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中的赋话与赋论

 摘要: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 录入辞赋作品."发愤着书"说 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着书"说的丰 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 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 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 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赋论;发愤着书。作者简介:刘伟生(1970 一),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 先秦文学及辞赋研究与教学。

 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在国力空前的武帝时 代走向鼎盛.生活在武帝时代的司马迁,以史学家 的智慧和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汉赋这种艺术形式 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因而对其格外推崇.鲁迅先生 曾谈到司马迁这种爱赋的情结;"迁雄于文;而亦 爱赋,颇喜纳之列传中.于《贾谊传》录其《吊屈原 也.《司马相如传》上下篇,收赋亦多,为《子虚》(合《上林》),《哀二世》,《大人》等.自亦造赋, 其实除了爱传赋,爱写赋,司马迁还爱论赋,评赋,加上对广义地说也可算作赋的屈原楚辞的传述,称 引与颂赞,司马迁可说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 ,他的辞赋理论在文论史上影响甚大.-6"-i~从赋家论,作赋论,赋作论及赋论影响几方面加以分析. 司马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辞赋家立传并不惜篇幅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的人.且 不说他对屈原,贾谊其人其赋的极力称扬,单是为 司马相如单独立传就表现出了他不同凡响的胆略 和见识.纯粹的文人在汉代地位是很低下的.司 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仆之先人,非有剖符 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b 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_2倡,优,俳都是 指表演乐舞,杂戏的地位极为低下的艺人.连精通 天文历法与掌管史籍的人都被君主及流俗之人所 轻慢,相对而言,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赋家更被当 成取笑游乐的对象.所以这些"言语侍从之臣"" 在以宏博雅丽的文辞为大汉帝国粉饰太平,高唱赞 歌的同时,却对自己的地位甚为不满.枚皋"言为 皋传》)]踟,东方朔,扬雄等人也莫不如此.而司马迁却在《史记》中首次为这些类同倡优的赋家立 传,充分肯定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过人成就,这本 身就是文学史上,赋史上的伟大创举.以司马相如 为例,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后大为赞叹,当惊 闻他是当朝之人时,立即召问.司马相如在倍感荣 幸之时又投武帝所好写作《天子游猎赋》,但他并 未因此获得重用.后因出使巴蜀,安抚西南夷有 功,才得以封为中郎将.可这样一个事功并不显赫 且不以辞赋显达的司马相如,在司马迁的《史记》 中却占了相当的份量,并且明确说为他立传是着眼 于他的文学创作.从此,司马相如作为汉大赋的代 表作家与司马迁本人成为西汉文坛耀眼的双星. 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还探讨了作家 品格与作品内容的关系问题: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认为作家的品格对作品的内容有决定 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屈原有着"志洁","行廉"的品 格,才使《离骚》成为千秋不朽的伟大作品.不仅 如此,作家情感也会影响着作品的结构,屈原"虽 流放,目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了一个十分着名的创作心理学命题——"发愤着书".在信中, 他列举了一系列古代的可敬可佩的人物,他们虽然 遭受厄运,却都留下了~tLL2.作: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还指出,感伤是其创作的动力:"此人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中最核心,最有 价值的部分,古今学者对它的内含,成因与影响都 作过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笔者想要强调的是,要真 正珲解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就必须结合屈原 其人其文,或者说要先从辞赋创作这一具体领域人 手进行分析,然后再来讨论它的普遍意义.以成因 言,"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在遭受李陵之祸以后, 在经历生与死的痛苦思考中形成的.应该说,"李 陵之祸"是影响司马迁思想与生活道路的重大事 件,也是促使司马迁发愤着书乃至提出"发愤着 书"说的关键因素.但这一理论的形成又不能简 单地归结为"李陵之祸",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与 条件. 就渊源而言,早在《诗经》当中就有了"发愤着 书"的先声,孔子也明确说"诗可以怨".这些都可 以看作是司马迁"发愤着书"思想的远古源头.但 真正以自身的遭遇深切地感动司马迁,并以伟大的 创作实践成功地昭示"发愤以抒情"(《九章?抽 恩》)理论的,有且只有屈原.从这个意义上讲,屈 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发愤"同文学创作联 系起来的人.而司马迁的伟大,首先便在于他是确 立屈原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其次在于他能以屈原 "发愤以抒情"的理论和孔子"诗可以怨"的主张来 解读屈原的作品.司马迁强调一个"怨"字,认为 屈原写作《离骚》的动机就在于抒发其忧愤. 在解读屈原作品的过程中,司马迁也在不断强 化他自己关于"发愤着书"的思想和观点.要言 之,司马迁因其悲苦悲痛的自身遭际,极易感同身 受屈原的身世命运与伟大作品,遂借助于屈原的 "发愤以抒情"的说法,提出了"发愤着书"的明确 主张. 如上所言,联系屈原屈作,也更利于我们全面 理解"发愤着书"说的丰富内含与深层意蕴.发愤 着书作为一种创作动力,既是主观情志的迁移,也 是对客观环境的一种反弹.它的主观性提示我们 要重视创作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认识,自我抒发. 