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回忆初中母校

回忆初中母校

母校,就是那个当你羽翼丰满,赶紧催你出发远航的地方;

母校,就是那个当你真正离开,发现还没好好开始的地方;

母校,就是那个当你记忆迟钝,依然可以回放青春的地方。

我初中的母校,是坪上中学。1978年,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子。

这所其貌不扬、名声高扬的山区中学,创办于1969年,前身是原坪上中心完小,座落在原坪上乡坪上村上新湾组。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学校已由当初的1个教学班扩增为现在6个以上的教学班,学生由55人增加到300余人,教职工由6人发展到30多人。

除了那脚下熟悉的泥土和一些风华正茂的景观树,现在已找不到母校当年任何的建筑与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巍峨挺拔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大礼堂,清静整洁的宿舍,四通八达的水泥过道,以及标准规范的运动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母校像一位外出多年且小有成就的打工妹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其模样、装扮、风韵和气质,让昔日的学子刮目相看,不敢相认。

简朴端庄的校园

昔日的母校没有校门,只有北边有一段围墙,其他三面基本上是全开放的。建筑大体坐北朝南,两排青砖黛瓦的平房被一间礼堂连接,形成一个开口向东的“U”形马蹄。教室、寝室和教工住房,以及厨房、食堂,按照功能用途,合理有序地分布在这些平房里。寝室和厨房分别在第一排平房的东西两端。平房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聚光,且冬暖夏凉。教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在住房里既办公又住宿。学生没有单独的食堂,大礼堂供开会和就餐两用。整个校园布局显得紧凑而精致。

第一排平房的前面,是篮球场和操场。篮球场为水泥地面,操场是泥沙地面,晴天做操或跑步会扬起一些尘土。操场周围生长着距离不等、高矮不一的树木,主要以苦楝树为主。这些苦楝树腰杆粗壮,枝繁叶茂,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春天开出美丽可人的淡紫小花,散发沁人心脾的馨香,如同母亲一般亲切和素雅;夏天伸展自由自在的身姿,像一把硕大的绿伞遮挡炎炎烈日,洒下片片阴凉。操场靠近斜坡边缘,长满野草,经常有膘肥体壮的黄牛和水牛低头忘情地收割美食,然后大腹便便地离开。黄昏夕阳下,邀几个同学席地或坐或卧,畅谈理想,憧憬未来,天地人和谐相融,充满诗情画意。

站立操坪,放眼望去,视野开阔。春夏时候,近处是碧波荡漾的稻田,远处是绵延起伏的青山。中间一条小河,像飘带一样向着远方蜿蜒而去。小河流经街墟不远处有一湾荷塘,荷花盛开时,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引得我们经常中午结伴去潜水挖藕,将手脚泡得皱皱巴巴,沾满藕香。

学校厨房的后面有一口水井。井水四季不枯,特别丰沛清甜,为全校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礼堂的西北两侧各有一口水塘,一口较大,一口小些,里面放养了好多鱼虾。夏夜蛙声如潮,好不热闹。秋冬干塘时节,鱼塘主人在深深的泥水里拖着水桶和箩筐来回奔忙,白花花的鱼儿活蹦乱跳,溅得主人一脸开心的泥水。站在岸边的我们围着鱼塘转悠,眼睛睁得又圆又亮,生怕哪条最大最肥的鱼王错过视线。

第二排平房的后面,是学校的菜园。校园最北边,一堵围墙将菜园与马路隔开,形成宁静和喧闹两片天地。菜园依地势被土埂分割成一畦一畦的。每个班负责种植管理一个区域,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自给自足的乐趣。尤其是那园中梨树结出的果子,皮薄核小,甘甜多汁,多少次梦里相遇,令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尚学崇实的校风

坪上中学虽然地处僻远,论教学质量却算得上是山区乡镇一颗耀眼的明珠。这里的村民朴实善良,勤快向上,把子女上学视为人生最大的光荣和追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即使借钱贷款,也要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希望有一天,知识能改变全家的命运,告别世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存模式。

家长思想开明,学生自然勤奋。尽管当时的学习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餐桌上,冬瓜、南瓜、青菜、白菜轮番登场,很少有鱼、肉吃,大家却都能吃苦忍耐,以苦为乐,在攀登书山的路上向阳而行,永不停息。

