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愁一缕】她在丛中笑/谢泽东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我的父母是爷爷辈定下的“娃娃亲”。母亲出嫁时刚19岁,随行的嫁妆只有一个空箱子和一床被套。奶奶在父亲4岁时就去世了,爷爷和父亲、叔叔共同生活,家里没有女主人,只有几间草房,屋里连个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晚上睡觉还要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
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农村实行“大集体”,大家一起出工干活“挣工分”,所需按人头平均分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父母硬是把日子过了下来,先后养育了大姐、大哥、二姐和三姐4个子女。期间,母亲经历了多少苦难艰辛,难以尽述。
到了七十年代末,国家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里分到了几亩田地,给自己家里干活,积极性都很高,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接连修盖5间草房。日子慢慢好过些,能吃饱穿暖,遇到庄稼收成好的年份,家里还有些余粮。我出生时,已是八十年代中期,生活条件逐渐转好,从来没有饿过肚子的。相比哥哥姐姐们,我是非常幸运的、幸福的。
我4岁时,大哥参军到了部队,每月津贴18块钱,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外,其余全都寄回家;二姐手巧,用缝纫机帮着做一些日常家用的桌布、床单、衣服等,小时候我穿的衣服很多都是二姐给改的;三姐长大后也跟着村里人去上海等地打工赚钱,贴补家用,父亲学会了打水井的技术,打一口井可以赚50块钱,家里的生活慢慢变好,当然离奔小康还差得很远。
从我记事到18岁参军前这段时光,是我与父亲和母亲在农村一起共同生活最长的日子,记忆也是最深刻的。
秋节,往往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要在半个月时间内,完成上万斤稻子从收割、打谷、晾晒、脱壳到进仓的全部过程。当时农村没有机械化,几乎全凭人力和家中的那头勤劳的水牛共同完成。父亲和母亲是主要劳动力,姐姐们协助配合,我在十二三岁以后也学会了插 、割稻、收稻谷等简单农活。母亲一边要帮助父亲一起播种、插秧、收稻子、种小麦等繁重农活,一边还要操持家务、养猪种菜、饲养家禽;等到夜深人静,孩子们都睡着了,母亲又开始做些针线活,给家人织布鞋、缝补衣服。早上起来母亲还要生火做饭,一日三餐,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家里的农活忙完了之后,父亲和母亲有时还会带着姐姐们到附近村打短工,挣些零花钱贴补家用。记得我12岁时,家里有了第一台电风扇,就是父母带着三姐出去打了3天短工,挣了500元买回来的。
南方农村的生活基本如此,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周而复始,母亲就这样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过了三十多年。虽然平淡,但这几十年里,她却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苦难、磨难,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委屈,更是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乐酸甜、悲欢离合。
由于母亲常年操持家务,加之繁重农活,且当时农村和城镇医疗条件有限,导致身体一度比较虚弱,而且很瘦,年轻时头部又受过重伤,经常头晕头痛,长期受贫血症的困扰。直至后来大哥参军后,想尽办法给母亲治病,经常往家里寄钱寄药,接母亲去部队医院看病,母亲的病才逐渐好转。2004年在我考上军校第二年,大哥转业回到老家工作,又把父母接进城里,二老也终于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活,过上了舒适安逸的老年生活。
母亲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待人以宽、助人为乐。母亲告诫我们多做好事善事,好事再小再难也要做,坏事再小也坚决不可为。在南方农村,好几家人住在一个庄子里,邻里之间、妯娌之间因为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难免会发生矛盾、争执之事,她坚持管好自己和家人,凡事以理服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她信奉毛主席的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那些本分做人做事的人家,母亲是尊重爱待的,对那些挑拔离间、搬弄是非、欺软怕硬的人们,母亲则是毫不客气,坚决跟他们斗争到底。
