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远去的风景

远去的风景

市摄影家协会群,近期发了一组老铁匠的纪实照片。一个龚姓铁匠打铁40余年,身怀“跳出红炉,身无烧烙”的绝技,人老了,苦于无后生接班,作品取名《锻造人生》,呼吁社会保留传承传统技艺,以免断代失传。那大锤和小锤锻打红彤彤铁坯件的铿锵声,风箱喷射出的炙人炉火,工房内火星四溅和挥汗如雨的情景,无不唤起人们对五千年文明史演进的追怀,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的礼赞。 

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我在北京朝阳区来广营北苑小住。年头岁尾,在酒仙桥的部分街区和北苑农贸市场内,见到露天理发和磨刀戗剪的久违的场景,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惊喜。

有的简易的理发屋,或搭着临时窝棚的理发店用红纸写着对联:”虽属毫毛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操世上头等大事 理人间万缕青丝”。磨刀和戗剪的师傅临时找块空地,夹在菜摊之间,铺开家伙什开干。每天早晨8时左右,师傅面前总有3、5个中老年客户等着磨刀戗剪。单说理发这事,在北京正规理发店,理一次发至少要50 元,一般80至150元不等,还需排队等候。而这些路边理发摊只需8至10元,不用等候,方便群众,价格低廉,颇受社会底层百姓欢迎。醉仙桥的理发师傅着装一律长白衫,整洁干净,乍看还以为是医护人员。这些街头手艺人捉刀弄剪,挥洒自如,动作娴熟,待客谦卑有礼,驻足观看良久,心中顿生感动和敬佩,北京顶着现代化的大都市的桂冠,能够给这些手艺人设置舞台,预留空间,这样的格局和气魄,令人崇敬和膜拜。

北京街头看到的这般景象,一帧帧上世纪中叶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乡村的画面闪现在眼前。

头戴黑色的礼帽,肩扛两头翘翘的扁担,一头一个立式的褐色箱子,手握铜质的铃铛的补锅匠,担着两个大篾篓,篾篓圆弧的系把上缠绕着不同型号的竹篾的篾匠,肩上扛着一张长凳,一头嵌着磨刀石,亮着嗓子吆喝“磨刀喔戗剪——”的手艺人,还有挑着针头线脑的百货担,手摇拨浪鼓的卖货郎,等等,这些过去游走穿行在乡村村道的上工匠、生意人,用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进行等价交易,他们是封闭的村庄唯一的流动人口,他们是村民最受欢迎的特殊人群,是凝固的一团死水的乡村的一缕亮色、一道风景,他们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践行者。

我的一位族兄,就是邻生产队的一个补锅匠,俗称“补锅佬”。上世纪60年代,他体弱多病,不安心集体体力劳动,学了一门补锅手艺,在生产大队开据证明后,挑着一副装有铁锤、焊锡、白泥、钳子等修补工具的担子,一年四季穿行在周边县市的乡村,他手上拿着一副像快板一样的铜片铃铛,发出镲钹般有节奏的声响,铜片酷似先秦古钱币,长约5cm,用牛筋穿掇起来,油精发亮,声音清脆,尤其吸引孩童们的眼球。他的营生主要是补锅,补搪瓷缸子,补坛子和瓷碗,修理金属器皿,每年给生产队缴交一定数量的副业收入,家里保留一定份额的口粮,减免一定份额的兴修水利的义务工。这样做,既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又方便了乡亲们生产生活。

族兄补锅用的是“冷补方法”。先用砂纸把破洞正反两面打磨干净,然后沿着破洞用手钻钻两排小眼洞,再把大于洞口的铁皮贴上去,铁皮上的眼洞正好与铁锅上的眼洞对应重合,然后把“【”形铁钉穿过眼洞,再在铁锅反面轻轻敲打,让铁皮与铁锅咬合,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白泥把眼洞周围抹一遍,用砂纸反复打磨补巴处,让其结合部更光滑。铁锅就这样被补好了,一刻钟后用水试试,看是否漏水。一般补好后,再用三五年没有问题。补一口锅三 、五毛钱,或者换一顿家常饭。

当时,我所在的生产队也有一个艾姓“补锅佬”,因家里贫穷,又不会农活,30多岁,一直没有对象,有了手艺后去对江的湖南洞庭湖农村去耍手艺,还找回来一个媳妇,后来为他生了一对儿女。

对手艺人的名称后面冠以“佬”,这是对有着一技之长手艺人的一种歧视和不尊重。也是社会对手艺人的矮化和边缘化。这是一种数千年农耕社会留下来的传统陋习,理应摈弃。

我的姐夫,家住另一个相邻的公社,在村里读过私塾,识文断字,人很聪明,拜师两年后出师当上银匠。制作耳环、颈箍、脚箍和手链,无不精通,手艺在方圆十里八村口碑很好。可惜“文革”来了,他的所有制作工具和积攒的几两碎银全部被没收,还住过学习班,挨过批斗。“文革”结束后,我开玩笑,能否把旧业重新捡拾回来,他死活不干。不过,他吹炉化银的运气功夫还在,非常人可比,私下给我们表演过。

“九八抗洪”结束后,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公益活动,为沿江灾区农民青年免费培训制作首饰技能,结业后可到福建相关公司就业,或按要求订制产品公司包销海内外。我征求姐夫意见,可否让他的儿子去培训,他心里可能还有“文革”阴影,没有让儿子去培训,因此,失去了传承传统手艺的机会。