早操晨读,是寄宿生(普通学生只晨读不早操)每天雷打不动的课程。冬季下雨天,外面寒风凛冽,树枝颤抖。一阵急促沉闷的钟声突然刺破温暖的梦境,我们必须发扬部队战士作风,从暖和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衣叠被,快速赶往操场列队早操。行动迟缓或者贪睡懒觉,会面临种种责罚,比如班级扣分,罚站立、跑步或打扫厕所等等。手脚经常被冻疮困绕,肿得像包子馒头。身上衣着单薄,冻得牙齿咯咯作响。嘴巴成了烟囱,吐出浓浓的白雾。所有的这一切,没有让我们退缩,反而锤炼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斗志。

那时候,乡下还没有通电,晚上自习只能点煤油灯。一般都是前后四位同学将课桌拼起来,共享一盏煤油灯的光亮。遇到刮风的天气,从窗户纸里钻进来的风,吹得灯光摇摇晃晃,教室墙壁上的人影也跟着忽长忽短,东倒西歪。这时,只有撑开一本厚厚的书挡着,才能稳定灯光起伏躁动的情绪。为增加灯光的亮度,我们往往把灯芯头挑得长长的,那轻薄无聊的烟却直往我们的鼻孔里钻。上完自习,每个人的鼻孔里用手一掏,都是黑乎乎的。

学生学习热情高潮,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与鼓励。那时候的领导和老师,大多数是半边户(老婆是农村户口),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却没有受半点影响。他们甘于清贫,忍受寂寞,辛勤耕耘着知识的沃土,挽起裤脚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

组织学科比赛,开展教学比武,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两大有力武器。记得那次作文竞赛,我模仿《松树的风格》的写法,得了个一等奖,教语文兼班主任的唐仕龙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到班上朗读,并给予有声有色的点评,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此,一颗热爱文学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萌芽。

老师也是拼劲十足。有的老师为了在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一遍一遍地演练试讲,像精雕细刻一件艺术作品。有时还请来领导和同科目教师,为教案吹毛求疵,锦上添花。老师们教学相长的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全面发展的学生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当时教育界最时髦的口号。母校把这一口号,注入鲜活的血液和灵魂,让教育教学之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

树立学习标兵,敲锣打鼓送喜报,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龙观英同学,年幼丧父,母亲疾病缠身,家境困难,然而她智力和钻劲超人,品学兼优,语数英主要学科经常得满分,学习成绩稳居全校第一,在全县位居前列。学校组织专门的师生队伍,为她披戴红花,制作大幅喜报,陪送她到村部报喜。一路上,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引来多少驻足的脚步和羡慕的目光。

除了重视学习,体育和艺术教育也是齐头并进。学校组织班级篮球和乒乓球比赛,举行歌咏和朗诵比赛,既展示个性才能,又培养集体意识,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林匹克精神校园化,让学生们的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下,越来越纯洁,越来越高尚。晚饭前的时间,操场上经常有球类比赛,此时加油声、呐喊声、口哨声,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保卫黄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合唱歌曲,《周总理,你在哪里》《木兰诗》等朗诵诗歌,像激越的河流,至今依然响彻我渐渐疲惫的心空。

校园种蔬菜,丰衣又足食。学校水足肥足,学生手脚勤快,清晨和黄昏经常可以看到师生浇水施肥的忙碌身影,菜园成了师生课堂之外的乐园。这里,四季果蔬飘香,绿意盎然。各种蔬菜瓜果,像课堂上的学生,贪婪地吸取营养,蓬勃生长,为单调的餐桌带来新鲜的菜品。那青翠欲滴的果蔬瓜菜,挤挤挨挨,铺满菜地,口感和品质完全可以与专业菜农种植的蔬菜媲美。

外出勤工俭学,是我们每年秋季的必修课。每逢秋高气爽的季节,学校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由班主任带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强健筋骨,磨练意志。

岁月如梭。四十年前我们到原坪上乡竹塘村捡茶子,到原坪上乡曹婆村和原羊脑乡东冲村杀竹子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出生在山里,长大在山里,虽然个子较小,但干起农活来,不输成年男子。捡油茶、杀毛竹这类农活,对于我来说,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对于那些平时很少接触农活的同学来说,爬山涉水,披荊斩棘,肩挑背扛,流汗流血,真有点像赶鸭子上架。我每天都超额完成劳动任务,总结会上每次都受到表扬,还奖过几条厚实好看的毛巾。奖品价格不贵,但在我心里却至高无尚,一直鼓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奋力争先。

