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硬核科普|父母得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藏在子宫里的遗传奥秘
userphoto

2022.07.15 北京

关注



父母得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非常关心的话题。

遗憾的是,网络上传播的很多文章和视频,众说纷纭,泛泛而谈,甚至混淆了基因、遗传倾向和遗传病等概念,让很多糖友无可适从。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硬核的科普,从科学的视角纵观糖尿病遗传的奥秘。

图:艾科·乐易捷2语音版血糖测试仪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答案比你想象的要严重

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生下来都不是完美的,都带着天生的疾病倾向。

有些人很不幸,携带的致病基因太强大了,发病和遗传风险很高,对健康影响很大,如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聋哑、地中海贫血、先天愚型等遗传病。

大多数人,可能携带一种或者几种的遗传病基因,但不一定会发病,只有身体积累了足够多的遗传病基因,或者受到生活环境的激发影响后才会发病。

而糖尿病就是最典型性的遗传研究对象。

有些特殊类型如单基因糖尿病,是真正意义上的遗传病,只要携带了致病基因,发病和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很高,比如单基因糖尿病——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

MODY约占糖尿病患者人数的1%~5%,目前已发现14种类型,分别由 14 个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所致,其中葡萄糖激酶(GCK)基因和肝细胞核因子基因突变类型较为常见。

MODY发病较为隐匿,临床上很容易漏诊,常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中被发现。

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如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等,它们多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才发病。

以2型糖尿病为例,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肥胖,精制食物和脂肪摄入过多的饮食模式,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这些环境因素就像导火索,激活了人体的致病基因,让胰岛素分泌和血糖代谢失控,糖尿病随之发生。

相对而言,1型糖尿病遗传背景可能发挥的作用更大,有些单基因疾病会直接导致1型糖尿病相关自身免疫性综合征。

多数情况下,有1型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在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和饮食等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体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β细胞大量死亡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持续下降,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对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更小,我国很多患者发病时为10-14岁的青少年,“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往往发病时就是非常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依赖胰岛素治疗。

所以,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

图:艾科·乐易捷2语音版血糖测试仪

藏在子宫里的2型糖尿病遗传奥秘

我们转到更深入的话题:

父母有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但是否发病还受到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1年20发表了一项很有趣的研究结果,“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中国双生子队列研究”,双生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胞胎,他们的遗传基因非常相似,用来研究后天的环境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大小非常合适。

研究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推荐,将每周≥5 d、每天30 分钟中等/高强度体力活动定义为体力活动达标。

通过对24 214名双生子体力活动达标的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可修饰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体力活动达标可降低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

所以,医生经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真不是一句空话,确实是一种降糖“良药”。

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是传给下一代呢?这一切要从子宫里受精卵结合的那一刻说起。

2022年5月,《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报道“黄荷凤院士/徐国良院士团队合力破解卵子起源的糖尿病代际遗传之谜”的文章中,为我们解开了部分糖尿病的遗传奥秘。

研究团队以孕前糖尿病为例,收集了糖尿病小鼠卵母细胞利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到代孕雌鼠宫内获得子代。

在排除孕期和产后高糖环境干扰后发现,卵母细胞在孕前已被打上代谢异常的烙印,传递到后代引发子一代糖耐量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了糖尿病代际遗传。

简单来说,父母所经历的环境因素变化,如饮食、运动、肥胖、应激等代谢异常,可以被记录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DNA信息里,引起生殖细胞中基因表观修饰的改变并遗传给孩子,先天的、后天所有因素随时间一步步叠加下,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筛查将糖尿病家族史作为筛查的重要指标,因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确实要比正常人高。

图:艾科·乐易捷2语音版血糖测试仪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如何阻断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

相比其他遗传病,阻断糖尿病遗传的关键在于阻断不良行为习惯上的“遗传”,而不是基因层面的阻断。

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可以说,糖尿病易感基因,几乎存在每个家族、每个人的身体里,阻断糖尿病的意义不大。

很多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人群中,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父母爱高油、高盐、高糖、高脂食物,孩子同样也是这样的饮食;父母肥胖不爱运动,孩子多半喜欢宅;父母爱熬夜玩手机,孩子也多半手机不离手……

如果孩子尚未患上糖尿病,就要带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善,来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丹麦有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期超重与成年期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但是如果能在青春期前恢复正常的BMI,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则与正常人相似。

所以,刘畊宏的《本草纲目》操,该跳还得跳!适应不了的,跳绳、慢跑、打羽毛球、踢毽子都可以,只要能从小控制体重,远离糖尿病,那都不是事儿!

此外,如果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预防的另一个关键策略是及早进行糖尿病筛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2020版)》推荐, 具有下面情况的儿童和青少年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早筛查:

肥胖/超重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即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

对于这些高危的儿童和青少年,宜从10岁开始筛查;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筛查。首次筛查结果如果正常,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总之,糖尿病易感基因是先天的,真正得不得糖尿病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你手中。

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及血糖监测产品,请访问:血糖仪|血糖试纸|尿酸仪-艾科On·Call

参考文献:

1. 徐勇, 胡承, 杨涛, 等.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5): 423-432.

2. 焦阳, 李小英. 表观遗传与糖尿病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9 (12): 732-735.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7.12.002

3. 突破!黄荷凤院士/徐国良院士团队合力破解卵子起源的糖尿病代际遗传之谜 [J]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2, 37(10) : 7-7.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2.10.144.

4. 陈松建, 高文静, 吕筠, 余灿清, 王胜锋, 黄涛, 孙点剑一, 廖春晓, 逄增昌, 俞敏, 汪华, 吴先萍, 董忠, 吴凡, 江国虹, 王晓节, 刘彧, 邓健, 陆林, 曹卫华, 李立明. 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中国双生子队列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7): 1167-1173

5. 张波,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及预防展望[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11(1) : 7-10.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9.01.0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访谈 | 宋怀东:让遗传病不再遗传
人体奥秘之糖尿病
不同类型糖尿病与遗传,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如何防范遗传病的发生
十种患病人群极广遗传性极强的病症, 你了解多少?
妈妈身上有四种病,传女不传男,无论遇到哪种,女儿都挺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