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后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    者:龚正行

    想在课堂上就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是很困难的,还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进一步掌握知识。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与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

应当承认,仅凭课堂学习很难完全掌握知识,这一点,不少同学在做作业时已经感觉到了。为什么做作业时,还要重新查书或请教同学呢?就是因为有的知识学生根本没有领会;有的虽然领会了但并没有记住;有的虽然初步领会和记住了,但掌握得并不深刻,因此,遇到问题时仍然不知道怎么办。可见,下课后认真地按照自己的理解速度进行课后复习,深入地掌握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它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有了这个继续,才有可能初步掌握上课所学到的知识,才可能使学习深入下去,在学习上不“欠债”。

做作业不能完全代替课后复习

做作业对促进课后复习的确有积极作用,因为做作业实质上对知识是否已掌握起着检验的作用。如果做作业顺利,说明知识掌握得不错;如果做作业不顺利,也可以促使自己针对存在的问题去看书或请教别人,实际上也起着课后复习的作用。但是,用做作业或查字典式的做作业来代替课后复习会给学习带来一些隐患。因为,作业有时不可能涉及上课所讲的全部问题,这样,凡是作业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就可能长期被忽略。有的学科根本就没有留作业,或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完成作业,那么有关的知识只是在上课时“见了一面”,以后一直要到考前复习时才能“再见面”。至于有的学生上课时就没有听懂,课下又没有通过课后复习去弄明白,到了考前复习时,就会发现自己背了一身的“学习债”,造成了考前因“负债累累”而一筹莫展的被动局面。

课后复习虽然这么重要,但常常是一个无人检查的学习环节,因此容易被忽视。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往往就是在这些需要自觉性比较高的学习环节中拉开的。按照学习的正常程序,放学后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要及时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就是说,在做作业前要先认真地进行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时,要做好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尝试回忆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想一遍。具体地说,就是下课后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几个问题?有哪些已经弄懂了?哪些不懂?哪些不完全懂?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1)可以及时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

如果自己能独立地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那就证明自己预习和听讲的效果是好的,也就是在领会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基本上记住了。如果回忆不出来,就应当及时查找原因,以改进预习和听讲。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书本,也可以回忆完以后再看书。为了回忆时能更加专心,回忆的线索能更清楚地展现在眼前,使回忆能有个“支撑点”,可以用草稿纸把回忆的重点简要地写出来。

(2)可以提高记忆力。

由于每回忆一次,都需要把头脑中“贮存”的知识“提取”一回,每“提取”一回,就能使知识强化巩固一遍。这对于提高记忆力自然是有好处的。可见,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的记忆方法。

(3)能增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

有个学生在学习总结中说:通过回忆,把老师上课讲的在脑子里过一遍,记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懂得的部分,那些没记住的就往往证明自己还没有掌握好。

这话很有道理。实际上,回忆是学习成果或者说知识巩固程度的无声表达。如果回忆不起来,当然会着急地翻书查笔记,这样不仅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很自然地会把回忆不起来的部分作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重点。

(4)能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

课后复习时直接看书,要比尝试回忆“省脑筋”,但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概括上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时,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搞尝试回忆的学生,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能逐渐养成好动脑的习惯。

 有的学生也抓课后复习,可是复习的方法却像看小说似地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读书时一看就明白,但一放下书本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如果离开书就不能独立地把所学的知识回忆出来,就很难做到独立地应用这些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后的尝试回忆,也正是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的重要方法。

2.看教科书

这是课后复习要做的第二件事,一般在尝试回忆后进行。

优秀生在学习时很重视教科书的使用,他们知道,教科书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有经验的老师,依据教学大纲,根据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的,内容精练、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

教科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老师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如果不认真钻研教科书,不认真完成教科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无法掌握好中学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使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抓住了教科书,也就抓住了基础和根本,这也正是优秀学生的聪明之处。

有些学生的教科书,学完以后看上去像一本新书一样,主要原因是他很少使用教科书。不重视学习教科书,会造成学生学习时抓不住要点,致使学习成绩落后于别人。

由于课后复习时看教科书已不是初学,而是在预习、听讲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通过课堂学习已经明白和记住的部分,就不必再用很多时间了,要把时间用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看书时,可用彩笔把书上的重要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画标出,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便以后再看时,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

