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文学:话说王府山 ||益见

话  说  王  府  山

郭  文  学 

“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叉叉挨着天。”此话来于一广泛流传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三个人,各来自于南阳、赊店、唐县,素不谋面,偶然相遇,凑在一起闲聊,谈话间不由地喷起大话,吹嘘起各自家乡的最高物来。唐县人抢先,说道:“唐县有个塔,离天一丈八。”已是相当的高。南阳人接着说:“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叉叉挨着天。”盖过了唐县的塔。赊店人最后说:“赊旗有个春秋楼,半截儿还在天里头。”后来者居上。其实,王府山并非真山,而是明代唐王府花园里的假山。《明史·诸王传》所载明初的诸藩王,唯南阳唐王府有假山。

明王朝定鼎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同姓王于天下,以藩屏帝室。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封国南阳。《明史·诸王传》曰:“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明实录·太祖实录》(台湾影印版)亦曰:“洪武十九年九月辛未,皇第二十三子桱生,贤妃李氏出也。”然唐定王朱桱《圹志》则云:“王讳桱,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二子也,母贤妃李氏。生于洪武丙寅(1357)九月十八日,辛未(1392)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唐王,永乐六年(1408)始受命之国。十三年(1415)八月六日,王以疾薨,享年三十。…赐谥曰‘定’。”《明史》、《明实录》、明嘉靖《补修南阳府志》皆前言朱桱排行第二十三,后文又说其为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孰是孰非,成了历史迷案。《明史·诸王世表》云:“成祖以洪武三年(1370)封燕王,后尊为帝系,不得仍列之藩封世次。”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初封为燕王,以“靖难”之名,推翻其侄建文帝后登基,庙号“成祖”,年号“永乐”。因朱棣已为帝王,不再序列于藩王世次,自永乐年,其众弟自五弟周定王朱木肃起,排序皆上移一位。《明史》、《明实录》、明嘉靖《补修南阳府志》及唐王朱桱《圹志》皆称朱桱为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即因是其殂于永乐年间。

永乐二年(1404),南阳卫、府奉旨为唐藩建造王城,因无其地,迁南阳卫指挥使司于宗庙街(今共和街),以南阳卫所改建为王府(城),王府后院建为花园。时以“花石纲”,用接力方式从江苏太湖运来太湖石,堆砌成假山,工程历时两年有余。王府山前的油坊坑,即当年施工溶化石灰的石灰坑,留下做了花园的坑塘。假山构思大体依照元代山水画,但在垒石艺术方面又有独到之处。假山山势巍峨,在南阳城中鹤立鸡群,登高一望,全城一览无遗,是唐王府唯一的遗存。王府山现存高度18米(府城墙高7米有余),底部直径21米,占地面积346平方米。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疆域》云:“宫墙北有唐府石山,螺旋中通,高出雉堞,岿然独存。”假山腹内中空,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四个石窟,石窟内怪石嶙峋,状如溶洞。石窟之间有暗道曲折贯通,盘旋达于山巅。登山有蚰蜒小道,绕山三匝,迳六十级石阶达于山巅。山径沿途有栈道、回廊相连,并依山就势建有亭、阁,供唐王登山游玩时休憩。1961年秋,南阳人民广播电台辟有介绍掌故的专栏节目“卧龙钟声”,讲到王府山时说:过去的王府山远比现在高大,山巅原是宽敞的平台。夜幕降临,平台上环插巨烛,宫女们在烛光下歌舞,唐王在宫女的歌舞中饮酒作乐。明亡后,人们名王府后花园的假山为“王府山”,改王府前的通淯街为王府街。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李自成两次攻陷南阳城并屠城,南阳城内的建筑悉遭焚毁。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疆域》记县署:“明季毁于寇,唯存退食堂三间,幕庭、六曹房、仪门、醮楼皆毁。”县署如此,其它建筑不难知矣。王府山因是用砖石建成,故其主体幸存下来。明亡后,清临洮道胡延年曾登台凭吊并赋诗。诗云:

