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道·18 甘孜寺的奇幻之旅 上

注:本篇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发布,每篇约3000字。

  问道是笔者2016年夏季进行的一次独行,40余天跨越西部多个省,行程14000公里。途中陆续发了几篇游记,其后断断续续,最后一篇止于2017年5月,仅记录了到了第九天。

  一年半过去,不少系列烂尾,总还是惦记着这一段。这些年走遍中国,问道之旅是一场真正的人生挑战。其中经历,难以忘怀,有些事件,刻骨铭心。读完本篇,您或许就能理解。

之前的旅程

  由于很久未曾更新,简单回顾之前的旅程:2016年7月11日从江西九江出发,过湖北荆州、奉节白帝城、重庆市、钓鱼城,之后到成都,转都江堰入川西西藏,走的是川藏南线和北线之间的212省道。经大小金川、丹巴、八美,在炉霍并入川藏北线,第九天中午到甘孜县城。这期间有两天与朋友结伴,其余则是单车独行。

1. 读书的小僧徒

  甘孜县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接近四川省的三分之一,与山东省的面积接近。然而,甘孜县城却并非甘孜州的首府,个中缘由,前文也做过解释。甘孜州也是四川藏人最多的地方,位于甘孜县城的甘孜寺,是川西最大的黄教寺院。

  甘孜寺在县城旁的一座山上,眼看得到,却很难找到上去的路。这些位于藏地的小县城,所有的地图软件都可能将你带到死胡同。在几无规划的狭窄的山坡巷道中倒车,对技术的考验实在是太大了。

县城里的藏房

  走走停停也有个好处,能多看看周边的景致。县城没什么高楼,大多是低矮的藏式平房,小经堂在路口随处可见,老人们坐在门前转经聊天,孩子们在一旁玩耍。

转经堂前

  好不容易将车开到寺院前,正是午后两点,明晃晃的太阳直射下来,烤得人无处躲避。我却很高兴,这山顶平台上只停了三五辆车,都是本地车牌,这就意味着终于找到了一座少有游客惊扰的著名寺庙。

  甘孜寺在县城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城,远眺雪山,这种通透且层次分明的景色,也只能在西藏看到。

甘孜县城

  平台下传来孩童的喧闹。原来是一群半大的男孩,正在上坡上的几排平房前嬉戏。男孩们十来岁的样子,都穿着红色的僧袍。铃声响起来了,是位胖大的中年喇嘛,手执小铜钟,叮叮当当地摇。有些孩子从外面快步赶来,不一会儿,都隐没到了房屋里。显然是上学时间到了。

小僧徒

  这些孩子以后会成为僧侣么?未必,其中一些只在寺庙受教育。历史上,大多数民族的宗教团体承担着对民众教育的任务,咱们这种儒家当道而宗教式微的民族并不多见。在现阶段中国各民族中,可能只有藏族还被允许保留寺庙教育传统。

独处的小僧徒

2. 洗车的小扎巴

注:扎巴是对藏传佛教普通僧人的称谓,喇嘛是对高僧的尊称。

  资料显示,甘孜寺始建于明代,至今有三四百年历史。然而看着眼前的寺庙,金灿灿的却全然是钢筋水泥,贴着廉价的瓷砖,怎么也看不出老庙的模样。

甘孜寺

  到了大殿门口,见正门紧闭,侧门旁的门槛上坐着两位小伙子,正嘻嘻哈哈地与阶梯下的一位盘弄着摩托的小伙子谈笑着。摩托是铃木125,挂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牌子,这位小伙子正极开心地擦洗着,不锈钢挡泥板已是熠熠闪光。若不是都身穿僧袍,他们和全中国各个县城的小青年毫无差异。

洗车的小扎巴

  康巴的血统很特殊,无论男女身材都高大健美,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随处可见。洗车的这位,笑容灿烂,若是换一身装束就能摇身变成做摩托车广告的美国小伙。将上一张照片中影响画面的背景和水桶裁切后,是不是有点味道?

