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汽车产业链工厂,会从上海搬走吗?

疫情被控制之后,汽车产业短期考虑复工复产,中长期则要考虑产业链外迁的风险。当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当诸多国际科技逼迫制造业回流,当疫情间歇性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时,上海还能留得住汽车产业链吗?中国还能留得住汽车产业链吗?


先说结论:市场在哪儿,产业链就该在哪儿。

制造业产业链的外迁,并非是这次疫情之后的新话题。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到2012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再到近两年来的疫情反复,制造业产业链一直都有外迁的风险,而且也一直在发生。

此次次疫情期间,我们又看到了一些国家,借机放话出政策,吸引相关产业链回流。于是,我们似乎要开始紧张,产业链要离开上海,甚至离开中国了。

但其实,这只是产业链外迁一系列风险中最小的风险。

如果给制造业产业链外迁风险分等级,最重大的风险是大规模战争、内部社会动荡、重大传染疫情。中等风险是局部战争、中西方科技与贸易摩擦。小风险则是其它国家的产业链吸引政策。

所以,此次疫情本来是对产业链影响的重大风险事件,但是如果我们能尽快控制疫情的扩散,尽快实现制造业的复工复产,那么疫情带来的风险可以迅速降级。而接下来决定产业链在哪里的,是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劳动力成本、产业链聚集、技术能力、资本、人才等等基础要素。这些要素,没有一个是会在短期内发生突变的。

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是中国超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只要这个市场规模效应在,那么产业链留在中国,就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做法。所以,想搬走是一回事,能不能搬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如果把眼光聚焦在国内,以上海对全国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重要性,产业链会不会选择离开上海,去往中国的其它地区呢?

即便没有疫情,这也是个大趋势。无论是国家的顶层规划,还是产业链出于对供应安全的考量,多点布局本来就在进行中。只不过其它篮子还没编好,鸡蛋还没来得及放进去,一波疫情冲击又来了。

对于更多的区域大城市来说,它们不是要去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事实上,如果有这样的产业转移,一定不是从中国东部到中国东西部,而是直接从中国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而中国其它大城市要做的,是勇于和上海这样的一线超大城市争夺高端产业链。

近几年被提及很多的合肥,就是一个在新兴产业链上建链补链的典型城市。从2010年以来,合肥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人口更是以25.7%的增幅从756万人增长到937万人。仅在汽车领域,蔚来中国、大众(安徽)、比亚迪合肥生产基地等一系列项目落户,这又带动了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域驰智能、智行者、星云互联等一系列三电与智能网联供应链跟进。这与诸多传统汽车发达城市的产业引进,已经没有代差。

这样的区域大城市或者城市群,在中国会越来越多,也会带动产业链在中国的多点布局。而此时,上海要做的,反而是顺应这一产业规律,然后借由自己的先天优势,去引进和培育更多高价值、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环节。

尤其是当中美贸易与科技战、台海冲突两个中等风险持续存在时,我们更需要降低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提升中高端产业链的本土化水平。看看我们的汽车零部件进出口金额对比就知道,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单位价值大约是出口单位价值的3.6倍,我们提升汽车产业链价值,仍然任重而道远。而这个重任,上海义不容辞。

所以,汽车产业链会从中国搬走吗?会,但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总体风险可控。汽车产业链会从上海搬走吗?会,但准确来说是多点布局,这是全国一盘棋下无可逆转的大趋势。而上海要做的,是自身最大化金融与贸易优势,做其它城市所不能的高价值链环节。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国内就业愈发严峻,为何还要把中低端产业链,转移到国外?
疫情危机下,车企会抛弃中国供应链吗?
曹县和打火机有多能打,新能源汽车有什么可担心的!
制造业韧性助力经济复苏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长三角疫中成绩单:上海工业产值遭“腰斩”合肥外贸增速居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