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母亲的那些事

母亲的那些事

每次回家,和母亲聊天,总能从母亲那里听到我不知道的她曾经的苦难经历,从她嘴里娓娓道来,却是那么轻松和不值得一提,而在我心里,总是感到那么神奇,令人感动,令人有一种想为她写一篇文章的冲动,来记录一下母亲以往的那些事。

母亲的经历,都赶上了非常时期:出生赶在解放初期;所幸家庭生活变化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到现在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母亲这一路走来,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见证了她老人家苦尽甘来的人生经历,很值得我们做晚辈的珍惜、收藏和记忆。

一段非凡的岁月

母亲谈起青少年时期的那些事,那叫与苦难伴随。新中国一九四九年成立,一九五三年出生的她,在北方农村家里,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正是最穷最苦的时候,母亲说,那时候,是穷的没法说,家里弟兄姊妹多,姥爷是一个热爱教书不擅长做任何家务的忠实教师,日常子女吃喝拉撒的重担姥姥靠给队里干活挣工分和靠娘家的帮衬艰难维持。所以,虽然她小时候学习好,因为还要供舅舅、姨姨读书,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读书,她是二女儿,又赶上文化大革命,虽然喜欢学习功课又好,但只上到五年级,不得不辍学务农了。和姥姥一起,分担家庭的重担,到队里务农挣工分。家里一度非常困难,一家人吃糠咽菜,有时候吃树皮树叶勉强维持。好在姥爷除了会教书,还有一手绝活,打得一手好算盘,人老实,算账又清,在队里谋了一份保管出纳的活,一大家子的生活才得以继续维持。那时候,奇村镇是忻州市的一个大镇,因为人口多,镇上按人口和区域划分,分成十多个生产队,姥姥、姥爷是六队成员。在生产队里,母亲年纪小,又能干,啥脏活累活都干,啥都不怕干,哪懂得一个小女孩家,有些生活就不适宜干,母亲说那会儿只有一门心思,就是干活,只要干活,就有口粮,有活路。干活干的快干的好是出了名的,因表现突出,被选拔为敢死队队员。这样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哪里一声命令,就冲向哪里。夏日每人背着一个大农药桶,灌上满满一桶农药给地里的庄稼喷农药,秋天在几乎比自己身高都高的棉花地里摘棉花,摘回棉花后大队组织弹棉花,哪知道累啊,累又能怎么啊,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

母亲诉说这些经历的时候,眼里满含笑意,说那时候傻得啥也不知道,就知道多挣点工分多给姥姥减轻一下负担,锻炼得人小力气大,干啥啥都行。因为姥姥就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女人,出身贫农,从小跟了只会读书教书老实巴交走路都怕踩死一只蚂蚁的姥爷,从此便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培养成了家里家外吃苦耐劳操劳有序的一把手。母亲也随了姥姥成为了青少年女性中的佼佼者。姥爷虽然因为年轻时腿断了又重新接上不能干重活,一辈子教书打算盘,却在教育子女上是言传身教,教育子女无论何时,都要与人为善,吃苦耐劳,孝顺父母,帮助别人,尊爱长辈,团结照顾周围的人,不参与论人长短,做事积极努力,要自立自强,有时间就多看书多学习。所以到现在八十岁的姨姨和七十岁的母亲任何时候都能拿起书本与时俱进,和姥姥、姥爷一辈子教育子女与人为善,以自己的好去感化遇到的不好,啥事都乐观积极应对是分不开的。

一段艰苦的历练

母亲谈起她十九岁时,还是傻乎乎的年龄,眨眼到了婚嫁的年龄,有一天一个亲戚介绍给远在十里之外的父亲做媒,姥爷和母亲去看的人家,回来姥姥问咋样,姥爷说一声:穷穷的好人家,就那样定了。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一堆,因为也是各方面突出,被队里保送去了城里务工,有一份城里的工作。父亲个子高高瘦瘦,一表人才,虽不善言语却也一看是忠厚老实之人,这也许就是姥爷一眼相中的真正原因。

