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美好记忆:踢毽子

书韵闲话公众号开办两年以来,得到全国各地微友的关注和支持,已成为《新课程评论》《德育报》《教师报》《湖南教育》《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教育》等刊物的采稿基地。本号推送的原创作品为原创首发,投稿者文责自负,采稿者大胆使用。黄锐先生的“童年游戏”系列以及其他推送的文字均已公开发表,推一篇发一篇,今天又推送一篇,望更多纸媒关注。

偶然在微信群里听到一首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儿歌,名叫《踢毽子》,歌词大意是:“小鸡毛,真美丽,做个毽子大家踢。你踢了八十五,我踢了一百一。好像花儿朝上飞,好像活泼的小公鸡。大家都来炼身体,身体健康好学习。左脚踢,右脚踢,踢个花样多美丽。要它高来它就高,要它低来它就低。大家踢得出了汗,大家踢得笑嘻嘻。大家都来炼身体,身体健康好学习。”听着听着,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群小孩子聚集在一起踢毽子的欢乐情景。

(一)

那时候,踢毽子通常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尤其深得女孩子的喜爱。游戏是在冬春季节玩的,不受场地限制,可大可小,室内室外均可进行,人数也可多可少,常常是几个女孩子围成一圈,有时是一对一的比拼,比谁踢得的个数多、花样多;有时是几个人同踢一个毽子,你踢给我,我踢给你,谁的毽子落地了谁为输;有时在场地中间划一条一米左右宽的“楚河汉界”,两队各站一边,按规则踢来踢去,未踢过界的一方为输。

踢毽子有许多技巧,无论是一个人单踢,还是几个人变换着花样对踢,均离不开“盘、拐、绷、蹬、磕、挑”等几个基本动作。

“盘”是用脚向内侧踢,又称"盘毽子",“拐”是用脚向外侧反踢,又称"打拐拐脚",“绷”是用脚背向上踢,“蹬”是用脚掌踢,“磕”是用脚后跟踢,“挑”是用脚尖踢。

在踢的过程中,这些基本动作形成了许多套路和规矩,最常见的有“盘踢”“侧踢”“跳踢”和“跪踢”等。

“盘踢”是一只脚踢完,换另一只脚踢,双脚对着相互轮换着踢;“侧踢”是用一只脚的外侧面去踢,可以一只脚重复踢,也可以双脚轮换着踢;“跳踢”是先用前脚踢起毽子,然后跳起来再用后脚跟踢,踢得高高的,高到两三米,等它落下来时接着又是一跳,毽子重新弹起来,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跪踢”是用右脚把毽子踢起来,然后左腿膝盖迅速弯曲,这时右腿弹起来从弯曲的左腿下面用脚内侧把毽子踢起来。

此外,还有“转体踢”“过肩踢”“弹跳踢”“屈膝踢”“倒钩踢”等多种花样玩法。要完成这些动作花样,不仅需要一定的弹跳力和平衡力,还得靠肩、背、胸、腹、头与两脚协调配合,如此才能使毽子经久不落地,缠身绕腿,翻转自如。

(二)

记得上小学时,学校踢毽子的是清一色的女生,我们男生敢上场踢的少,怕被笑话,只有当观众的份。

每次下课铃一响,我们就追着女生到操场,密密匝匝地围成一个个圆圈,喊的喊,叫的叫,兴奋得像过年过节一样。

有时踢毽者像跳橡皮筋一样,边踢边唱,什么“里踢,外拐,八仙,过海”, 踢一下,唱一句。有时踢毽者不唱,旁观者根据踢的快慢,边唱边打节奏。只见功夫好的女生,时不时地变换着花样跳,踢起的毽子一会儿落在跃起的脚背上,一会儿落在倒钩的脚跟边,一会儿落在盘踢的脚窝里,一会儿又落在并直的脚指尖,还有舞动的手臂上、仰着的脸颊上,以及肩上、背上、头顶上、手腕上、膝盖上、胳膊拐子上……花式繁复,变化多端,非常讨巧,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哪像现在,一圈人围着一个毽子踢,你一脚,他一脚,干巴巴地,枯燥极了。

踢毽子时,女生个个都得意忘形,不把我们男生放在眼里,说男生天生就笨手笨脚,“你们男生踢1个算10个,敢不敢比?”常常气得我们男生面红耳赤,忍无可忍。

突然,一个长相柔弱的男生站了出来,怯怯的说:“让我踢踢吧。”场上一片愕然,因为该男生常常被女生称为假小子,谁都没见他踢过毽子。只见他卷起裤腿,飞起就是一脚,把毽子踢到了半天云里,还不时配以鹞子翻身、倒挂金钩、蛟龙出海、金猴戏珠等招式,毽子上下翻飞,左右缠绕,看得人目不转睛,心里暗暗“骂道”:这家伙肯定是女人变的。平常我们对这个假小子是有些不屑的,这之后却多了几分敬意,纷纷请教他踢毽子的诀窍。

