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主席恩师故地——叶家田(连载三)

国家主席恩师故地——叶家田

连载三:恩师收徒

  

文 | 柳长汉  袁崇国  周少怀

1979年5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的李先念,从北京回到红安县李家大屋。

当他看到故居的墙壁上,仍旧挂着当年他学木匠时用过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凿子和制作的桌子、椅子等家具时,深情地笑着对湖北省委领导人陈丕显、丁凤英说:“还是那个老样子!”

并当众讲述50多年前,他在黄陂叶家田(又名袁家湾)跟随师傅袁学福学木匠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李先念主席少年时代拜的木匠师傅袁学福老人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馆拍摄

1921年,李先念因家里贫穷在私塾学校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回家了。

李先念的伯父李承盛是大地主吴文立家的长工,父亲李承元是吴文立家的佃户,母亲李王氏是吴文立家的佣人,12岁的李先念被迫到吴文立家开的杂货店学徒做杂活。

由于李先念无法忍受店主的虐待,一年之后,他愤然离开杂货店回到家中,成天帮父母亲劳作在田间地头。

望着一天天长大的幺儿子,李先念的母亲非常着急。读书不能,学徒不成,一贫如洗的家境,儿子的出路在哪里呢?

李先念青少年时代跟袁学福师傅学木匠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母亲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让儿子李先念去学木匠。她知道,在大山沟的乡村里,有一门手艺的人总比单纯种田的人强得多。“人学百艺好藏身”,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训。

李先念的母亲想到了与自家有亲戚关系的黄陂县叶家田的木匠师傅袁学福。

与李家大屋只隔着一座红马寨大山的黄陂县塔耳岗叶家田(注:现已改为黄陂区木兰乡富家寨村叶家田),是袁姓家族集中居住的村落。村里有一户祖辈四代都从事木匠手艺的人家,掌墨师傅便是袁学福。

袁学福1891年出生,小时候读过私塾,长大后跟着父辈做木活,主要从事雕花工艺,还兼做些家具和农具。

李先念少年时期刻苦学习木匠手艺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袁学福在兄弟姐妹7人中排行老大,上有老下有小。全家老少10余口人的生活,主要靠袁学福开木工作坊和兼种地主佃田来维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说起袁李二家,双方还是几代人的连理至亲。李先念的父亲李承元是袁学福的表叔,袁学福的妹妹袁学才是李先念三哥陈有全的妻子。后来,李先念的大哥陈有周的姑娘陈继珍,又许配给袁学福的二儿子袁成祥为妻。

见李家人口众多,生活艰难,袁学福答应了李王氏的请求,同意收李先念为徒弟,并且食宿均包在袁家。

李先念拜袁学福为师后,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工作不分日夜,重活脏活总是抢着干。

李先念青少年时代学木匠用过的斧头和木刨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在旧社会,木匠手艺正式学徒,必须三年才能满师。衡量一个学徒是否满师的标准,主要看其选材下料是否得当,弹线走墨是否标准,拼接组合是否严密。

至于斧、锯、凿、刨等工具的使用和保养,其方法大有讲究。涉及到人物风景和飞禽走兽的图案绘制与雕刻艺术,就更是非一般人能所为了。

李先念在叶家田学木匠不到一年,由于勤学苦练,加上心灵手巧,对师傅的系统讲解和示范操作易于理解掌握,深得袁学福的好评。

每当有出外上工做乡活的时候,师傅总是点名要李先念一块去帮着制作水车、犁耙、箱柜、风车之类的家具、农具。

李先念青少年时代用过的锯和木刨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在师傅袁学福的眼里,李先念记性好,悟性快,能吃苦,肯钻研。李先念白天干了活,晚上还坚持看书学习。有时没有菜籽油点灯,他就去砍松树明子点亮,有时还借月光读书写字。

师傅很喜欢徒弟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刻苦用功的精神,经常夸奖李先念是:“一群徒弟当中最出色的一个”,并要求同在一块学艺的两个弟弟和三个侄子向李先念学习。

李先念尚未满师,袁学福就让他走乡串村,独当一面地去揽活做,为乡亲们制作木器家具和农用工具。

这样,李先念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耳闻目睹乡村中许多不平的现象,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愈加同情穷苦人。憎恨欺压农民的地主豪绅。

黄陂县志关于李先念于民国16年在叶家田湾以木工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所用木工工具先存放于袁学福之弟袁学强处,后由袁华安保管的历史记载

柳长汉拍摄

1923年冬天,黄安、黄陂、孝感普降大雪,平地积雪三尺多深,河湖港汊全都结了厚厚的冰。

由于天寒地冻,袁学福的木匠活儿也没有法做,全家人饥寒交迫,挤住在祖辈传下来的两间破土砖房里。

袁学福为了全家人不被饿死,苦苦地思索着如何设法渡过生存难关。袁学福的妻子也在房里唉声叹气,自言自语。

“讲么事老天爷睁眼不睁眼,总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站在一旁的李先念接过话茬。

“全伢(注:李先念的小名叫全伢)说得对,老天爷是指望不上的,不想冻死饿死,就要靠我们自己”。袁学福从来不喜欢当着李先念的面夸奖他,今天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袁学强(中排右一)一家人

