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晚唐 罗隐 《西施》

【译文】 如果西施真能倾覆吴国的话,那么使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出典】 晚唐  罗隐  《西施》

  注:

  1、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2、注释:

   倾:倾覆。


 3、译文:

    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的兴盛与灭亡都是有时运的,吴国人又何苦埋怨西施使他们的国家覆灭呢?西施如果知道怎样倾覆吴国,那灭亡越国的又是谁呢?

  4、罗隐(公元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去世,享年77岁。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传说,地仙罗隐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关于罗隐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间流传不少。

   

   唐末诗人罗隐流浪闽南,闽南一带留有他的许多民间传说。有故事说,罗隐流浪至同安汀溪窑。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次,到汀溪窑行乞。窑工不知这人是谁,便随手拿只裂痕的碗装饭递给他。罗隐不满,脱口而出:“你们汀溪窑烧制的,都是这种破碗吧!”说也怪,汀溪窑从此烧制的碗都是裂痕的碗。窑工觉得事有蹊跷,可老是查不出原因。一天,罗隐又到汀溪窑行乞,见窑工个个垂头丧气,不知何因。一问才知道,窑工们若再烧出一窑破碗,窑主就将停窑,窑工们就将卷起铺盖回家。……

   罗隐得知,觉得窑工可怜,便双手合十,对着窑炉祈祷说:“窑神保佑!让窑炉烧出的都是好的碗吧!”说也奇,经罗隐祈祷,此后烧出的碗都不再是有裂痕的碗,产多销快,汀溪窑的制瓷业日渐兴旺起来。

   晋江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谚:“罗隐公,何褴褛!乞吃骨,皇帝嘴!”意思是说,别看罗隐衣衫破烂,像乞丐一样,他说的话却“出语成谶”非常灵验!

   晋江罗裳山玉髻峰峭壁上,有幅刻马,人称“画马石”,寥寥几笔,就刻画出马的形象来。传说这是罗隐流浪到此地刻画的。这马一到晚上,就变成活马,从峭壁上冲闯下来,跑到农民的庄稼地里饱吃一顿。于是农人守夜,遇到马吃庄稼就狠命追赶,可老是追赶不着,不久马就撞入峭壁变成画马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后来罗隐怕这马糟蹋农人的庄稼,于是在画马的头部和尾部各刻了几笔,于是这几笔便变成了马的木栅栏,将这匹桀骜(jieao)不训的马给圈住了!

   罗隐在晋江深沪也有个传说。说的是罗隐流浪到深沪的“宝泉庵”住宿,夏日蚊子多,不堪其扰,于是他持扇叱蚊曰:“到那边去!快到那边去吧!”从此庵左无蚊,而庵右蚊子甚多,嗡嗡营营成群结队。

   明人何乔远《闽书》载云:“深沪有市心保(保:“角落“、“份头”),中有井,深可丈余,足一保汲,名宝泉,旁有宝泉庵,庵左无蚊,亦传罗隐所许。”


  5、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6、晚唐罗隐有诗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窃以为是评中肯,将西施身上的所有光环剥离殆尽,她不过是一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女子罢了。如果非要给她贴上爱国、祸国、间谍等标签,那么笔者只能说,一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悯,但不宜刷屏。

   严格地说,吴越与所有诸侯实体一样,还不能称为国家。代表国之正朔的周天子在洛阳活得好好的,招牌固然不鲜亮,但政治生态链并未断裂,诸侯们有个大事小情,还要请这个天下共主出来“合法性”一下。但是,谋求独立的诸侯不是没有,楚国是一个,早在周夷王时代就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至周桓王即位,熊通再次叫板,自立为楚武王,曾受到舆论的广泛“凌迟”,而越国显然是第二个。

   《史记》载曰:“……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允常就是勾践他爹。一个小诸侯,突然野心膨胀,兼并他国,僭越称王,欲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吴越矛盾正是在此基调下白热化的。