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年代,好的年景,秋收以后,农民各家各户开始盘算添衣或者打家具。缝制衣服接缝纫师傅是要提前一、二个月订日子的,不然时间会无限期推后。到了那天,一般比自家过节还要隆重,因为家里的小孩,人人都可以有一件至二件新衣服。家里成员早有分工,赶集买菜的,挑缝纫机接师傅的,家里卸木门搭建裁衣台的,单衣棉衣,长的短的,素的花的,一般2至3天,一家人的衣服才可能做完。如果是家里逢嫁娶,那就需要5至6天,缝纫机声才能消停。

上世纪60、70年代,江汉平原城乡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姑娘出嫁除了陪嫁木箱外,还要陪嫁“三圆”,即木制的桐油釉过的大中小型号木盆,可见,木质用品在人们心中的份量。

做嫁奁添置家具准备的时间就更早。房前屋后的树木锯下来,要经水浸泡数月,然后晒干,最好是过阴历六月,做成家具后不变形,不生虫。家具材料主要有本地生长的桑树、槐树、榆树,它们因结实不容易变形,还有适合板材的楝树,杨树和柳树,请木匠也有讲究,家里准备的木料事先就要告诉他,怎么下料,哪适合做板子,哪适合做榫头,哪适合做框架,都要寻求木匠师傅的指导。这样,家里的木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不会被无端浪费。

那时,除了补锅匠、木匠、裁缝师傅和银匠外,还有篾匠,铜匠,箍桶匠,泥瓦匠,等等,他们身怀绝技,走村串户,为远近的村民乡亲提供各种上门服务,及时解决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其气氛之融洽,场面之轻松,心情之愉快,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

冬去春来,时序更替,原野的草枯了又绿,冰雪化成一溪春水,暖阳朗照,百花吐艳,青桃带露,涩李挂枝。可是,这些身怀绝技的工匠和货郎担,似乎没有迎来他们的春天,他们象冰雪一样被融化了,消失了,他们消失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十年“浩劫”中,消失在这个变革的春天里,消失在否定传统的现代气息中,消失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中,消失在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农民子弟的记忆中。

诚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广大农村也相应带来变革,农村富裕程度也愈来愈高,农民家里的许多传统的家具、炊具和生活必须品已经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制作的现代化商品给取代。比如,农村数千年使用的生铁锅已消失殆尽,不复存在,因燃气灶取代了柴禾灶,铜脸盆、铝脸盆已经不见踪迹,陶瓷容器也多了起来,破了缺损了就扔了,还用得着补锅匠吗?取而代之的是轻轻的薄薄的合金锅,这种锅传热快,又轻便,还具有受热均匀,不粘油的特点等等。塑料盆、塑料桶比金属盆、木盆、木桶性价比高,实惠。竹篾制作的筲箕、篮子、箩筐、簸箩等也被花花绿绿的聚氯烯制品所取代。至于刀呀、剪呀也同样被不锈钢合金钢取代,它们锋利不钝,使用寿命也长。

日常生活用品中,传统的东西不一定不好,如木桶、木盆、竹制的器物如筲箕、篮子等,特别是竹制品,既环保安全,使用寿命也长,也比较经济实惠,如果用它们装食物,不担心被污染。这样的物品原材料是可再生的,循环往复的,远远胜过现在会带来环境隐患的工业制品。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很多消费品都是一次性的,如日常购物塑料包装袋,快递包装,快餐饭盒,等等。化纤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带来很多环保隐患和次生灾害,无论在风景名胜区,在大中城市,还是在无人罕至的偏远地带,到处都有塑料包装袋等形成的垃圾,被国家严禁的有毒或不能降解的包装袋仍然在使用,尽管有国家的限塑令。乡村的污染就更普遍,在江汉平原的农村,小沟小渠水面上漂浮着少量的白色泡膜,村庄路边墙角随处可见扔弃的塑料包装袋,田头地角的农药瓶化肥袋,耕地里也残存着不能降解的薄膜。

当然,这种环境污染的现象远远不局限于江汉平原的农村,大中城市的垃圾分类也才刚刚起步。试问,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难道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吗?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吗?答案是否定的。

40年不经意地过去了,货郎悦耳的铃铛声,“磨剪子啰——戗菜刀”悠长婉转的吆喝声,至今还回响在梦里、在耳畔,在心中,这声音,有味道,有情怀,有诗意,它是一坛老酒,愈陈愈香,它是一种文化,植根在民族的血液中,它是一道风景,伴随着我的成长经历。

现在这道风景已经变得十分遥远,诸如补锅匠、铜银匠、铁匠、蔑匠,这些独门绝技也因时代的变迁而离我们远去,大多失传。他们的子孙后代要么离开了乡村,也许做了建造师、工程师,也许融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也许做一个现代农民,驾驶者农业机械在黄色的土地上耕耘收割,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但是,父辈们足不出户享受到的那份服务和快乐在哪里呢?那分纯真、平等、至诚至爱和乡情乡谊,他们还能找回来吗?我们现在无法找到答案。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袁呈彦,微信名,滨湖蒿莱,湖北洪湖人,大学文化,修完华中师大文艺学研究生课程,长期从事宣传文化战线工作,退休。公开发表新闻、政论、文学作品近百万字。现居住武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今农村也罕见的6种“手艺人”,满满的都是回忆,你家乡还有吗?
两代补锅匠
农村10种匠人,曾经红极一时奉为座上宾,如今都不见了,为啥?
消失了的乡村手艺人—补锅匠
山里闲人 | 当年游走于乡村的那些匠人们
乡村手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