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课堂教学改进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课堂教学改进工作的几点认识

教育的科学化,离不开研究的方法的变革。随着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渗透,实验教育学也就应运而生。20世纪初期,以拉依和梅伊曼为代表人物的实验教育学在德国兴起。他们指出,就教育学最根本的缺陷是他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没有实验证明,凭直观思维、依靠逻辑推理来构造教育学,传统教育学所提出的方法和原则至今都是未经证实的东西。就教育学以直觉、内省的方法和对别人的观察作为依据,显然是不够的。教育学应该借助广泛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统计和实验,补充原有的研究方法,使教育研究更加精密,才能帮助人们养成教育上的眼光,找到有效的方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结论怎样,而在于方法怎样,只有遵守科学方法,以实验、有目的的观察及统计方法实施严密的研究,才能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到上个世纪初,教育研究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倡导教育实验,开创了教育学科学研究的新风气,导致后来一系列新兴学科的诞生,如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等。教育学的内容和方法都有了新进展。以方法来说,以往依赖个人经验、直觉、思辨和自由想象的方法受到了挑战,科学方法成为主流。

教育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方法和方针不一致,二是从外国贩来思想、制度与我们国情不符,无法消化,无法发挥作用。

改进教育的方法

一、首先要承认我们的教育不是尽善尽美,确有改进之可能。有三方面,一是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工作确有不足 ;二是要相信这些问题必能解决,困难一定可以战胜;三是要愿意为之改进。对比而言,我们承认教育不足者有很多,但对于具体的教育工作者,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人不在少数,此为其一。其二,相信问题能得到解决的应占少数,这在同行间的交流中,很容易被验证。其三,愿意真心改进的就更少了,除了迎合、敷衍、为名利以外的人,就是脊梁。林格说,教师中上进的占30%,勤奋的占50%,换位的占10%,三者都具备的占5%,这些人脊梁。希望这样的人可以多些。

二、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问题,也要明白别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三、共同之问题应共同协商解决。

四、试验必须有工具,才能验证改进是否有效果。文中举例,国外的博士,和国内的高校教授一起研究,结合试验学校实际,研究制定测验试卷二十多套,来验证成果。这样科学严禁的态度在今天也不多见。原因是,大多急于求成,不尊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实践中,缺少必要的科学指导也是一个原因,一线实践者往往缺少理论功底,大学老师往往不了解实际。即便有交集,这样的交集也会夹杂着各种利益因素,能出实际成果的少。

五、教育学术非独立存在。教育者需立足教育,放眼全局全社会,切不可闭门造车,就事论事,一意孤行。有不可抗拒因素,有可以调和的因素,也可整合利用的因素,都需要不断拓宽视野,拓展思路。

这些方法不复杂,都在关键点子上,只是现在有这种精神的人和环境都少了。现在看这样的文章,一可多明白些道理,明白些工作的方法,二也可对现在的问题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教育要回归原点,读书也需要回归原点吧。

1.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础。思想决定方法,有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教学思想决定教学行为。是以单纯提高考试成绩还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为目标,不同的观念,产生的教学行为和课堂结构,一定是不同的。很多地区成功的模式,并没有在其他学校得以成功复制,也是因为大多只看到了作法,没深入思考其产生背景和蕴藏的深刻教学思想,因此,那只是僵化的模仿和简单的复制。

2.多元化、个性化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的形式要求。教育工作和工业生产的统一的模式化运作方式不同。如果拘泥于统一的模式,就一定会抹杀老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必然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而不是刻板化的、模式化的。模式的张力在于结合每个人、每个学科、每所学校的实际,让其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这也是陶行知讲到民主教育时,说的“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

3.模式异化是课堂教学改进的要防止进入的误区。对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的教学实践,以及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的学习和探索,要当心,不要异化其改进的初衷。不要简单化,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去强行推动,或为了推进某种模式而推进。也不要演变为应试的工具,没完没了的做习题,忽略了学科思想和育人功能的发挥。也不要演变为变相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因此忽视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研究。

4.尊重学习规律是课堂教学改进主要依据。陶行知说,教师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生学的法子。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还是要研究和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有效学习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才去确定教的模式和方法。