母亲讲起青壮年时期的她,那叫努力向前,奋斗不止,就是一段艰苦的历练。刚结婚后,因为父亲弟兄姊妹多,爷爷奶奶让父亲分家另过,自我解决家庭负担。母亲说那时也是穷的不行,两碗两筷,一盆一钵,加几件不甚起眼的小物件,就过成了一个家。爸爸一个月二十几块的工资,还得分成几份,一部分上交奶奶,一部分补贴家用,一家人生活就根本不够来,还得姥姥从家里一碗面一袋米的接济维持。一年后母亲怀孕生我,两年后又生了弟弟,为了家里能改善一下,母亲又喂了鸡、兔子,还养了猪和羊。一个人带着俩孩,又喂这么多牲口,白天去队里挣工分,回来顺便带上猪草、羊草什么的没有一次空手过。在队里挣工分那也是出了名的,一个女劳力从来没有低过男劳力,说起干活那是人人都竖起大拇指。在队里干活的时候,因为母亲念过书,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给大家伙讲故事、猜谜语,逗得大家伙哈哈大笑,连干活都不觉着累。我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是母亲在队里干活中午给发午饭,不是一个一斤重的白胖胖的大馒头,就是几个黄灿灿的大油糕。母亲总是偷偷回家里将就吃点自家的窝头便饭,把大白馒头和大黄油糕带回来给我和弟弟吃,那时,我们姐弟俩闻到那个大白馒头所散发出来麦子的香味,感觉是世上最好的味道。几十年过后,虽然现在生活几乎顿顿离不开各式精粮,但小时那种麦子的香味却深深留在了记忆里,终身不能忘怀,因为满满渗透了母亲的爱。

改革带来新变化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农村实行的改革,惠及了全国上下,遍地开花。农村开始撤销合作社,打破大锅饭,家家包干到户。村里的田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都分给了每家每户。村里的牲口也通过抓阄的方式分到每家每户。母亲抓分牲口的时候,抓到了队里最壮实的一头大骡子,她说一个女人家驾驭不了,跟别人换了一头小毛驴。随后辔头鞍髻小车一套配齐,小毛驴也是刚刚不到一岁,根本不懂得负重搭车驾辕。刚把它套到车里的时候,蹦蹦跳跳蹚蹄撂蹶的不听指挥,不是拉着车跑树上,就是拉着车陷坑里,可母亲都毫不气馁,如此几次调教之后,小毛驴终于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了。母亲一张罗,小毛驴乖乖的站一边,“稍~稍~稍~得儿~”随着母亲几声吆喝,小毛驴乖乖就位,服服帖帖站在车辕里,母亲固定好相关辔头,“驾~”一声吆喝,母亲一跃跳上车头左边驾辕区,不得儿不得儿赶着毛驴车下地了。因为父亲上班,家里没有男劳力,小毛驴成了母亲的左膀右臂,收庄稼、割猪草、拉化肥、运种子……

母亲把她一直的能干本领,在自家几亩地里发挥到了极致。地里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各色粮食,又在长草的空地里开发了几小块坡地把草根捡了都种上庄稼。家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能吃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不仅自己吃不了,还可以反过来给姥姥姥爷送点。因为母亲的勤劳,和父亲一起齐心协力,一个上班,一个照顾家里,家里生活日渐好转。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母亲就在村里另外一个地方盖了三间新房。母亲发挥她的特长,在农忙之余,饲养了鸡、羊和猪,样样都不拉套。忻州市为了检验三中全会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和甜头,凭个人表现选拔市里劳模进行表彰宣传,母亲因为除了自己种地,又养了一群羊猪鸡,成了农村致富典型,被选拔为忻州市劳模。那时母亲特开心,全家人也特别为母亲自豪,母亲说,做人就得有志气有骨气,自力更生比啥都强。

