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缺爱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解答 | 光之泉
1、为什么缺爱会导致心理问题呢?
答:依恋理论的研究认为,婴孩需要在安全基地中才能健康成长,就像小树苗需要土壤。缺爱者内心没有安全基地,内心追求的首先就是一片滋养自己成长的土壤,如果一直找不到,就会一直焦虑不安、紧张害怕,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缺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在这里就不详述了,具体可以看一下缺爱心理综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缺爱与严重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2、很多人都说要自己爱自己,为什么一定要依恋他人呢?
答:一个婴儿出生后,被父母体贴温暖的照顾,逐渐长大,内心的心理健康是在这种有爱的关系和氛围里天然形成的。这种天然的心理健康者内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有至少一个安全依恋的对象,提供自己一个健康成长的安全基地。
而一个人如果从小缺爱,长大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爱自己”,都会形成不同于“天然心理健康者”的心理模式,内心可能缺乏一个安全依恋的对象,或者内心的这个对象不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那么,如果把这种心理结构称为健康的话,就与“天然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区别了。
我们更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或疗愈,帮助一个人获得矫正性的情感体验,获得接近天然心理健康的模式,即有现实的安全依恋对象的关系模式。事实上,不少吸取了依恋理论的心理流派对“自己爱自己”这种观点提出了批评。
3、我父母没有能力给我足够好的爱,我确实没有这种现实的安全依恋对象,怎么办呢?
答:对缺爱的心理咨询或心理疗愈中,咨询师或疗愈师需要有一个角色,是把缺爱者当成临时性的孩子,给缺爱者提供有限再抚育。缺爱者不需要把咨询师或疗愈师当成临时性的父母,但是会体会到一种矫正性的情感体验。
此外,需要专业的心理技术来帮助缺爱者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矫正缺爱的心理结构。
4、如果通过找朋友或者找对象来获得这种安全依恋对象,行不行呢?
答:基于咨访关系的安全依恋是一种过渡性的关系,咨询师或疗愈师把缺爱者视为临时性的孩子,识别出孩子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在多种技术中提供矫正性的依恋体验。这种安全依恋关系,可以帮助缺爱者构建一个接近天然的健康有爱的心理模式,帮助缺爱者走进现实社会,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长期稳定的安全依恋对象,比如好朋友或恋人。
亲子关系之外的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有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平衡性原则,类似于《影响力》一书说的互惠原则。咨访关系中咨询师或疗愈师提供有限再抚育,一方面是因为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有能力做到,另一方面是因为收取了来访者的咨询费,本质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此外,咨访双方都应当明确,当来访者逐渐成长,可以步入社会时,就可以逐渐的离开咨访关系了,来访者不应该享受被滋养而忘了成长,咨询师或疗愈师也应该努力帮助和提醒来访者成长。
缺爱者如果直接去找朋友或恋人来获得安全依恋对象难度就大很多。由于缺爱者内心是缺爱的心理模式,很容易产生各种依恋问题,很多缺爱创伤会强迫性重复出现。此外,还容易对对方产生依赖,而忽视了成长(既缺乏动力提醒,也缺乏方法指导)。在相处中,由于对方作为普通人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很难做好,而对方如果一直做这种付出,可能自身消耗会很快,关系难以维系很久。
5、我有过很温暖的朋友,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道理懂了很多,为什么还是缺爱呢?
答:有过这样的朋友,并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很不错,可能你内心对自己的觉察会提升了很多,也可能找到了一些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可能会有所提升。
但是要矫正缺爱的心理模式,构建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且是一个需要深入到潜意识层面的工作,所以你拥有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还是缺了一些基本的重要部分。
6、我觉得自己很缺爱,为什么我父母、亲戚都说是我太矫情、太不理解父母了呢?
答:那么我们从父母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来看爱的付出,是差别很大的。
父母可能自身缺爱,或者重男轻女,或者外地工作没法照顾小孩,他们如果顺气自然得给孩子爱,可能只能给到30分,但是他们因为爱孩子,所以非常努力得付出,给了孩子50分,他们会觉得自己给的够多了,甚至不能再多了,所以父母可能给自己打80分、甚至100分。
孩子亲可能觉得父母应该给自己70分的爱才能算是基本合格的父母,但是父母只给了自己50分,所以父母给的是非常不够的。这种失望和痛苦常年积累,在自己遇到很多现实层面的问题时,比如学习困难、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就觉得父母给的不够是根源,所以孩子给父母打分可能打20分甚至0分。
我们假设60分才能让孩子勉强不缺爱,那么,孩子缺爱的原因,是因为事实上父母只给了50分,而父母的视角下觉得自己可能给了80分或100分,而孩子的视角下可能觉得父母只给了20分或0分。所以,实际上的距离是10分,但是双方的认知差可以达到60分至100分。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如果缺爱者测试出来自己的缺爱问题严重或比较严重,父母给的很可能事实上也确实没有达到50分。
7、我明明父母双全,为什么会感觉自己像孤儿?
答:可能是你父母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父母功能。恒河猴的实验里,奶瓶妈妈发挥的父母功能就明显比绒布妈妈少,所以小猴子整天都喜欢与绒布妈妈在一起。而绒布妈妈发挥的父母功能与一只心理健康的活的猴子妈妈相比,明显又少很多,所以实验里的小猴子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安全探索,没法社会化成长。
所以,如果父母发挥的父母功能太少,不管是因为他们没能力、没办法、没意愿,对孩子而言都是不够的,不够成为孩子内心的一个活生生的父母客体,所以会感觉自己像孤儿。
敬请分享给你想帮助的人,和希望帮助你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成为心理咨询对象?
大家都在说的安全感,到底是指什么?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时间最多几年
精神分析 | 依恋理论
人到60岁,谁才是最亲的人?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