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①
 诗人死了,这荣誉②的俘虏!
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
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
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
诗人的这颗心已无法忍受
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
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
还是单枪匹马……被杀害了!
被杀害了!……而今谁要这嚎哭,
这空洞无用的恭维的合唱,
这嘟嘟嚷嚷的无力的剖白!
命运正作出它的宣判!
 
难道不正是你们这伙人
先磨灭他才气横溢的锋芒,
然后为了让自己取乐解闷,
把他强压心头的怒火扇旺?
好啦,你们可以高兴了……
他已受不了那最后的磨难;
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
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
 
凶手①漠然地瞄准他放枪…,
此刻连搭救都没有希望:
那空虚的心平静地跳着,
他手中的枪竟没有抖颤。
有什么可怪?……命运把他
从远方抛向我们的祖邦,
让他来猎取高官厚禄,
如同千百个逃亡者那样。
他常放肆地蔑视和嘲笑
这个异国的语言和风尚。
他哪能珍惜我们的荣耀,
他怎知在这血腥的一瞬,
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
 
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
像那位经他用妙笔赞美过的
不为人知但很可爱的诗人①,
就是那妒火难熄的牺牲品,
也像他在无情的手下殒命。
 
什么抛却适情逸趣和纯朴友谊,
他要跨进这窒熄幻想和激情的
妒贤忌能的上流社会的门坎?
既然他年轻时就已能洞悉人世,
为什么还同中伤他的小人握手言欢,
为什么听信虚情假意和巧语花言?
他们摘去他先前佩戴的花冠,
把满插月桂的荆冠给他戴上,
但一根根暗藏着的棘针,
把他好端端的前额刺伤;
那帮专好嘲笑的愚妄之徒,
以窃窃的恶语玷污他弥留的时光,
他死了——空怀着雪耻的遗愿,
着希望落空后的隐隐懊丧。
美妙的歌声从此沉寂了,
它再也不会到处传扬,
诗人的栖身之所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
 
你们这帮以卑鄙著称的
先人们不可一世的子孙,
把受命运奚落的残存的世族
用奴才的脚掌恣意蹂躏!
你们,蜂拥在皇座两侧的人,.
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
你们藏身在法律的荫庇下,
不准许法庭和真理开口……
但堕落的宠儿啊,还有一个神的法庭!
有一位严峻的法官等侯着你们,
他听不进金钱叮当的响声,
他早就看穿了你们的勾当与祸心。
到那时你们想中伤也将是枉然,
恶意诽谤再也救不了你们,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1837  (顾蕴璞  译)
①  1975年以前的版本有引自法国诗人罗特鲁的悲剧《温采斯拉》的几行题词:
复仇啊,国王,要复仇,
我俯伏在你的足前,
求你主持正义,把凶手惩办,
好让他的死刑在未来世代,
向后人昭示你的公正裁判,
好让恶徒们看到前车之鉴。
现已查明,这不是诗人所引,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好心人为避沙皇耳目而添加的。
②  “荣誉”俄语是qeCn,不仅指名誉,还可以指人格与尊严,这里一语双关,内涵丰富。
①  指杀死普希金的法国保皇党人丹特士,法国七月革命后,他逃亡到俄国。
①指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奧涅金》中的主人公之一连斯基,他在决斗中被奧涅金击苑毙。
 