她常常告诫我们,人穷志不能穷,要走正道,千万不能搞歪门邪道。在子女教育方面,她是又很严厉的,谁犯了错误就要挨打,直至认错为止。三姐脾气倔,犯了错,从不认错,因此没少挨打;二姐聪明灵活,犯了错后,知道先躲避风头,有活抢着干,母亲气慢慢就消了,因此就很少挨打。我八九岁时,出于好奇,跟其他同学一起学着搭乘顺路的拖拉机上学,这样可以少走路,俗称“扒车”。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母亲还是知道了,有一天我又学着扒车,还差点出了险情,没想到别人已经通知到家里了。晚上放学一进家门,母亲就让我跪下,问我:今天做什么错事了?紧接着就是一顿暴打,直到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扒车了方才作罢。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深知穷人家的孩子,要想以后有出息,就要认真读书。家里穷得拿不出学费,就是找亲戚朋友借钱,也要供养子女上学。她常说,钱的事不用担心,只要你们愿意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遗憾的是,大姐是家里学习最好,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但看母亲这么累,家里又穷,也不忍心继续上学花钱,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读到初一就放弃学业,回来帮助家里,母亲怎么劝也劝不动;二姐、三姐上学时已经年龄大了,上课时也不能专心听讲,成绩也不好,总是被老师点名批评,又想着回家帮着干点活,念到小学三年级后,怎么也念不进去了,就相继缀学了,母亲怎么劝她们,也不愿意再去上学了。只有大哥坚持读到初中毕业。等我上学时,哥哥姐姐都已长大成人,家里负担也轻松了许多,因此我一直坚持读到了高中。
母亲一向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平时也是省吃俭用,从不浪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母亲仍然穿着朴实、吃得简单,一心只为儿女们着想。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她也会操心惦记、问长问短,有时年轻的孙辈遇到事业上或感情上不顺时,母亲还帮助他们开导,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客观面对。
对待子女,母亲是竭尽所能的疼爱。小时候我调皮,翻跟头时不小心闪着腰,腰就一直痛,这就成了母亲的“心病”,到处寻医问诊,带我到很多地方看病医治,几乎把他能认识的人都找遍了,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去年来北京的时候,自己带着一包树根和棘条,带来给我泡药酒喝,说这是冶腰腿病的偏方,这个东西洗干净了泡酒一喝就好,我也就小心翼翼的收起来,买了好酒泡起来,周末闲时喝上两小口,但想起70多岁的老人,去山上挖树根,然后把上面的刺一根根的拔掉,再洗尽晒干,小心翼翼的放起来,心里五味杂陈。做子女的何时有这份待老人之心呢?老话讲的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子孙。”
儿女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孝心。自从我当兵走后,这么多年,一直是大哥和嫂子在家里照顾父母,几个姐姐逢年过节,经常给母亲买衣服、买点吃的送过去。做为小儿子,我自从参军后很少陪伴家人,只能是在每年部队工作不忙时,把二老接来北京住上一段时间。2016年,父亲去世后,我和爱人每年只要有空闲,就把母亲接来住一段时间。
去年母亲来京时,我有空就陪她看一部挺火的电视剧是《人世间》,边看边给她讲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我上班走后,她自己一个人追剧,看到郑娟吃那么苦,受那么多委屈,她也想起自己的经历,不禁潸然泪下,难过得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她说,郑娟很苦很累,但她的家人是认可她的,男人是爱她的,秉昆是顾家的男人,身体累,但心里很幸福,唯一的委屈是自己是个寡妇,带了一个不是周家的孩子来的。而母亲想想自己一生为了这个家,为了把孩子拉扯大,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多次与死神交织而过,家里家外、大事小事都要操心,没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大爱,是挺不过来的。
母亲腌制的咸菜特别好吃,酸酸的味道,雪里红和酸豆角,至今都怀念那个味道。没有特殊的配方和调料,就是大颗粒的食用盐、地下井水,自己家菜园里种的雪里红、豆角,扁豆,洋姜、蒜等洗净、凉开,然后,父亲配合母亲一层层的将菜进行腌制、压实,坛子装满后封严实。有的人家腌的咸菜发黑,母亲腌的咸菜黄亮亮的,把咸菜和米饭一起蒸,如果有五花肉或者肉汤,放进去一起蒸味道更香。母亲说想把咸菜腌好,就三点:一是盐要少放,能出酸味,多了就咸;二是坛要封紧,可保不变味、不易腐烂;三上取用时,要一层层的扒取,不能掏的一块块的。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有一种幸福叫“吃妈妈做的饭”,有一种味道叫“妈妈的味道”。