几次家庭的变故

因为母亲能干,父亲又上班,家里的状况一天天好转,慢慢地置办了电视,让左邻右居都过来看;置办了录音机,把流行歌曲放出来,大家都能听;置办了摩托车,父亲经常给村里人捎东西成了家常便饭。日子一天天舒展和称心。更令父母高兴的是,经过几年苦读,我又成了村里考上学校分配工作为数不多的国家工作人员。可是命运总是不能让人全都顺心。因家里条件好,好多人都争着给弟弟介绍对象,父亲朋友非要把他女儿许配进来,盛情难却应了这门亲事,却从此拉开了家里走向苦难的序幕。随着弟弟成家,家里没有添丁的喜悦,却一开始就无休止的给弟媳看病,她自己父母都放弃了,可母亲说,成了咱家的人,就要对她负责。不惜重金为她一次次治病,跑前跑后尽心侍奉。所有在医院的人都认为母亲是弟媳的亲妈。在家里倾其所有的精心治疗下,弟媳的病终于治好了。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和报答。一家人的付出换来的却是这个被救回一条命的女人无休无止的对父母的不敬和家庭的不和。家里的钱为给其治病已经被掏空。一向热心助人、心地善良、一心追求和顺的父亲受不了这种种的折磨,表面不在意内心却痛苦万分被查出得了癌症,几经治疗无效早早撒手人寰。父亲的离去,天塌了。打发完后事,家里的纷争仍旧不断,家无宁日,一家人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说啥也不能继续了,不想和这个女人再有任何瓜葛,于是只要走人,不用出任何费用的条件结束了这场噩梦。

一个好端端的家被支离破碎,家底被掏空,由原来的殷实富裕而变得家破人亡、穷苦不堪。母亲的心被一次次撕裂。但母亲是何其坚强,这几次的变故使母亲更伟大,她常说:没事,有妈在,就有家在,一切都会重新好起来的。于是一天天的,在她的努力下,家里劫后余生,重新来过,重新奋斗,弟弟也重新续缘,一天天的又恢复了生机和力量。

一次生死劫难

母亲对于健康态度的转变,是源于一次生病。母亲小时候因为缺少食物营养不良,结婚后又省吃俭用,有好吃的都让给别人,所以身体基础不是很好。印象中母亲胃不好,隔三差五需要抓中药调理,一吃就是几十副。经常看她喝了药就下地干活。我们因为工作原因,远调他乡后,和她通电话时也总是报喜不报忧。因为节假日老值班,所以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一次联系到小学同学,他问我过年回来不,你要是能回来就回来看看你妈吧,我们碰见了,看见很不好,腿也拐的不能走了,脸也肿得不像样,好像摔了跤似的。我一惊,明明天天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总说一切挺好不要挂念,怎么听起来这么严重。赶紧打电话问个究竟。母亲一听反过来就问谁告你的,我说你有啥事说呢嘛,自己都成那样了,别人恨不能知道我的联系方式告我一声。母亲看瞒不住了,才说一个月前院里结了冰,打水的时候摔了一跤,把脸碰了个不像样,腿也拐了,现在已经好多了,你们那么忙,不告给你们就是怕你们担心。说最终还是没瞒住。我听了又急又气又心疼,说啥也别说了,能不能出门,能出门了坐车过来,我给你好好看看,顺便住一段时间调理调理。母亲想了想,确实也想我们,在家看病医药费也是问题。于是决定来晋城看病。来晋城后母女俩一见面,母亲的精神状态一下好了很多。我们赶紧联系医院,做了抽血及拍片检查。检查所示血液指标正常,腿部膝盖之间有软骨瘤。医生说可以微创取掉,也可以继续观察,但是以后不能爬楼梯,尽量不要上坡爬山之类的活动。听了医生的话,心里踏实许多,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还是不想动手术,决定继续观察,等需要了再微创切除软骨瘤。

