体分析。

那么,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为什么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呢?除了设计者有了功利之心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设计者没有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一厢情愿地设计了大人认为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设计活动不但要有责任心,还要研究孩子的心理等。这样,才能让活动回归它本然的位置,让活动摇曳出美丽的光彩。

【张  萍】其三呢,课堂教学薄弱——其实在小学课程计划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二到三课时,再加上地方课程,课时甚至超过数学课,但很多学校根本不舍得把优秀教师放在这门学科上,或者是领导代课心有余力不足,或者是语文、数学、英语,甚至连音体美都不能胜任的老师,以己昏昏无法示人以昭昭地在这些课堂上混日子,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被白白浪费。囿于师资水平低带来的研究力量严重不足、教学效果不好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使得“品生品社”与工具学科相比,处在被挤占、遭冷遇的尴尬境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陶继新】除了教学能力差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时候是不是真有品德?是不是真懂社会?教学水平高、思想品德强的教师,才能教好品德课。因为这样的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口头工夫上,更在言行特别是行的工夫上。王阳明就特别提出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所以,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孔子当然也重视行,如果他只是讲一些道理,而没有言行特别是行,就不会成为道德高尚的至圣先师。现在不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往往是说教多,并没有很好地在“行”上下功夫。另外,学生在学校所受的停留在言说层面的教育,一旦到了家庭中和社会上,就会被很多不良的行为所消解。而没有一个优质的“行”场,“言”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根基。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进行讲文明的教育,可是,到了家里,父母不文明的言行,无孔不入地影响着孩子;而社会上触目即是的不文明行为,也无形中瓦解着学生的文明言行。可是,当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并没有将“行”的作用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可以说,关乎“德”的课程,讲虽然必要,行更加重要,课上固然必然,课下随时随地的教育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着德的所有课程,不但不能削弱,反而还要加强,还要扩展到更大的教育层面。

【张  萍】是呀,有不少教德育的老师草草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自身的涵养修炼,更无暇去关注我们的孩子习惯养成。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散”,即班主任在以“听话”为标准抓“养成教育”,教育处主任在以“得奖牌”为目的抓教育活动,品生品社课老师在以“混日子”为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各种教育力量分属不同的部门执行,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目标统整及倾力合作,互相补台,彼此促进,因此教育效果又在“三弱”的基础上进一步大打折扣,在高喊着“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却成了“最大的尴尬和遗憾”实在就在情理之中了。

【陶继新】这个“散”太可怕了。一是养成教育的标准错位了,二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功利了,三是老师的教学责任淡失了。标准错位,非但培养不出真正拥有好习惯的孩子,还会将原本的一些好的习惯异化成不好的习惯甚至品质,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多了些奴性,而不是个性,培养的是听话,而不是关注真理。目的为了“得奖牌”,就会不择手段,就会形成失德行为,如果培养出只为奖牌而不顾道德的学生,获得的奖牌越多,品德也就会越坏。老师以上课为“混日子”之后,不但没有责任感,而且也是对德育的一种亵渎,更是对自己人格的亵渎。更加可怕的是,这样的教师并没有这种感觉,甚至认为本来就该如此。如此看来,何止是“散”,甚至是失德之举啊!

 
二、应对“三弱一散”的策略

【张  萍】附小的修身课程改革就是针对“三弱一散”的弊端展开的。一是清晰目标: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地方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针对时代特点、学校及学生实际开发具有实效性的校本内容,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实际提出了十个生活好习惯:

上学戴小黄帽、红领巾,穿校服的习惯;

不迟到,不经老师允许不随意离校的习惯;

到校后安静读书、习字的习惯;

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右行礼让,不说脏话的习惯;

见到师长、来客主动问好的习惯;

排队上操、上体育课,参加集体活动的习惯;

爱护学习环境,不扔字纸并随手捡起地上字纸的习惯;

餐前便后洗手,随身带手帕的习惯;

爱护学校公共财产的习惯;

列队放学,按时静校的习惯。

同时,又提出十个学习好习惯:

在校内外主动讲普通话的习惯;

每天书包中都带一本好书的习惯;

读书主动标记并做好摘记的习惯;

课间准备好相关课程用书及学习用品的习惯;

建立小本认真记清楚作业的习惯;

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整洁,不乱翻页的习惯;

