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栏|许 村:殷德书黄崖洞抗战记



殷德书黄崖洞抗战记



文/许  村(山西)



本刊特邀专栏作品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节录


随着2023年春天的到来,我已经多次来访这人民兵工的圣地——黄崖洞。

这里是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上建立的我党我军最早、也是最大的兵工厂。

这里是著名的抗战名将、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亲自选址、亲自设计修筑了具有“铜墙铁壁”之称的防御工事、并且被朱德总司令称赞的“掌上明珠”。

这里是有着近800名抗日兵工昼夜造枪造炮造炮弹,一年装备16个团的人民兵工的军火基地。这里是集聚了来自五湖四海、海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种民间工匠,敌占区工厂各类技能大拿以及不愿当亡国奴坚决抗日的青年学生和普通百姓的抗战堡垒、人民军事工业的摇篮。

每当我走进黄崖洞,我的耳旁仿佛就会听到那首传唱久远的民族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就会想起我采访过多次的黄崖洞老兵工、我的老邻居殷德书老前辈。


殷德书老前辈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192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赞皇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并且出兵侵占了他的家乡。只有16岁的殷德书眼睛里看到日本鬼子对乡亲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怀揣着不愿当亡国奴,要为乡亲们报仇雪恨的决心,毅然在1937年10月参加了平汉抗日游击队,当上了一名年轻的游击队员。

他不在乎自己年纪小,一心想着打鬼子报仇,他对游击队交给他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干好。送信送情报,放哨站岗查路条,样样做的有模有样的。虽然刚开始没能拿到一支枪,但是他总是一有训练就很兴奋,似乎就是上了杀敌的战场。游击队转战在太行山下,冀豫平原,每次战斗都让他长进许多。

1939年冬天,殷德书跟着部队又转入了八路军129师,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他英勇无畏,敢打敢杀,不怕牺牲,冲锋陷阵。一年后,1940年12月,殷德书调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就是八路军流动工作团,即:黄崖洞兵工厂;他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兵工战士。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山西省辽县(今天叫左权)、武乡县和黎城县交界的 水窑山区。这里壁立千仞,山势陡峭,黄崖险峻,空谷人绝。这里的一处山崖绝壁上有个高25米,宽20米,深70米的天然大石洞。在水窑山下,老兵工们跟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师、黄崖洞兵工厂的土建工程师陈志坚与老兵工们想法设法,集思广益,形成了靠山吃山,采石垒墙,石板当瓦的建厂方案,并得到军工部首长同意。于是在水窑山下建起来12间厂房和宿舍、阅览室和供销社。这就是后来说的黄崖洞兵工厂。

从新世纪初开始,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决定拍摄一组黄崖洞老兵工的照片。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殷德书老前辈。那个时候,殷老还是身体攫烁,侃侃而谈。

殷德书刚进工厂时,他被分在钳工四队装枪班学徒,学做步枪上的标尺,护手,枪匣等。队上当时缺乏设备,只有一台缴获日本人的八字原车,其余都是土造货,比如说把道轨支起来刨平,往上面放个车头当车床,没有动力就搬个磨扇钻上孔,拉个皮带,像绞轱辘一样转动起来,带动车床,就这样在这么简陋的条件造枪。造枪最难的是枪筒的制造,有个姓张的师傅最擅长用钻头打枪筒眼儿,一米多长的枪筒从中间打个眼过去,直直的一次成功,还有个叫李志和的擅长拉枪膛里的来复线,这些都属于技术大拿,一般人都不行。

由于日寇的严密封锁,兵工战士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粮食不够,就两三个人搭伙,挖些野菜,采些树叶掺着熬粥吃。没有被子就一身棉衣,白天穿着上班,晚上穿着睡觉,即使这样,大家的生产热情仍然十分高涨,厂领导为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下令在夜间锁上工房的大门,但仍然有人半夜跳窗户进入工房,点上煤油灯,加班生产,后来工厂把煤油也没收了,为的是不让工人们加班,要强制休息吧,不能太劳累了。