    允常的战略大抵分为两步,向外扩张,以增内力;交通楚国,以备外援。如越大夫范全赤裸裸指出:“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灭吴以强越,基本上成了越国上层的共识。另外,楚国强大早已实现,且跟吴是仇敌,联楚拒吴甚至灭吴,也堪称一步好棋。公元前537年,楚国就联合越国等讨伐吴国:“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吴国则与周王室同宗,“尊王攘夷”是必须的,太史公叙述夫差发起的“黄池之会”,就用了公允之笔触:“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一个“全”字,很能说明问题。春秋中后期,晋常以吴为同姓国而拉吴夹击楚,此即“巫臣请使于吴”的主要使命,以至“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吴国断无可能坐视越国强大而不管。

    显然,吴越成为“敌国”,咎在越国,战火烧到人家门口不说,还违犯“礼乐”之大义。公元前510年夏天,“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两国的矛盾第一次公开化。不义的一方如何能胜?越果然一夜回到解放前,求“贡踢”以和,做了吴国的跟班。阖闾四年,吴伐楚,命允常派兵参战,允常不听,于是阖闾在夺取楚国的六邑和灊邑后,回过头就破了越的边境重镇携李(今嘉兴)。公元前506年,允常好了伤疤忘了疼,乘阖闾攻占楚国郢都之机挑起战端,“吴在楚,越盗掩袭之”。由于吴的实力太过强大,允常没占到便宜,几年后病逝了。

   对越国的警惕与防范,吴似乎一以贯之。前494年的夫椒之战,越的都城埤中被严重破坏,勾践为奴三年被释放,曾抱怨说:“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视(祀)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不得不迁都。《礼记》云:“国君死社稷。”夫差的意图很明显,毁了你的祭祀,还独立个什么!

   常说“春秋无义战”,但越国确乎失其大义,吴在大义上则还有那么一些。源于此,若再刷屏西施是“爱国间谍”,就是一厢情愿、是非不分了,也是对一个无知无识的草根少女的“政治化”。

   西施上岗前,接受过三年培训,肯定不是临时工。但是,她接受的只是歌舞、步履、礼仪等培训,腐化夫差为第一目的,范蠡的“灭吴九术”说得很清楚。实际上,单就腐化夫差以“祸吴”而言,西施的作用仍然被夸大。没有西施,夫差还会有其他女人,照样要修楼堂馆所;没有越的“厚献遗之”,他的生活照样会奢靡,孙武早看透了,夫差就是这样的任性,没法子。

    所谓“傻货欢乐多”,夫差大体上属于那种极端任性的傻货。《史记》里描写他的性格特点,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不听”,感觉像个孩子。如孙武劝他:“今四境无忧,王恃其强盛,骄乐必生。”他不听,孙武飘然归隐;伍子胥充耳的“不听”更多,终被赐死。遇到挫折,勾践尚知“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心想事成;再瞧夫差,从公元前482年第一次吃瘪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3年冬“自刭死”,九年时间,他唯一使用过的办法居然是“使厚币以与越平”,称臣媾和。不图扬鞭自奋蹄,只求任性做傻货,这些,与西施何干?

   勾践先生也终于觉悟了,灭吴之后在徐州会盟诸侯,乖乖地派人去请周天子册封一个“伯(霸)”的头衔,随后沉西施于水。一代佳人就这么做了权力斗争之牺牲,哀哉!这个两千多年都擦不掉的黑,我们可不能再跟着黑了。战国后期的墨子先生说得好:“西施之沈,其美也。”她的死,唯美而已,无其他任何意义,这算是美学的哲学了吧!


   7、"西施现象"的本质是如何评价西施的问题,如何评价西施的呢?历来多将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认为西施是祸水。唐朝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这首小诗破除了"西施是祸水"的论调。"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将一国的衰亡归结为个体的美色,是为亡国君臣摆脱责任的托词。"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用推论说,如果西施忠诚吴国,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在历史大势面前,个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西施是个爱国者,我们不能因为她的美色和她的作用,将她列为祸国魁首。

  的确,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将西施在吴越争霸中的历史作用过分拔高,仿佛西施成为越国灭吴的头号功臣、王牌武器。这就严重背离了史实。西施在吴越争霸大局中仅仅是一枚极小的棋子,作用有限。

