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7传】释“格物、致知”|《大学》没有那么难


你好。欢迎来到欢丸妈妈,我是陈霜。

昨天我们读了《大学》的第五部分,释本末。今天继续来读,释格物、致知。


▲曾子曰:长按图片,可转发至朋友圈

经文中所说的,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是指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并且彻底穷尽它的道理。大概人的心都是灵动的,都具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事物也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人的知识有不完全之处。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期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并且融汇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现象与本质、精微与粗浅,都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本体和应用都得到呈现,了然于心了。这就叫万事万物都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的版本在最前面还有一句“此谓知本”,朱熹认为是衍文,也就是在流传过程中不小心多出来的一句话,所以就删掉了。

即物而穷其理:这里的理,是儒家“道”的细化。所以宋明时期,以朱熹、程颐程颢两兄弟为代表的儒学被称为“宋明理学”,就是这个理。

全体大用:体,是本体。用,是作用。体和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到了清末,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观点,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本体,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应用。

这一章解释的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补传。朱熹所理解的和《大学》的本义已经有所不同,《大学》是强调认识外部事物,而朱熹更加强调要焕发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这一章比较特殊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古书里这一章是有缺漏的,朱熹作了补传,那么补传的理解和原文的本义就有不同了。

格物致知是朱子非常强调的一个理念,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格物,目标是致知。他主张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同时他还突破了获取知识只能从书本这一个途径的限制,认为从实践中也可以获取知识。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哲学观念了。

今天,我们读了《大学》中,传的第五部分,释“格物、致知”。

谢谢你的留言和转发,我们下次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要做到“修身”必须明白“致知在格物”——再谭《大学》
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师社区-博客文章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致知在格物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
《传习录》精读---以当代视角看心学《卷上·徐爱录》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