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性: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恶湿。

病机: 脾病运化不健,则湿蕴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

【藏象与病能】

(一)主运化

定义: 指脾有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

1.运化水谷:

定义: 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

病理: 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倦怠无力等症。

2.运化水湿:

定义: 脾将水谷中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液而排泄于体外。

病理: 若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二)主升清

定义:

“升”指上升,是脾气运动的特点;

“清”是水谷精微和营养物质;

“升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

病理: 若脾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将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头,产生头晕、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脏下垂,脱肛等症。

(三)统血

定义: 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脉道之中。

病理: 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崩漏、紫癜等。

(四)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组织、四肢都要依靠气血的濡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身体健壮。

病理: 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气血化源不足,则肌肉瘦削,软弱无力,肢体倦怠,甚则发生痿软不用等症。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生理: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其华在唇者,脾气旺盛,气血充足,唇色红润。

病理: 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甚或不思谷味。若脾经湿热交蒸,则口舌生疮,或口甜口黏。脾气虚衰,唇淡无华。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辨主症

1.辨泄泻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

病机: 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

分类: (病程分类)

1.急性暴泻:

病因病机: 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及脾胃,水谷清浊难分,病属实证。

2.慢性久泻:

病因病机: 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暖脾,难以腐熟水谷,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2.辨脘腹痛

实证: 因为寒邪、湿热、积滞,导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腹痛来势急剧,痛时拒按;

虚证: 脏气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腹部绵绵作痛,痛时喜按。

3.辨便秘

病因: 由脾胃肠腑功能失常引起。

病机: 或为脾胃燥热内结,或为气滞不行,或为气虚传送无力,或为血虚肠道失濡,或为脾阳虚而阴寒凝结等。

三、治疗原则: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

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

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兼顾。

四、分证论治:

(一)虚证

1.脾阳虚衰

病症: 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住,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来沉细。

治法: 温中健脾。

例方: 理中汤加减。

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证。

常用药: 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随证加减: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奋脾阳;

肿甚尿少,再加桂枝、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消肿;

腹泻日久,出现心烦少寐者,加川连、肉桂;

腹部胀满者,加枳实、大腹皮消导行气。

2.脾气不足

病症: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少便溏,久泻脱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坠胀,或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小便淋沥不尽,或尿混浊如米泔水。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 补中益气。

例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本方功能健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证。

常用药: 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培中;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

随证加减:

黎明洞泻,火不生土者,加补骨脂、五味子、熟附子温肾暖土;

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者,加熟地、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

若脾阴虚或气阴两虚,则当取用甘淡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病症: 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痞胀,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皮肤酶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运脾。

例方: 胃苓汤加减。

本方功能燥湿运脾,通阳利水,适用于寒湿困脾,脾运不健的病症

常用药: 苍术、白术燥湿运脾;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化滞;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桂枝温阳化气而利小便。

随证加减:

若寒湿较甚,腹痛,水泻频剧,可加藿香、草果、干姜温脾燥湿祛寒;

如浮肿尿少,加大腹皮、生姜皮、生苡仁等渗湿利水消肿。

2.湿热蕴脾

病症: 肌肤黄染如橘色,两胁及脘腹作胀,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口干苦,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利湿热。

例方: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两方均有清利湿热功能,适用于湿热蕴脾,健运无权、熏蒸肌肤,发为黄疸的病证。但前方兼有通腑退黄作用,后方则以淡渗利湿为长。

常用药: 菌陈、山栀清利湿热,消退黄疸;大黄通泻瘀热而疏利胆道;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渗湿而利小便。

随证加减:

若湿盛,胃气上逆,呕恶频作者,酌加藿香、佩兰、半夏、陈皮、竹茹等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三)兼证

1.脾肾阳虚

病症: 面色苍白,神倦,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喜温,大便溏泻或黎明即泻,腹痛,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例方: 附子理中汤加减。

本方健脾温肾,用于脾肾阳虚,腹痛泄泻,肢冷,便溏等症。

常用药: 附子、干姜、肉桂温补脾肾之阳;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仙灵脾、补骨脂温肾。

随证加减:

脾虚气陷,久泻,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益气升清;

阳虚饮停,尿少,肢肿,加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2.肝脾不和

病症: 胁胀或痛,纳少,嗳气,腹部胀满,肠鸣,泄泻,矢气多,性情急躁。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疏肝健脾。

例方: 逍遥散加减。

本方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常用药: 柴胡、枳壳、木香、香附疏肝理气;白术、陈皮、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生地养阴和血。

随证加减:

肝气犯胃,胃痛,呕逆,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

肠鸣,腹痛泄泻,泄后痛减,加防风、白芍抑肝扶脾。

3.脾胃不和

病症: 胃脘部饱闷发胀,隐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嗳气,甚则呕吐,腹胀,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 健脾和胃。

例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本方益气运中,调和脾胃,用于脾运失健,胃失和降等病证。

常用药: 党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健脾;木香、佛手和胃理气。

随证加减:

食滞胃脘,加山楂、神曲、鸡内金;

脾虚明显,气短倦息,加黄芪补气。

【临证备要】

1.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

病理: 脾胃常常同病。一般来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治疗: 上应注意“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则。

2.脾病多湿,常参入祛湿之法。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脾虚失运,水湿内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3.脾病亦可导致气滞。

脾失健运,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出现腹胀、纳少等脾气壅阻之证。在治疗中,应配合使用理气消导法,有助于脾的健运。

4.脾阴不足,当予滋润。

脾虚一般以气虚、阳虚为多,但亦可出现阴虚证。如面白颧红,虚烦,口干,唇红,厌食不饥,或能食而不运,大便干结或泻下如酱,黏滞不爽,腹胀隐痛,口舌生糜,舌干红,苔少无津,脉细数无力等,当予甘润养阴,以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加减,可适当重用甘草,即“甘守津还”之意。但注意养阴不可过于滋腻,或酌配甘淡实脾之品,如白扁豆、苡仁、白术等。

5.脾的病变不但与胃肠有关,和其他脏腑亦有联系。

如脾病久而不愈,常可影响其他脏腑,它脏有病亦会影响及脾,常见的有脾胃、脾肾、肝脾、心脾、肺脾同病等,通过治脾或治它脏,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虚证—脾阳虚,脾实证—湿困脾,兼证—脾肝胃不和,共7解法
补中益气丸新用
阳虚湿困与湿困脾阳
脾虚证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 文章
健脾补肾 补虚养生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