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8年,一个神童走上了《实话实说》


时代从不缺少“天才少年”。他们才华洋溢,年少成名,令人崇拜,却又招来剧烈争议。那时候的人们,甚至用“伤仲永”来形容对他们的担忧。

20年后我们再看,他们在哪里?

01

差生韩寒

1998年9月1日,上海松江二中迎来秋季开学。高一(7班)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向全班作自我介绍。接着,他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欢腾一片,大家都把他当作笑话。

一年后,《萌芽》杂志社创办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名不起眼的高中生以复赛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一夜之间,全国成名。

他就是韩寒。

相比这篇作文,更传奇的是比赛本身。据说当时韩寒并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举办者专门为他单独设立考场。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纲利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少年得志的韩寒,头上的光环光耀夺目:“天才少年作家”“意见领袖”“反抗应试教育的英雄”……而有关他的争议也未曾休止。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到了2012年,方舟子发出博文《“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直接质疑韩寒“天才的成色”,掀起一场网络隔空对骂的“方韩大战”。大战最后,不了了之。自此之后,韩寒时代进入一个分水岭,韩寒逐渐淡出文坛。公众面前的他,更多是赛车手、演员、导演、父亲、国民岳父。

但毋庸置疑的是,“作家”依然是韩寒身上最耀眼的标签。纵使当年被成人认为“不知天高地厚”,那又怎么呢?韩寒这种反抗精神,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2014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报道《差生韩寒》,用近8000字讲述了韩寒的成长史,再次引发80后一代的集体回忆。后来,新概念作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获奖选手中,再无韩寒。

02

哈佛女孩刘亦婷

和韩寒同时代的,还有一个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女孩。人们口中的她是:哈佛女孩刘亦婷。

韩寒和刘亦婷都是幸运的,但他们感到幸运的原因不同:韩寒“庆幸当年自己没有上大学”,而刘亦婷庆幸的是自己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

在那个年代,中国最聪明的那一帮学生,根本想不到高中毕业后,可以去考世界名校。他们能够想象的最灿烂的明天,也就是北大清华毕业以后,争取考研出国。

可想而知,刘亦婷的成功,在当时引起多大轰动。这与韩寒这种“坏学生”形象形成强烈反差,以致后来有一则传闻说,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请上了年仅17岁的韩寒,将黄思路、刘亦婷、马楠三个在当时对中国考试应付得最好的学生与他作对比,围攻和“教育”他。节目中教育专家认为,韩寒很可能会“昙花一现”,甚至试图拯救他。

不过,韩寒在12年后的一篇博文中对此作了辟谣,参与这个节目的女孩子只有黄思路一人,马楠和刘亦婷根本没有出现在这个节目里。

可是,那个时候谁关心韩寒呢,真正令家长着迷的是刘亦婷这种好学生。后来,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写了一本讲述女儿成长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抓住了无数中国式父母的心,一下风靡全国,几乎成了人手一本的育儿经。

在主打“素质培养纪实”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曾用大量笔墨描绘了让女儿学会坚持和忍耐的“捏冰”情节——年幼的刘亦婷和继父打赌,用手捏住一块冰坚持一刻钟,直到她感到到“有小针在手心上跳舞”。

在“哈佛女孩”的光环下,很多人将这“虎妈”式的教育视为典范。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挑战“捏冰”,还有孩子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捏冰考验”写成了作文。家长们仿佛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经受住了“捏冰考验”,将来长大后也就能像刘亦婷一样考上哈佛了。

有多少赞誉,就有多少争议。有人批评“捏冰”是“变相虐童”,还有人“嘲讽”:刘亦婷成绩、特长平平,之所以被哈佛录取,不过是靠一封“关系过硬”的推荐信罢了。刘亦婷的母亲对此进行了一一澄清,而刘亦婷本人则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但无论如何,提到中国留美热潮,刘亦婷应该算是一个标志性、开创性的人物,也是最早一批赴美留学中名气最大的那个。随后,中国的留美人数经过一个缓慢的增长,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爆炸性的拐点。

当多年之后,再回看当年那个节目,似乎颇有意味。“坏学生”韩寒成为了年青一代的公知,“好学生”刘亦婷似乎“泯然众人”。网传消息称,哈佛毕业后,刘亦婷留在了美国,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后,目前一家公司担任资本投资人。

03

“第一神童”宁铂

1998年,崔永元还在主持《实话实说》。5月10日这一天,节目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嘉宾,他叫宁铂。

谈到神童,宁铂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被公认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明星,在中国当代教育上,大学少年班的历史就是从宁铂开始的。1978年,13岁的他因一封给当年国务院副总理的举荐信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和时任副总理方毅对弈连赢两局而家喻户晓。

然而,20年后,站在《实话实说》台上,宁铂却激烈地抨击起“神童教育”。

这期节目的探讨话题是《评说“神童”》,节目中的他,不再是少年模样,面对观众和嘉宾的提问,他似乎有点无所适从。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崔永元问他,能不能谈谈自己13岁上大学那一段经历?宁铂回答:“我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的,而我当时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再重现了。我觉得再谈论这段事情,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宁铂到底是怎么想的?

刚进中科大少年班时,因为没有他喜欢的专业,宁铂想去南京大学学天文,结果收到学校回复“既来之,则安之。”他只好选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和气功。

1982年,宁铂毕业留教,传奇还在继续,媒体称其为“最年轻的大学老师”。接下来三次考研,他三次都以不同的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据当年南方周末报道,宁铂的同学认为他只是恐惧失败,“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校方找回。第二年,他离开中科大。随后,宁铂终于如愿出家了。

2005年南方周末的报道称,宁铂和妻子已经离婚。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2018年3月媒体报导,宁铂已还俗,研究佛教,做心理咨询。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我)近况还不错,可以做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

 宁铂想做一个普通人,他就是这样想的。

作者:欧欧

编辑:王子薇

参考: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 陈鸣

南方周末,《神童宁铂出家》,李海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是祖国培养的神童,口口声声说要报答祖国,出国后却一去不复返
43年前,那个和副总理下棋的“第一神童”,如今怎么样了?
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
17年前火遍全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怎么样了?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
“哈佛女孩”刘亦婷,22年前发誓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如今怎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