然而,殷德书回忆说:“工人们就把发给自己的那一点菜油留下,晚上从窗户跳进工房点灯加油干”。

他说:“朱德总司令对我们特别好,经常去黄崖洞检查工作,他对我们很和蔼,总是笑迷迷的。有一次朱老总到黄崖洞发现兵工厂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天清晨还必须做早操。朱老总知道了情况,马上给所长程明升下达命令,提出要求。他说,工厂不是部队,工人不是战士,你们的任务是做工,每天都干了10个小时活儿了,能不能就不出早操了,工作时间也改成8个小时!从此,黄崖洞兵工厂就再没有出过早操。

2015年,我们淮海集团电视台纪录片《回望太行》(上中下)摄制组采访了殷德书。

他兴致勃勃的给我们说了一断顺口溜,“杨德山的锉刀,刘贵福的榔头,尚文元的錾子,贾玉华的车工。这些大工匠都在太行山上有着鼎鼎大名。”

他说:“那个时候,为了加油干,厂里会搞些生产竞赛,也会评出生产英雄大力表扬。我记得我还写过一首打油诗来歌颂我们的兵工战士: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逞英豪,夺了边区状元印,新华日报天天飘。”

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兵工前辈们就是靠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自己加油打气,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在黄崖洞兵工厂改制出了55式步枪,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支制式化生产的八一式步枪。仿制出了掷弹筒和50炮弹和82迫击炮弹。

2015年,我和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军工记忆》的导演徐冉再次采访殷德书。

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在黄崖洞兵工厂,一队(分厂)的甄荣典是个车工,他车出的炮弹质量高,数量多,在全所一直名列第一,最快的时候一天能车480枚炮弹壳的外圆。后来他成为太行根据地鼎鼎大名的炮弹王。在太行群英会上荣获新劳动运动旗手。还有四队的刘贵福,他成功的研发了中国第一支轻型步枪八一式。这个步枪啊,重量轻、体积小、射程远,有自动标尺和三棱形刺刀。比原来的五五式步枪轻巧、坚固、好看,还得到了总部首长的嘉奖。试验所的技师石成玉,他发明了麻尾弹,弹体为圆形,弹尾部栓麻绳,从山岗上往山沟里投掷的时候,弹尾的麻皮飘飘在上,弹头始终向下,落地时一触地就炸,避免了空中爆炸的弱点,在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和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对武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兵工厂就组织大家开足马力加班生产,在很短的时间里,生产能力就达到了日产步枪300多支,掷弹筒80多门,50炮弹200余发。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上,“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战旗昂首行进在战旗方阵的前列,已经95岁高龄的殷德书老人从电视直播画面上看到时,激动和自豪的心情难以抑制。他对我说:“我是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自卫队员,每次黄崖洞保卫战中都投入战斗,我们主要是配合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打游击,牵制和骚扰鬼子的进攻。1941年,日本鬼子调集了精锐部队5000余人,兵分五路,从长治,黎城进攻黄崖洞,我们在刘鼎部长的指挥下,很快就把兵工厂的设备搬走掩埋。又保护好自己的工友撤到安全地带。然后我们分成多个小组回到黄崖洞山上,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西搞一次消灭鬼子。在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副参谋长左权的正确指挥下,打退了一次又一次敌人的进攻,鬼子穷凶极恶,使用毒气弹和火焰喷射器攻击我们的阵地,特务团欧治富团长轻伤不下火线,带着战士们据险而守,经过八个昼夜的艰苦鏖战,终于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敌人在遭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顽强的抵抗和游击战法的打击下,调集重兵,对我根据地发动了“九路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导致黄崖洞失守。在随着军工部转移途中,殷德书见到了左权将军镇定自若的指挥总部机关有序撤退,毫不顾自身的安危。