(三)

踢毽子有踢的技巧,而做毽子也有做的门道。毽子由毽铊和毽羽两部分组成,在古代,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我们小时候,没有现成的毽子买,孩子们大多自己做毽子,大多是鸡毛毽子,原材料主要是铜钱、鸡毛、鹅毛管、小布条和棉线。

做毽子用的底垫,大多是清代的铜钱。圆形的铜钱中间有一个方孔,如果是康熙、乾隆通宝,则较厚,用两个就够了;如果是光绪、道光的,则较薄,要多用一两个。没有铜钱时,我们就到街上工厂的垃圾堆里找些大小合适的螺丝垫片来替代,或再套一个纽扣,只是踢起来没有铜钱做的那么有“脚感”。

做毽子用的鸡毛,是家里或邻居杀鸡时好不容易寻到的。选鸡毛有讲究,要选公鸡身上最漂亮的尾羽和项毛,因为相对其他地方的毛,尾羽和项毛最长,颜色最好看,而且鸡毛根要稍微硬一点,毛尖要柔软一点,长度要适中,不能太长,也不要太短,长了向上窜,不好接,短了踢不起来。

鹅毛管是起固定鸡毛作用的,村里很少养鹅的,实在找不到鹅毛管,我们就用塑料吸管替代。管子长4厘米左右,一头穿过铜钱的方孔后,将管子破成4瓣,向外折成一个平面,使之与铜钱底部贴住,并垂直于铜钱,在管子上插8根左右的尾羽和项毛,毛梢像花瓣一样向四面绽开,再用一块结实的布条把铜钱、管子、鸡毛连成一体,然后用棉线缠几圈,扎结实,一个鸡毛毽就做好了。

那时候的农村,除过年过节或来了贵客,家里平常是不杀鸡的,所以要弄到几根鸡毛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听到哪户人家杀鸡,我们就两眼发光,飞奔过去,早早地在一旁守候着,假装给人家帮忙,趁机把最好看的那一小撮尾羽和项毛偷偷留下来。有时看中了哪家气宇轩昂的大公鸡,会紧盯不放,满院子地追赶,像鬼子进村一样,弄得鸡飞狗跳,一片狼藉。所以,经常会见到一只只尾巴被薅秃的公鸡,会听到女人们为自家的公鸡被薅了毛而骂得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为做鸡毛毽而挨大人责骂,是常有的事,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踢毽子的热爱。实在找不到鸡毛了,我们就用绒毛线、纤维绳,甚至将字纸剪成条状聊作鸡毛, 做成绒毛毽、纤维毽、纸条毽。然而山寨版的毽子总耷拉着头,显得没精打采,踢起来总不过瘾,没有飘逸潇洒的感觉,但有总比没有的要好,我们玩起来一样地乐此不疲,忘乎所以。

(四)

小时候,我们只知道踢毽子是一项儿童游戏,诸不知还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踢毽子最早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帝京岁时纪胜》里有一首童谣唱道:“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是说当柳叶落尽的初冬来临之季,最为盛行,尤其是元旦、春节期间,踢毽子便成了小孩子十分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

《日下新讴》里有一首诗这样描写道:“杨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清代一首《竹枝词》也有对“踢毽子”的描写:“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攒花”,即踢毽子游戏,为了踢得方便,女孩子们只穿短衣,笑着闹着,到了日落都没回家,可见对踢毽子的痴迷程度。

有人考证,我国古代蹴鞠发展到现代,逐渐演变成了踢足球和踢毽子两项运动。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上世纪我国把踢毽子游戏划归于球类运动,1984年,国家体委正式将踢毽子列为全国比赛项目,改毽子为“毽球”,并颁布了《毽球竞赛规则》;1987年中国毽球协会成立,此后每年都举办全国毽球锦标赛、全国职工毽球赛、全国中学生毽球赛三大赛事;在1995年的全国民族运动会和1996年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上,毽球也被列为比赛项目,毽球运动已成为在全国普遍开展的热门体育项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踢毽子
抹不去的记忆
崇明乡间游戏——踢毽子
散文|毽子,温暖了我的童年
生活浪花 | 踢毽子
李观飞:人之初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