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四十一首《辛夷坞》(王维)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七

 【古风泊客一席谈】

  辛夷坞

     【盛唐·王维·五绝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拼音版:

mùmòfúrónɡhuā,shānzhōnɡfāhónɡè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jiànhùjìwúrén,fēnfēnkāiqiěluò。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作品介绍]

《辛夷坞》是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全诗短短四句,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注释]

1、辛夷坞(wù):辋川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今陕西省蓝田县内。坞:周围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2、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

3、萼(è):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4、涧(jiàn)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

5、且:又。

  [译文]

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赏析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下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整体赏析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花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前两句,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开得那样猩红艳丽。而且,它盛开在高高的树梢,俯临深涧,又是那样的高标傲世。诗人化用了《楚辞》句意,选取美的喻象并敷彩设色,表现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机。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顾云:其意不欲着一字,渐可语禅。

《唐风定》:此诗每为禅宗所引,反令减价,只就本色观,自是绝顶。

《唐贤三昧集笺注》:思致平淡闲雅,亦自可爱。

唐诗别裁》:幽极。借用楚词,因颜色相似也。

《诗法易简录》:幽淡已极,却饶远韵。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刻意取远味。

《唐诗真趣编》: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虽在世中,脱然世外,令人动海上三山之想。

《诗境浅说续编》: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悟,亦即此诗之意境。

佚名

赏析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特别是紧接《辛夷坞》之后的《漆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更为感伤了。《世说新语》第二十八:“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王维暗用此事,表达其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首《辛夷坞》与《漆园》诗意互有联系,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佚名

赏析

如果说辋川诗多数是“偶然托兴,初不着题模拟” (唐汝询语)之作, 那么,这首《辛夷坞》则应归于少数切题者之列,它是把辛夷坞的主角辛夷花作为中心来表现的。

辛夷,一种多么不同凡俗的花,高大的树冠,早春先叶着花,花体硕大,白而有红晕,状似荷花。诗人用“木末芙蓉花”描绘辛夷,可谓形神兼备。“木末”即树梢,辛夷花不仅开在树上,而且是挺立枝条顶端。明艳秀美,特别显得精神。比之芙蓉,不仅取外形的毕肖,而且暗传出它有荷花的高洁。辛夷花不仅以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珍视,还因为在屈原笔下被用作美人香草之词而倍受文人的青睐。诗人接着用“山中发红萼”描 绘辛夷含苞待放的情状。“山中”点出环境,作者笔下的辛夷,不是被人移 置于园林、庭院供观赏的,而是长于山野之间,言外有幽谷佳人之慨。尽管 如此,当春日来临之际,它像春之使者,照样满树红萼,十分壮观,给山野 带来勃勃生机。“萼”即花的外包被,一般都是绿色,而辛夷之萼却是红 色,不同寻常。“发”字既写红萼,又预示它即将绽开,富有表现力。后两句写花落。“涧户寂无人”,“涧户”即山谷出口,因两山对峙如门户,故谓,这样写落实了上句的“山中”。从结构看,似接实转: 花发当有人赏, 但涧户是人迹罕至之地,“寂无人”说明既看不到人影,也听不到人声,辛夷花实在开得寂寞。“纷纷开且落”,它悄悄地开放,默默地飘零,开既无人赏,落亦无人惜。“纷纷”既状开时的忽然怒放,又见落时的飘然凋零,一语双关,富有主观感情色彩。

有人指出,苏东坡《罗汉赞》 “空山无人,水流花落”世称妙悟,亦即此诗意境(俞陛云《诗境浅说》) 。意思是此诗寓有禅意。有人从芳华与野境的反差中,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有没有以辛夷自喻,表达一种自甘淡泊的意绪呢?山中辛夷这一意象的内蕴,真可令人体味无穷,这便是论家所谓的“幽淡巳极,却饶远韵” (李锳 《诗法易简录》) 。

佚名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山中辛夷花自开自落的情景。“辛夷”,即木兰,落叶乔木,又名木笔。“木末”,树梢。“芙蓉花”,莲花。因辛夷花苞的色与形都酷似莲花,所以这里的芙蓉花喻指辛夷花。“涧户”,山涧两崖相向状似门户,即指山涧。孔稚圭《北山移文》有“涧户摧绝无与归”句。有人说“涧户”指山涧里的住家,不确。因诗中明言“寂无人”,空寂得没有人迹,何来人家?