  有些学生,平时看书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上述“加工”,结果在考试复习时找不到重点,不知道该看哪部分好,只好从头看起,结果弄得复习时间不够用,只得开夜车。有的学生在考前为了查找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急得满头大汗,这时你若拿过他的教科书一看,还像本新书一样洁净,也就难怪他无处可寻了。

3.整理笔记

笔记本除了要用来做好上课的记录外,还应当在平时不断地“加工”,把笔记本变成在复习时真正有用的宝贵资料。

怎样整理笔记呢?

打开笔记本,先把笔记分成两部分:

★正页部分

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在正页的右上角,用彩色笔写上这页笔记的题目,有利于复习时查找。例如,在《物理》笔记的右上角写上“电流强度”、“电压”等等。

在正页的右侧,可用铅笔画一竖道,竖道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听讲时自己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整理笔记时,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再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副页部分

笔记本左边一页所记的内容应当与正页的内容相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

总之,副页可以用来记以下的内容:

·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经忘记的“旧”概念、定理和公式等;

·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体会;

·听讲和看书时自己悟出来的重要体会;

·容易出现的错误或容易混淆的概念;

·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针对性强的精彩内容;

·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等。

如果平时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一旦到了阶段复习时,一看笔记本心中就有数了。因为笔记线索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并记录着有关的“旧”知识和容易出错的问题等等,这样在复习时就节省了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尤其在考试前复习时,只要看看笔记,看看自己平时劳动换来的成果,就可以迅速地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回忆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学生天天记笔记,可是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时却从不顾及,甚至看到自己的笔记本心中就烦(因为乱或不完整),认为不如看书,那么,每天上课记的笔记实际上是无效劳动,这种笔记自然不会有什么作用。

不少学生体会到,有了要整理出一份好笔记的愿望,习时必然会更加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长久坚持下去,还真可以学到一点治学的本事呢!

4.看参考书

现在,学习参考书很多,应当怎么使用这些参考书呢?

首先,要选好参考书。每门课程有一本主要参考书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作为一般性参考。至于选哪一本作参考书最好,可以请教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

其次,要在阅读教科书并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当然,有时教科书过于简要,自学有一定的困难,这时,也可以先去看参考书,然后再去看教科书。

有一个优秀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我觉得应该以课本为中心,在把课本弄懂弄通的基础上,再去看课外书,以便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这条经验是可取的。

看参考书的时间要灵活掌握。在作业不多,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后复习时进行,然后再做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做作业时用得着的知识钻研得更加透彻,做作业的难度会大大下降,完成作业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作业的压力,阅读参考书只好在完成作业后进行,那就要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看与不看,或者看多少参考书。

在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后,看参考书的时间也会逐渐多,这会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龚正行:北京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式学习,二是合作式学习,三是竞争式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乃至高效。这恐怕是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事。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是梦想吗?不是,只要大家肯努力,梦想终会变成现实。

    大家都知道,通过全体师生5年的努力与探索,“竞业园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走向成熟,今年4月顺利结题,并且济南市教科所已向全市进行推广,这个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各位学子课堂学习技能演练的平台。我今天所谈的课堂学习技能就是基于这个模式的。

    我知道,今天来参加培训的都是班内各学习小组的组长,是小组学习的主要负责人。所以,我想就此告诉大家的是,一作为组长应该怎么做?二作为课代表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课堂上老师教学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在竞业园学校上过课的同学恐怕稍微留心就能知道这个流程,就是我们的课堂模式流程:“感知目标——自读文本——合作交流(先是小组,后是全班)——知识梳理——技能迁移——综合训练”。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个流程呢?常言说的好“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予”就是“准备和计划”的意思。学习是一项智力活动,需要师生的智慧参与进去才会实现学习,不准备不计划肯定是行不通的。课堂上每一个同学必须要准备和计划好自己“学什么和怎么学”,这应是保证学习有效和高效的前提,这就需要提前知道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流程,因为知道,你就可以做好准备,你就可以对当前的学习做到有计划,做到从容不迫。

    为实现这一任务,作为每一名同学需要怎么做呢?