作业有错,不让别人提醒,主动改正的习惯;

写作业养成主动使用垫板的习惯;

课上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善于提问的习惯;

每天携带字典,遇到问题主动查字典的习惯。

这些要求看上去微不足道,甚至有些琐碎,但是我们知道,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反复强化,形成习惯甚至是禀赋的话,他们将受益终生,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则功德无量。

【陶继新】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习惯养成就是一个不断“积跬步”的过程,没有这个日积月累之“积”,就不可能有未来的千里之前程。习惯的养成有如纺纱,一开始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就好像在原来那条丝线上不断缠上一条又一条丝线,最后它便成了一条粗绳,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给缠得死死的。所以,当下之“小”,正是为未来之“大”做准备。其实,这里所说的“小”,也是就形式而言的。如果往深处探究,就会发现,这些“小”中,都蕴含着修身做人的大道理。如果当下在这些“小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在未来酿成终生大的遗憾。现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很多不文明行为,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原本是在小时候的这些“小节”种下的恶果所造成的。

而且“小”中可以见大。即使长大成人,在现代社会以及世界交往之中,这些“小节”恰恰是反映一个人素质高下的外在表征。彬彬有礼等文明之举,不是多余的形式,而是承载了高雅的素养。如果绝大多数的人都具备了文明素养,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就有提升了,中国人在世界上也就有了良好的形象。所以,你们提出的“十个生活好习惯”和“十个生活好习惯”一点儿也不“琐碎”,而是具体入微,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张  萍】其二是力量统整:由全校最优秀的教师——年级主任、处室主任、骨干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养成教育训导中心检查督导,由学生活动策划中心策划指导,全校整体联动,每月一个修身主题,分年级有序推进,课内外紧密融合。

把优秀老师拿出来教“修身”,在当时的确需要勇气,也的确遇到了阻力,如果教学质量下滑,作为校长难辞其咎呀!但是作为小学校长,作为从事了20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育的积垢,与其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继续对德育的现状听之任之,不如挺身而出,努力去除顽疾,为孩子们、为学校、为社会、为教育做点贡献。非常感谢我们这些优秀的老师们,他们理解、认可并支持了我的主张,离开了从事了很多年的深深热爱的学科,抛却了很多的专业提升机会,加入到附小校本的修身课程的研讨中来,承担着每周16节课的教学任务。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当修身课程越来越在学校教育彰显其价值,越来越对学科教学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时,越来越多反对的人开始理解了。

所谓“全校联动”,也是附小修身课程的一大特色。校长关注修身,养成教育训导中心、教育活动策划中心、年级主任、修身课老师、班主任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实施教育,全校教师参与其中,所有力量得到有效统整,人力资源得到最大优化,教育效果自然就最大程度地得到释放。

【陶继新】您之所以将优秀老师拿出来教“修身”,是因为您看到了修身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种培养真正人才的历史担当促使您做出了这样一个抉择。你们让优秀的教师教修身课,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都是在进行修身教育,都会让学生学到为人之道。因为教育有显教育与隐教育两种,而隐教育的作用,有的时候往往大于显教育。潜移默化,修身之道就会在幼小的心灵扎根,到了中学、大学,以至社会上之后,就会自然地彰显出修身之美。

中国教育的顽症之一就是学生人格的缺失。有的人只是将目光盯到了考试成绩上,对于修身这样的软性工程很少过问甚至不管不问。岂不知,如果在修身方面出了问题,即使有了学识,以至以后有了好的工作,也会遭遇失败的。我从网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在某大学的考场上,有一个大学生不断在作弊,监考的外籍老师警告他都不听,最后外籍老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当众对着这名学生跪下来,说:“我求求你不要再作弊了,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那么,这个大学生为什么如此明目张胆地作弊呢?因为在他看来,成绩远远大于人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呢?因为从小就没有受到诚实守信的教育,更遑论上过修身课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但干不好工作,还会将其不健康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从而产生更坏的影响。

相信你们的学生成了大学生之后,不但不会让外籍老师如此尴尬无奈,还会让他们为中国人美好的气质修养而敬仰。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世界,而真正在世界立足,让他们感到中国人的伟大,首先,就要有美好的修身之为。

