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笔||书话旧事

书话旧事

进城买书

我从小就爱读书,更是喜欢买书,如今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家那个时候住乡下,乡场上没书店;买书,只能到市中心区的新华书店。关于买书,曾经在县机关工作的同学,偶尔与我提到这个事情,二人总为当年进城买书那种痴迷,惊叹不已。

小时,一起进城买书的那位同学姓黄,他父亲是读过私塾,与我家住一个寨子。那时我们也进入了中学,在黄同学父亲的影响下,我们俩居然对书兴趣十分浓厚。那时,虽然城里只有一辆大客跑乡下,为了买书,我们并不坐大客,而是靠一双小脚板走路进城。早天蒙蒙亮就出发,一路长途跋涉,中午两点钟便到了市中心区新华书店。在新华书店里,看着书架上排得密密麻麻的书籍,我们不觉得累,各自在书架里寻觅自己要买的书。买了书,钱花完了,才感到有些困,二人便到城里的亲戚家去投宿。翌日,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两人就抱着书回家。进城买书,是背着老人们偷偷去的。回到家,被父母喊来一问,才知是进城买书。两家老人因此,心疼得老泪纵横,只得免了“处罚”。

那时书价低,十元钱可买到十多本好书;而现在,十元钱买一本书是很难了。那时的车费也很低,才八角钱,可从我家那山沟沟里坐到市中心区。而现在要三十块钱,才坐得到我家那山沟沟里。说实在话,那时黄同学和我总舍不得拿八角钱去坐车,偏要拿去买书才甘心。

我们因为爱书,那时上山放牛,都要揣一本书上山去看。书大多是些闲书,除了中学的课外读物,就是一些引人入胜的古典小说和当代小说。区中学学校旁边有一个小像馆,我们也经常去照相,多数照片上我们手里都拿着书。我们由于和照像师傅配合得好,照片上拿着书的我们显得文质彬彬,像个“小知”。好多女同学看了这些照片,还暗暗背着夸我们。

我和黄同学进城买书,一般都是在暑假或者寒假,假期间进城买书不耽误学习。记得有一次我们进城买书是冒着牛毛细雨进城的,雨不停地下,道路一片泥泞,鞋子走脏了,衣服淋湿了,我们一点也不反悔,一路上走着总是有说有笑。还有一次,进城买书是六月三伏天气,太阳像烈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庄稼地里,包谷叶卷成喇叭筒,知了在树林里不住地鸣叫。我和黄同学一路走一路歇,饿了,舍不得拿钱在路边小食店买东西吃,便摘路边的野草莓充饥。到了城里亲戚家时天也擦黑,宿了一宿,翌日便兴致勃勃去新华书店买书。当天因为一路上贪玩,在新华书店买了书,又借着月光回到家,已是夜深人静。

黄同学后来参军去了,他在部队是文书,图书室由他管理,不用买书也有看不完的书。我呢,当上了民办教师后,书到用时方恨少,还得进城买书。这个时候我有了微薄的固定收入,城里到乡下的客车多了起来,我进城买书不再步行。可说出来不怕你笑,我有几次为了买几本好书,钱花光了,居然坚持走路回乡下的家。

我由于爱书,后来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每年除了在城里随便买几本书,还会通过邮局订阅三四百块钱的书刊。我与我家那山沟沟里一起长大的同龄人们相比,除拥有很多书外,便是一无所有。俗话说得好,“莫因你想骑白马,不许人家养黄牛。”我爱书买书,花了不少钱,这是我乐意的。

是书,充实了我的头脑;是书,丰富了我的生活;是书,激励我去拼搏进取。

小书箱

小时候听一位老人家讲,民国时期,在我家那个古香古色的山寨里,发生了一件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位年轻的私塾先生因顾及一箱子书,被土匪一枪结果了性命。

故事讲得令人毛骨悚然,说山寨里这位年轻的私塾先生嗜书如命,文墨深得很,家里钱不多,书很多。一天,土匪进寨打劫,这位私塾先生和山寨里的男女老幼出去躲,跑到离山寨不远的路上,突然想到,还有一箱子书在屋里来不及带走,忙又折身回屋去扛书箱。想不到他才抱起箱子,冲进屋里的土匪头子就向着他脑门放了一枪,他抱着书箱子像干柴一样倒在了地上。待土匪头子撬开箱子来看,箱子里不是什么金银珠宝,却满满的全是书。土匪头子看着直挺挺躺在地上年轻私塾先生,吹了吹冒烟的枪口,不由怒火中烧骂道:“他妈的,原来是个书呆子,浪费了老子一颗子弹。”