他讲述说,那时候我们工人自卫队一边放哨观察敌情,一边保护兵工厂的工友和家属撤退。突然间我看到很远的方向有个亮点一闪一闪的,我立刻报告了首长。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那是阳光下敌人刺刀的反光。说时迟,那时快。我就看到左权参谋长在指挥部队掩护机关和兵工厂撤退的刹拿间。不幸的是几发炮弹落下,左权将军倒了下去,一代名将血洒太行,壮烈牺牲了。殷德书说:“我就在黄崖洞兵工厂干了三年,而亲眼目睹左权将军的牺牲却让我终生难忘。”


2016年秋,刘贵福的儿子刘丹彥从北京来长治看望殷德书,老人高兴的讲述了在黄崖洞兵工厂和在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兵工一大厂在刘贵福厂长带领下的战斗岁月。

2017年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太行军工》(上下)的编导李向晨老师第二次来殷德书家中采访。

殷德书老人高兴的接受了采访,他对摄制组一行说“我是1947年5月入党的,今年是我在党70岁,再过三年,我就100岁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同龄人欢迎你们再来采访,我会给你们唱一段戏庆祝”。

然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殷德书老人走完了他97年的人生岁月。他给我们留下的却不仅仅是这有限的生命体验,更重要更多的是给我们留下了红色的基因——黄崖洞精神。

翻开《红旗飘扬在太行山上——老工人回忆录文选》的书中,去再次重温殷德书老前辈当年所作的一首诗歌:

歌颂英雄水窑山

作者:殷德书

     英雄水窑山

     雄姿屹立彩云间

     仰面看天一道线

     洞口没有走廊宽

     地形险要环境好

     当年八路军的工厂就在这里边



     英雄水窑山

     生产枪炮支前线

     日本鬼子红了眼

     一心想进水窑山

     调来三十六师团

     还有名将司令官



     英雄水窑山

     和鬼子展开血肉战

      为了保卫工厂安全

      朱总司令派来特务团

      特务团有个欧团长

      他命令要把敌人消灭在眼前



      英雄水窑山

      浴血奋战整八天

      有个号兵名叫崔正芳

      作战机智又勇敢

      手榴弹扔了七箱半

      敌人尸体堆满山下边



      英雄水窑山

      敌人要进难上难

      打了八天又八夜

     敌人始终上不了山

     可恨的卖国奸贼是叛徒

     他投靠鬼子做了汉奸

     他带领敌人绕道桃花寨

     偷偷摸摸窜上山

     为了保存优势力量

     我们才撤出水窑山



      英雄水窑山

      不能白白丢在敌人手里边

      敌人一进山

      地雷炮声震连天

      鬼子又把羊群赶

      跟在后面来搜山

      什么东西也没找到

      不得不退出水窑山



      英雄水窑山

      工人们又回来搞生产

      工房宿舍被烧完

      晚上睡在石崖间

      自己动手盖工房

      安好马达机器转

      努力生产支前线

      立下的功劳数不完

      英雄人民英雄地

      英雄出在水窑山!
    
(完)

2023年4月30日


本刊原创首发

—2023—


❀ 作者风采简介 ❀

☆☆【作者】许村,姓名:刘建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企业电视委员会副会长。曾参与央视及省台军工史节目访谈与策划,央视纪录片《人民兵工》专家组成员。兵器老同志文集《金戈晚晴》《我与祖国共成长》《寸心集》主编。山西省军工文化首席专家,获山西省2021年度“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长治市职工音协副主席,长治市职工演讲朗诵协会副主席,黄崖洞演艺首创人,刘伯承工厂古建守护人,曾任某央企电视台台长,宣传部部长。有百余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军工史料、纪实文学、舞台艺术作品、理论宣传课题、论文获奖。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吴顺珍

微信:rocola2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崖洞 || 程树光
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李云龙的感慨,在黄崖洞真实呈现
兵工厂旧址
他是八路军特务团团长,坚守阵地11天,歼灭日军1000多人
观天下之奇观,登武乡之板山
八路军少有的一次阵地战,一千多人打败五千鬼子,敌我伤亡六比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