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 | 师大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永远逝去了的时光……


师大毕业后,我多次回母校,感受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每次都是事务在身,像昨天专门回母校寻故地,找旧梦还真正没有过。

被人遗忘的老校门

昨天,是母校70岁华诞,我们一早就从常德出发了,一路上,几个校友就在回忆师大读书的时光,特别是回忆他们浪漫的恋爱时光,洒下的是一车的甜美和欢笑。我只能在旁静静地听,我是没有浪漫故事的人,他们不相信,因为就是那个年月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归宿,不过,我的大学四年也还是值得留念和追忆的。

那时候,我从大山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不自信,对于高考以外的东西,似乎什么也不懂,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演讲,不会交际,不会玩乐,似乎有林黛玉进贾府的“步步留意”的不安和惶恐,尽管有人不断鼓励我,我还是木人石心,秉性难改。不过,我凭着我的真诚和纯朴,还是结识了许多友好的同窗,这也成了我一生的财富。毕业以后,我也曾多次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遇到了我的这些同窗旧友,他们的热情每次都让我深深感动,2006年,毕业十五年的我们聚会株洲,其间的真情厚意让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所以,每当学生毕业时,我都要为他们深深的同学情谊祝福,要他们珍惜一生。

那时候,让我有点骄傲的,或许只有还不差的应届高考分数和不低的所谓学业成绩,其他的似乎什么也没有。我不敢参加任何学生社团活动,更不敢参加学校各类素质竞赛,甚至连我毕业多年后显示出来的所谓丁点才情也不敢显露出来,我只有老老实实地跑图书馆,几乎读完了中文系指定的阅读图书,算计起来应该也有大几百本,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我几乎翻了个遍,这可能是同学们不能做到的。不过,我读书有很大的缺陷:一是没有读书的远大目标,似乎只是消遣,只是完成阅读任务,没有做很多读书笔记,更没有认真思考,特别是受那场政治风波的影响,考研的志向不坚定,至今还恨恨不已;二是读书偏着兴趣读,我偏重喜爱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不喜爱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作品,更少涉及专业以外的书本,除了少数热门哲学、心理学书籍外,这样一来,我的知识面严重受到限制,多年以后,我也只能在师范和高中课堂上,口若悬河地谈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似乎再也别无他用了。

完好无损的语数楼

我还是真诚地感谢那四年大学时光,特别是要感谢那些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多年后,我愈加觉得我一生最大的收获还是大学四年。大学恩师就是我人生路上一块块永不磨灭的丰碑:秦旭卿老师细致深入的汉语探究和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舒其惠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竭的奋斗精神,凌宇老师诗一般的传记文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田中阳老师的英俊洒脱和课如其人的自如,陈湘生老师口若悬河的艺术和深刻独到的思维,江灏老师声如洪钟的激情和深入浅出的讲解,鲍厚星老师浑厚而标准的普通话和高挑清瘦的身材,谢南斗老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忘我和形象生动的描绘,沈若云老师平易亲切的声音和方言研究和调查的敏感,刘周堂老师课堂情韵绵长的语言和活泼轻松的氛围,黄瑛老师个性鲜明的文学思想和社会洞察力……还有杨安仑、郭谷兮、陶先淮等大师一级的老师,教过我们的老师至少有20多位,还有我后来读师大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班的蔡镇楚、李生龙、郭建勋、韩学君等老师,我都铭记在心,是我永远的精神食粮。能熏染这些大家的精气神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遗憾的是,这次回母校,人山人海,没能见到这些老师,只能在此遥祝老师们身体安康,幸福平安!

昨天,在车上,才得知,当年师大一个小资情调浓厚的咖啡屋——斜阳谷,竟是我现在的同事就读师大时自筹开办的,雇员全部是各系学生,只要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师大学习和生活过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地方,学生自助咖啡屋在当时应该还是需要很大胆量和勇气的,不过,我很少在那里消受过,但大家想起来还是一段很美好的记忆。

走过四年的木兰路

到师大后,因为组织联络任务在身,只有一个同年级的同学匆匆忙忙中拍了我的肩,留下了我的手机号码,再没有见到其他同学,也没有联系同学们,甚至没有到文学院去碰碰见老师和老同学的运气,一直遗憾着。最大的幸运,是在庆典的入口,精神矍铄的袁隆平院士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回来后,迫不及待地捧着《湖南师范大学七十年》《师范弦歌——从蓝田到岳麓》两本厚厚的书,思绪又不禁飞到了钱基博、钱钟书两父子任教国师的时代……

虽然,我永远是母校一个最不起眼的孩子,但我永远会为我的母校骄傲和祝福。

20081026

——本文原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校友》2008年12月 

注:八年前的今天,从母校70华诞庆祝归来,心潮难平,在QQ空间写下这几个闲散的文字,不经意间被母校总工会编辑人员发现,登载于当年校庆专刊。不久,《湖南师大校友》托常德市教育局,要一线基层校友写一篇成长之路的文章,教育局领导把这个光荣任务交给我,一篇自我推荐的文字又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后,母校的这本杂志每期必寄送我一份,直到现在。非常感念母校对战斗在最底层校友的关心,祝母校永远腾飞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最前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范弦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湖大游泳馆看看!
福建师大附中:不悔入附中,只恨太匆匆
华师一2013届30班鲁诗韵给母校的一封信感动全体师生校友
师大夜读 | 走出师大门,永远是师大人!
如诗青春,如歌岁月:中文系1986届毕业30年返校聚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