中原遍地角声催,  将士宵奔城郭开。

玉马东流沉汉鼎,  金戈倒指付秦灰。

牧童日落遥驱犊,  野雉朝昏近绕台。

兄弟翦桐嗟盛事,  不堪此日已蒿莱。

清顺治十年(1653),南阳分守道戴明说于万安寨(东关)迁府庙学,建于唐王府旧址,庙学周边及王府花园则成了民居之地。明伦巷、油坊坑街、共和街西段等背街小巷即形成于有清一代。王府山再也无人管理,频遭毁坏。清康熙五十年(1711),南阳知府罗景重修武侯祠,其《重修武侯祠碑记》云:“城之西北隅,为前唐藩旧址,有山石尚存荒烟蔓草中,爰捡取其什一,驾牛车而运至其所,…叠石成峰,为‘梁父岩’。”王府山的山石亦有相当部分散落于百姓家,可谓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阳解放以后,(原)南阳市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于1951年在山顶增建六角亭,并修建了数道山间通道护墙,以策游人安全。此后屡有修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王府山东侧临街道处时为三窦,实为三个登山道口。三窦之间有墙相隔,中、南窦皆有门,平日紧锁,传闻说是为防止有人到此“寻无常”(自缢),惟北窦无门。入南门是暗室,出暗室有石阶,拾级而上绕行山中,路径明灭相间。中门是石窟,室顶高旷,不见天日,有径登顶。北门内则是大石挡道,石块的顶部与室顶有山罅,可容人通过,登山者须脚蹬大石上的窑窝,匍匐翻越石块,然后沿山外围的小道环山盘旋而上。三条路径于山高约三分之二处合为一途,继续上行,穿过一带廊庑达于山巅。廊庑位于山巅的北侧,廊庑前是人行通道,人行道紧贴山体,廊庑的外墙即护墙。廊庑内有十八尊铸铁罗汉,罗汉神态各异,通高约一米,沿外墙一字排列。清代,王府山石窟内建有神庙,门额题曰“朝天门”,窟内有神像,四时香火不断,后废祀。铸铁罗汉可能是神庙废后的遗物,毁于全民大办钢铁之时。1959年的一天,笔者在北门大街(今工农南路)上,亲见搬运站工人用架子车(人力车)把罗汉运走。装运时,因人力车中部窄狭,无法装载,车的两端无栏板,工人们便把罗汉装在车的两头,一车装了两个,不知运至何处。文化大革命中,王府山曾一度被一叫作“宛城闪电”的群众组织占据,筑为武斗工事。文革结束后,人民公园拆走一部分山石点缀园内景观,王府山遭到严重毁坏,体积大为缩水,成了濒危建筑,再也无法登临山巅。九十年代王府山大修,在外加装一悬梯以登顶。王府山被大为改观。

有关王府山的历史,民间有一传闻,说是唐王平日无事,常常站在王府山上,鹰视全城,倘一见到民间娶亲,就将新妇抢去,享受三天“初夜权”(注:三天见成语“三日新妇”)。如新妇性烈不从,或丢入老虎洞中喂虎,或弃于地洞里活活饿死。有明一代,南阳城内王府最多时达到九处,居民非王府亲戚即达官贵人,无论军、民人等,城内均无立足之处,只得居住于城外,东关、南关即形成于斯时。《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曰:“南阳城中大半为王府亲戚,第除一、二显官外。民居逼其虐势,至白昼不敢昏嫁。”百姓迫于唐王的淫威,白昼不敢婚嫁,夜娶之俗即由此而来。南阳唐王历十代十一王,抢亲之事是哪代唐王所为,史书无载。俗语“人过六十不为夭”,而朱桱年仅三十亡故,其《圹志》叹云:“呜呼!王以国家至亲,永作藩屏,胡天啬其年,而一旦遽至大故,其可痛也!”死讯传至京师,《明实录》评曰:“其资禀敏慧,然少检束。”此语恐亦是对唐国开国国主朱桱的盖棺定论。既谓之“少检束”,抢亲之事或为朱桱所为?然无据可稽。亦可能是避尊者讳,故史焉不详。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民俗》云:“冠礼举行者,少昏姻男女,率从幼定,及昏多以夜。”婚,古作“昏”字,后加女旁始为“婚”字,婚娶之礼遂为“婚礼”。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刘烜亲自在白虎观主持召集会议,以减省当时经学中的“经句烦多”,“以正经义”,籍以加强思想统治。参加会议的有许多大官僚、大儒和诸生,规模庞大,历时甚久。后将会议发言情况编成了《白虎议奏》上报章帝,章帝亲自修订《白虎议奏》,并命班固按其删批编辑整理而成《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对封建伦理道德予以规范。《白虎通》认为:男婚女嫁是天地之合,是“阳下阴”也,黄昏是阴阳交媾之时,娶妻之礼应依天时于黄昏时分举行,故称“昏礼”(详《仪礼·士昏礼》题疏)。由此而推,唐王抢亲或有其事,为情势所迫,南阳人遂把昏礼改为夜婚。然南阳夜娶之风或另为传统习俗使焉?亦未可知。因明末南阳迭遭屠城,玉石俱焚,人尚不存,典籍何能幸免,已是无从考证。南阳夜娶之俗,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始渐破除。

时逢盛世,百废待举。随着南阳古城的修复、保护、利用,唐王府有关遗迹的修复也应纳入议事日程,王府山的恢复应是指日可待,对其修复亦是为南阳的旅游事业增光添彩。王府山倘修复之,文物幸矣,南阳幸矣!

2019·7·10-17

    作者:郭文学老师,南阳市历史专家、地方志专家,明嘉靖南阳府注校点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朱元璋家族 在南阳有多少“王”
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住天!
600年南阳王府山,明藩王的奢侈,衍生南阳不堪回首的一段民俗
南阳行之一——南阳王府山赋
这位时运不济的一代明主,原来出自南阳唐王府
王府山,末代唐王朱聿键的命运悲歌 (古宛城之古建系列(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