回家后,母亲只要有空,就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锻炼,一切挺好,也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也放心许多。我们下班回家,母亲早就准备好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和可口的食物,家里又恢复了温馨快乐的场面。可没想到一天晚上,饭后母亲突然脸色难看,腿抽筋不能动了。我赶紧咨询在摔跤队当教练的同学,腿抽筋后怎么处理,被告知后一番处理,说第二天就可能症状缓解或消失。我们扶母亲去早点休息,想着第二天就好了。没想到早晨起来一看,母亲脸色越发难看,原来一晚上疼的没睡觉也舍不得打扰我们,腿已经严重变形。我们一看特别着急,立马跟同事咨询这种治骨头的专业医院立即前往,一番检查下来,安排住院,准备做微创手术,也是个小手术,叫我们不用担心,先进行术前消炎。条件具备,就可以实施手术。没想到医院条件不好,在检查过程中因为着风,引起感冒,出现了发烧、跑肚等症状。医生赶紧开药降烧消炎,烧一直不退,拉肚现象也没有减弱,两天后血液指标出来后,被告知母亲血液红白细胞异常,有可能是白血病,让我做好心理准备,并签了病危通知书。对于白血病我并不陌生,因为周围有人得过,对于这种病的严重性和后果我也非常清楚。听过这样的结论后,我禁不住大哭。可哭过后非常冷静。首先得确认这个病,再据需治疗。于是联系人转院到急诊科。科里医生会同血液科专家看过血液检查报告和一系列用药后首先告知不是白血病,发烧也许是因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所特有的风湿热。于是在急诊科以发热原因不明继续诊疗,输液,做各类检查,每天抽血化验看相关离子变化情况,发烧情况稍有好转,但离子明显失调偏离指标,于是钾、钙、钠等这些指标成了关注的对象,钾指标持续异常偏低,于是大量口服补钾,没想到口服补钾后剧烈呕吐,引发胃大量出血。病房也从普通病房转到重症病房,重症病房被告知需转入特重症病房,血小板低,白蛋白低,四肢肿,禁食禁水,四肢都在输液,输液都输不进去了,高烧42度不退,上面插着胃管,下面插着尿管,心衰、肾衰、胃大量出血……再次被医生告知:老人生命垂危,需做好心理准备,准备后事,并签了病危通知书。母亲高烧开始胡言乱语,说已经过世的姥姥、姥爷一直在她眼前转悠。待母亲清醒时刻我告母亲挺住,我一定再找医院,母亲用微弱的声音答应着:好,妈妈一定能挺住。我求医生给母亲上最好的药,补血,补蛋白,留一口气转院治疗。我把这些情况一方面通知老家亲人,一方面赶紧找人找医院回省城医院,医生也不敢留人了。

危难时刻见真情。当我发出紧急求助后,同学雷振红主动打电话问询,告知在省城的王晓涛和庞治权夫妻俩立即给联系医院。在同学们的鼎力帮助下,联系好省中医医院的病床和主治医生后。我们立即雇救护车往省城医院赶,赶过去后医生综合看了所有检查报告和母亲情况,也是交了底,签病危通知单,然后做了治疗方案,继续调离子,补蛋白,止血,给胃消炎。慢慢的,血也止住了,插的胃管也拔了,开始少量进食进水。我每天欣喜的跟医生汇报母亲每天的变化,并和弟弟想办法给母亲吃最有营养的食物、水果。同房的病友羡慕母亲儿女都在身旁照顾,一看就非常孝顺,母亲自豪的说我这儿子和女儿就是非常孝顺。在省城的同学朋友知道后都来了,母亲心情和精神一天天好起来,一个星期后血液调整正常,做了一个胃镜检查,有点炎症,问题不大。跟医生说了腿的事,转到骨科做了微创,手术进行两个小时非常成功,取出两块软骨瘤。骨科医生说以后腿不会再发生这种行动受限的事了。在骨科调养几天,顺利出院回到了她那个熟悉的家。

经过了在医院曲曲折折的这一场生死劫难,母亲的心豁然开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厮守和母亲谈心,母亲的健康观和养生观发生了质的改变。说这一次治病治的不容易,以后要想开,放开,该吃吃,该喝喝,省钱省不了,自己缺营养就会生病,自己受罪还拖累儿女。以后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好好生活。

