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浓浓的乡味儿,你还记得吗?
书韵闲话
文史  教育  时事  生活

"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插田。"记得小时候农历腊月一到,我连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每天都在掐着手指头掰着脚趾头算呀算,还有二十天过年,还有十五天过年,还有七天过年,六天,五天,四天……腊月的每一天,日子就在脚趾缝手指缝里溜走了。

整个腊月,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准备年货。年关将至,母亲隔三差五地总在念叨:"快过年了,话要想好了才说,不吉利的字眼儿都不能直接说,要换个说法。"所以,看到人家在宰年猪时,不能说"杀年猪",要乐呵呵地说:"您家动发财年猪啦。"一般冬至过后,就要开始准备腊肉。今天你家动年猪送来一碗猪血,明天他家动年猪又送来一碗猪血,左邻右舍你来我往,好像整个腊月都在吃猪血,可能是老天爷知道几十年后雾霾严重早早就用猪血吸走了我们的肺尘。等到我家动年猪母亲吩咐我出去送猪血时总爱说:"快去,快去,送猪血去,人情像把锯,你拉来我扯去。"

动了年猪就开始做腊肉了,先按十斤肉七两盐的比例把猪肉腌上十天半月后,再选个晴朗日子把腌肉放在热水锅里拖一下水,接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水。门前种了落叶树的人家就不用搭架晒腌肉了,直接挂在落叶树的枝枝杈杈上,好一幅独特的腌肉美景图!腌肉晾干水后就可以挂在炉灶上方烟熏火燎至金黄闪亮了,正宗的家乡腊肉看一眼都叫人垂涎三尺。现在农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腊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农家的腊肠腊鱼腊鸡腊鸭腊鹅腊狗腊兔腊羊纷纷登场啦。

打糍粑也是腊月间一项重要的年俗活动,一般都是几家人一起合作完成。先把糯米清洗干净后冷水下锅烧开,至合适的时间看饭粒饱胀程度滤去米汤,然后上木桶里蒸熟。木桶饭蒸熟抬下灶台后,得放在地上扯上一阵子地气,这样才好吃。锅盖揭开的瞬间,香气四溢,抬饭下灶的大人就会扯着嗓子喊:"吃团饭啰,快来吃团饭啰……"小孩子们就会一窝蜂地围上去,接过大人们捏好的团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这时,大人们又趁热把糯米饭放在脚踏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也可以放在石臼里用木杵轮番捶打。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基本上由年轻力壮的男丁来操作,两人相对,你一锤我一锤,打来打去糯米被打碎变得黏黏的,粘在木杵上,拔起来都非常费力。这时,就要用湿毛巾把木杵擦湿润滑,这样拔起来才省力点。如果用脚踏石臼舂糯米饭,就需要两人通力合作,默契配合。一个人踩石杵杆,另一个人则坐在石臼边擦拭石杵、翻动米团。当踩杆人踩下石杵杆、石杵往上翘时,坐在石臼边的人就要瞅准机会用湿毛巾去擦拭石杵或者翻动石臼里打得黏黏的糯米饭团,这确实也算得上是一项技术活,需要眼疾手快。

伴随着哐当哐当的石杵石臼的撞击声,没多久功夫,糯米饭团就打好了,这时要把打好了的糯米团放到洗净的抽屉里定型,阴干后就切成一块块长方形的糍粑,再次晾干到一定程度就浸泡在清水里,放上几个月也不变味,只需隔断时间换上清水。

小年一过,就要开始打"阳尘"、沙炒茴皮、花生,甚至还有熬谷糖的。以前在农村,总是把"打阳尘"看成一个很重要的祭祀灶神的活动。母亲会穿上破衣服,包着头巾,戴上草帽,举着一把绑了长棍子的扫把,将全屋房顶墙壁的阳尘、蜘蛛网等全部扫下来,将家里的被子、床单、蚊帐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拆拆洗洗。年前的那次大扫除非常彻底,连猪圈牛栏都不放过,里里外外清清爽爽亮亮堂堂。现在的孩子不同了,住的是高楼大厦,烧的是天然气,连买来的新衣到处都是破洞洞,哪懂你什么打阳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啊?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大清早,一家老小早早就起床了。父亲架着梯子从房梁上取下一块七、八斤重被火烟熏得黑乎乎的腊肉,母亲忙着从鸡笼里挑拣出在年前早就看好的那只大阉鸡,哥哥姐姐们动鸡的动鸡,挑水的挑水,去菜园的去菜园,切菜的,烧火的,掌勺的,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忙过一阵子,等鸡、肉、鱼都煮熟后,我就拿着一挂鞭炮跟在母亲身后去村前那棵大樟树下拜祭土地神。这段时间,村里人都会端着一盘子食物去土地神前烧一串鞭炮,大年三十的第一轮鞭炮声就在此时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了。拜完神后,母亲又忙着将这些拜过神的食物带回家再次加工。这时,我们都会围在灶台前只等菜一出锅就抓一块先尝一尝,等到饭菜摆上桌,关上大门,再次燃放鞭炮开始吃团年饭时,才发觉肚子早就填饱了。