1837年2月10日,俄罗斯新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在与逃亡俄国的法国保皇党徒丹特士的决斗后死于非命。这场决斗实际上是上流社会对普希金的侮辱所酿成的恶果,官方舆论千方百计地掩盖诗人之死的真相。莱蒙托夫出于对伟大诗人的热爱和对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统治的义愤,写下了这首不朽名诗:痛揭诗人之死的谜,猛追凶手的宫中后台,在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头一个喊出了与沙皇抗争的人民心声。这首重量过千钧、锋利如匕首的悼亡诗,震动了整个俄罗斯,上流社会和沙皇尼古拉一世则恨之入骨。于是,莱蒙托夫从此连遭囚禁和流放,直至四年之后自己也和普希金一样,惨死于上流社会暗中设置的决斗圈套,也为歌唱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是一首充满了艺术美的政论诗。说它是政论诗,是因为作者借普希金之死用诗的形式猛烈抨击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专制统治。说它充满艺术美,是因为诗人是用艺术的眼光对现实进行观照,用诗寻找到了光与火:从普希金的不幸遇害看出整个沙皇专制大厦即将倾颓的希望之光,从诗人内心喷射出了挞罚假恶丑的愤怒之火。诗人为寻找光与火所运用的意象丰美的一切艺术手段也都是美的。在这里,作为诗的灵魂的思想主题和作为诗的载体的艺术妍乡式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基本上按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痛悼普希金之死,第二部分(从“凶手漠然地瞄准他放枪……”到“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怒斥凶手,第三部分(从“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至“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反思诗人之死的悲剧,第四部分(即诗人在听到上流社会百般为凶手开脱时忍无可忍而添写的最后16行)痛揭凶手后台,直捣沙皇宝座的两侧,从而彻底地揭开了诗人之死的谜底。读者不禁会惊讶,一首即兴的抒情诗,竞能从不同的视角,层层剥笋式地透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悲剧命运,并把它与笼罩并妄图吞噬它的光芒的阴霾相联系,相映衬:一方面用锋利的诗剑拨开了这一时的乌云,另一方面用抒情的歌喉咏赞了永恒的太阳。无怪乎高尔基要称赞这首诗是“俄国诗中最有力的诗”了。也正由于它如此锋芒毕露,如此爱憎分明,才给它的作者招来了横祸,只是在经过了十九个年头之后才得以在国外刊物上发表。
 
本诗的有力,主要不是逻辑的力量,不是靠三段论式的抽象思维模式获得,而是感情的力量,是形象思维所赋予的惊心动魄的功能。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思维的,他不是证明真理,而是展示真理。”既然是展示,就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诗人并不给读者作充分的说理,而是往往在展示的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诗造成了空白美。例如,诗一开头,就说“诗人死了,这荣誉的俘虏!”显然作者是在暗示读者,诗人的死,和他成了荣誉的俘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荣誉一词的涵义却是多元的,对它的理解可以有弹性。一方面,可以指人民的荣誉,祖国的荣誉,就是说,他是为了人民的、祖国的荣誉(对手是法国逃亡者)而中弹身亡的,他是祖国利益的殉情者。但另一方面,本诗的悲愤情调又向读者充分地暗示:诗人是为了自身的荣誉,即捍卫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才中了上流社会毒设的决斗奸计的,他是骗局的受害者。这层涵义更具揭露性、反叛性和悲剧性,对全诗的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鮪作用,但只有靠读者审美活动去开掘。莱蒙托夫在痛悼诗人之死时对上流社会的凶残与虚伪是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衬笔法来揭露的,含蓄而深刻。如他在第一部分中把诗人的死和一些人的哭、捧、装并列在一起;把磨灭诗人的才华与扇旺诗人的怒火并列在一起,便使得凶手及其支持者们毒设圈套的真面目不点自破。此外,在第三部分反思诗人之死的悲剧性质时,莱蒙托夫也成功地运用了揭示矛盾的心理分析法:普希金一方面早就洞悉人世,另一方面在被害前又i  善恶不辨。这样,上流社会虚伪的可恨和对上流社会轻信的可悲便交融在一起了。全诗充满了悲愤的情调,悲的是伟大的民族诗人之死,愤的是:  把诗人置于死地的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诗人悲与愤的交加来自爱与恨的交织。爱与恨,是贯穿莱蒙托夫全部作品的感情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对俄罗斯的爱,对天才的爱,对自由的爱,对荣誉的爱,萌生了俄罗斯失去天才的悲哀;而对沙皇的恨,对奴役的恨,对专制制度的恨,对上流社会的f恨,则激发起对造成普希金不幸早逝的种种根源的愤怒。正如有爱才有恨,有恨才有爱一样,有了悲才会有愤,有了愤才会有悲。有悲而无愤,就会悲悲切切,而有悲且愤,就能化悲痛为复仇的力量,唱出向刽子手讨还血债的人民心声和时代强音: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顾蕴璞)
(责任编辑:诗歌鉴赏网)
本文来源于诗歌鉴赏网,转载请加个链接:
http://www.sgjsh.com,原文地址:http://www.sgjsh.com/a/ouzh/eluos/20110608/904.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莱蒙托夫的一生
〔俄国〕莱蒙托夫帆《诗人之死》赏析
普希金诗歌精选
人生必读之三十一——《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之死 捍卫妻子名誉决斗而死
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