一段美好生活的开始

心态变则环境变。经过一年的调理,母亲的身体渐渐恢复。又照料她那十来亩地了。所有人都劝说不要再干活了,可她说庄稼人,权当锻炼身体。于是,在她的辛勤经营下,满院的绿油油的油菜、油麦菜、生菜、白菜,红红的西红柿,紫紫的茄子,红窜窜的辣椒,肉嘟嘟的豆角一串一串,还种了一片草莓,结的草莓随时都可以摘几颗吃,贼甜。吃不了的菜要么晒成干,要么给亲戚邻居分着吃,年年都是好收成。

三年间,母亲张罗着又盖了一院房,齐刷刷亮堂堂的五间砖房,从里到外全用瓷砖砌了墙,整洁又漂亮。2020年底,全家住进了新房。就和城里人一样:有厨房一排漂亮的橱柜整整齐齐;有储物间定做的柜子分门别类;有洗澡间在家也能洗澡;有大客厅来多了人也能坐下;还给自己房里修了一个带储物功能的大炕。早晨太阳出来,阳光从明亮的大玻璃射进来,照得家里暖和和的真舒服。母亲说自从住进了新房,她心里多会儿都是亮堂堂的,打心眼里高兴。

年近70岁的老人了依旧闲不住,自己把那十几亩地打理的井井有条,每天骑个电动三轮车滴滴滴的哪也能去。最佩服的是她的车技,不仅稳稳的开到地里收割庄稼,而且稳稳的直接开着车进到院里停到专用位置。除此之外,还是接送侄女上下学的专车,还经常拉着一群人赶集。

在农忙之余,也还闲不住,在村里种辣椒的人家帮忙摘辣椒,按摘一斤给几毛钱算,每年还能挣个两三千块钱。我们多次劝说不用干了,咱就在家享享福算了。她总是笑着说,就当锻炼身体,出去和人拉家常,还能挣点钱,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多好。也就随她了。

现在手机成了人人必备的物品。一开始怕她不会用给她买的老人机,只能接打电话。今年我试着教给她用智能手机,如何视频。因为网络不好,手机功能也不是很清楚,经常去邻居家请教,然后在邻居家就视频过来了高兴的说着家常。知道上网的好处和快捷后,母亲说啥也要给家里上个网。家里联网的时候母亲一边视频一边汇报,抑制不住的高兴和激动,联网后,经常跟邻居们请教,下载快手、抖音什么的,听歌听戏看笑话成了她的乐呵事。每天晚上和我视频成了必须的课目。说今天吃了点啥,做了点啥,去哪又转去来;聊弟弟工作之余又回去帮她干了些什么活;聊媳妇对她挺好一家其乐融融的特别高兴;聊侄女也懂事了,自己挣钱了,也懂得孝顺了……她说这样聊着就和在身边一样,一点也不觉得在千里之外。母亲说喜欢看我写的文章,看我分享给她的一些养生知识。今年新冠疫苗全员普及,农村有许多人在观望犹豫,母亲早早就排队去打了,思想与时俱进的她知道现在出门都看疫苗接种,我们也鼓励督促她打了,并准备领她去坐飞机,坐高铁,去外面的世界好好看看。

母亲的这些,已经活脱脱成了新时代、新农村老太太们的代表。我也非常庆幸,母亲终于苦尽甘来。我衷心祝愿母亲健康快乐每一天,活成百岁老人,能亲眼看着孙女外孙长大成人,四世同堂。共享党中央带给农村的新政策,共同见证伟大中国复兴的新变化。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王素荣,山西省忻州市人,晋城兰花煤化工中层管理人员,喜爱文学,喜爱读书写字,喜爱运动,喜欢非遗剪纸,喜欢厨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个性直爽,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喜欢用心感受生活,用心交朋友,用心工作,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热爱生活的每一天。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篇经典感恩和怀念母亲的文章精选
叶田:【“新野中国人寿杯”征文081】 祖国 母亲
【散文苑】吴龙飞||母亲的尊严
我的母亲
第1266期:我的母亲武相如【王来宝】
【西散原创】易石秋作品丨此情永待萦追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