诗的前两句,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它不仅开得那样猩红、灿烂,而且它开在高高的树梢,俯临深涧,又是那样高标傲世。诗人选取 “芙蓉花”这一喻象,并敷设猩红之色彩,形容辛夷花的彩艳夺人与勃勃生机。第三句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寂无人迹的深山幽涧之中。然而,就在这个人迹既无、人心不到、荒凉冷落、亘古寂静的山涧里,却有辛夷花历尽千载万载而生长着。它开花时即热烈盛开,使这空寂得发冷发白的山涧野地一片火红;它落花时也毫无惋惜地自行谢落,令人想到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山中。它自开自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没有人欣赏它,也无须人去欣赏它。它甘于淡泊,安于寂寞。显然,这个在深涧中孤独寂寞地自开自落的辛夷花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征意蕴。我们从它的环境、生态、神情、气度中,感受到了诗人晚年幽居辋川别业时那种虚融淡泊、追求自性清净的情怀,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自满自足、清幽绝尘、冷然超然之美的沉迷; 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于佛教所宣扬的万物静中有动、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的领悟。

而这诸多思想意蕴,如此复杂、微妙的心灵内容,都深藏于辛夷花在空寂无人的涧户中纷纷开落的自然画面之中。诗人并不外加任何抒情议论的文字,也没有用一个禅典禅语,他只是以空寂之心入空寂之境,在空寂的基调上写出了一首冷艳而饱含禅趣的诗。明人胡应麟 《诗薮》 称此诗为 “入禅” 之作,声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说得比较抽象、玄奥。近人俞陛云说:“东坡《罗汉赞》: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世称妙悟,亦即此诗之意境。”(《诗境浅说续篇》)揭示了此诗意境与禅家妙悟之境同一机杼,颇能切中肯綮。

《辛夷坞》所创造的清幽空寂之境,同诗人的另一名篇《鸟鸣涧》很相似。但二诗在创设意象和艺术构思等方面也有区别。即以表现手法而言,同是以动写静,《鸟鸣涧》侧重于以声写静,主要从听觉感受方面捕捉自然界的声息音响借以反衬静境; 《辛夷坞》却着意于渲染视觉意象——花的色彩及其纷纷开落的动态。清人李锳《诗法简易录》评此诗: “幽淡已极,却饶远韵。”笔者认为,此诗意境虽幽淡,意象却是冷艳的。诗人以动写静是为了显示 “偶动亘静”的佛理。他以艳笔反衬幽淡之境,或许是要表现“色即是空”的禅义吧?禅宗哲学从整体来说无疑是唯心的,但却具有辩证的因素。王维在描绘自然山水中所体现出的艺术辩证法,同他熟习禅宗哲学的思辨方法是不无关系的。

佚名

赏析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其间 ‘空山不见人’,‘独坐幽篁里’,‘木末芙蓉花’,‘人闲桂花落’四首尤妙,学者可以细参。”王维在辋川所作五绝共二十首,其《辛夷坞》则是佼佼者之一。魅力何在? 主要在于它语言的 “淳古淡泊”和境界的清幽淡远。