5.教师人格素养永远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周国平说:“对于教师来说,做人更是第一位的,因为教育是精神事业,一个教师精神素质好不好,会直接在教学的态度、内容、方式以及与学生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和传授知识相比,教师作为一个人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是更重要的。” 人永远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忽略的。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心理实验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者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士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在中途强迫停止。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士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贝士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名称,而是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贝士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 "齐加尼克效应"对于我们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应用"齐加尼克效应",对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过程应该留有给学生理解、运用的时空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适可而止的结局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从而给读者以美好的瑕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要任何情况都是教师来"包场"。教师总怕自己没有讲清楚,于是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把自己所知道的、能考虑到的,全部"奉献"给学生,总认为这样心里才踏实。这种教法是不科学的,如果什么都"一包到底",什么都让学生"一览无余",到头来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做好"导演",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在习题的教学中,也不需要从头一直讲到底,分析到一定的时候就可"刹车",让学生接替你"工作",要知道"百闻不如一见",而"百见不如一做"。当然,讲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点到为止",却很有讲究,"一定要恰到好处:"火候"不到,"学生则无法进行正确的"想象";"火候"过了,"谜底"已基本揭晓了,则又没有必要了。至于这"火候"如何掌握,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才行。

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念。"悬念"是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悬念的构成,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和急切的探究欲望。根据课题需要,巧妙设置一些"悬念",能使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求知欲望,这种活化了的认知潜能,能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思维处于能动和活跃的状态。

欲擒故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有时候"欲擒故纵"反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曾做过试验,如果你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强调所讲内容是如何如何的重要,学生也许习惯了,所以他们不一定就如你所愿,真那么重视;相反,有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基础较好的同学课后可以思考。"学生往往反而会反映出较高的热情,课后提问的较多,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学生一方面受好奇心驱使,心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增强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往往印象也特别深刻。搞"题海战术"是肯定学不好学科知识的,那是不是不做作业就能学好学科知识呢?当然也不行。我在教学中,故意少布置一些作业,而且把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部分,结果发现除极少数学习特别不自觉的学生以外,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选做的作业完成。当然,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三点保证:1、时间上"保证",作业不能太多太滥,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2、难度上"保证",作业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太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尝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太难的题目则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心理,从而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3、质量上"保证",选题时,要尽量找一些比较典型的、立意较新的、有一定趣味的题目。另外,当一个问题从一方面考虑总是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妨从另一方面去思考,另辟蹊径,常会使人茅塞顿开,获得意外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也常常需要这方面的指导。要让学生看清问题的实质,有时,表面上看好像应该用方法A来解决的,实际上却应该用方法B来解决。所以头脑一定要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思想,这对启发思维、拓宽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设置悖论,在"上当"中悟出真谛

悖论,又叫佯谬。是指从某一观点、原理出发,合乎逻辑地导出错误的结论。不少学生对"上当"的事情往往印象较深,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故意设置一些佯谬,让学生"上当"。通过在课堂上悖论的设置,克服了教学中千篇一律、死板空洞的说教。悖论的产生,使学生进入"山重水复"之中;悖论的解决,又使学生到达"柳暗花明"的境界。通过悖论,使学生在"上当"中感受学科的乐趣;通过悖论,使学生在"上当"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悖论,使学生在"上当"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齐加尼克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不止这些,这有待于广大同仁进一步的探究和挖掘。同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应灵活掌握、适可而止,如果应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则会妙笔生花、妙趣横生,否则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听到最多的是,“我有多大权限”,或者“我管理多少人”,很少有人讲,“我能贡献什么”。强调贡献,就是强调工作的有效性。

一、问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

如果把重点放在“权限”上,那永远只能做别人的下属。如果强调的是“贡献”,无论职位有多卑微,都能找到自己不可被替代的价值。

重视贡献,可以不被岗位、职位、技术和特长所限制,完全是为了有效成果而工作。在名利面前,会很淡定,也坚持自己的追求,坚定自己的做法。

和自己的贡献相比,表面上看起来辉煌的成绩,会显得微不足道。这个时候,会知道更应该做什么,并能够以此为乐,更接近于自我的价值。

二、我应该贡献什么

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的工作成果;二是树立新的价值观并对这些价值观进行重新确认;三是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三、基于“贡献”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不能有所成就,那就算与其他人很熟悉,交谈和愉快,那又能怎么样呢?如果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即便偶尔冷落了别人,或态度不好,也会得到理解。