  当初,文种曾经将越国的复仇计划归纳为"九策":第一是相信天佑越国,要有必胜之心。第二是赠送吴王大量财物,既让吴国信任越国,疏于防范,又让夫差习于奢侈,丧失锐气。第三是先向吴国借粮,却用蒸过的大谷归还。

  夫差见越谷粗大,就发给农民当谷种,结果第二年根本生不出稻谷,导致吴国大饥。第四是赠送夫差美女,让他迷恋美色,不理政事。夫差宠爱的西施和郑旦就是越国赠送的。第五是向吴国输送能工巧匠、巨石大木,引诱夫差大起宫室高台,空耗国家财力民力。

  第六是贿赂吴王左右的奸臣,败坏吴国朝政。这个奸臣主要是伯骸5谄呤抢爰浞虿詈椭页嫉墓叵怠U飧鲋页贾饕是伍子胥。第八是越国积蓄粮草,充实国力。第九是铸造武器,训练士卒,寻找机遇攻吴灭吴。

  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现实到惊人、坦白得不能太坦白的外交计划,可以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千年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如果能够看到文种、范蠡的思想和实践,一定会认为发现了远古的知己。在宏大计划中,进献西施软弱对方和勾践违心品尝夫差的粪便一样,只是一个小战术而已。

  那么西施在夫差身边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且不说西施不能向越国透露吴国机密,更不说西施没能操控夫差离间吴国君臣,单单在迷惑、软化夫差方面,西施的作用也很有限。 

  夫差没有向西施透露国家机密,更没有让西施参与朝政,而且在臣服越国后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政治斗志和精干的政治智慧。吴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晋定公、鲁哀公等中原诸侯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在黄池,偏居东南的吴国在夫差的成功操作下获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在文种九策的作用下,吴国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但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一边倒。衰落的吴国和崛起的越国的实力对比相去无几。从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倾巢而出,偷袭吴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军采取了长期围困战术,攻陷姑苏为止,吴越的争霸持续了十年。因此不能说卧薪尝胆的越国实力远超过吴国。越国胜得也很艰难。

  西施在政治上仅仅是让夫差误信越国的忠诚,对越国疏于防范的道具之一。  

  美人已去,芳踪难觅。红楼中同为苦命人的林黛玉曾写下西施一诗,认为葬身江水是西施最好的命运: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笔者认为,西施不是传说的巾帼女侠,而是喜欢在江南的溪边浣纱的邻家女孩。只是身逢乱世,美貌惹祸,小女子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才引出了那么多的是非曲直和历史疑团来。一个弱女子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现象,着实不易,也着实令人感慨。

 

   8、打开一张古吴越地图,也就是现在苏南浙北太湖流域一带,如果你怀着足够的真情和爱心俯身去看,西施就会在这张地图上复活,在水乡的细雨烟波间显现她的天姿真容。如同五月的荷花,突然绽放令人吃惊的美。

  也许真的像太湖渔民所说的,西施之魂变成了柔软无骨、纯洁如玉的浪里银鱼,但通过一张地图,现世的我们得以与一位死去的经典美人在内心深处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西施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恋爱活下来的,并且因一代又一代人爱的滋养而鲜活、生动、饱满。我们的想象力需要一张地图协助,才能挽留她永不凋谢的绝世之美。

  诸暨、萧山、绍兴、德清、嘉兴、苏州、无锡、宜兴、三山岛……一张地图上到处有她的漂泊与足迹,传说与归宿。地名分享了西施的荣光,死后的西施也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故乡——她的故乡多得不计其数。


  关于她的归宿之谜,“西施随范蠡返五湖而去”之说影响最大。它源自《越绝书》,经司马迁《史记》记载,再经后世善意文人的附会、演绎和各种民间传说的融合,成为最流行的说法。在无锡五里湖,西施与范蠡打鱼为生,范蠡写下我国最早的《鱼经》,从而成为养鱼鼻祖;在德清西施兜村,有一座“西施画桥”,西施和范蠡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起了男耕女作的隐居生活;在嘉兴,西施和范蠡曾来这里开店做丝绸生意;在宜兴丁蜀镇,有慕蠡洞、西施洞,范蠡夫妇又成了制陶鼻祖,现在烧陶使用的“火焖法”就是西施发明的……传说中的范蠡被放大了,居于主角地位,而西施,则成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一个配角。