所谓“淳古淡泊”,应由两面解:“淳古”,即淳厚古朴之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原,不容改头换面,且具有远古的遗韵风神;“淡泊”,即平淡自然之意,它要求诗人必须抛弃功名,浮云富贵,然后才能“落其华芬”,“语造平淡之境”(葛立方《韵语阳秋》),这些特点,在《辛夷坞》中皆甚明显。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二句只是写山中的芙蓉花(即辛夷花,因花瓣和颜色近似莲花,且开在树梢,故亦称芙蓉花)正在其树梢含苞待放。一个“发”字,显示了红色蓓蕾的勃勃生机,从而给孤寂的山林带来了一片美好的春色。“近事浅语,发于天然”,不加雕琢,明白如话,一切如实写来,平平淡淡,和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今日天气佳”(《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日暮天无云”(《拟古》)等句一样,一点儿也看不出做作的痕迹,殆用家常口语。“木末芙蓉花”,看似寻常,却有出处,即《楚辞·九歌》“芙蓉搴木末”句之谓也。巧妙化用屈原的诗句,一方面表现诗人对屈原遗世独立、喜清厌浊人格的崇敬;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而增添一些古风远韵,使本来平淡的语言中渗融进一丝醇古之味。此二句侧重写花发;第三句按理应接写芙蓉花开放的情况,但诗人却有意宕开一笔,转而写“寂无人”的“涧户”。所谓“涧户”,即沿山涧居住的人家。可现在涧户中却寂无一人。人到哪里去了呢?诗里没有说,但我们只要细加探究,便可深味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和“画外之音”,即:这些涧户虽然人去屋空,孤寂幽冷,但诗人却不在乎,相反,他喜欢的恰恰是山林的幽寂,所谓 “晚年惟好静” ( 《酬张少府》) 是也。正因为他的“好静”,他才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幽趣。末句“纷纷开且落”,以芙蓉花自开自落的情景,来进一步反衬出“涧户寂无人”的静谧,别具远韵。全诗四句,中心乃一“寂”字。既然“涧户寂无人” 了,而芙蓉花又是无声无息地自开自落,这显然是一种似“动”实“静”的清幽之境。与《鸟鸣涧》中的 “人闲桂花落”之句具有相同的艺术妙用。故此诗写“花”是虚,摹“寂”乃实。说此诗“幽淡已极,却饶远韵”(《诗法易简录》),宋顾乐说此诗“刻意取远味”(《唐人万首绝句选》),意即指此也。

《辛夷坞》这首诗,王维的晚辈好友裴迪曾有同题和作,诗云:“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此诗主要是写茂盛的春草和怒放的辛夷花,青红相间,构图色彩是鲜明的。但与王维相比,语言却不若王的淳古淡泊,意境亦不若王的幽深孤寂。读王维的这首诗,我们自然会感悟到它对杜牧《山行》的影响。杜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意境清幽古淡,与王维诗如出一辙。苏轼《罗汉赞》有两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人称妙悟所得,其意境亦当胎息此诗也。

王维诗歌“淳古淡泊”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一方面便与他后期啸傲山林、吃斋奉佛的隐居生活有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的思想、灵魂乃至语言都得到了陶冶和净化,加之他集诗、画、乐诸艺于一身,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自然界的一切便都是那样的真切、清秀、灵动而惹人喜爱。因此,他的那些描写自然、歌咏山水的诗篇,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一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有声画,“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维这种“淳古淡泊”的语言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对那些山水田园诗人及隐逸诗人。不过,一些人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一味模仿,结果却落入窠臼,适得其反。纪昀《批苏诗》中曾对此发过一番感慨,他说:“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有尺幅小景,其格创自辋川”(按:指王维《辋川集》),尔后辗转相摹,渐成窠臼,流连光景,作似尽不尽之词,似解不解之语,千人可共一诗,一诗可题千处。”这就给人们以一个深刻的启示,即文学创作应该以我为主,尊重客观,继承前人,发展自我,否则,那将会弄巧成拙,没有出息的。