多才多艺的老师

母校的每一位老师,师德高尚,多才多艺,像绿叶般朴实无华,像父母般可亲可爱,像蜡烛般无私奉献,更像灯塔般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

李辉猷,我的政治老师,也是母校当时的校长。他是坪上中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带领师生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创造了教育教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坪上的老百姓一提到他,依然心存敬佩和感激。他中等身材,血气方刚,口才极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既有领导的威严,又有老师的亲切。书写欢迎标语之类的字幅,他都是亲自挥毫,一气呵成。把枯燥的政治课讲得生动有趣。印象最深的是,每学期开学典礼,他在主席台上讲话作报告,不需稿子,口若悬河,词句铿锵,激情澎湃,嘹亮声音在礼堂上空久久回响。

唐仕龙,我初一、初二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醴陵人,讲一口带醴陵味的普通话,方头大脸,体格健壮,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他讲解赏析课文有条有理,指导学生作文有章有法,各类球艺超群,篮球、排球、乒乓球样样都有秘技,还做得一手好菜,经常请我们品尝他高超的厨艺。他从不嫌贫爱富,对于贫寒家庭的学生甚至更加偏心。他擅长理发,理得又快又好,班上大多数男同学的平头发型都是他的杰作。初中时我个头不到1.5米,担心当班长唬不住人,他却鼓励我说,邓小平同志个子也不高,还能当中央领导,你怕什么?有事我跟你撑腰。我的胆量也许就是在那时得到了锻炼。

袁珠美,我初三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腰身挺拔,神情严肃,浓眉如剑,目光如炬。他值日那天,学生最为紧张。他敲击的钟声和吹响的哨子,仿佛有一种特别的威严,同学们起床做操比平常必须加速,否则就有可能被叫停在列队之外的任一地方,度过一个孤独尴尬的早晨。别看他外表严肃,讲起课来全神投入,栩栩如生,尤其是那黑板上的板书,布局讲究,错落有致,可以称得上是书法作品。课余休闲时间,下象棋是他最大的喜好,数学老师周邦国、陈福保,化学老师段积林是他朝夕相逢、久处不厌的棋友。

张夏生,我初中的历史和音乐老师,也是初十六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童颜竖发,慈眉善目,性格开朗,幽默随和,吹拉弹唱样样在行。那台橘黄色的风琴,在他踏足抬手之间,流淌出欢快悠扬的乐曲,常常引来校园小鸟兴奋歌唱。他特别擅长讲故事,把“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讲得绘声绘色,如身临其境,笑得我们肚子都是痛的。他教会我们利用形象联想法巧记历史年代,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在安仁方言里,数字“2”与“坳”(山的意思)字同音,他说,三座坳倒掉了一座,就是221,我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个时间。

周邦国,我初中的数学老师。他体格精瘦,满脸的络腮胡子,说话轻言细语,抑扬顿挫,很有才华学问,湖南师范学院(现为湖南师大)数学系毕业,是正宗的本科生。几所县属中学多次调他去任教,都被他婉言谢绝。扎根家乡(他是坪上乡人)山巨乡镇,成了他一生的执着和骄傲。

还有数学老师陈福保,英语老师周柏英、王光前,物理老师袁永光、黄功慧,化学老师段积林,地理老师张映朝、谭兴永等,他们都是母校优秀的老师,师德堪称表率,教法各具特色,为栽培我们这些幼苗默默付出,不辞辛苦。

在这里,我真诚地向所有母校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谢!

难忘母校,久别重逢,深情拥抱,你永远是我年少带泪的欢笑;

难忘母校,岁月流转,誓言不老,你永远是我青春坚强的依靠;

难忘母校,不负时代,逐梦奔跑,你永远是我人生无悔的骄傲。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谭兴才,湖南安仁县人,大学文化,当过高中教师,后改行从事文秘工作,现为机关四级调研员。工作之余,喜欢写诗、散文、小说、通讯报道等。有上百篇文章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新湘评论》《人民之友》《中国诗歌网》《作家》《作家驿站》《今日作家》《湖南写作》《世界经典文学荟萃》《现代诗歌诗刊》《平凡诗界》《长江文学网》《海西文学网》等报刊杂志或网络平台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黄石五中,我的青葱岁月
六一节前,重返我的母校:武阳中心学校
长篇小说《我的自传》连载第十一集《母校井北初中》张兰洲
高中琐忆
初中的校园 || 作者 党小娟
【作家专栏】王淑萍|站在黄渠桥的风里,想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