五十多年了,我对这个故事记得很牢。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才十多岁,正读小学五年级。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没有找讲故事的老人挖根刨底,从读书人的角度出发,我非常同情这位年轻的私塾先生为书而死,叫人无法理喻。

我曾经也有过一口小书箱,那是小时候我的书找不了地方搁,乱七八糟无法收拾,外婆便把她心爱的小箱子送我作书箱用。

这口小箱子是外婆的嫁妆,上面的漆油光可鉴,箱子上挂着一把古旧的铜锁,能装二、三十本教科书,箱子木料是梧桐板做的。外婆说梧桐板木质软绵软绵的,老鼠一咬会被木板挂住牙齿,老鼠不敢轻举妄动,梧桐板做的箱子装书真是太好不过了。我调皮地说,这样也好,免得老鼠进书箱和我咬文嚼字,我这小学生文化还差得远哩!外婆说,既然文化差就要好好努力,等读出书来,有了工作,就自己做一个书柜。

在我家那个山寨里,我爱书远近闻名的。不管书好书歹,那怕是一本破书,我都会进行收藏。起先,教科书少,只占了小书箱一只角落,进入中学,书便把小箱子装满了。书装满了,要选书看真费劲,得把全部的书从小箱子里翻出来,在二、三十本教科书中寻找要看的那一本,找到了要看的书,又得重新把书整理好装进箱子。我为此好羡慕有书柜的人家,书在书柜里摆放得整整齐齐,只需站在书柜前伸伸手,就马上能够找到要看的那一本书。

我现在想来,我真对不起外婆,我辜负了外婆殷切希望,我只读完初中就辍学了,工作对我来说只好望洋兴叹了。没奈何,在没书柜的情况下,外婆送的这口小箱子还得用下去。我结婚时,善解人意的媳妇儿在做嫁妆时,加做了一个小书柜,我才告别了这口小箱子,把小箱子送给了正读小学的侄儿。

爱读书,少不了在书报上看见一些令人哭笑皆非的奇文怪事。有书报登载,公交车上,小偷对读书人不屑一顾,摸包不摸读书人;小偷入室盗窃,还是不偷读书人,理由是读书人只顾买书读书,十有八九穷光蛋一个。偷儿们觉得书偷来不好找销路,同时偷来的书当废纸卖,又值不了几个钱,留着自己读,太深奥,读不懂;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拿来做卫生纸也不好用。

还是回到先头那个故事来吧!那位年轻的私塾先生因为一箱子书把性命丢了,确实可怜。那个土匪头子把一箱子书误认为是一箱子金银珠宝,把人家给一枪崩了,真是可恶。

旧书摊

我进城买书,也就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事,距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记得那个时候在市中心区黄土坡大转盘人行道上,经常有商贩摆旧书摊。我每次进城新华书店必须去,旧书摊也少不了也去光顾。

确切地说,旧书摊上的书,是商贩们从城里的家属楼或各党政机关办公室当作废纸收来的。商贩们见有利可图,便从中挑选一部份来摆旧书摊,其余的便当废纸处理。新华书店的书无疑问常换常新,旧书摊上的书旧,在新华书店里很难买到,即便有我也没有那么多钱买。我那个时候曾猜想,这些旧书不知被人翻读过了多少遍,有些好书,说不定还来自书香门弟人家哩!

那个时候市场经济不断转化,连书价也在上涨。应该说,热爱读书的人都不轻易把陪伴多年的旧书,当废纸卖的。不是么,十年浩劫,毁坏了不少好书,也毁坏了不少人才。

那个年头,我每年都要进四、五次城,在市中心区黄土坡大转盘,只要不刮风下雨,天气晴和,人行道上便会有旧书摊出现。摆旧书摊的商贩多数是老年人,话语不多,文文静静。旧书摊的书是八十年代出版的,有《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文学评论》等杂志,另外就是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文学杂志我买得少,写作方面的书籍买得多,别看那些写作方面的书籍是旧版本,可学习价值很高。古话说“无商不奸”,摆旧书摊的商贩们同样狡猾透顶,见我拿起写作方面的书籍爱不释手,便明明书价才三元钱,硬是要再加一倍六元钱才肯卖。

