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第439期】推荐 | 江西邓声朝:谈读书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微信号:
zhongwaiwenyi

重名家,力扶新人

谈读书 

作者:邓声朝(笔名:左秦)


今日读《现代闲情小品》时,读到了林语堂一篇《读书的艺术》,林语堂写到“兴味到时,拿起书本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为读书之本意。”这句话是很对的,读书不能够勉强,我向来不把学校中的读课本叫做读书,那是强迫的,没有选择的,功利的,需要考试的。一般考完了就没有用了,钱钟书说,他读大学最大的收获来自于闲书。闲书反而给人知识,正书倒是给人诸多束缚。不仅读书不能逼迫,凡事逼迫都会产生厌烦。即使母亲熬了汤,总是逼迫我喝,也是不会舒心的。

林语堂继续写到了“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无酒且过,有烟更佳”,我读书是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估计在课堂上读的最多,课堂上读书,我最少忌讳,不管多吵,天气多热。反正拿了书就读,当然我读书,跟鲁迅的不一样,鲁迅说“随便翻翻”这我倒不敢,读了一本差书就占用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我的时间并不充裕,将最好的时间读最好的书最好。虽然鲁迅这句很诱人,“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付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够吃一家”(《随便读读》),也许学问知识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才是真正博学,而博学恐怕也是这样随便翻翻的,但是假如寻找黄金,却只找到硫化铜怎么办,有时候看到了一本不好的书很容易受到坏的影响,这样读书太杂,也不容易吸取知识,虽然有人说读书用来消遣,但这句话是给时间充裕的人说的,一般人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吧,人都有所爱的书,或者说有自己的品味,给一个不喜欢科学的人看科学的书,总是看不下去的,而且那样的博学一般人是不要的,知识这么多,如果这样广而吸收之,估计全部混在一起了。当然了,鲁迅先生不是凡人,而且他也只是偶尔才会随便翻翻的,他的学问可不仅仅来自于这里。这随便翻翻,其实也不完全是“随便”,而且这随便翻翻就相当于是喝喝茶剥剥瓜子,累了的时候捡到一本书就翻,是不可以将随便翻翻用到真实的阅读的。读书还是一点目的的,即使消遣也是一种目的,比如我看这本书我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东西,这本书是不是值得我读。而且读书还是有顺序的,这本书读在前面,这本书读在后面,比如读完几篇评论再去读诗,对诗歌会更好理解。比如有一本杂志,有一本诗,肯定是要先读诗再读杂志的,因为读了杂志这种“杂质”可能会欣赏读诗的效果。但是读诗累了后,读一些杂志新闻消遣一下是可以的。


虽然有人认为目的性就是功利性,也任他们说,总比不读书好,总比读些乱七八糟的书好。我读书比较专,时间本来就是有限的,不能将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书上面,比如我学诗的期间,每天读的就是诗歌和诗歌评论,其他书一概不读,有人不免就会说,这也太狭隘了吧。就像现在我饿了,你给我诸多零食和甜品,还有饭菜,我选择的肯定是吃饭,零食固然可以吃,是闲得无聊吃的,而甜品素来不喜欢,甜得太俗了。如果我不集中起来认真研究一下诗歌,那么诗歌怎么有长进,不仅诗歌,各种学问也是一样的,如果打定了主意研究,就必须将其他的都放开,不然就很难集中研究,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太散漫了,什么都做不了,“虚”的博学不如“实”的专一。并且,一开始追求的是诗歌的纯粹,几乎诗歌之外的东西,都是“杂质”必然会使学诗大业受损。其实这跟玉是一样的,假如玉是没有杂质的,纯度很高的,那么价值也就更高,所以写作,或者干任何事,都要做到将一件事做完再去做别的,不能够三心二意,更不能够顾此失彼。读书虽然在人看来是一种趣味,但是在我这里就不能单单是趣味了,趣味是会改变的,读书要将其作为使命最好。趣味固然需要,但是要将化为每天必要的“饭菜”可能更好,趣味消遣有时候不必要,但是饭菜不得不吃。

其实我读书专也是有考虑的,因为我曾经“博”过。我从小是没有书读的,小学以来有记忆的一本书也就是《格林童话》。初中自己在闹市买过几本书,但也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看过,后来被人借去,也就从来没还了,我的读书主要来自于高中。虽然我们学校诸般不好,但是图书馆却实在是好,算是我们全市最好的,起初只能去阅览室读读杂志,也是读纯文学的,因为我已经立志写作了,找到了好句子就抄,往往每天都可以抄个上百句,到后来有了借书证,我真正的读书生涯算是真正开始了。借书证是高一下学期才真正有的,当时已经立志当一个诗人,但是我知晓,做一个诗人,必须要博而专,故而除了读诗之外,更多读的是哲学,心理学,宗教,政治,经济,还有绘画,书籍,美学,还有历史,都是不求甚解,大量吸收的。至于读这些对我写诗有什么用,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我有一个观点,诗歌拥有画作的画面感,音乐的音律感,电影的蒙太奇,心理学的心灵幽微,哲学的辩证和悖论,宗教学的宿命和神秘,政治学的控制,生理学的肉体本位……可以说诗歌包括了所有的学问。 ”,后来我写诗得心应手,并且可以写得更加深度,就是从这里来的,一味读诗,只读圣贤书自然是不够的。


当时读得最多的是古诗,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几乎读光了图书馆中所有的诗,总得来说,万首是不夸张的。我读的诗是从诗经到《清诗三百首》,还有宋词元曲都读,可惜我没有记忆的意识,所以只管读。虽然记住的没有几句,但是古诗却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骨头中了,在《沧浪诗话》中有一个句子很喜欢,“ 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不必太著题,不必多使事;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最忌骨董,最忌趁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那就是把我从古诗中读到的东西,给我一下子讲明白了,这些古诗中的经验是对我后来的写作大有教益的,不去认真读一下古诗,是完全体会不到的,至少是体会不深刻的,现在很多人现代诗写成了怪胎,估计古诗就没看几首,没有古诗的基础,现代诗是做不好的,八十年代出来的诸多名家,哪一位不是把古诗读烂了的。