    一、凡课要预习

    大家必须牢牢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上课之前,全班每一名同学都要对教材有一个最基本的把握与理解,在上这节课之前,你最起码要知道你这节课重点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达成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为此你要做必要的知识、材料、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具体到方法就是最少要读文本5-8遍,要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要写出最基本的读书笔记,要制定出当堂课上你自己的学习目标,小组内要有最基本的交流。

    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全组同学搞好预习,要对预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价、交流,并责成各科课代表,完成对本学科的预习任务的检查与督促,事实上是每一学科的课前预习,都是由组内的两名同学督促大家完成的,这两个人就是一个课代表,一个小组长。这里,小组长的责任及要付出的努力显得格外重要。大家不要疑惑,这样做,对我们每一个组长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是,要督促组员与课代表好好的预习,我们自己就要做得格外好,要不怎么服人呢?!二是在长期的督促大家的学习中,我们自我培养了一种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不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将是终生受益的好品质;三是在你对大家的督促与服务中,建立起与同学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树立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这也会是我们终身受益的意外收获;四是实现了小组同学的整体进步与提高,人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是给予,如果你有能力给予,你就是一个最快乐的人。为此,在课前预习这一学习成功最重要的任务面前,我们各位组长愿不愿意去做呢?有没有信心与决心去做好呢?

    在这里我也告诉大家,一堂忽视了同学们的课前预习的课堂,说什么都谈不上是高效的课堂!

    二、要熟悉每一个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

    事实上“竞业园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本身不能算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模式,而是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流程,它适应于各学科的教学,也适应于各学科的课堂学习。这个模式为同学们熟悉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提供了最重要的参照。

    “感知目标”是第一环节,感知目标的主体是谁?是学生。为什么要感知目标?大家一定要清楚的知道。社会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作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需要有目的,而且要格外清晰,只有有了目标,学习才会有效,目标越清晰,学习才会高效。而且我们认为,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性格爱好等等各不相同,目标不应是全班统一的,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当堂课的目标,所以,课堂一开始,就要实现每一个人对目标的感知,老师、同学的目标对自己都是参考与借鉴。

    “没有目标”与“目标不清”以及“目标统一”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

    “自读文本”是第二环节,每个同学都有了学习目标,怎样实现呢?第一种实现的方式(也就是学习方式)就是“自读”,对文本进行当堂自我解读,这应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事实是人生中所有目标的实现,第一前提是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然后才是其他方面的条件。学习当然尤其需要学习者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为了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少走弯路,教师们往往要对同学们的自学给予一个引领,一是设计“自学问题”,二是要求提出问题。如果你能通过自学解决了“自学问题”,说明文本已经唤醒了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但是请记住,这时候你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你提出的问题那一刻开始的。所以要求大家要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认真完成自学任务,自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文本有思维量的问题——这也是设置自学文本环节的最重要的意义。

    “合作交流”环节是课堂的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设置这一环节是以同学们充分自学为前提的,因为有了各自的自我建构过程,才会有与人交流的愿望——若在自学中收获很大,我们需要交流,若在自学中疑惑很多,我们更需要交流。当然,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先要做一般层级的小组交流,交流的任务是解决自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与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人问题,交流成果是呈现出组内不能解决的与当堂目标联系密切的问题。然后是较高层级的全班交流(师生、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组代表要提出组内形成的问题,交全班解决,教师也会对当堂所学重点、难点、挖掘点进行精心预设,根据课堂上的讨论情况适时投放给大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达标。无疑,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的驾驭课堂的水平是很重要的方面,同学们能否积极地参与进来是最重要的因素。好的老师会对课堂讨论作最大的调度,实现课堂高效,学生积极的参与往往又会使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当然高效。

    第四环节是“知识梳理”,一般要求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架构,形成当堂知识网络的同时,并与过去所学知识联系,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以同桌交流或对照书本自我监测的方式完成梳理任务。

    第五环节是“技能迁移”,教师往往结合当堂所学知识,设计一组训练题,对学生独立限时的训练,之后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功过小组讨论,学习做题技巧,寻求解题方法,总结做题规律。