佚名

赏析

“心无滞碍”,或曰“意无滞碍”,是禅宗佛学“净心”理论的通俗表述。它是讲心地清净,自性空寂,不着三界(欲、色、无色),不蔽三障(烦恼、业、苦报),不染六尘,不生六蔽,进入自在解脱、无累无碍、永恒清静、“寂然无相”的真如境界,即佛国净土。在这种境界中,泯灭物我、心境的一切差别,而达到心性清净、空寂的无差别境界,使心与境直接契合、融透,体验“真如”、佛心之禅悦。《维摩诘经》和禅宗经典《坛经》就概述了通过禅定(静虑)而心照凝寂、心净超禅,实现以“净心”建立 (达到)佛国 “净土”的佛性顿悟思想。

王维佞佛悟禅,深于禅理。山水景物是“自然”之一体,而“自然”又是佛家“真如”的另一种表述。在他看来,“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无一不见佛性。故提倡“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 (《赞佛文》) 的维摩诘居士的 “捷悟”: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饭覆釜山僧》)所以,王维山水诗描绘了一种以净空、寂美为特征的境界,体现着寂乐、安祥的禅悦之趣。在诗歌的意象表现上,采取了禅寂的“语默齐致,触物无碍”的双遣思维方式:“默”则静观心照,“语”则妙悟直觉,创造一种目击道存,心与境直接契合的境界,即以禅悦、禅法入诗。《鹿柴》、《鸟鸣涧》、《辛夷坞》等诗则是以禅法创造禅境的代表作品。

《辛夷坞》摄取了空寂无人的山涧与自开自落的芙蓉花两组意象,体现心境契合,自性空寂的禅悦之趣。“辛夷”,自古便是与兰、桂并美的芳洁的象征物,屈原在《楚辞》中多次提到它。辛夷木质芳香,其花色紫似莲而小如盏,亦芳香馥郁,故又称芙蓉花。辛夷的花苞似笔,生于枝梢末端,花开时,高枝末梢的花最先开放。前二写花开之景,便抓住“木末芙蓉花”的独有特征,勾描出辛夷花高扬枝梢,超然青空,在山中绽放红萼的高洁形象。后二写花落之境,“涧户寂无人”,摄取寂静之山涧,无人之陋户,映衬那淡泊自处的芙蓉花在山涧里“纷纷开且落”,于是辛夷花便成为既高洁,又淡逸、清寂的形象。这同左思《咏史》诗所写“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埋没、压抑于涧底的青松形象,颇有相似之处,但在左思诗中勃发出一股愤郁不平之气概,而在王维诗中却展现出一幅淡然静美、空寂宁极的境象。辛夷花春来自开,春去自落,自在无碍,不染尘垢;生涧户空寂之境,而自馨其芳,处无人识鉴之地,而自适其性。这正是诗人神往空净、寂乐之禅境的自我心性的象征和写照。此诗笔法洁净、自然,毫无着境滞物之感,堪称境象空明,玲珑澄澈,似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王维深味禅趣,喜借自然世界的空、净、无、寂、清、远之境象,创造心无滞碍,以静美、寂乐为特征的禅境,开拓了诗歌艺术独特的境界美。这种境界不仅展现于山水景物,而且渗透于诗人超然自适的隐逸生活。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直接写到诗人兴来独往,胜事自知的空淡自适的心性,看他任兴而行,行至水穷无路之处,便坐观云起飘逸之状,偶然遇见林叟,便谈笑忘机,真是一片心与境无处不谐的寂乐景象。这同辛夷花意象岂不神理相通?这与阮籍的率意独往,途穷则恸哭而返截然不同,倒与嵇康的“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体悟玄趣相映成趣。徐增讲:“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所无事。行到,是大死;坐看,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说唐诗》)俞陛云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所论颇有见地。其他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心无滞碍境界,展现的则是方外禅境,不再赘述。

佚名

赏析

王维有一首诗极能代表其情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就是著名的《辛夷坞》。此诗明白如话,一看就懂;正因为如此,一般人认为并无过人之处,无非即景抒怀,表达一下对辋川风物的喜爱之情。即便再深究,也只是“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诗评家余恕诚语)。