  传说是一种庇护,来自民间世界对美的珍爱与挽救。但传说中一厢情愿的好意很可能掩盖了历史的真实:对悲剧的规避。

  墨子离吴越之世最近,他就说:“西施之沉,其美也。”一些诗人也同意墨子的看法:“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李商隐)“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皮日休)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曹雪芹也借林黛玉之口说:“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因为太美,就必须装进革囊沉入水中,因为美得无辜,就必须将她一笔勾销,让她销声匿迹,省得留下什么“麻烦”。这,符合我们文化中最阴暗部分的逻辑。

  我在太湖三山岛时,有人指着离岛不远水面上的一丛芦苇说,那就是西施的水葬台。很早的时候,岛上有一座娘娘庙,庙里奉供着西施,她是小岛的守护女神。而水葬台上长着一株巨大的柳树,不知是哪个年代长出来的。文革期间,娘娘庙被毁,柳树随之就死了。

  如果是夫差水葬了西施,那是他在自刎之前,将亡国的愤怒和羞愧发泄到曾经的热爱者身上。石榴裙被撕碎了,它是被跪倒在她脚下发誓做牛做马为她建起官娃宫百般献出殷勤的多情男人撕碎的。将亡国之耻转嫁到一位弱女子身上,才是真正的耻。

  勾践同样脱离不了将西施沉潭的嫌疑。既然他能十年卧薪尝胆,做人质期间为讨好夫差而品尝仇人的粪便,是一个复仇者,那么,他身上必然有一种更加令人不可捉摸的性格倾向。还乡美人的处理成了一个难题——她会不会是新的红颜祸水?吴国的灭亡会不会是越国崩溃的一个信号?作为一国之君,这样的问题会令勾践寝食不安。

   不过,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是勾践夫人嫉妒西施的美貌而将她沉潭的。特别是西施回到越宫并得到越王的宠爱的话,嫉妒会使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容不下另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人。冯梦龙说:“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而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诸暨的一位女作家对我说,女人的嫉妒之心是一条毒蛇,不仅会咬人,还会杀人。所以她同意冯梦龙的看法。我觉得她有自己的道理。

  以古代君王和政客为代表的“红颜祸水论”遭到了一个人最为强烈的质疑和最为鲜明的抨击。这位西施的“辩护律师”就是唐代诗人罗隐。他在《西施》一诗中写道——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诗人们总习惯于赞美,称西施“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一双笑靥才回首,十万精兵尽倒戈”等等,历代这样的诗篇可以车载斗量。但美除了赞美,更需要辩护。“为美一辩”,罗隐做到了。

  为美而死,是西施的悲剧。向死而生,则是西施的必然。在美与血腥的角逐中,两个杀伐的男人(勾践和夫差)成为西施身上的寄生者——被美蔑视的人。因为西施之美,是超越人的世仇和国家敌意之上的。

  西施之美是一张地图上的流亡之美,是采自故乡山水间的乡野之美,是香草、荷花、露珠之美。在浙江诸暨,家乡人为她建起了漂亮的西施殿,匾额上是无穷的赞美:荷花女神,红粉天地;越中女娲,国色天香;苎萝明珠,绝代佳人……西施是重的,因为她身上有各种身份的叠加:浣纱女,政治贡品,远嫁者,打入敌人内部的女间谍,以倾国倾城之貌灭掉一个国家的人。这样的西施的确是一种重,是君王强加在她柔弱肩头的重,是狭隘者津津乐道的重。

  与此同时,西施是一种轻。正如传说中,“母尝浴帛于溪,有明珠射体,感而孕”。正如她的原名夷光,闪耀着月宫明珠的光华和美丽。

  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历代以来,写西施的古诗词有400多首,戏曲20多部,民间故事和长篇小说10多部。她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灵感源泉。清代编撰的诗文词典《佩文韵府》,与西施有关的词条就有40多条,如西施石、西施乳、西子醉、西子颦等。

  作为美人中的美人,西方有海伦,东方有西施。美在东方和西方保持了它的平衡。但海伦与西施有所不同,在希腊人眼里,她常常是一个幻象——

  海伦:我从未去过特洛依;那是一个幻影。

  仆人:什么?你的意思是我们仅仅为一个影子而斗争了那么久吗?