    第六环节是“综合训练”,要求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作为对当堂教学的一个检测,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监督下,独立认真地当堂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小组讨论,主要任务是组内要评价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及时对老师进行反馈。

    归纳延伸是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课堂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可以是自我归纳,也可以是小组讨论,为更好的投入学习或延伸学习做准备。

    在课堂的七个环节中,有时候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不论怎么调整,没有目标的课不能上;没有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课不能上;没有学生自主质疑的课不能上;没有当堂训练的课不能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不能上。因为那样的课除了白白占有学生的学习时间,助长消极倦怠的学习情绪,别的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了。

    其次,要树立积极意识,锻炼学习技能,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提升

    竞业园学校的课堂把学习的权利与机会还给了学生,作为学生要积极适应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积极锻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刚健、清新的学风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实现全员提升。

    课堂上学生应有的八种意识是:

    一、目标意识。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效率,而讲效率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确定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去行动。而作为45分钟的课堂,无疑是特别注重效益的学习空间,必 须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感知学习目标,并在当堂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指引,积极思考,积极行动,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尽量杜绝做与目标要求无关的事。每堂课之后,主动反思当堂目标的达成度,并检讨自己课堂的行为,找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改变,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会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会因目标的达成而感受成功,会因目标的实现而对课堂充满兴趣,近而会对老师的课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一种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学习乃至做事变得特别有效率。

二、时间意识。懂得珍惜时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做到惜时如金。青少年对时间的珍惜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堂上的状态要积极投入。从进入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投入到竞争、合作中,直到最后一个环节都在积极总结,谈收获,谈不足。具体表现在自学中的投入与专注,表现在交流中的积极合作与竞争,表现在训练过程中的快速而敏捷。

三、规范意识。规范是现代与未来社会人必须的一种品质,对学生来说,对这一品质的获取,自然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在课堂上最显性的表现应是,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绝不可马虎从事。表现在课堂问答中声音响亮,字正腔圆,表现在课堂动作上端庄,严谨,表现为师生问答中的认真倾听;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笔录——这是有形的东西。而更深层的规范则表现为问题的提出要清晰明了,表现为课堂思维的严谨条理,——这是无形的训练。规范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对学习,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作为学生,要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立足,在课堂的训练中,积极行动,通过点滴积累,获取这种品质,不论对眼前的学习,还是对今后的人生帮助都是巨大的。

四、合作意识。要教育学生,合作不仅是现代和将来社会人应有的品质,是个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学会合作对自己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任何人的学习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古人都懂得在学习中合作的意义,作为当代中学生更应把合作作为一种基本技能积极去锻炼,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教育学生,如果你是一名成绩突出的同学,恭喜你有了很好的基础,而怎样能使学习更有成效呢?积极投身到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在班级主动承担“教”的任务,在组内教,在班内教,在训练中教,而教是对个人学习水平的最佳检验方式,不仅训练了自己的思维,更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取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使你对学习更有兴趣,主动性更强,另外,作为副产品,你获得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欣赏。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为了使自己迎头赶上,更应千方百计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在小组、在班级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求帮助的机会,积极提问,寻求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即为自己获取了知识与技能,更为自己所在的团队(小组)赢得了积分,同时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交流合作中,获取了一种理解与支持,使你融入了团队。教育学生,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团队,——小组、班级等,并从中寻求合作,获取帮助,以求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实现合作的“双赢”。

五、竞争意识。教育学生,竞争无时不有,竞争无处不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充满竞争,而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竞争,把竞争变成一种思维,一种行为习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赢得机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同时在竞争中获取一种积极的心态。表现在课堂上,每个环节都要竞争,从对目标的感知,到限时的“自读文本”,到“合作交流”,到“三层训练”,无一不是竞争的平台,要力争在每个平台上获得机会,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同时,教育学生要有序竞争,按规则竞争,还要善于竞争——为了竞争,做有效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效的倾听与积极的思维,才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六、质疑意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始。“学校就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当学生在课堂上都在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疑问的时候,真正的学习就开始了。教师应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权”,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让质疑成为读书的一种意识。在“自读文本”后质疑,在“交流学习”中质疑,在“训练反馈”中质疑,在所有学习过程中质疑。让质疑成为一种学习风尚。