广告——《喇嘛的挚爱——铃木摩托》

  我问能不能进大殿看看,答复是当然可以,但第一要脱鞋,第二不能照相。对于多项要求,一般而言我只遵循第一个。于是脱下鞋,拿着相机走进甘孜寺的大殿。

  大殿里空无一人,顶棚的明瓦透过的阳光直射在大殿中央,四下却颇为昏暗。中间几排长条座榻上堆着一件件红黄相间的僧袍,犹如蛇蜕。西藏早晚温差大,早课时天还没亮,必须披着厚袍子才行,早课结束太阳已经出来,袍子也就丢在原地。

大殿

  这些年也走过不少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儿缓缓转一圈,对比起来,甘孜寺的大殿档次不低,但佛像前的供奉却少很多,为何这么著名的寺庙没多少信众来访?才意识到这是第一次无人打扰,能独享这份清净安宁。在陌生的地域文化中,我们都是好奇的游客,然而我们大多又是自私的,总不希望与陌生人共享。

  看得出建筑的历史并不长,未见古朴,只是恪守传统。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到一件很现代的电子产品——小蜜蜂。椅子放在座榻上,高于僧众,这是领经师位置。以前见过黄教早课,领经师都有很特别的功夫,声调低沉,若晨钟般震荡,大概就是佛家所谓的狮子吼。这是领经师的看家功夫,再借助扩音器就有点怪了。

领经师用的小蜜蜂

3. 诵经的扎巴

  出了大殿进入旁边的僧舍,里面静悄悄的不见人影,于是走向后楼。后楼有三层,与大殿连在一起,建筑的结构让人很难看懂,站在昏暗的走廊里,也不知应当走向何方。偶尔有了人声,几位老太太,香客的模样,聊着什么从我身边走过,一位僧人领着路,也没人多看我一眼。这一刻觉得很茫然,该往何处去?

  隐隐传来“咚咚”的声音,是鼓声,不间断地敲着。循着那声音而去,终于搞明白了这一部分建筑是口字型结构,在一角找到了发出鼓声的房屋,房门敞开着。

  进了小门,里面的房间也就十来平米,很拥挤。房子中央挂着一只牛皮大鼓,鼓前坐着位壮年扎巴,他挺直着腰板,左手执着一根弯曲细长的鼓槌,快速用力地击打着牛皮鼓,右手拿着一串念珠,和着节奏拨动,同时口中高声唱诵着,声音激越。他的面前,是厚厚一摞长条的藏文经书。壮年的僧人时而看看经书,读一会儿就翻过一页。

击鼓诵经

  之前在布达拉宫等处也见过,咚咚击鼓,犹如背课文般快速大声地诵读,也都是年轻是僧侣。应当是藏传佛教的传统功课,击鼓诵经就像是值班,轮流担任,时时刻刻宣示着佛音。

  房里还有两位僧人,年纪更大些,一胖一瘦,坐在鼓旁的窗台前,低着头。本以为他们也在诵经,走近才发现是在数钱。一堆混杂的票子,两位分门别类点数摞齐。在很多汉传佛教寺庙里见过数香火钱,毕竟香客信众的供奉总要处理。每回见到时,那帮数钱的和尚居士总摆出防备的模样,我像抢劫犯么?

  甘孜寺却没有,三位僧人见我进去,都在点头微笑以示欢迎,敲鼓诵经的继续,数钱也继续。我指指自己手中的相机,又指指房间,他们点头,但那位年纪最大的胖僧人,指着屋内一角的佛龛,摇摇手,表示不宜对那儿拍摄。佛龛里供奉的是班禅和达赖的照片。我用手比划问是不是可以侧面拍,僧人点头同意。

佛龛前的活佛像

  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被允许拍摄诵经的藏传佛教僧侣,来回晃悠不得体,就只能随便咔嚓几张。这三位僧人和善而客气,诵经的扎巴甚至拿着正着诵读的经文让我拍。他们始终也没对我说一句话,鼓声太响了。

4. 寺庙里的武器库

  小房间里处处是佛像,挂满各色的哈达、照片,一副乱糟糟的模样。转身却赫然看到,我进来的那小门旁两侧的墙上,竟然挂满了一大堆东西,怎么也想不到能在寺庙里出现的东西。

  佛珠、牛铃铛、哈达等等只是点缀,墙上层层叠叠密布着刀具,数百把藏刀,长的、短的、弯的,还有匕首,甚至开血槽的刺刀,全是管制刀具,墙角还靠着几只长矛。

藏刀

  更加惊人的是枪。长长短短的猎枪、步枪,居然还有冲锋枪!霰弹、步枪子弹,尖头的,圆头的,插满了牛皮做的子弹带,填满了弹匣。

  以前只在大学军训时进过枪械库,那些半自动步枪全锁在铁柜子里,基于安全又都卸掉了撞针,和烧火棍没多大区别。甘孜寺的这间小佛堂里,武器数量之多,之丰富,仅仅各式步枪冲锋枪就足可以武装半个连队。