 
三、修身课的第二个特点

【张  萍】附小修身课程的第二个特点是:“每月一个修身主题,分年级有序推进”。修身课程内容多而杂,如何将国家、地方和校本内容在附小得到最大优化整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将所有的内容分类整合,如爱国、安全、励志、环保、传统教育等等,按月实施教学,而各个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材中,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如九月为社会教育,低年级认识家庭、学校;中年级认识社区、家乡,高年级认识国家、世界,甚至宇宙,既体现了年龄特点,又将国家、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各项活动也因势利导,与修身内容紧密融合,提高了教育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另外,我曾仔细研究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还有地方课程中的《环保》《生命教育》等等教材,发现单从课程本身来说,教材凝聚着编写者的智慧与心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序列性,是极佳的教育资源,但是学科之间内容重复太多,对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造成极大浪费,还有些内容的设置脱离学生及学校实际,实效性差。经过研讨,我们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地方课程中的“礼仪、心理健康、环境、生命的科学”等等内容与学校校本的德育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课时量不变的前提下,用好用实国家、地方教材,创设了每周1—2课时的“小公民修身课”,并精选这些教材中与礼仪、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分别在低年级、中高年级设立了每周1课时的礼仪、心理健康课。

【陶继新】非常欣慰你们的修身课程,就说你们的礼仪课吧。中国是礼仪之邦,故有文明古国之称。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是,我们现在的礼仪到底如何呢?我们中国人到了外国之后,他们真的感受到这个礼仪之邦的礼仪风范了吗?没有。甚至有的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是最不讲礼仪的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可是,这与小学阶段忽视礼仪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孔子说自己是“三十而立”,那么,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立于礼”。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寻到根据。在《季氏第十六》篇中有这样一章说,一天,孔子在院子里站着,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问他:“学诗乎?”孔鲤回答说:“未也。”孔子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退而学诗”。先秦时期所说的《诗》,特指《诗经》。因为《诗经》是经过孔子删改而成的,其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审美的体验。后来又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又问他:“学礼乎?”孔鲤回答说:“未也。”孔子对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又开始学礼。孔子特别看重礼,他在回答颜回什么是仁的时候就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礼的丰富内涵,而且凡事依礼而行。所以,他回答颜回问话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礼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形态,还内含着思想与情感。而应该达到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不但对礼了如指掌,而且一切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特别是在心灵层面有了一种仁的归依。

你们开设礼仪课,让孩子从小懂得礼仪,进而依礼而行,长大之后,就有了立足于社会的“本”。中国及世界必然会越来越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会更加彰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开设礼仪课,也是一个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的教育。

【张  萍】由于力量统整,内容整合,课时优化,附小的修身课程就变得从容而又富有实效了。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附小的修身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很多卓有实效的修身课内容。比如,每年10月份是建队日,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一个多月就要入队,很多家长往学校打电话,甚至托熟人,唯恐自己的孩子入不了队,是否入队成为了评价孩子优劣的标准,而设立“少先队”的初衷,“少先队员”的含义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一旦贻误了这样的教育时机,这种对少先队常识的“懵懵懂懂”有可能持续一生。于是,我们两届一年级的年级主任李洁和王会青老师,在这项教育中进行了仔细地考量与设计。在修身课上,他们运用了适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介绍队史,介绍红领巾的来历及含义。我看到过一张照片,小朋友们进行热烈的竞赛,有的蒙上眼睛系红领巾,有的表演用单手系红领巾,有趣极了。入队仪式上,孩子们笑脸稚嫩,但是神情却有了些许庄重,他们能行像样的队礼,能完整地宣誓。去年建队节,我这个曾经的“老少先队员”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第一次在这些比我小30多岁的小家伙感染下,字正腔圆地、一字不落地唱完了以为早已忘记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那种久违的亲切与庄重令我激动了好久。

一年级的老师们还精心设计了入学的规范教育。记得河南许昌实验小学的同行在9月中旬深入我校观察了整整一天,他们惊叹:附小的老师们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这些“小不点”在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变得如此懂事,如此彬彬有礼?我们的王会青主任和班主任张凤英老师曾经非常坦然地介绍他们的经验,那就是基于丰富经验的策划,耐心细致的引导,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

【陶继新】入队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仪式,甚至会记忆终生。即使大人,与他们共度这段美好时光,都会兴奋不已。所以,抓住这个时机对他们进行修身教育,当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孩子天真而纯净,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特别快,正是“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画图”的时段。况且,给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童年,对于他们一生发展都会大有益处。心理学研究发现,小时候的有益活动,往往可以植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长大成人之后,便会生成一种正向的能量与优秀的品质。相反,如果小时候接受的是负面能量,长大之后,这种能量就会寻找某个时机爆发出来,形成破坏力。所以,儿童教育专家,都特别强调孩子时段的有意义的快乐教育。你们这种悦心益心的活动,既让孩子享受到童年之美,又有了未来的幸福。这当是一种高层次的修身教育吧!