屈原之作《离骚》无疑是最好的范例,在屈原之前, 很难见到反映作家个性才情的作品,而《离骚》则 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 命熔铸而成的鸿篇伟辞,全面而又鲜明地表征了屈 原的个性.它的客观性则促使我们去反思造成这 些作家不幸命运的社会原因.因而它也必然具有 鲜明的倾向性与突出的社会价值.因为伴随着对 作家不幸命运分析的往往也是怨愤情绪的产生与 反抗意识,批判精神的萌动.读了《离骚》以后,谁 不对"党人"深恶痛绝?又有哪一位评论家不肯定 屈原的批判精神,斗争精神? 由此我们又势必想到"发愤着书"命题的影响 也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分析.对主观因素的分 析与借鉴可为抒情文学或文学的抒情积聚资本. 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则要注意它对讽谕文学,叛逆文 学的影响,自屈原以来"发愤着书"的理论有助于 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些不同于遵命文学与中庸文学 的文学类型的特征.当然,大家谈论最多的何休的 "怨恨"说,刘勰"蓄愤"说,钟嵘"哀怨"说,韩愈 "不平则鸣"说,自居易"感时发愤"说,欧阳修"诗 穷而后工"说,陆游"发愤着诗"说等绵延不断的怨 愤文学理论传统,都是司马迁"发愤着书"说影响 的主要体现,但理论的简单重叠除了承继久往的传 统外,并未作出深广的开拓,在这种情况下,回过头 省察理论所赖以产生的背景和触发机制,不失为一 种明智的做法.根据这一做法,我们还可以更加真 切地了解到"发愤抒情",Of 抒发的情感必然是真实 悲怨的,情感的抒发方式则是倾泄式的. 司马迁关于辞赋作品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辞","赋","楚辞"等文学概念的运用及实用主 义的辞赋功用主张上. (一)"文学"概念 1.文学,文章,文辞,文采 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化出来是以南朝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学为标志 的.汉朝人的所谓"文学",指的还是学术,通检 《史记》全书,共用"文学"一词41 次,无一不与学 术有关.虽说如此,但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新动 向.一是,"文学"的含义与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孝武本纪》说: 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 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 《儒林列传》云:2007 期渭南师范学院?9?夫齐鲁之间於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 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武安侯田虫分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 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 士靡然乡风矣. 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 受业,受业孔安国. 这里的文学实际上都指儒学,它清楚地反映: 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学已占据了文化的统治地位, 于是在很多情况下,文学成了儒学的代称.二是 《史记》中所提到的"文学",还有"言辞修饰"的含 义.《绛侯周勃世家》云: 勃为人木疆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勃不好文学,e-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 万石君……无文学,恭谨无与比.与"文学"相关的概念还有"文章"(凡8 "文辞"(凡9见),"文采"(凡3 见)等.应该说, 这些名词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但它 们作为文学的载体或特征却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 重视.《三王世家》提到: 太史公日:……燕齐之事,无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 然,甚可观也,是以附-e._-,a-家. 仅仅因为文辞可观,他就将三王(刘闳,刘旦, 刘胥)列人世家,足见他朦胧的文学审美意识. 2."辞","赋"混称与立"楚辞"之名 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 概念的使用也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 演变情况.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楚辞"名称的首 次出现.《史记?酷吏列传》日:"……,买臣以'楚 辞'与助俱幸."但司马迁虽然提出了"楚辞"这一 名称,却仍然将其与"辞","赋","辞赋"等概念混 用.《屈原列传》云:"屈原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太史公自序》,则又称《离骚》为"辞":"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而《司马相如列传》 又将辞赋连称:"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 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 徒,相如见而说之……乃着《子虚》之赋."这种情 况出现的具体原因相当复杂,要想清晰地再现这种 现象的先后历程则更不可能.但我们应该考虑辞, 赋名实出现时间的不一与贾谊以赋名辞的实际影 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楚辞"作为实体的形成 早于典型的"赋"(大赋),而其名称的出现却晚于 "赋".而在汉代文人心目中有着很高地位的贾谊 将自己更近于楚辞体的作品命名为"赋",造成有 "赋"之名而无"赋"之实的举动,也使汉人在选择 恰当的语词以区分屈原作品与典型的汉赋时游移 不决.应该看到,司马迁在"辞"的前面冠上一个 "楚"字,已表现出了一种卓越的地域意识.《史记 货殖列传》中"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之说已经证实了这种意识的存在.这也表明,司马迁提出 "楚辞"一语,并非偶然.后来的扬雄将宋玉,枚乘 等人的作品称为"辞人之赋",将贾谊,司马相如等 人的作品称为"诗人之赋",已有了由"赋"统"辞" 的文体意识.再后来的班固,则将"楚辞"正式纳 入"赋"的范畴.直到王逸《楚辞章句》的出现,才 使"辞"成为一种与"赋"并列的独立的文体.