七、教学意识。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个好学的人,才善教、乐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的教显得越来越苍白乏力,事实上,任何高明的教师的教都无法适应全班几十个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于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尤其重要,在生生交流中,全班就产生了许多个“小老师”,当同学以“教人为荣”“教人为乐”,并“乐此不彼”,我们的课堂效率较之于老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高出多少倍则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学生的“教学意识”,积极为师,好为人师,互相为师,并以此为荣,在“为人师”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在课堂学习中“听不如看,看不如说,说不如做,做不如教”的道理。在小组学习中,在班级交流中,不放过任何一次“教人”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说:“以教人若教己”,意思就是说,“因为要教人的缘故,自己要学的格外好”,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要为人师”的意识,就会为了“为人师”,而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八、应用意识。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在重知识技能、重过程方法的同时,更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这一目标的要求转化成课堂动作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这种意识的形成,首先来自教师的指引,教师对学科的挖掘意识;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维;第三来自教师精心预设与到位的点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从“情境创设、目标感知”就开始了,在自学中设计“引申”的题目,在交流中去点拨、引领、预设,在训练中进行落实,在归纳延伸中,进行深化,当学科学习的“应用意识”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就有了内驱力,教师的教学就变得事半功倍。

有七种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一、笔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与课堂学习中要有规范的课堂记录,自学有记录,讨论有记录,训练有记录。使课堂记录成为习惯。笔录使学生变得专注、沉静、思维。

二、讨论的习惯。将学习中的困难与收获带到小组、带到班级,将问题解决,把收获分享——这是讨论的作用。小组学习中要讨论,班级交流中要讨论,训练过程更要讨论,使讨论变成学习的一个习惯,使学生由此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开放、阳光的心态。

三、提问的习惯。“学问”一词的构词方式告诉我们:问是学习的开始,勤学就应好问,还要不耻下问,把“提问”变成一种习惯。当然,提问的前提是“自学”、是思考,否则问题就容易“假、大、空、怪”,不仅对学习无益,而且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造成对自己对同学的浪费。做到:自学能会的不问,小组讨论解决过的不问,将那些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出来。

四、“倾听”的习惯。听,是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渠道,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听教师的课堂指令与课堂引领,认真听同学的课堂问答。听清指令,使课堂学习方向清,目标明,学习更有实效。听同学问答:一是听清同学的提问,积极思考,并竞争回答。二是听清同学的回答,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不善倾听,有时竟随意打断,甚至对紧张出错的同学讥笑,这很不好,首先打断的是发言人的思路,其次是形成一种浮躁的风气,对学习极为不利。

五、反思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每堂课的学习都要认真总结:我感到自己的收获是什么?学习中的问题是什么?(既有知识掌握中的问题,也找学习方法、策略、态度等方法的问题)在课下及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弥补、矫正与提高?依此思路、坚持进行,不仅培养了反思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断提高,而且形成了一种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都大有裨益。

六、“自学”的习惯。自主学习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其他形式的学习的前提。没有好的自学,合作是空话,竞争是虚话。所以培养学生好的自学习惯将使之受益终生。好的自学习惯,首先要实现人本对话,其次在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第三,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另外,表现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独立、规范的参与训练,以实现自学的效果。毫无疑问,自学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这种能力或者说习惯,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七、“教学”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自己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让教学成为每个人课堂学习的基本动作,这个动作的不断深化,久之,“为人师”就成了一种习惯。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人师”成为每个人的习惯,一是学生的学习则变得主动、积极,二是使整体课堂效益提高无数倍成为现实。在这种“为人师”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

要明确课堂上老师教学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在竞业园学校上过课的同学恐怕稍微留心就能知道这个流程,就是我们的课堂模式流程:“感知目标——自读文本——合作交流(先是小组,后是全班)——知识梳理——技能迁移——综合训练”。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个流程呢?常言说的好“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予”就是“准备和计划”的意思。学习是一项智力活动,需要师生的智慧参与进去才会实现学习,不准备不计划肯定是行不通的。课堂上每一个同学必须要准备和计划好自己“学什么和怎么学”,这应是保证学习有效和高效的前提,这就需要提前知道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流程,因为知道,你就可以做好准备,你就可以对当前的学习做到有计划,做到从容不迫。

为实现这一任务,作为每一名同学需要怎么做呢?

