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永远不生气的国度,让人一刻都不想停留


朋友告诉我,她班上有个孩子,只要闹脾气或者不高兴就会被妈妈出言呵斥,或冷言冷语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个孩子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压抑,就算是有什么想法或不乐意,也不再表现出来了,害怕被妈妈知道说“不乖”甚至被打骂。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发脾气或出现负面情绪时,是对感到无助或无力的情境做出的反应,是对周围人发出的变相求助信号,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但是作为父母,最烦地就是看到孩子发脾气,常常告诉他们:“你不能发脾气,听话才是好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永远不生气”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热情的、保护性的、脾气温和的,永远不会在外在行为中显示出敌意。

他们不允许孩子有愤怒和生气的情绪,孩子被教育任何发脾气、生气和敌意的表现都是不允许的。

最终在孩子身上表现地就是,他们会闷闷不乐地回应大人的命令:服从命令时,要么是一张面无表情的脸,要么是转过脸去面对墙角默默地哭。

在回应大人的一些自己不愿意的要求中,孩子会无声地盯着前方,任眼泪从脸上流淌,但没有任何生气的现象。

我非常同情这些孩子,只因为这里成人的世界是礼貌、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孩子就要被迫压抑自己的天性,最终失去他们本该有的脾气和任性。


有一句话这样说的:“控制情绪这项技能,是容易学得会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能了解这项技能的好处与坏处,遇事懂得权衡利弊。

在最应该任意妄为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他们却被剥夺了这一权利,每天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这样的孩子每天活得太小心也太累了。

儿童心理学家谢弗在他的书中总结道,孩子会在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与父母建立三种情绪依恋关系。

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安全型的孩子知道,无论是表现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父母都能接受。所以,他们会直接、公开地随意表现。

比如,他们知道苦恼的迹象会提醒父母提供帮助和安慰,所以他们会毫不犹像地表现出焦虑和伤心。同样,他们知道高兴的表现能感染父母,所以他们会主动表现,相应地,儿童也会对他人的很多情绪做出回应。

回避型的孩子总是有情绪表现不断被拒绝的经历;就像孩子生气时,父母会说不要生气,生气不是好孩子,孩子就会记住父母这种回应,就会为了不被责骂而隐藏自己的情绪,只能一个人苦恼。

反抗型的孩子明白,唯独不开心、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而积极情绪很难得到他们的回应。

此,他们形成了夸大表现(尤其是消极情绪)的策略,因为这样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就像朋友班上的孩子,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回避型关系,父母不断拒绝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孩子只能隐藏悲伤、愤怒,表现出父母、老师都喜欢的乖孩子。

但是我们真的要对负面情绪避之不及吗?他们悲伤我们就担心,他们发脾气我们就焦躁,总是想孩子永远乐观积极、永远开心没有烦恼。

但这不现实、也不科学。

正情绪和负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它们对我们的生存都很重要。

害怕让我们能摆脱危险;


愤怒让我们能调动资源、对付威胁;


厌恶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事物;

悲伤让我们慢下来、可以理智地面对问题。


《头脑特工队》的导演道格特因为对自己的女儿情绪感到困惑,小时候她活泼地张牙舞爪,现在却沉默寡言,他不知道女儿在想什么,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个与“头脑”“情绪”有关的故事。

在影片中,每种情绪都不可或缺。特别是悲伤”忧忧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极深。虽然她一开始挺让人嫌弃,在故事的前半段,快乐在极力避免受到忧伤情绪的干扰,觉得一点点的忧伤都是让人难过的。但最后却是忧忧扭转了局面,重建了“家庭岛”。

这反映了接纳并且表达这样负性情绪的重要性,快乐会有失灵的时候,悲伤也能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角色!   

影片有一处情节给我们很好地讲述了“悲伤”忧忧是如何发挥她的作用的。

当冰棒的火箭被推下悬崖后,乐乐使用了我们常常采用的方式想让冰棒从悲伤中走出来,但是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忧忧让冰棒释怀。

她对冰棒说:“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承认冰棒的悲伤)

听了她的话的冰棒敞开了心扉,对忧忧说,“这是我和Riley之间最后的信物。”忧忧:“你和Riley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说的时候把手放在冰棒的大腿上。(倾听与回应、肢体接触)

这里忧伤用了共情,她明白冰棒此时的感受,所以冰棒可以敞开心扉,让忧忧和他一同回味失去的悲伤。

我们父母可以从中获得一个启发,在对待孩子发脾气时,到底怎样做才会起到正面效果。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里,但凡小鱼儿闹情绪,发脾气,胡可不是马上想办法制止,而是站在小鱼儿的立场,认同他的感受。

没有指责和说教,更多的是倾听、尊重。

每次胡可的第一反应都是:“我知道,我知道你现在的想法,明白你现在的感受,也很想希望你能开心。”

这样的共情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发脾气就能立刻满足。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认可与接纳,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他们很容易就会从情绪中走出来,而不是不达目的死不休。

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曾做过一个儿童调查。

他将在调查中遇到的一类父母称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这类父母会给孩子解释情绪的不同种类,并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何种情绪。

这类父母养出的孩子,与父母关系更亲密,也更愿意表达情绪。

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经历更多的挫折和冲突,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面对困难可以做到平静无波。

与其去压抑、否认他们的负面情绪,不如接受它们。承认自己的感受,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体验现在的情绪而不去判断它的对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了解孩子?这部神剧必须看!
16岁尖子生刺死班主任:多少前程毁于情绪失控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比给ta快乐更重要
《头脑特工队》点评:每一种情绪都有作用,快乐和悲伤缺一不可
【影视随感】原来缺憾和失去才是成长的力量——《头脑特工队》
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