袁崇国提供  柳长汉拍摄

经过商议,袁学福终于想出办法,租下了本湾地主在本湾后面新屋咀的三间庄户房屋,佃种几亩庄田,并把徒弟们一同带到那里去住。

转眼到了1924年的春夏之交,为了养家糊口,袁学福带着李先念等几个徒弟,背着锯、斧、刨、凿等工具,走村串乡,做些木工活,赚点工钱,以资全家糊口度日。

不料此事被地主知晓,由此闯下大祸!“王八蛋,你们全家给老子滚出去!爷的房屋有人租,田地有人种。你不把爷的田好好种着,竟敢偷偷出外卖工赚钱?”地主闯进庄屋,破口大骂。

“爷,是我的错,下次不敢,房屋、田地万万收不得的,您要可怜我们全家呀!”袁学福老实忠厚,十分害怕地主将房屋和田地收回去,一个劲地说好话。

袁华安的文物保护员证书

袁崇国提供  柳长汉拍摄

地主不依不饶,仍旧叫骂不止:“不知好歹的东西,不是爷的房给你住,田给你种,冻死饿死你们这些贱骨头!你们在外面卖工赚几个工钱事小,耽误了爷的租谷你赔得起吗?王八蛋,赶快把爷的庄屋和庄田退出来,冻死饿死你一家龟孙子才晓得狠!”

在袁学福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年幼懂事的李先念对师傅袁学福说:“师傅,如今灾民们都外出逃荒了,木工活儿也没有做的,你们家人多粮少,度荒困难,我看我还是回家去吧”

袁学福说:“不行,你们家更困难”。袁学福考虑到李先念学徒期还没有满,为了让李先念学木匠能够出师,袁学福决定另外为李先念找一个木工师傅代他继续带徒。

李先念亲手做的木椅子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袁学福经过反复考虑以后,他到汉口球场街的陈福记寿器作坊走了一趟。

原来,陈福记寿器作坊是袁学福的一位远房亲戚经营的,这位亲戚过去曾得到过袁学福的救济。后来生意做大了,在汉口开设寿器作坊,以制棺木为生。

在旧社会,人们都忌讳说死,人死了不说死,说寿终。凡是死人用的东西,都要带一个“寿”字,如寿帽、寿鞋、寿衣、寿棺、寿挽、寿幛等。

袁学福与陈福记寿器作坊的亲戚老板商议,他要让自己的徒弟李先念在那里谋生。

李先念亲手做的木椅子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看在袁学福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份上,陈福记寿器坊老板同意接受袁学福的徒弟李先念,但其条件只能是学徒待遇,不发工钱,只包吃包住。

“行、行,学徒就学徒,他在我那里来拜师,能在你这里继续学手艺弄口饭吃,我就太感谢您啊!”袁学福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高兴地对亲戚说。

事不宜迟,袁学福急忙从汉口返回家中,隔日又赶往李家大屋,向李先念的父母说明了情况。

“你是全伢的救命恩人啊,他长大成人后是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的”。李先念的母亲李王氏说着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李先念亲手做的木梯子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李先念知道消息后,也感动万分。他想,师傅完全可以把这份差事让他的弟弟、儿子或者侄子们去做,但他偏偏没有那样做,而是把机会留给了自己。

出发的当天,李先念的母亲从李家大屋来到叶家田,送来一个行李和一点零用钱。李王氏千嘱咐万叮咛,要儿子一定不忘师傅的恩德,到汉口好好学手艺,为师傅争一脸光,为穷人争一口气。

送儿子李先念出叶家田村口时,李先念的母亲又哭了。袁学福的妻子姚氏在一旁不停地劝慰。

李先念亲手做的木柜子

柳长汉在红安县李家大屋李先念纪念园拍摄

“放心吧,那里的店老板是我的亲戚,他不会亏待全伢的。今天我送他去汉口,把他安排好了我再回来。”袁学福十分理解李王氏的心情,“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哇!”

“大城市的人见多识广,有钱有势,你要对人讲礼貌,多请教,千万别惹出祸来。”李王氏再一次叮嘱自己的儿子李先念。

“嗯,晓得的。”李先念点头回答。

叶家田至汉口有80多公里路,袁学福带着徒弟李先念疾步前行,直奔汉口球场街陈福记寿器作坊。

有诗为颂:

红马寨下竞风流,诞出恩师收高徒。

爱徒乡间立壮志,汉口技高再一筹。

待续……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柳长汉:省、市党报通讯员,在党报上发表过上百篇文章。2010年12月,入选时代周报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以前长期从事民间法律维权,现在木兰乡人民政府担任文化宣传员。

袁崇国:国家主席李先念恩师袁学福的孙子,武汉通用屠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少怀:红安县红四方面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红安将军网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世纪20年代初,少年李先念只读了三年私塾便因家贫辍学 父母把他
1949年,李先念将木匠老师接到身边,袁学福:你这么忙还记得师傅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去世后墓碑上却没有名字,只刻了24个字
中国最牛的两个木匠,一位是开国上将,一位是正国级
主家得罪了木匠师傅,房梁上就多了几颗大铁钉
民间故事:古代的跨行业:一人得了病,久无名医,却被鲁班治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