  ——欧里庇德斯:《海伦》

  埃利蒂斯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海伦。那么,每个时代也在创造自己的西施。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心目中的西施,只有一小部分是西施本人的,极大部分则属于我们想象力的范畴——一个在美的领域里说不完道不尽的西施。

 

    9、中国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美人和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贵妃这样描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同时代的李白亦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关于水的诗句就不胜枚举,若连篇累牍地罗列,难免有掉书袋之嫌,我仅举一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情郎的智语在我看来,恰恰是为读者开启西施一生的金钥匙。

    西施是美人,这点毋庸置疑。西施在未入宫之前生活在水边,这方面也是史料翔实。这样说来,西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既濡养了西施沉鱼落雁的容貌,也让她走上了红颜祸水的不归之路。历代吟咏西施的诗句中总喜欢把西施说成是“红颜祸水”,把封建君王自身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强加于一个孱弱的女子身上。这种不负责的臆断是对西施美貌最大的亵渎。才子美人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为什么没人把亡国的罪责加于才子身上,而偏偏把亡国的根由归咎于娇弱的美人呢?我喜欢唐代诗人罗隐的那首《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人一上来就亮明了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于美貌的女人身上,他摒弃了“红颜即是祸水”的封建思想,又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两句峻厉地质问那些把亡国之难归咎于女人的人。“女人似水,女人如花。”我觉得这说的一点也没错。美人的存在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阐释美和人性的艺术。我喜欢英国诗人拜伦的那句话:“谁写文章不是为了讨女人欢心?”虽然说得轻佻了些,但也切中肯綮。西施与祸水,这根本构不成逻辑上的对应关系,把这两者说在一起的人纯属谵语胡谄。

   西施的故里在诸暨城南。谈到诸暨,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五泄瀑布。我之所以没有写旅游小册子上所介绍的“五泄瀑布”,而是用一个生僻艰涩的“泄”替代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泄”字,其间还颇有一番缘由。

   据有人考证,“泄”字同“泄”字。而在三卷本《汉语大词典》中,泄无名词瀑布之意;在“泄”字的第七项解释却写道:方言,瀑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中说:“凡有五泄……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可见,五泄,非五泄也。

   我很感谢那位考证“泄”字的人,因为这让我得到了一些新的关于文字上的启悟。

   我们不妨把“泄”字拆分开来看。“泄”的左边是一个三点水偏旁,右边是一个“曳”字。由此推想开来,便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画面:着一袭素白轻纱的西施,在苎萝山下的浣纱江畔搓洗衣裳。清风摇曳她的裙裾,碧水映照她的素颜,水中的鱼儿看到了她,被其美貌所吸引,竟忘记了游泳,最终沉入水底。这也就是成语“沉鱼落雁”里沉鱼的由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在先,可见四大美女中西施的美貌是众人首肯的第一。

   而西施的绝代容貌是水赋予的。

   明代的袁宏道游历了五泄后大发感慨,在《会稽赋》中写道:“‘五泄争奇于荡’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北魏的郦道元曾在《水经注》里记载:“江水导源乌伤县,东经诸暨县,与泄接合。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

    古人描述的五泄瀑布是奇崛壮丽的。所以我猜想,他们游访五泄的时间应该是在雨水充沛的四、五月。我曾去过浙江温州的雁荡山,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大龙湫的水确实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而到了八、九月的入秋之季,五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曾听当地人对我侃侃而道,他们说,到了那个时候,五泄的水开始由绿转清,山上的枫叶渐褪成绯红色,满目秋色的五泄是柔美的,就像西施一样。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地人的那句比喻:满目秋色的五泄是柔美的,就像西施一样。