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们那里是中午吃年饭,而且还比谁家吃得早,说是越早运气越好,所以,早的九、十点钟就开始放鞭炮吃年饭啦。吃完年饭后,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到了。母亲会烧一大锅一大锅的热水,让我们兄妹几个痛痛快快地洗澡洗头,说是洗去过去一年所有不愉快的事,然后换上崭新的衣服,接过父亲给我们的压岁钱迎接新年的到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城里的二姑妈回家过年,给了我六张崭新的一角钱,那时算是一笔巨款啦💰。捧着这一小沓喷发着油墨清香的票子时,好像这世界上只有我最富有。口袋里有了钱,就和邻居家小伙伴一起欢呼雀跃着去小镇上凑热闹,要是能挤进影剧院看上一场免费电影,那真是一次奢侈的享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饭过后,父亲总会一边吟诵王安石的《元日》,一边撕下旧年的春联贴上自己书写的原创春联。父亲去世时我还年幼,至今唯一记得哥结婚那年我家的春联:三代一家人九口,勤耕苦读乐何如。且不论对仗是否工整,内容却是当时家庭的现实和父亲真实心理的写照,也是父亲要求传承的家风。贴好春联后,父亲有时还吩咐我去每家每户门口去读春联,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我跑到档头屋看到寿爹家大门口贴的一副春联:档头屋里风光好,寿爹门前喜事多。那年,好像是寿爹家喜添孙子了,满女也出嫁了。如今,贴春联的习俗还在,只是自己书写的原创春联已不多见了,大家都为了省事,上街挑一副内容合心意的春联贴上了事。我虽然已经开始拿起了毛笔,但无论是毛笔字还是吟诗作对的功夫都远远跟不上父亲。

"三十晚上的火,月半晚上的灯。"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都围坐在火炉前守岁,小孩们又呼朋引伴聚集到村子的大门口,准备挨家挨户去要鞭炮凑热闹。在一声声"亮壳亮壳灯笼,灯笼灯笼壳笼,要炮哟,要炮哟"的呼喊声中,大人们一个个乐呵呵地从家里拿出一挂鞭炮在门前燃放起来,听到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仿佛儿时过年时所有的喜悦都在这爆竹声中得到了升华。除夕之夜,围炉守岁时,就可以在炉灶边烤新鲜糍粑,烤得圆圆鼓鼓,看着变形绽放的糍粑,放点白糖进去继续烤烤,待糖融化后咬上一口,香脆酥软甜糯,真正的家乡口味。大年初一头一天,老人们骗小孩说不能吃糍粑,吃了糍粑说话会结巴。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意思就是大年初一要呆在家拜自己的父母,大年初二就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初三初四,才是远近亲戚和街坊邻居互相拜年走动的日子。其实,最好玩最有气氛的还是玩龙玩狮子。初二郎那天,第一次来岳父岳母家住新年的女婿都要接受玩狮子庆贺的礼遇,哪怕这一天有十多家需要庆贺,哪怕玩到凌晨,族人也是有组织按辈分的大小排行,一家一家热热闹闹的去庆贺,舞狮的年青人跟着提灯人的指引,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喊彩声、嬉闹声,一会张牙舞爪,一会摇头摆尾,一会翘首仰视,一会匍匐翻滚,模仿狮子的动作上窜下跳,惟妙惟肖,甚是可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故乡的天狮子,距今已近六百年的历史,也是配合锣鼓打击乐以武术步伐演绎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是鲁氏家族中的首创和专技,堪称"独门独技"。

天狮子道具以竹篾为骨架,以绒毛线为毛皮,狮身嵌入木柄后举在空中表演,可以是双人狮,也可以是单人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近年来,故乡的天狮舞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曾参加了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蓝田)、首届国际龙舟节、湖南电视台聚艺堂的演出,2010年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演,最近,因天狮舞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故乡临湘市白羊田镇被评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大鼓舞了鲁氏三异堂族人传承和发展天狮舞的热情……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回想湘北农村过年时的点点滴滴仿如昨天。如今,我已客居他乡几十年了,传统的过年气氛有些已不复存在,但家乡鲁公坡敲锣打鼓玩龙舞狮的民间文艺正在不断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作家||【湘西南地区过年风俗】◆魏得丰
烧烤糍粑香
打糍粑
周进军:远去的年味
张家界土家族饮食习惯
【西散原创】杨明作品 | 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