记得以前重大考试考了一半将《花间集》拿出来读,就佩服自己。还有一次上生物课看《豪放词》竟然看着看着就读了起来,挨了老师一顿骂。总之,读诗是痴的。当时就这样一点点读,我不像现在的一些年轻诗人,对诗歌是速成的,根本就没有用心研究过。图书馆中的现代诗集不算很多,当代最优秀的很少,有一本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我借了四次。当时在图书馆读的现代诗对我只有引领作用,差不多就是把我带到了诗歌的世界,让我对现代诗更加了解吧。

我读书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重读, 苏东坡有《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旧书当然就是经典了, 一般让我重读的也都是经典,而且是诗歌经典。《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是读过二十多遍的,《论语》读过二十多遍,就是现在,我都觉得我受儒家的影响要更多,所谓道家的,都是一些境界说的,可以想想,却不能够运用到现实中。玄谈太多,有点故作深奥。而《论语》就平实多了,都是孔子老人家在跟我们说话。读得遍数最多的是诗集,一开始所得到的戴望舒诗集,徐志摩诗集,海涅诗集,普希金诗集,雪莱诗集等,都是读过将近十遍的,就是席慕容诗集,汪国真诗集也是一样。然而,这些诗集并没有给我多大教诲,尤其是席慕容和汪国真的,倒是反面影响了我的创作。我高中两年写作,极其失败,甚至让我觉得,那两年的写作就是告诉我不能当一个诗人一样。一开始使我惊讶的诗集是我在一家书店偶尔找到的蓝星诗库编的《海子的诗》《顾城的诗》,虽然《舒婷的诗》是一起买的,但是我却并不感冒。一直到看到了这两位的诗,才知道什么叫做诗歌,什么叫做成熟的诗歌。一本《海子的诗》重读了不少于六十遍,有时候一天连着读三遍,我跟着这本书睡了几年,后来购了全集,将其赠送给了另一位爱书的人士,现在想起来倒是可惜。《顾城的诗》是我坐公交车必读的,在公交车上读顾城都是有二十多遍的。后来买的经典诗集,无一不是反复读的。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论百读不厌》,“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这里就说了,百读不厌,反复重读的,必然就是经典或者是自己喜爱的,尤其是诗歌这种高度凝炼的文体。现在有人阅读我的诗,感觉向海子的地方很多,这就是重读的缘故。重读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和体会,并且可以将其化入血液当中,融汇到灵魂里面,贯通到每一个句子里。


林语堂的那篇《读书的艺术》有一段话是极其诱人的,甚至是神往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菇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其实林语堂说的就是有人可以陪着你读书。这倒是在我是最遗憾的,我素来读书就是一个人,因为我发现身边都是一些不读书的人,他们的书只是课本而已,稍微有一个读书的,又是一些二流小说之类的,根本趣味到不了一起。常常读到了好文章想无人分享,但是抬头一个,一个个跟题目奋战到底,也就罢休了。我说我特别向往八十年代,就是有一起读书一起写作的,有知音有交流,这样水平也提高得快,不至于走弯路不至于走错了路。我是完全闭门造车了,完全是在象牙之塔里摆弄象牙,哪里有林语堂所说的这种兴味。然而虽然没有人陪读,却并不觉得读书寂寞,书是最好的朋友,有时候甚至可以说,书是唯一的朋友。可以跟书交谈,可以跟书中的人做朋友,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有时候一个人默而处之,也是可以兴味盎然的,我都还记得一个人在房间里读了一天的《离骚》,虽然并不是完全看懂,但是读起来流畅好听,就凭这一点,就是非常好的诗了。倒是现在很多诗完全读不了了,太不讲究诗歌的声音,殊不知诗歌也是要有“歌”的,并且诗歌怎么写,信达雅总是不能丢的,口语诗偶有让人心旷神怡,让人觉得奇特,但是太多还是口水,远不如欧阳江河,海子等人的诗歌值得反复阅读。

当然,如果有一个人陪着读书是最好不过的,环境倒是不用太讲究,如果真讲究的话,我倒是想过,比如坐在树下,树影流泻在纸张上,河流静静流淌,没有尘世杂音,有蝉的叫声。身边是自己心爱的姑娘,一起读着我们喜欢的书籍,比如说读着海子的诗集,那真是最享受不过了。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和赵明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食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于是几案罗列,枕席狼藉,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是传为佳话的,我倒不想是否会传为佳话,只要能够一起在书中畅游,那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END


作者简介: 邓声朝,笔名:左秦,创作经历:学诗六年,正式创作两年,崇拜古诗,崇拜海子。各平台发表作品近两千首。纸刊发表八个。《中国诗》签约诗人。诗观:曾经崇尚中心诗学,如今将其加深为分层流诗学,诗是分层的,每层都是和谐的。诗也是流体的,语言流,生活流,意象流三流合一。诗应该像上帝的三明治,而且是流体的,诗人应该是魔术师,不仅是语言的,还是生活的。其他文体观点:其实都是诗的变体。

本文系作者授权中外文艺平台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

©2016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主编:黄山松(中国)
微信:rocola2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本最美诗集:心中有诗意,便温暖如春
[转载]序邓小川诗集《微风如你》:穿过黑夜的火车(序一)张德明
诗人卧夫去世|诗歌|诗集
【荐书】5本唯美又经典的诗集
读诗记
书单|我不懂诗,却喜欢读这三本诗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