    的确,西施是从水中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她从一片飘满芙蓉花的水面下娉娉袅袅地浮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五泄的水把一种难得的生命之大气给予了西施,把一种作为女人尊贵象征的绝尘美貌全然地馈赠于西施。她在吴国的响屐廊里起舞翩跹,她在姑苏的春宵宫中浅斟低唱,“铮铮嗒嗒”的木屐声与曼妙如水的舞姿在她的演绎下转变成生命价值的完美呈现,于是便征服了一代君王。她成就了越王勾践,挫败了吴王夫差。她只是红颜,不是祸水,或者说她只是水。

   关于西施之死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三种都与水有关。我更偏信于“沉海说”。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西施,既然你从水中飘来,那就水中归去吧。

   

   10、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颜祸水是形容绝代美人儿用极端的妖娆妩媚蚀惑才华横溢的男人,而这些男人却因抱得美人归,失去了财富、名利、还有江山。这男人,人们通常用英雄豪杰来赞扬,又被称为那旷世之君。他们有凡人无所匹敌的强大法力,却偏偏逃离不了这咄咄逼人的“美人关”,催延三尺的贪婪、缠绵悱恻的爱念、如鱼得水的欢愉,貌似无尽的欢乐,却葬送千古霸业。“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帝王带笑看”,辗转千年,弹灰烟灭。那红颜,太多,貌天仙,泪潸潸,举不完;那君王,江山败落,惨凄凄,痛扉扉,例无数。如花美眷,窈窕淑女,眷在时光魔镜千年前的影子里,她们款款而来,樱桃小樊素,杨柳小蛮腰,她们回眸千百妩,颦笑醉君心。她们和他们男欢女爱,儿女情长,乘这良辰美景,今宵有酒,一醉方休!留下红颜祸水千古传笑,欲诉还休……

说起红颜,翻看历史书卷让我们数一数,历史上的红颜的确不少,从夏到清,千年风雨,千年变幻,千年哀叹。

夏朝有桀与妹喜,恣意声色,奢侈荒淫,据说这沉鱼落雁的妹喜因爱听“裂帛”之声,桀为了博得美人欢心,便命令各地官员收缴民脂民膏,每天进朝数百匹丝绸,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日复一日,贪色荒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商代,我们看到《封神榜》里的纣王与妲己,荧屏里的妲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心却胜蛇蝎,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既然怂恿纣王让忠臣比干掏心。

周朝,周幽王为了一睹褒姒含笑,为开朱唇,与褒姒一同演出烽火戏诸侯好戏,美人笑了,莞尔惊鸿,柔情似水,让王魂不守舍,但万万没有想到戏谑后却是战火萧萧,那城池一片狼藉,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后悔莫及。

春秋有西施,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有着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逃离不了红颜祸水一词,但后有怜惜之人做诗为此鸣不平: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好一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红颜到底也只是一个女人,何能何奈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呢,而人们偏偏把一座城池的输赢交给一个女人来定。不免太武断。罗隐从另一面提醒人们重新认识“红颜美人”。

西汉的吕雌,其实算不上美人,她只不过是刘邦患难之妻,刘邦没做汉高祖的时候,他们都是平常人家。但飞黄腾达的之时,男人总爱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吕雌的不幸,她嫁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男人,所以在她被绑,他才说了那些话狠狠的刺激她。一个女人若是献出了容颜和真心任然得不到该有的东西,那么她亦会如当初倾其所有去争取另外的满足。吕雌的残忍与冷酷,其实刘邦强心剂的副作用。

三国,貂蝉,这四大美女之伊,可不是浪得虚名,她那倾国倾城之美魂摄那两男人甘拜石榴裙下。传说貂蝉拜月,嫦娥都自愧不如。董卓与吕布更是为貂蝉爱得天翻地覆,当然,爱得越轰烈,后果也越悲壮。