“慷慨解囊”,在旧书摊上我买到了不少好书;“一毛不拨”,在旧书摊上我失去了不少好书。

只要书好,往往旧书也当新书读。我买回旧书后,就用画报纸包装起来,在封面上写上书名,扉页内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某旧书摊”的字样。只要买到书,我就如饥似渴没日没夜的读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查字典词典,遇到好的诗词和句子,就用本子抄写在上面闲着无事时翻看。读完一本旧书,我不乱搁乱放,还要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生怕虫蚀,生怕回潮,视如珍宝,敞帚自珍。

我在旧书摊上买了不少旧书,对旧书摊情有独钟,为此曾写过一首叫《旧书摊》的诗。这首诗不长,其中有一节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对旧书摊的感悟。

一本旧书

一张旧钞票

读一本旧书如读

一位旧朋友

心里很踏实

……

总认为人有年龄,书同样也有年龄。时光流逝,年龄增长,书成了我的朋友,我成了朋友的书。对待旧书,我像对待旧朋友一样,倍加珍惜从前的感情;对待新书,我像对待新朋友一样热情有加。

书 柜

我搬进城来已十年有余,在我家那山沟沟里的老房子里,还有一个书柜。为做这个书柜,当年我跑乡政府附近吴木匠家少说也有二十余次,吴木匠只得放下其他正忙着的活儿,给我先做。

吴木匠三十多岁,手艺娴熟,为人爽快,生意火爆,一年四季手脚不闲。关于做书柜吴木匠不愿为之,原因是做书柜赚不了多少钱,加上买书柜的人不多,买厨柜的却数不胜数。

这个书柜并不奇特,高五尺,宽三尺,上部四层,安装着茶色玻璃,里面用来装书;下部有三扇门,左门内可装书和衣服,右边门上锁,里面可放一些小东小西。

我在乡政府上班,做书柜的时候,每个星期一有空,我就要往吴木匠家跑,目地无非是为了做书柜。遇着他时,他正在赶做别人的家具,遇不着他时,他爱人说他已经出门给人家做家具去了。为把我那无家可归的书们装起来,我还是颇有耐心的,我周而复始地往吴木匠家跑,直跑得他“烦”起来。不知是怕我三天两头朝他家跑,还是被我的真诚感动,最后,吴木匠便放下了其他忙着的活儿,为做我的书柜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住在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山村里,不直通公路,背书柜那天,我请了两个小兄弟一起去。当天,把书柜固定好位置,我把散放着的书籍抱出来兴高采烈地往书柜里装,经过两个多小时才把书全部放进书柜。一眼扫去,只见书摆得整整齐齐,感觉非常良好。当晚,抑止不住喜悦的心情,一直在书柜前孤芳自赏,时而抽出这册书来看看,时而又抽出那本书来看看,一本书往往只看几页,便又放回原处,整个书柜里的书看了三分之一,才感觉有点困倦,夜深了才睡。

有了书柜,似乎对书又加深了感情,闲着无事,来到书柜前,伸手从书柜里抽一本来看看,如醉如痴,真舍不得离开。同时,总要挤出时间拍拍书上的灰尘,接着把书柜擦得一尘不染,才心安理得。

有了书柜,文朋诗友前来家玩,都连声夸赞,说厨柜重要,书柜同样也重要。厨柜装的是物质文明生活,书柜装的是精神文明生活,这两种生活都是缺一不可的。更幽默的是吴木匠因做了这个书柜,便向那些没有做过书柜的木匠们炫耀说:“做木匠这么多年,你们做过书柜吗?我做过,那个书柜做得真好啊,乡政府的石同志的评价好高哟!”直弄得没有做过书柜的木匠们面面相觑。

有了书柜,在没时间读书的日子里,心情十分忧郁,觉得书柜被冷落在了一边;还有,由于生活四处奔波,没写出什么称心如意的作品,感到辜负了书柜。

小人书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就拥有两百多本小人书,其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还是全套,可惜被同学东挪西借,如老虎借猪一样有去无回,剩下微不足道的几本小人书,由于保管不善,便全不知去向。要不,今天若再见到这些小人书,再草草翻阅一遍,定然是其乐无穷。

农村娃有大名和小名,小人书小名叫“小人书”或“小画书”,大名叫连环画册。不用说,凡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中学的同龄人们都晓得,小人书只有当时教科书的页面一半大,有封面封底,有绘画者和设计者的名字。并且,还有内容提要,提要后还有“下册预告”。翻开小人书一页又一页,只见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下面,有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可谓图文并茂。小人书虽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时候我对小人书求之若渴,每拿到一本总是爱不释手,看完之后,能原原本本讲述全书故事。

