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上巳节,这些古代经典的诗文篇章居然都和它有关,一定要给孩子讲讲!

跟我学小古文陪你走过第2746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个已经逐渐被遗忘的节日,现在多多少少又开始为人所了解。

“三月三,生轩辕。”它是纪念黄帝的日子,也被称为中国的女儿节、情人节。很多人还知道上巳节的习俗是沐浴、踏青、宴饮。

但是,你知道这个节日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吗?藏着中华民族延续2000多年不曾断绝的理想吗?藏着多少美好生活的热望吗?

今天,小古文君用三篇经典古诗文,告诉你一个最诗意的上巳节,也希望传递给你这个节日背后所有美好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老规矩,每一段讲述结束,也为大家和孩子设计了有趣的亲子民俗活动,会让你读得开心,吃的开心,玩得也开心哦!

-01-

 诗经·郑风·溱洧

xiaoguwen100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jiā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xū)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兰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

“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逗趣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跟着时间的脚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描写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人们上巳节游春的情景。

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是河水解冻后奔腾的样子,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冰化雪消、河水暴涨、春风骀荡的春天。

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熬了一个冬天,人们已经蛰伏得太久,急迫地走出家门,到野外,到水滨,去感受拂面的春风。踏青归来的男女,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欢歌笑语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原来,上巳节就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中国历法最早以干支纪日,数字纪日从战国才开始在民间流行。所以从上巳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节日起源很早。

比如昨天是乙酉日,今天是丙戌日——按上巳节这个名字的原义,4月10日才是上巳节呢。正因为每年的巳日都不确定,后来人们图方便,就定在了三月三。一月一春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额,看来双十一注定成为购物节!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招魂辟邪。所以这一天人们会编柳条、折柳枝带在身上,也有说是采摘兰草等香草佩戴驱邪。

@图:混子曰

另外,还要郑重地请巫师主持“祓禊(fú xì)”“祓”是除去,“禊”是清洁。农历三月,天气还不稳定,是传染病高发时段,所以要到水边祭祀,并用春水洗洒身体,条件好的要烧香薰草药水来洗头洗澡。选在巳日是因为“巳者,祉也”,就是福祉,祈求福祉降临。

对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们来说,手中有“蕑”,有“勺药”,就足以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云南的泼水节中,依稀可见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亲子活动:一根柳条的创意

上巳节,说白了就是古人在岁月中认定的最宜出游的日子。条件允许的话,带着孩子走出门去,踏踏青,放放风筝,荡荡秋千,这些事儿小古文君不说你也一定迫不及待了。

不过除了花朵,小古文君也想特别提醒大家留意萌芽的柳条,它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文化意象。陪孩子玩一玩柳条,不仅能够亲近自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哦。

@图:万物启蒙

如果因为疫情不能出门,不妨陪孩子重温一下冬奥会闭幕上《折柳寄情》的环节,美轮美奂的场景,生动演绎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情思。

-02-

 论语·先进篇

xiaoguwen100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论语》里的这句话,你一定背过吧?

在语文课本里,这个故事被称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畅谈理想的事情

前三位弟子,各谈了自己的治国理想,不乏雄心壮志,孔子未置一言。然而,第四位弟子曾皙描绘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幅画面的时候,孔子终于由衷地叹息:“我想的一样啊!”因为,这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世界的样子。

从此,上巳节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春天,而是一种对美好的爱,对光阴的惜,甚至对一个理想世界的向往。这种理想,一直传承在文人志士们的心中。

亲子活动:挖荠菜,煮鸡蛋

前几天,就有不少家长在小古文群里晒出了带孩子挖野菜的图片,既亲近了自然,又感受了时节变化,收获满满,快乐融融。

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鸡蛋,则暗含孕育生命的意义。因此,上巳节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做法简单,味道鲜美,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视频:

当然,不建议大家在小区绿化带挖野菜哦,不仅破坏环境,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城市里的朋友一定要到正规农场或者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哦。

-03-

 诗经·郑风·溱洧

xiaoguwen100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暮春时节,不论老少,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共做禊事。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水边,虽无音乐伴奏,但饮酒作诗,也足以抒发怀抱了。

学生时代,当小古文背诵着这篇中国第一流的散文,也是天下第一行书时,并没有意识到,王羲之写的就是上巳节的盛况

开篇,他就交代了上巳节必有的仪式——“修禊事也”。而这样简单的洗礼,早已不能满足魏晋名士们的仪式感。

魏晋时代,上巳节已经演化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派生出一项极风雅、极美好的习俗———曲水流觞

@图:李子柒视频

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据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就被罚了酒。酒杯停在他面前,他书法写得极好但不会作诗。后来有人写诗取笑他:“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其实那年王献之还不到十岁,要让一个孩子在众人面前即兴作诗一首,还真是难为了他。

据记载,兰亭之会汇集了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士42人,其中王羲之,谢安等11人各赋诗两首,郗昙等15人各觅诗一首,整整有37首诗。这样蓬勃的诗情,把古人对美好事物的爱,对光阴的惜,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小古文《咏雪》,感受魏晋雅趣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图:万物启蒙

这篇小古文说的是晋朝太傅谢安,在一个大雪天和家族里的子女们讨论诗文。突然间,雪下大了,谢太傅一时兴起,说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他哥哥的儿子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就像空中撒下盐来。这句话说出了雪花的洁白晶莹,窸窸窣窣落到地面的感觉,比喻得很真实形象。但这时候,高手来了,他哥哥的女儿谢道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不如形容它像春天的柳絮,在春风中漫天飞扬的样子。谢太傅听了“大笑乐”,显然更满意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也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流传千古。

很奇怪,这句话的文采并没有多么突出,它到底高明在哪儿呢?

朱文君老师是这样解读的:

“因为'柳絮因风起’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这些,谢太傅怎能不大笑乐呢?

以往,我们总是把《咏雪》这样的文章归结为儿童智慧故事,认为单纯是因为这个孩子聪慧机敏。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夸奖谢道蕴的文采远远不够呀!这些孩子的心里装着文化精神,所以才会有这样精妙的诗句。

你形成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小古文、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因为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国孩子能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让它成为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起点,即使他未来走遍世界各地,依然能够保有自己文化观念,文化自信。而这,恰恰能帮助他成为世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为世界作出应有的文化贡献。”

余秋雨先生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而节日,恰恰是承载这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集中的载体。带着孩子多多参与和认识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我们读懂古代的诗歌,更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找到精神的家园。

点击文末有下方的【在看】,让这篇文章传播得更广更远!

活动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诵读经典的“魔力”——看阳阳读《三国志》微信留言有感
不会晨读的孩子,是学不好语文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晨读应该怎么读?
妈妈用文言文教育孩子走红:当孩子不想学古文时,告诉他这三点
「积木宝贝分享」专家说“别逼孩子从小背古诗文”到底是什么
流年不止,让我们一起读古诗文
家长请注意:古诗文学习并非越早越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