但是,你若对禅有某种程度的领悟,且能在某些时刻进入空灵状态,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新的感怀。那些美丽的辛夷花,在无人欣赏的世界里开落,刹那间,有情之物湮灭,跃升至“无情”境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常人绝不能超越“有相”去感知生命的意义,因此难以体会“无相”世界里的“另类”价值观。

话又说回来,人是自然之物,第一要务是生存,因此物质构成人格的基础。这就是人的苦恼之处:精神上奋力摆脱物质的羁绊,机体上又不得不追求物质。佛教于是采用调和法:物质上只求最低限度的温饱。这种调和法很牵强,但没办法。宗教的产生源于人的苦恼,但宗教教人无欲无求,难度很大。人有欲,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是镶嵌在基因里的遗传信息,是无法剪灭的,除非你把这个生命剪灭。按照正常的逻辑,违背人性的宗教是不可能产生的,但人这种物种的存在本身就不大符合自然逻辑。

有意思的是,大凡禅理,不可解释得太详尽,太详尽会偏离禅意。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大概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吧。禅师讲禅,叫“参禅”,大致也是源于此。

“纷纷开且落”里盎然的禅意不一定是王维的本意,但读者像“触景生情”一般“触诗生情”,无疑使这首小诗大大增容。

文学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文学属于精神食量。人在解决温饱之后,就会无止境地追问生命意义,企图求得圆满的终极答案。结果是,答案堆积如山,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

一朵美丽的花,开在无人的山里,得不到欣赏,不能在人间传诵,不能载入史册,不能被回忆、纪念,在许多人看来,它这一生过得毫无价值。可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遁世无争才能让生命在净空中顿悟,进入某种境界。于是乎,名利非但不如粪土,还成了毒品。这样看来,寂静中“纷纷开且落”的美丽之花最具意义。

大多数人的精神需要抚慰,因为他们把名利放在价值的第一位。追求名利必定付出许多辛劳,从躯体到精神都消耗甚多。这时,批判名利、进而批判整个人类体系的文学便诞生,成为疲倦者的精神食粮。

不过,你切不可指望文学乃至宗教教化可以让多数人皈依。精神食粮只是让他们恢复精力而已。精力一旦回复,便重新投入名利场,依然是那样奋不顾身。

那些少数不需抚慰的悟道者阅读《辛夷坞》,不会产生多少感怀,因为这是本来之理。我猜想,好禅的王维有此悟感时,一定非常得意吧。尽管他自诩道行凌云,但毕竟还领着朝廷俸禄,向往别墅马车。

我想,真正的超脱者,应该是那些悟了道而没有在纸张中留下片言只语的人吧。在几千年的历史星空里没有发出光芒的星辰就是他们了。

佚名


《辛夷坞》   [盛唐·王维·五绝]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è)。

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涧(jiàn)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涧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且:又。

辛夷坞》,是诗人王维《辋川集》的第一十八首。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册谷中购置了曾属宋之问的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与辋川别墅与朋友裴迪唱和,咏当地景物,并自辑其五绝二十首,题名为《辋川集》,自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芙蓉花:即指辛夷。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首联称颂辛夷花。

辛夷坞山涧的辛夷花红色最为夺目。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涧户: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不妥。如为人家,则不会“寂无人”。

辛夷坞(诗人的辋川别墅附近)的辛夷花是怎么样的呢?是长在涧口,无人知晓,独自花开,也独自凋谢。

其实,诗人在此,也是自比辛夷花呢。

《辛夷坞》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对于辛夷花的欣赏,表达了诗人追求淡泊、寂寞、孤芳自赏之意。同时也有仕途失意,无可奈何之意。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听】《​辛夷坞》唐代,王维
四首写玉兰花的古诗词,芳香清远,朵朵怒放,是生命的力量在闪烁
赏析辛夷坞
经典的五绝小诗《辛夷坞》,摩洁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
辛夷坞(唐代王维诗作)
古诗词日历 | 王维《辛夷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