到了唐代,谁也忘不了那句“春宵苦短日高起,君王从此不早朝。”三郎和玉环的爱情,故事里那一段一段的经典记载,让人爱恨共叠、眼满怜悯、心急如焚、百感交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倾城倾色,如雪白丝帛卷上随意泼的墨,虽洒脱任性,细赏,却发现,每一笔却都细细勾勒,每一处也栩栩如生。那情化为一缕淡泊清爽的烟飘上青天。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月七日长生殿的爱意浓浓。李隆基这圣士英才,旷世名君只因红颜而白白断送了开元盛世。不知多少人叹息。朝代更替,其也不是新陈代谢,灿若星辰,其也不转瞬即逝。其实,李隆基也算得上有情有义。若不是武攸止的死,他和她也成不了今天人人知晓的骊山“黄昏情”。惠妃的好,他铭记着,直到他遇见那年轻貌美、丰姿绰约、风韵雅淡的杨贵妃,便将那埋下的情从坟里拔出。他们的邂逅亦是一番真情意。于是,他毫不犹豫,把她从儿子身边抢过来,然后百般呵护,万般宠爱。他眼里,她千娇百媚,万种风情。他们情投意合,相见恨晚。高山流水,琴瑟之乐,轻歌曼舞,昼夜不息。知音难觅。此时,她是他的红颜知己,“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娇滴滴的她让他重享青春年华。于是他爱屋及乌。恨不得把与其分享所有的财富、名利。在那时重男轻女在的念头也黯然无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荔枝珍贵不亚“裂帛”之声。当夕阳西下,夜幕来临,三郎与贵妃的放纵迎来了安禄山叛变,军队哗变,仓皇而逃,途经马嵬驿,38岁的杨贵妃也不得不宛转峨眉马前死,而那君王痛心疾首,也掩面救不得,谁料,及万般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最终,也落得一把黄土收艳骨的冷清。苍天之意,宿命难改。李隆基复兴的爱情,到这里也噶然而止。他与玉环缠绵悱恻,是爱?是恨?无需计较。这爱也好,恨也罢,一切都灰飞烟灭,一去不返。只有他们的留下《长恨歌》,如泣如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红颜祸水,害人不浅,到底,自己也不能善终。可是谁又能想得这样的结局呢?有几个红颜一开始就想着去祸国殃民,国破家亡啊。就算貂蝉和圆圆,未必也是心甘情愿。我看到古代帝王的爱,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像脱缰的野马,一奔万里,势不可挡。我看到,古代君王的爱妃的美,像丹青在白瓷点描的玫瑰,精致而艳丽;像若隐若现的暮霭,难以琢磨;像晶莹剔透的水晶,清新又单纯。在这穿梭千年的情爱。若不是那身份的匹配,那些贵为王公将相的达官贵人也和那平凡的男男女女一样,妻随夫行,男耕女织,双双还家。而红颜祸水自然与他们也毫不相干。但命运不受人所控……

晋朝没有红颜,却有历史最丑的皇后,贾南风,她是“八王之乱”作俑者。她只能算是丑女多做怪;明朝,也没红颜祸水,却天荒夜谭的钻出来一个宫女客氏,与那臭名昭著的魏忠贤乱伦,把整个王朝弄得乌烟瘴气。最后到了清朝,也不甘示弱的走来个最能祸国殃民的慈溪太后,在她狭隘、无知、固执、呆板掌控下,不仅让中国从繁华走向衰亡,还平缘无故的让中国白白落后50年。所有人都在唾弃她的所作所为。可当初的她,仍是朝中大臣拜慕豪杰,仍是万人敬仰的女人。只是后人送了红颜祸水这个冠名个她。

或许,女人,一旦成为红颜便是绝色天香。若成了祸水,便万劫不复。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人罗隐早就得出结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怪罪谁呢?

古时女子,重情义者有如过江之鲫。要看那些猎艳姿色的男子会不会欣赏她们的心。不管愿意不愿意,苏小小这位妓女的资格,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比苏东坡、岳飞高:“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风流才子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苏小小的倾慕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就是这个“祸国殃民”该沉塘的西施,就是这个一曲“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的苏小小,朴素道尽了姑苏人心头千年的悲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封神》票房破6亿,我终于读懂了这首唐诗
西施:是红颜祸水还是巾帼英雄
史上排名第一的“红颜祸水”,死后万人争相拜祭,还留下很多古迹
西施被说成是红颜祸水,晚唐一位落魄才子,写下一首诗为她鸣不平
美人计还是性贿赂?西施,为国献身?
西施并非导致吴国灭亡的红颜祸水(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