 一、凡课要预习

大家必须牢牢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上课之前,全班每一名同学都要对教材有一个最基本的把握与理解,在上这节课之前,你最起码要知道你这节课重点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达成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为此你要做必要的知识、材料、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具体到方法就是最少要读文本5-8遍,要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要写出最基本的读书笔记,要制定出当堂课上你自己的学习目标,小组内要有最基本的交流。

组长的责任是组织全组同学搞好预习,要对预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价、交流,并责成各科课代表,完成对本学科的预习任务的检查与督促,事实上是每一学科的课前预习,都是由组内的两名同学督促大家完成的,这两个人就是一个课代表,一个小组长。这里,小组长的责任及要付出的努力显得格外重要。大家不要疑惑,这样做,对我们每一个组长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是,要督促组员与课代表好好的预习,我们自己就要做得格外好,要不怎么服人呢?!二是在长期的督促大家的学习中,我们自我培养了一种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不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将是终生受益的好品质;三是在你对大家的督促与服务中,建立起与同学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树立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这也会是我们终身受益的意外收获;四是实现了小组同学的整体进步与提高,人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是给予,如果你有能力给予,你就是一个最快乐的人。为此,在课前预习这一学习成功最重要的任务面前,我们各位组长愿不愿意去做呢?有没有信心与决心去做好呢?

在这里我也告诉大家,一堂忽视了同学们的课前预习的课堂,说什么都谈不上是高效的课堂!

二、要熟悉每一个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

事实上“竞业园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本身不能算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模式,而是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流程,它适应于各学科的教学,也适应于各学科的课堂学习。这个模式为同学们熟悉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提供了最重要的参照。

“感知目标”是第一环节,感知目标的主体是谁?是学生。为什么要感知目标?大家一定要清楚的知道。社会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作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需要有目的,而且要格外清晰,只有有了目标,学习才会有效,目标越清晰,学习才会高效。而且我们认为,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性格爱好等等各不相同,目标不应是全班统一的,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当堂课的目标,所以,课堂一开始,就要实现每一个人对目标的感知,老师、同学的目标对自己都是参考与借鉴。

“没有目标”与“目标不清”以及“目标统一”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

“自读文本”是第二环节,每个同学都有了学习目标,怎样实现呢?第一种实现的方式(也就是学习方式)就是“自读”,对文本进行当堂自我解读,这应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事实是人生中所有目标的实现,第一前提是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然后才是其他方面的条件。学习当然尤其需要学习者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为了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少走弯路,教师们往往要对同学们的自学给予一个引领,一是设计“自学问题”,二是要求提出问题。如果你能通过自学解决了“自学问题”,说明文本已经唤醒了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但是请记住,这时候你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你提出的问题那一刻开始的。所以要求大家要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认真完成自学任务,自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文本有思维量的问题——这也是设置自学文本环节的最重要的意义。

“合作交流”环节是课堂的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设置这一环节是以同学们充分自学为前提的,因为有了各自的自我建构过程,才会有与人交流的愿望——若在自学中收获很大,我们需要交流,若在自学中疑惑很多,我们更需要交流。当然,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先要做一般层级的小组交流,交流的任务是解决自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与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人问题,交流成果是呈现出组内不能解决的与当堂目标联系密切的问题。然后是较高层级的全班交流(师生、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组代表要提出组内形成的问题,交全班解决,教师也会对当堂所学重点、难点、挖掘点进行精心预设,根据课堂上的讨论情况适时投放给大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达标。无疑,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的驾驭课堂的水平是很重要的方面,同学们能否积极地参与进来是最重要的因素。好的老师会对课堂讨论作最大的调度,实现课堂高效,学生积极的参与往往又会使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当然高效。