我在我们那里的南开区中学就读,那时除国家级刊物《中学生》杂志在我们校园里“露面”外,毫不夸耀地说,很少有其它学生读物在校园里出现,小人书可以说在校园里是占据了一定位置。这些小人书范围其广,从古典小说到当代小说,以至民间事故无所不包。凡爱看小人书的同学们,大体懂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以及《梁山伯与祝音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民间故事的故事梗概,也对当代小说《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等名著一知半解。我爱上写作,而今能涂鸦几笔,可能是与读中学时接触这些小人书有关。

那时候我家离南开区中学较远,因家里穷,住不起校,从家到学校有十五公里,都是靠“长征”跑读出来的。记得每天放学路上,在前呼后拥的人流中,走起路看小人书的同学不少。有的看小人书入迷了,撞着对面行人便给人家赔理道歉;还有在课堂上,有的低着头在桌箱里偷看小人书,被老师逮着当场把小人书撕得“碎尸万段”。记忆最深的是放暑假或者寒假期间,我放牛上山看小人书入迷,牛吃了其他人家地里庄稼一大片,主人家告上门来,便被爹妈一顿竹条条抽得像花蛇遍地翻滚,屁股火辣辣的疼。

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关于那些小人书的往事也在逐渐逐渐的淡忘。毕竟提到这些小人书,我又会如从梦中醒来,努力回忆那些往事。那些记忆深处的小人书,一本也没有了,在我的脑海里,却还有小人书的深刻印象。

搬书小记

我老家里还有好多好多的书,把书柜装得满满的,一直视如家珍生怕丢失或损坏。因此,搬进城来就因为搬书这个事情,累得一家老老小小精疲力竭,让文化不高的妻见了,哭笑不得。

这段往事提起来有十四五年了。那个时候迫于生计,我出来打工,那一大书柜书便冷落在了老家屋角,再也没有心思翻阅管理。老是认为家里拥有那么多书就满足了,想不到进城里来打工,有一次在一所中学搬书,十几个人整整搬了四五天才搬完。

这所中学,处于市中心区老城附近,中学声望极高,已有五十多年辉煌历程。学校搬书,原因是图书楼所处的位置要建造花园,不得不把楼里的图书搬到公路边的那栋楼里去。从这栋要拆除的图书楼,到公路边那栋楼距离300多米,得先走下阳台,再路过操场,然后穿过一段绿得发亮的草坪才上那栋楼房。所以说,搬这些书非常耽搁时间。

有人会说,学校搬书是一件小事,但这所学校搬书是作了周密布置的。为了防备搬书人混书,每天搬书都由管理图书的教师监视着,生怕这些图书被一阵仙风刮到九霄云外去。图书楼里的书,多得不计其数,每排书架上按文学、艺术、政治、教学等顺序排列。搬这些书时,大家都用背箩背,每个人每次背60多公斤,大家手脚不停地忙碌一整天,才搬了一小只角落。

那几天,秋雨绵绵不停地下,在拆除图书楼工期催逼的情况下,大家只好用绞织布盖着书在路上走,有几本书不幸被雨水淋湿了,管理图书的老师心疼得要命,喋喋不休地埋怨。真可谓“孔夫子搬家尽是书”,由于搬书工效差,每天要付我们五十元钱,承包拆出这栋楼房的老板前来看了怨声不绝,说这些书老掉牙了还保存着,还不如当废纸处理了多好。谁知管理图书的老师一言不发,只顾指挥我们赶快搬书。

在一群打工仔中,热爱书籍我当然首当其冲,对这一次搬书我信心十足。能够接触到这么多书,我的感觉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闯进了大观园,对什么都新鲜,感兴趣。每拿起一摞书我少不了看一看,符合口味的,都要翻开看几页。

书是学校的固定资产,可望而不可及,对于爱书的我,当时只能用“爱不释手”“馋涎欲滴”等这些成语来形容。当时真痛恨自己家庭贫困,没有进这样的学校来读书。

我想,几十万册书,放在几间屋子里面,在一个崇拜金钱的老板眼里,是一堆“废纸”;在一个崇拜知识文化人的眼里,却又是一堆 “珠宝”。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石光举,贵州水城人,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足,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媒体、网站,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前最后一次淘旧书
【阅读悦读·随笔】祁之来《一路书相伴》
旧书摊——你把我淘书的故事收藏
旧书柜 旧书 旧事
胡洪侠| 我今天攻陷了“夜书房东北角”
那些淘旧书的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