入学规范教育,是让孩子走向文明的奠基之作。孩子的天性之一是无拘无束,这其中自有其“天然去雕饰”的美质,可是,也不乏有悖于文明的顽劣之举。所以,必要的规范是断断不可少的。不过,孩子的可塑性比较强,只要耐心教育,反复强调,就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的正确规范,可以让孩子们拥有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张  萍】中年级的修身课研发了“认识校园”。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文化的含义,学校的一草一木等等,都向学生们作了介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将学校的角角落落,包括校长室都非常仔细地巡视了解。有一次,我们的赵昕主任本来要拿一节介绍学校的公开课,本来以为孩子们只上过一、两节课应该对这些内容还是很生疏,哪知学生们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对答如流。学生们对自己的校园角角落落非常感兴趣,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为荣,以能在附小上学引以自豪,这种学习的热情让她很是惊诧。我想,爱祖国应先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也要先从爱校园、爱家庭做起。

【陶继新】要让学生热爱学校,学校就要有可爱之处。你们学校不但环境优雅,而且教师素质高,特别是爱孩子。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无知的,他们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如果教师不爱他们,他们都会感知出来,进而也不爱教师。如果教师真爱他们,他们也会用爱回报教师。其实,修身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爱。在家庭里,要爱家长;在学校里,爱教师,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所谓的爱国教育,其实就是从这些具化的爱中开始的。而一个从小懂得爱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因爱而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张  萍】我们学校与新加坡崇正小学是友好学校,我们学校每年还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同仁到校访问,因此,就有意识地将五年级学生确定为我校国际交流的主体,每年安排他们1-2次与国外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这个年级的修身课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涉外礼仪、友好学校所属国家风土人情研究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做活动策划,写交流日志。新加坡的学生来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们也走出国门,走进课堂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风采,漫步街头体验不同风格的民俗民风。两国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对学生的文明素养的自主塑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继新】新加坡是一个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国家,让你们的孩子与他们的孩子进行“国际交流”,可谓“强强联手”。因为你们的学生经过修身教育之后,已经有了美好的修身行为。这样的交流,不但可以让两个国家的孩子都感受彼此的文明礼貌,也从一个更大的视野,让学生认同了修身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他们融入世界,也是一种“演习”。而由此结下的友谊,又可以延长这种“演习”的时间,从而让修身教育在两个国度的孩子们中不断的延伸。

【张  萍】而六年级是小学生心智成熟的非常重要的转折期。这时候开始学生们开始对社会上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快男”“超女”很容易让他们着迷,而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很多陋习也渐渐开始侵蚀他们尚不成熟的心灵。附小曾经的毕业班,就出现过行为乖戾,以逞强好斗为特点、自誉为“四大金刚”的学生,他们在校内外招摇,不以为耻,一度让低年级学生非常畏惧,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想,这个时段急需学校教育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引导他们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偶像观。针对他们的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六年级的修身课开设了“成长讲坛”,邀请家长代表、社会人士、成功校友走进课堂,他们中有优秀的军人、剑桥博士、作家、交警……聆听着这些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亲切朴实的报告,孩子们仿佛成熟了许多。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曾经被新加坡政府选拔到国立中学读书,现在英国求学,成绩非常优秀的林志栋同学为学弟学妹们讲起他和中国留学生在国庆日到大使馆要到国旗,在校园中自己唱国歌、升国旗的感人情景,讲到回到国内最喜欢去看甲A联赛,就是因为能和上千中国人一起齐唱国歌,过把瘾的事情时,孩子们流泪了。他们说:原来爱国可以如此自然,我也要向林志栋哥哥那样走出国门,为国争光!学生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做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做“有责任感”的毕业生。而现在附小毕业生每年评选的“季羡林奖学金获得者”,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德才兼备,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陶继新】孩子的成长永远受到“正”“负”两极的吸引,在争夺下一代的时候,往往是一番你死你活的较量。不过,这种较量多不是以白刃战的形式展开的,而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所以,偶像有正负之别,好坏之分。可是,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并没有辨识能力,于是误入歧途而浑然不知。你们寻找到了向孩子输入“正”能量的载体,并让孩子在不设防的情况下走向正途。这显见了你们的智慧。