上级要启发下级主动思考自己的贡献。最好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而是鼓励下级自己设定目标,自己规划工作,自己承担责任。这样下级的积极性和贡献都会大幅提升。

横向的沟通,以重视贡献为主要内容,大家会形成共同的目标,只要各司其职,各自看到自己的价值,就会是一个集体或团队有效运转。

四、重视贡献对个人发展的促进

重视自己对组织的贡献,就会关注自己该有怎样的发展,自己还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应该把哪些优点用在工作上,如何把工作做的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以任务为需求设定工作任务,会促使团队中的其他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知识分子会希望贡献更多的智慧、设想和观点。因此要更加重视知识分子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声音。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贡献给更多的人。

 

1.没有抽象的学生

学生落伍,差距大,主要是对学生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规律机械的运用到学生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不存在对所有学生都一律使用的学生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每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技巧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学习成绩的看法。

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是教育和教学的主要技巧和艺术。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通往学生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哪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我们要保护这点火花。

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学生发展能力的结果的。

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收到鼓舞的精神。

2.时间哪里来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例如在讲学科知识,老师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个学生怎样工作,在感知、思维、记忆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在教书的过程中,给儿童以智力上的训练。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溪来滋养他。

3.教会孩子学会学习

教师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孩子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要教会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学会运用。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打打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学生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能够顺利学习,还取决于是否学会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以及这种技能如何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好能够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并能够把自己的思考的内容简单扼要的写出来。

5.对“后进生”的工作

真有完全放弃了学习的学生,无论老师讲什么,他都毫无反应,这时的教学效果是零。

首先要知道,“成为一个好人”是普遍的愿望。“后进生”这个愿望会更强烈。

但不否认,如果脑神经细胞长期得不到刺激,会变得萎缩、惰性和虚弱。

除了疲倦、责备、羞愧、自卑,没有惊奇、赞叹、感动,没有滋润和滋养。

教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让他们在书籍里感受世界的温暖和美好,产生惊奇和赞叹。

阅读会产生一种感应,激发他们觉醒。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思考会变成一种智力刺激,使他的智力愈发具有活力。

思考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越敏锐。

也可教他学会欣赏电影、音乐、诗歌,帮助学生抒发情感、体验情感和浸润情感。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有一个片面的认识,谁能把知识储存在记忆力,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倒出来,她就会被认为有能力,有知识。

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结果是,只是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智力兴趣和爱好。掌握知识变成了负担。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样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越容易。

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生活中,在学生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激发情绪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发展。

学习不是记住别人的东西,而要学会思考,进行创造,借助这些认识周围世界的事务和现象,并用自己的词汇表达出来。

8.如何获取知识

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

怎样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那些东西要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

学生要解决面临的疑问,就要把自己已有的储存的知识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有些在旁听,这样的效果不好。我常用这样的作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9.从抽象到事实

有经验的教师,能使识记在思考(思想深入到事实、事务、现象中去)的过程中进行。实质上,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的思考这一规则。这一规则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历了多次思考。

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的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就越强。

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

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的最为明显。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为了脑力独立劳动取得效果,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较多和事实和较长的时间。应该走到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个人遇到了什么,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的作业题。

千万不要让他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

11.懂得还不等于已知

懂得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牢固的掌握。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思考。学习困难的学生知识不够牢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请毫不犹豫的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困难不可怕,遇到困难,抱怨和牢骚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力所能及的找到可能的解决办法。准确的说,没有简单的事,任何职业,任何领域。要想有收获,有进步,有突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不够的,还要想办法、求出路、多尝试。我们努力去做的,去探索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有好的收益。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一定不会有进步。我并不认同“多做多错”的观点,“对错”与否首先要看评价的主体,是流言还是良知。李镇西说自己是“悲观绝望的理想主义行动者”,我想问,如果他都悲观绝望了,那我们怎么办?我想“悲观绝望”更代表他的一种要去改变的渴望与态度。智者尚且如此,我们,更需要直面挑战,乐观豁达的面对困难,多想想办法,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哪怕微小的一点点,也比停在原地要好。

 

一定要教孩子学会学习!

