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字百味 | 孝:孔子、庄子各有其道。

 


     

      作者姜业涛,广东某地戒毒所警察,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工作之余,常以“乐之”(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义)为名,游戏笔墨,书写人生,在给“瘾君子”上课的时候夹点私货,把自己的一些人生体验灌输给他们。不久前,作者突发奇想,也受人鼓励,想写一个人生系列,选择一百个常用字,从中窥探人生之道,号《百字人生》,兴之所至,已经挥笔完成二十多个字的人生悟语。经朋友推荐,特选择全部在“书韵闲话”公众号原创首发“百字人生”专栏。老编读之,如饮甘露,特此一个一个字推出,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喜欢,分享,鼓励,推荐! 更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

孝,《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现代汉语对“孝”的解释更直接: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

从字形看,“孝”字上半部是半个“老”字,下半部是个“子”字,既可看作老一辈孕育了下一辈,也可看做晚辈在长辈年老后从下面帮扶老一辈,亦含有“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的意思。

“孝”是中国人的基本伦理,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围绕“孝”的话题,古人给出了多种解读,至今能给我们启迪的一是孔子的解读,二是庄子的解读。

先看孔子的解读。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这是行仁的根本!怎样才算孝?孔子给出了具体的行为准则:

一是“无违”,主要是不违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父母在生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要求侍奉;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的要求安葬和纪念。这里,“礼”的要求,其实就是做人的规范。

二是“色难”。通俗点讲,就是任何时候都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气,脸色柔顺谦和。

围绕“无违”与“色难”,孔子还针对不同学生对父母的态度,指出行孝的不足:比如,孔子对孟武伯说“不能不关心父母的健康”;孔子对子游说“对父母不能不心存敬爱之心”。《论语》是这样记载的:《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联想到孔子的天命观,我大胆地推测:孟武伯可能受孔子影响,认为死生有命,父母有病,自己无能为力,而不积极想办法。所以孔子委婉地批评他:“要为父母的健康担忧,要想办法给父母治病!”因为只有尽了人事,才能听天命。

子游可能对父母的生活照顾得还可以,但态度上说不过去,因此孔子批评他:“犬马也能给人效劳,但你对父母没有敬爱之心,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在这里,我把“养”理解成“侍奉、效劳”。有人把“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理解成“养宠物”,把孝养父母和养宠物类比,显然大错特错!这里,孔子强调对父母“敬”,和“色难”的要求是一致的。

有人拿孔子的另一段话来批评孔子关于“孝”的观念,认为孔子的所谓“孝”其实很荒谬。这段话见于《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单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父亲在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说是孝啦。”批评孔子的人说:如果父亲做坏事,是不是也要学他三年?可见孔子荒谬!但孔子是在何种情况下讲这句话的?《论语》中没有说明是孔子回答何人“问孝”时说的话,也没有说孔子说这句话时旁边有哪些人,更没有说这句话是针对谁发的议论。批评孔子的人可不管语境,只会望文生义。

我对这句话有这样几种理解:一是问孝的人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孔鼓励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二是孔子针对某个了不起的父亲发的议论,希望他的子女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这句话本身就不是现代人按字面理解的意思,而应按古人的意思来理解:“志”即志向,“行”即行动,志与行应当言行一致;父在,父没,都应当表里如一;“三年”并不一定实指,而应理解成“长期”。所以,不管父母在不在,为人子者都应当志存高远,且表里如一,并长期坚持,这样的人难道不能称之为孝吗?

庄子对“孝”的解读境界最高。《庄子·天道》记载,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用现代文解读,我这样理解:“庄子说:‘用尊敬的态度对父母行孝容易,用亲近、关爱的态度行孝难;用亲近、关爱的态度行孝容易,忘掉我这是在行孝难;忘掉我在行孝容易,让父母也不感觉到我在行孝难;让父母不感觉我在行孝容易,让自己不在乎天下人的评判难;让自己忘记天下人的评判容易,让天下人都不感觉到我在刻意行孝难’”。

这其实是在说,孝亲是一种天性,纯粹出于自然而然地态度让父母安适,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这才是行孝的最高境界!——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养护,纯粹出于天性。所以,子女回报父母也应同样出于天性。有孝行而无行孝的观念,才不失其赤子之心。

要做到让为人子有孝行而无行孝的观念,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讲“孝”,让人认清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就造就了一些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比如众所周知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劝喻人们:对父母感恩是行孝的心理基础。而传说中食母的恶鸟——“枭”,则被黄帝号召天下人捕而杀之,用来作祭祀时的贡品,以期将这种恶鸟赶尽杀绝。为了让世人记住枭鸟的恶,古人还发明了一个词:枭首示众!把坏人砍头,将头悬挂示众,就像将“枭鸟”摆上祭台一样。

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些被人用滥了的古语,我也不想多费口舌去辩论其是非曲直。

我只想说:中国人有阴阳观念,凡事有阴必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强调“阴”并不是否定“阳”;强调“阳”并不是否定“阴”,而应两面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上》,其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生活的时代战乱濒仍,人口再生产成为国家大事,在这种语境下,孟子为舜辩解,说他在外娶妻没有告诉父母,这其实不怪他,并强调生养后代是无可厚非的,君子不应该责怪舜!至于现在有些人把“无后”理解成“不生儿子”,就有点偏颇了。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主要是强调子女应对父母无条件孝敬。东汉赵歧注释孟子“不孝有三”的话时这样讲:“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弟子规》也有“亲有过,谏使更”的训导——父母有过错,不能阿意曲从,这样会陷亲不义,而应当对他提出意见并使他们更改!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与“亲有过,谏使更”是阴阳一体的。

认清了什么是“孝”,便应当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这事儿,还等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为政篇第二》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毁三观】那些警世名言都是断章取义,连老师都是错的!!
三读论语.为政07能养犬马
且将孝道寄心田——《论语》悟读【23】
论语2.7
再读《论语》:为政第二.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