对于一时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他们毕竟是在成长期,一时迷失方向,当属正常现象。不过,这个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没有扭转其方向的措施与方法。“四大金刚”虽属个别,但却有其产生的背景与土壤。转变他们的思想走向,虽然要费相当的工夫与时间,可是,却又可以产生超越一般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年评选的“季羡林奖学金获得者”,让学生看到偶像就在眼前,当然会使得更多的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张  萍】毕业生离开母校前要留下什么?修身课老师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怎样能使单一的感恩变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于是,他们组织学生演讲,畅谈“小学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感怀在母校的美好时光,并引导学生在书的扉页写上美好的祝福,赠送母校图书馆,赠送给学弟学妹们。这是美好的情感的传递,这是良好的学习方式的传递,更是自我教育,感情生活的有效载体。孩子们深情地说:几十年后,当我们回到母校,也许物竞人非,但是当走进学校图书馆,找到自己曾经读过的那本书,美好的回忆就会萦绕在我们的心间,童年时光就会历历在目……

【陶继新】尼采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但硬性的感恩教育效果大多事与愿违,而要想让其有效甚至大效,就要常态化与自然化。学生从图书馆借阅图书,当是平常之事,可是,有些好书,却可以让学生荡气回肠,让他们品质更优秀。去过你们的图书馆,不但藏书多,而且书的品位大多比较高。其实,并不是读了书就可以提升品位的。如果读了坏书,还会侵蚀人的思想;只有读了好书,才能升华思想。你们图书馆里的一些好书,在无声地教育着学生,让他们变得更有理想与追求,也让他们对学校永存怀念。

【张  萍】记得看电视剧《成长的烦恼》时,麦克兄妹俩的毕业典礼让我呆呆地看了许久,父母、老师能亲眼见证孩子的成人礼,这是多么温馨神圣的时刻,又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心灵体验呀!05年5月的台湾之行,更坚定了我的决心。在台湾,连幼儿园都会精心筹备毕业典礼,曾看过一张照片,一个个稚气可爱的孩子大口品尝着香甜的毕业蛋糕,憨态可掬,而旁边,年轻的女老师笑靥如花……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除了一本本面目呆板、记忆冰冷的毕业证书外,那一个个本应让自己回味悠长,本来应该成为人生旅程加油站的关键时刻,却像过眼的云烟在心灵的天空中稍纵即逝,竟从未留下丝毫痕迹。“毕业典礼”不仅仅是“成长的回忆”“美好的祝福”,人生的加油站,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能充分激发师生人文情怀、尊重意识的精神盛典呀!感谢教育策划中心的马艳主任和毕业班的老师们从06年起实现了我这美好的心愿。流火七月,附小的毕业生们身着庄重的毕业礼服,一个个走上主席台在班主任最后一次真情的点名中,接受毕业证书和校长的一一祝福,激动人心的“季羡林奖学金”获奖者表彰,情意浓浓、深情款款的谢师礼,品位极高、热情洋溢的社会贤达,著名校友的赠语,学弟学妹们精心编织“一串串”精美的千纸鹤赠送毕业生表达深深地祝福,情由心动、发自肺腑的“毕业誓词”(我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爱我的祖国;我的母校是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我爱我的母校)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从而成为济师附小“修身课”熠熠发光的“金牌案例”,记入学校课程开发史册。

连续几年,在毕业典礼上,我都是一个一个给学生发毕业证书,400多名学生呀,一发就是一个多小时,对每个学生我都会亲切地称呼着他(她)的名字,真诚地祝福他(她)毕业。学生则庄重地向校长鞠躬,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证书的瞬间,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一个时空定格。济师附小的这个瞬间只因他而存在,所有人的目光只因他而明亮,他是这个瞬间的主角。在这一瞬间,他完成了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最重要的生命质变。