冲锋枪

  更让我惊心的是,这些武器就这么随随便便挂在墙上,伸手可得。一瞬间联想到某些美国电影,雄壮的音乐响起,我伸手从墙上摘下几条子弹带,交叉挂在身上,随便拎起两把枪,一只背到肩上,另一只“咔擦”拉开保险,冷冷地扫视,点点头,装入弹匣,单手举起,枪口朝天,大踏步向门外走去。🎵< cresc(音乐渐强)。

  伴奏音乐很强,甚至无法再增强了,是鼓声和唱经声。

  幻想只是瞬间,之后疑惑顿生。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寺庙值班诵经的小房间里就像个军械库?僧侣要刀枪干什么?国家对枪械管制如此严格,怎么可能如此之多的枪支放在民间,还是在西藏这种维稳要求极高的地区?

刀与枪

  想到这里感到脊梁发冷。谁都知道,几十年前,甚至近些年,有些地方可真不安宁。甘孜为藏地康巴属地,孔武有力的康巴汉子可是打头阵的。很多人不知道,当年僧兵是主力,寺庙就是堡垒,那年可是用过轰炸机的。

  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如果真的如我所惧,为何如此机关重地却由着我个汉人拎着相机随意游逛?

  鼓声与唱经声依旧。困惑中我扭头看,数钱的僧人停下手,与那击鼓诵经的僧人一齐看着我,面露微笑,怎么觉得这微笑中带有一丝邪魅?

击鼓诵经的扎巴

  定一下神,我感到这微笑是真诚坦然的,他们不介意你拍摄佛像,拍摄他们自己,也不介意你拍摄刀枪。他们甚至因为你这一个陌生人的贸然闯入感到欣慰,就如好客的主人看到朋友迈入大门。

  再来看这些刀枪,没有两件是一样的,都属于不同的主人。它们也都旧了,处处的划痕,有的木柄上被抚摸得油光锃亮,有的枪管早已锈蚀。显然,这些长期跟随主人的刀枪是陆陆续续被挂在墙上,怎么说也有二三十年。

  明白了,这是藏人牧民送到寺里来的。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场景:一位戴着毡帽,穿着深色宽襟藏袍的康巴大汉,低头迈入这小佛堂里,对墙上每个佛像、照片恭敬作揖,送上一两张印着毛主席胸像的纸片,之后走到这墙前,凝神片刻,缓缓地从腰间取下伴随自己多年的藏刀……

刺刀与子弹

  这些仿佛半夜还会鸣叫的嗜血的杀器,就这么静静的挤在一起,曾经被主人无数次抚摸的钢铁铜皮,反射着活佛高僧的照片与塑像,在岁月中,在香烛的烟雾中,渐渐黯淡无光……

  不知这一想象的场景是否真切。在藏地这种特别的生存环境中,刀枪管制并不严格,然而藏人为什么要交出自己的武器?即使上缴,为何不交给派出所,而却要交到寺庙?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答案,当时却无法证实。

  直到两年后的2018年夏季,在某次网络浏览中瞥到一则资料才得到确切答案。我猜的没错,这是藏地习俗。一心向佛则须摒弃杀戮,藏民将自己的刀枪送到寺庙,在佛前立誓诫杀。交了刀枪后如何防野兽袭击?或许现在也没有什么野兽了。

说明:笔者随意在公共号中发布西藏的刀枪的照片,是否会给寺庙造成麻烦?离开甘孜寺前,见一楼的一间房门上,赫然挂着个牌子,上书:“甘孜寺派出所”。这就是前面第二个困惑的答案。在维稳和尊重民族宗教习惯上,政府自有办法,别担心。

未完待续。

下一篇:一屋子牛鬼蛇神、印度圣水的滋味、藏经阁里的日本喇嘛……甘孜寺的奇幻之旅还未结束,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摄西藏】川西秘境:亚青寺
老挝湄公:小镇情缘
西安秦岭深山里的寺庙,只有两间大殿、一个僧人,美得让人想隐居
四川甘孜:大金寺
小城的温润滋味,琅勃拉邦
小布达拉宫在何方【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