第四环节是“知识梳理”,一般要求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架构,形成当堂知识网络的同时,并与过去所学知识联系,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以同桌交流或对照书本自我监测的方式完成梳理任务。

第五环节是“技能迁移”,教师往往结合当堂所学知识,设计一组训练题,对学生独立限时的训练,之后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功过小组讨论,学习做题技巧,寻求解题方法,总结做题规律。

第六环节是“综合训练”,要求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作为对当堂教学的一个检测,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监督下,独立认真地当堂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小组讨论,主要任务是组内要评价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及时对老师进行反馈。

归纳延伸是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课堂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可以是自我归纳,也可以是小组讨论,为更好的投入学习或延伸学习做准备。

在课堂的七个环节中,有时候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不论怎么调整,没有目标的课不能上;没有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课不能上;没有学生自主质疑的课不能上;没有当堂训练的课不能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不能上。因为那样的课除了白白占有学生的学习时间,助长消极倦怠的学习情绪,别的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了。

其次,要树立积极意识,锻炼学习技能,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提升

竞业园学校的课堂把学习的权利与机会还给了学生,作为学生要积极适应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积极锻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刚健、清新的学风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实现全员提升。

课堂上学生应有的八种意识是

一、目标意识。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效率,而讲效率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确定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去行动。而作为45分钟的课堂,无疑是特别注重效益的学习空间,必须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感知学习目标,并在当堂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指引,积极思考,积极行动,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尽量杜绝做与目标要求无关的事。每堂课之后,主动反思当堂目标的达成度,并检讨自己课堂的行为,找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改变,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会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会因目标的达成而感受成功,会因目标的实现而对课堂充满兴趣,近而会对老师的课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一种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学习乃至做事变得特别有效率。

二、时间意识。懂得珍惜时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做到惜时如金。青少年对时间的珍惜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堂上的状态要积极投入。从进入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投入到竞争、合作中,直到最后一个环节都在积极总结,谈收获,谈不足。具体表现在自学中的投入与专注,表现在交流中的积极合作与竞争,表现在训练过程中的快速而敏捷。

三、规范意识。规范是现代与未来社会人必须的一种品质,对学生来说,对这一品质的获取,自然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在课堂上最显性的表现应是,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绝不可马虎从事。表现在课堂问答中声音响亮,字正腔圆,表现在课堂动作上端庄,严谨,表现为师生问答中的认真倾听;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笔录——这是有形的东西。而更深层的规范则表现为问题的提出要清晰明了,表现为课堂思维的严谨条理,——这是无形的训练。规范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对学习,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作为学生,要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立足,在课堂的训练中,积极行动,通过点滴积累,获取这种品质,不论对眼前的学习,还是对今后的人生帮助都是巨大的。

四、合作意识。要教育学生,合作不仅是现代和将来社会人应有的品质,是个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学会合作对自己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任何人的学习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古人都懂得在学习中合作的意义,作为当代中学生更应把合作作为一种基本技能积极去锻炼,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教育学生,如果你是一名成绩突出的同学,恭喜你有了很好的基础,而怎样能使学习更有成效呢?积极投身到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在班级主动承担“教”的任务,在组内教,在班内教,在训练中教,而教是对个人学习水平的最佳检验方式,不仅训练了自己的思维,更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取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使你对学习更有兴趣,主动性更强,另外,作为副产品,你获得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欣赏。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为了使自己迎头赶上,更应千方百计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在小组、在班级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求帮助的机会,积极提问,寻求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即为自己获取了知识与技能,更为自己所在的团队(小组)赢得了积分,同时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交流合作中,获取了一种理解与支持,使你融入了团队。教育学生,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团队,——小组、班级等,并从中寻求合作,获取帮助,以求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实现合作的“双赢”。