【陶继新】休说小孩子,就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典礼,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采访美国哥伦比亚硕士生黄思路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生夏杨的时候,他们都谈到参加毕业典礼时的激动心情,他们的妈妈,甚至不远万里地赶去参加这一盛会。我没有参加过任何自己的毕业典礼活动,所以,毕业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毕业证书而已。这个本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记忆的美好,就这样从已逝的时光中滑过了。人的生命中,是有许多精彩的节点的,可是,如果自己或别人不用心设计,甚至根本就不设计,这些节点就会变成盲点,从而让生命本应有的精彩永远不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设计的毕业典礼,是关注了孩子这些特别重要的生命节点。它为孩子留下的不只是激动与感恩,还有那个时刻的生命留恋,还有在其终生生命中的美好回忆。它不但让学生永远怀念自己的母校,也会永远怀念那个生成精神价值的特别幸福。

这几年,因为记者这一特殊的职业,参加过几次中小学的毕业典礼活动。每当音乐响起,看到孩子们从校长或教师手中接过毕业证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旋即激动起来。尽管好多年来我已经基本做到宠辱不惊了,对于人们认为的大喜之事,我不会忘乎所以;对于人们认为的悲哀之事,我也不会心里沮丧了。可是,身处毕业典礼的特殊氛围里,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因为它使我想到了自己本应拥有的美好却从来没有生成现实。不过,随后我又感到欣慰,你们的学生有了这种美好与幸福,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同样经历了这种过程。他们的幸福,也应当成为我的幸福。

【张  萍】是呀,我们的老师曾经在博客上讲过一个故事:一群身着毕业礼服的附小学生走进校门外的自行车棚,对看车人说:阿姨,让我拥抱您一下吧,感谢您六年来对我们的帮助。听了这件事,我真的特别开心,正如很多老师所说,通过毕业典礼,孩子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他们知道感恩,也知道如何自然地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多大的进步呀!一个学生在博客上写道:

当我走出附小大门的时候,

又恋恋不舍地望了望培育我六年的母校,

擦干的泪水,

已经变成为母校争光的责任。

我们还会回来,

带着我们的成绩,

回到母校,

回到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

【陶继新】毕业典礼确实有让孩子一下子长大了的感觉。可是,这个长大,并非一次质变,而是一次突变。说其不是质变,因为你们六年的教育,使他们一点点地变了,变得有了感恩之心,有了文明礼貌,典礼之后的的“突变”,只是六年教育的必然结果。即使没有这个典礼,孩子们也会在其他地方,呈示出令人惊奇的表现。这并不是由此否定毕业典礼的意义。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典礼是一次神圣的精神洗礼,是一个生命的节点。它作为一种契机,让你们六年教育有了一次特殊的升华。

 
四、修身课带来丰硕的果实

【张  萍】由于修身课是由年级主任担任,所以课程表上虽然只有2-3课时,年级主任的管理职能却将课程实施的触角延伸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校内的常规(入校、升旗、课间、午餐、放学等等环节)到校外的家庭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有效地解决了原有的德育教育“三弱一散”的现象。比如仅仅一个中午小餐桌就餐,我们就形成了以年级主任为核心,以修身课为主要教育反馈途径,全校教师参与的培养机制,从餐前洗手、列队领餐、悄声就餐、净盘惜粮、有序放盘等细致入微的习惯反复强化培养,渐成风气。

一个在附小挂职的校长曾这样谈自己的感受:

附小教师学生从早上进校到下午离开校园,一是非常有秩序,学生教师自觉地排成一路或者是两路纵队,有序地进入校园;二是2500多师生,进出校园时让人感觉不到是在上学和放学,2500多师生在餐厅吃饭,静得听得到人的呼吸,没有一个教师、学生操捷径,都自觉地坐到最里边,都自觉地按照路线去放餐具,哪怕坐在离放餐具最近的地方也是如此,这么多的师生放餐具,竟然听不到不锈钢餐具的碰撞声;三是师生对人真正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位学生都会对你点头微笑,都会让你先行,有人进入办公室,十几位教师无论在做什么,都会起身招呼你,并为你让座,当你在走廊徘徊时,教师和学生都会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吗?”在这样的校园,在这样的环境熏陶出来的孩子,能不成为祖国的栋梁吗?