郭建 勋《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一书说: 尽管王逸《楚辞章句》在称谓上仍存 在"辞…'赋"区分不彻底的现象,4_v-屈宋辞 作及并非楚人的汉代作家模仿的这种体式 所写的作品被编集成一书,不称"赋"而名 日"楚辞",这客观上是对两汉以来,尤其 是班固"以辞为赋"观点的一4"-巨大冲击. 它的出现,宣告了以屈原作品为范式,以 "兮"字句式为特征的特定文体——"楚辞 体"(骚体)与"赋"的分离,屈原在楚民歌 基础上开创的这种文学样式,在其定型的 实体诞生400 余年以后,终于正式有了自 己独立的,合乎实际的名称.【4. 郭的立意在于分辨"楚辞体"名称的由来,而 我们反过头来,则可以看出《史记》有助于我们理 顺汉人有关辞赋概念的运用情况. (二)"讽谏"说 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 己重于讽谏的观点.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称赞 《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 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在 《太史公自序》里也说《离骚》"作辞以讽谏,连类以 争义".对于司马相如最负盛名的《天子游猎赋》, 司马迁一方面批评其"侈靡过实": 无是公言天子上林广大,山谷水泉万 物,及子虚言楚云梦所有甚众,侈靡过其 实,且非义理所尚.(《司马相如列传》) 方面又肯定他篇终讽谏的良苦用心:《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 《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 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相如列传》) 《子虚》之事,《上林》赋说,靡丽多夸,然其风谏,归于无为.(《太史公自序》) 显而易见,司马迁十分重视辞赋的讽谏作用. 这种对辞赋讽谏作用的强调缘于大赋"劝百讽一" 的实际效果,tk 原于人们常说的汉儒解《诗》的美 刺风习,但我们依然不要忘了屈原与屈作的典范作 用.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贾生列传》)这一段 话蕴含着多重含义.除了楚辞的承继,"辞""赋" 的连称等习见的意义分析之外,笔者还要请诸位重 视"直谏"这一关键词.在君主专制的时代,直谏 往往意味着死谏.死谏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气魄. 汉代赋家的弄臣身份使其即便看到了帝王的奢华 与人世的苦难tE 不敢直言正色地进行抨击,而文人 本有的良知良能又使其不能闭目塞听一味地阿谀 奉迎,于是他们只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据自己 的所见所闻,力所能及地尽到一些讽谏的责任.不 仅如此,赋家"推而隆之"(扬雄言)的谏事方式也 或反讽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有别于骨鲠之臣的正言厉色.而实际上,从辞赋的发展历史而言, 这种情况远在宋玉之时就已出现.所以司马迁才 有此"莫敢直谏"的揭示与不满.随着大汉帝国的 衰落,士大夫既失去了司马相如那种"包括宇宙" 的气魄,tE 失去了屈原,司马迁那种敢于直言的精 神.事实上,要以生命作为代价的"直谏",在格外 关注现实人生的中国历代文人眼里,都是不懂《大 雅》明哲保身之道的狂愚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讲, 司马迁对辞赋讽谏功用的强调绝非汉儒诗教"主 文而谲谏"方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屈原敢于抗争 的愤世救国精神的承继与发扬. 如上所述,《史记》中的赋话与赋论既规约着 后来赋学的发展方向,也对历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而司马迁本人,也是辞赋的最大受益者.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迁赋8 遇赋》一篇,但这篇仅存的抒情言志小赋既在整个汉代抒情小赋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又 反映了盛世士人"不遇"的实际状况,因此也有着 重要的思想史的意义.当然,司马迁从辞赋得益最 多的还是《史记》.《史记》与《离骚》都是发愤之 作,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因此刘熙载说:"学《离 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因此鲁迅先生称《史 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毫无疑问,《史 记》的的文学魅力缘于其深得《离骚》的情韵.司 马迁对司马相如和汉大赋的推崇tE 使其《史记》从 大赋的恢弘气势与夸饰手法中获得启示.司马相 如在与其朋友盛览论赋时说:"合綦组以成文,列 锦秀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tE.赋 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 得而传."大赋的创作需要高远的胸襟,而前所 未有的通史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事实上,司马 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自 我宣示与司马相如的作赋心得具有同样的精神实 质.而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相如的大赋,虽然 体裁不同,内容迥异,但其精神气质和恢弘气势却 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既导源于共同的时 代背景,也关乎作家的相互影响与文本的相互渗 参考文献:[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1. [2]司马迁.报任安书[M]//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北京: 中华书局,1962. [3]班固.两都赋序[M]//萧统.文选.郑州:中州古籍出 版,1990. [4]郭建勋.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 出版,1997. [5]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葛洪.西京杂记[A]//史仲文.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连杨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中国国学网--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0402文学的发展02汉代文学
​谢天鹏丨《离骚传》窜入《屈原列传》辨
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屈原这个人物?白吃了那么多年的粽子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