  怎样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孩子该学什么;二是父母该教什么;三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会学习。

孩子该学什么?学习就是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认知维度,知识被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种类型。在认知过程维度,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被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种水平。这也就是孩子应该学什么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这六种水平的能力也就是中考、高考考的内容。这并不是巧合,而是考试专家根据认知规律和培养目标制定的。这些内容在中考、高考又被概括成基础知识、技能、能力三大块内容。考基础知识,就是检查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技能,就是考对于运用基础知识解题的基本能力;考能力,就是考分析、评价和创造的程度。这是意外的收获,在回答了孩子该学什么的问题的同时,也明确了升考的学习方向。

  该教给孩子什么?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把学会学习作为学会生存的手段,世界掀起了学会学习的热潮,并且流派纷呈。但可以归结为两个流派:一个是方法派;另一个是心理派。与方法派主张相应而来的是,学习方法指导类书籍席卷全球;与心理派主张相应而来的是,以“成功心理学”为代表的劝导类用书大行其道。但也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一异议泼了方法派的冷水;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对心理派另有看法。应该说,这两个流派自有特色,各有千秋,帮了不少人学习的忙。但冷静思考、分析那些异议,觉得确有道理。方法、策略可以归结为智力因素,心理、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一派只从智力因素考虑,另一派只从非智力因素说事,这样就难免有失偏颇。此事让我思考、苦读多年,求索两全其美的新路。于是经常揣摩、反复推敲:一个人能力的基础是技能,技能的基础是知识,获取知识靠的是方法(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正确靠元认知 (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元认知的基础是人的品质,而品质包含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可见学习品质是这两个因素的交会点。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假设:如果抓住了这个交会点,就可以让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时落到实处。进而可以得出结论: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就得把着力点放到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上。

  怎样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若用一句话回答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

  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发挥其主动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是不断需要的动物”,有生存、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面的需要。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泰戈尔说过:“儿童的天陛渴望爱,渴望与人和自然交流,有自我表现的冲动。”孩子的天性就喜欢学习(除非外力阻挠他)心理咨询专家贺淑曼教授说过:“在智慧活动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干不能干;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干不肯干;至于干得好不好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对一般人来讲主要由非智力因素决定。”孩子的天性决定他肯干,爱好学习;同时,地球人都知道:孩子们越来越能干。培养学习品质就是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双管齐下教孩子学会学习。如果措施得当,那结果一定能使孩子高兴、大人如愿。

当然,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们只能根据孩子所取学段年级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建构一个学习品质培养的方案。如:孩子处于上学的起始阶段,就应该按照“专心听课,用心思考;踊跃发言,大胆提问;勤记笔记,灵活记忆;认真阅读,规范写算;规整课业,自主学习;坚持朗读,自觉日记;注重能力,主动复习;科学调适,自如应试”,这八个环节系统地做好落实工作。抓落实工作中要把学习内容放到听、说、读、写、算、记、用、悟“八字训练”中去实施。如学生已处于初中的后两年甚至是最后的复习迎考阶段,那只能从实际出发:把上述八个方面作为查找孩子学习障碍的标准,而把重点放在落实“注重能力,主动复习”及“科学调适,自如应试”上,或更直接地放到落实“把握规律学会学习”上,甚至就直接实施“学会独立学习五要点”,以求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尽力体现本书“学习品质立意,两条腿走路 ”的意图:在紧跟老师学习的同时尝试独立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学习能力, 提升学习品质,学会独立学习。

 

对于老师而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技术层面以上的,该是专业素养,对内容的理解和再创作,这很重要,老师如果狭隘、肤浅、薄弱、贫瘠,除了教材和参考书,并不多知道什么,那无论如何,这课是上不好的。再其上,该是人文素养,或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做一个善良的人、亲切的人、睿智的人、博学的人、豁达的人、充满激情的人,对国家、过民族、对生活都有丰富情感的人,每时每刻的师生接触,都是在上课,在课堂上,就更会事半功倍。我接触到的优秀教师,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大多具有这些特质。至于如何上课,各有各的门道和方法,借鉴即可,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成方圆,不可强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卫平——落实思维型教学,你需要着重做到这七点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培养孩子哪些基本学习力
高中女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