【陶继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身课,如果只是在正式课表规定的范围内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修身教育的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为修身不在讲多少,而在行多少。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如果说刚毅、坚毅、朴实接近仁的话,还可以理解,可寡言为什么还接近仁呢?因为孔子一贯主张少说多做,甚至是不说只做。他说:“君子耻其言过其行。”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尤其反对说多做少特别是只说不做。孔子有个叫司马牛的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就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起话来迟钝缓慢。司马牛大惑不解,随之问道:“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难道说起话来迟钝缓慢就是仁吗?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原来,孔子认为,做起来难,说起话来怎能不迟钝缓慢呢?司马牛本身就是一个“多言而躁”的人,就更需要“其言也讱”了。

再回到您所说的你们的学生之行上。之所以自觉排队,有序而行,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行动已经不是在外在迫压之下,而是形成了习惯,认为本该如此。而用餐时的学生之静,也是心之所使。如此之多的学生,如果其中有几个学生说话,就会打破这个特有的宁静。因为他们知道,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有了这种“精神纪律”,行动的时候自然就会趋之于静了。对外来教师点头微笑,说明他们不但懂得这是文明行为,而且也说明了他们心中有快乐,认为文明之行是美的,所以,他们的微笑是自然而又美的。我多次去你们学校,每次都为这种发乎心声的微笑而感动。不过,有的时候到某个学校采访,有的学生也会向你问好,甚至举手致意。可是,你未必感到特别舒畅,因为那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种应付,我没有从他们脸上读出自然之美。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看来,心之所想,行之所为,都合乎“道”与“德”,才是最好的修身。

【张  萍】我校修身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原先仅仅以“三好学生”为评价标准的“精英”激励模式。在附小“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养成教育训导中心”的谢传厚主任带领教师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开发出的“成长卡”评价模式以及时的“激励”与“提醒”为主要方式,通过“红卡”和“蓝卡”的发放,充分发挥了适时性评价、全员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的优势,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的自省与自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因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今年,我们又改“成长卡”为“成长币”评价。“成长币”以其新颖独特,富有童趣的设计,“可收集、可回收”的环保理念,同时还具备学年末以此“统计成长学分”的实用价值,成为我校学生的最爱。在“集币、藏币、计币”的过程中,附小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得以不断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和风细雨般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一年级闫宇同学的妈妈曾在我们学校校报上发过一篇关于“成长币”的小文章:

儿子入学三个多月了,学校的各科老师就用这种圆圆的带有幼苗标志的成长币表扬孩子的出色,这种奖励可能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卫生、行为等各个方面。每天看儿子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学校,晚上归家一脸自豪地拿出2-5个不等的成长币,然后幸福地告诉我,这个是语文的,那个是英语的、数学的,我站得好,走得好,表现得好......我能看得出,儿子对这个成长币充满了期盼和执着的追求,我很喜欢这圆圆的成长币,它让儿子的成长变得快乐有价值,因为有了它,儿子在无形之中好好学习并约束着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在文化和精神的双食粮中快乐地索取着,在成长币的陪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陶继新】小小的成长币之于学生,是最大的奖励。而受到奖励之后,就会在心里生成快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去做应做之事。人的成长离不开激励,孩子尤其如此。一个经常在激励环境中的孩子,不但感到幸福,其自身的潜力也会有效地开发出来。这不只是指学习的潜力,也包括其思想品德上的潜力,这样就会形成“两粒种子,一片森林”。形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优质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天天做,月月做,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内化到心里。而且,孩子还会影响到家长,它会使家长更加亲近孩子,更加感谢学校,家长的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会对孩子产生正向的能量,并向学校反馈积极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一种孩子成长的优质链。

成长币的应运而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教师关心孩子成长的一种美丽结晶。看来,真正关心孩子之后,就自然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神奇之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但密切了师生关系,也密切了与家长的关系。所谓的家校合作,首先要从真爱孩子处着手,然后才能有奇思妙想的出现。

(原载于《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陶继新、张萍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一位阳光女校长的幸福追求——对话张萍校长
家校携手 共创和谐教育
小学校长在开学教师动员会上的讲话稿|发言稿(第3页)
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 | 一师附小 : 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既快乐又全面发展
想让学习质量更高?国内外5位专家的25条警句告诉你怎么做
每个家长都想自己孩子赢——中国教育的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