五、竞争意识。教育学生,竞争无时不有,竞争无处不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充满竞争,而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竞争,把竞争变成一种思维,一种行为习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赢得机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同时在竞争中获取一种积极的心态。表现在课堂上,每个环节都要竞争,从对目标的感知,到限时的“自读文本”,到“合作交流”,到“三层训练”,无一不是竞争的平台,要力争在每个平台上获得机会,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同时,教育学生要有序竞争,按规则竞争,还要善于竞争——为了竞争,做有效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效的倾听与积极的思维,才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六、质疑意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始。“学校就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当学生在课堂上都在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疑问的时候,真正的学习就开始了。教师应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权”,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让质疑成为读书的一种意识。在“自读文本”后质疑,在“交流学习”中质疑,在“训练反馈”中质疑,在所有学习过程中质疑。让质疑成为一种学习风尚。

七、教学意识。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个好学的人,才善教、乐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的教显得越来越苍白乏力,事实上,任何高明的教师的教都无法适应全班几十个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于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尤其重要,在生生交流中,全班就产生了许多个“小老师”,当同学以“教人为荣”“教人为乐”,并“乐此不彼”,我们的课堂效率较之于老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高出多少倍则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学生的“教学意识”,积极为师,好为人师,互相为师,并以此为荣,在“为人师”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在课堂学习中“听不如看,看不如说,说不如做,做不如教”的道理。在小组学习中,在班级交流中,不放过任何一次“教人”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说:“以教人若教己”,意思就是说,“因为要教人的缘故,自己要学的格外好”,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要为人师”的意识,就会为了“为人师”,而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八、应用意识。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在重知识技能、重过程方法的同时,更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这一目标的要求转化成课堂动作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这种意识的形成,首先来自教师的指引,教师对学科的挖掘意识;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维;第三来自教师精心预设与到位的点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从“情境创设、目标感知”就开始了,在自学中设计“引申”的题目,在交流中去点拨、引领、预设,在训练中进行落实,在归纳延伸中,进行深化,当学科学习的“应用意识”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就有了内驱力,教师的教学就变得事半功倍。

有七种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一、笔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与课堂学习中要有规范的课堂记录,自学有记录,讨论有记录,训练有记录。使课堂记录成为习惯。笔录使学生变得专注、沉静、思维。

二、讨论的习惯。将学习中的困难与收获带到小组、带到班级,将问题解决,把收获分享——这是讨论的作用。小组学习中要讨论,班级交流中要讨论,训练过程更要讨论,使讨论变成学习的一个习惯,使学生由此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开放、阳光的心态。

三、提问的习惯。“学问”一词的构词方式告诉我们:问是学习的开始,勤学就应好问,还要不耻下问,把“提问”变成一种习惯。当然,提问的前提是“自学”、是思考,否则问题就容易“假、大、空、怪”,不仅对学习无益,而且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造成对自己对同学的浪费。做到:自学能会的不问,小组讨论解决过的不问,将那些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出来。

四、“倾听”的习惯。听,是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渠道,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听教师的课堂指令与课堂引领,认真听同学的课堂问答。听清指令,使课堂学习方向清,目标明,学习更有实效。听同学问答:一是听清同学的提问,积极思考,并竞争回答。二是听清同学的回答,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不善倾听,有时竟随意打断,甚至对紧张出错的同学讥笑,这很不好,首先打断的是发言人的思路,其次是形成一种浮躁的风气,对学习极为不利。

五、反思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每堂课的学习都要认真总结:我感到自己的收获是什么?学习中的问题是什么?(既有知识掌握中的问题,也找学习方法、策略、态度等方法的问题)在课下及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弥补、矫正与提高?依此思路、坚持进行,不仅培养了反思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断提高,而且形成了一种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都大有裨益。

六、“自学”的习惯。自主学习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其他形式的学习的前提。没有好的自学,合作是空话,竞争是虚话。所以培养学生好的自学习惯将使之受益终生。好的自学习惯,首先要实现人本对话,其次在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第三,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另外,表现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独立、规范的参与训练,以实现自学的效果。毫无疑问,自学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这种能力或者说习惯,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七、“教学”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自己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让教学成为每个人课堂学习的基本动作,这个动作的不断深化,久之,“为人师”就成了一种习惯。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人师”成为每个人的习惯,一是学生的学习则变得主动、积极,二是使整体课堂效益提高无数倍成为现实。在这种“为人师”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71”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有哪些重要的环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观“活动设计的原则”有感
[转载]2010年工作总结
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