农村人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像城里人每天还要到菜市场去买菜。每家都养的有猪和鸡鸭等家禽,平时能下蛋,每年杀头猪,剩下的可腌制成腊肉、香肠等,自己家的菜园,种的有各种应季蔬菜,而且都是纯天然的。记得小时候,母亲种的菜园里白菜、韭菜、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除了农活外,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收拾菜园子,浇水、施肥、除草。平时自己家人吃饭就是应季蔬菜和腌制的咸菜搭配,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便可以改善伙食,去村里割点猪肉或现杀几只鸡鸭,随便准备就是一顿很丰盛的午餐,我觉得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饭”。
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似海深。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通情达理。再苦再累,也从不言放弃,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要重;再穷再难,也不穷教育,砸锅卖铁也供养我们读书上学。一辈子省吃俭用、勤劳持家,含辛茹苦把我们几个子女拉扯长大成人。而她却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苦难、磨难,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委屈,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乐酸甜、悲欢离合。
苦尽甘来。现在家里子孙满堂,母亲尽享天伦之乐。我们家共有10个孙子(女)、5个重孙(女),可以称之为四世同堂、五福临门、十全十美!子女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事着各行各业,先后有6个军人、8个大学生,可谓工农商学兵俱全。如今,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为了各自的美好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拼搏。
从母亲身上让我深刻感悟到一个道理,一个人能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遭多大的罪,就能享多大的福。老天爷其实是最公平的, 人,要么先苦而后甜,要么先甜则后苦。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想“躺平”,遇到点挫折就想“摆烂”,缺乏的就是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晴就花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了哭了笑了。一转眼,母亲已尽是白发。虽已近耄耋之年,但身体依然健朗,味口也很好,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只是年龄大了,一着凉就容易咳嗽,每年都要严重一段时间;老年白内障也很严重,看东西模糊了,泪道堵塞导致经常流泪,前年,在北京找专家做了白内障手术,每隔两年做一次泪道疏通,缓解一下。
今年八月二日,是母亲79岁生日。民间有“过单不过双”“做九不做十”的说法,逢十的整寿都提前一年做寿。因此80大寿,79岁过。大哥年初就预先通知大家,今年要给母亲过大寿,能回来的到时候尽量都回来团圆。我与爱人也提前规划好年度休假计划,交接好工作,赶在过生日前一天带着7岁的儿子从北京回到安徽六安老家为母亲庆生。大哥大嫂一家、3个姐姐和姐夫,还有甥子甥女、外甥外甥女们,都纷纷从外地赶回来为老人家庆生。这也是时隔20年又一次大团圆,也是3年疫情以来,难得的一次家庭团聚。
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日当天,母亲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一脸慈祥,看上去只有70岁,看不出母亲是个80岁的老太太。
做为子女,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智慧而坚强、和蔼又可亲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学习母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学习母亲慈爱宽仁、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学习母亲勤俭持家、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积极勇敢坚强地面对工作、生活、事业、感情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和困难挑战。
女人如花。那么用什么花来形容我的母亲呢!我想只能是梅花。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也是母亲一生性格品性和人生经历的象征。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中称赞梅花:“笑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母亲,是一个站在远处,慈祥的、静静的看着你的那个人;母亲,是一个无论你身在何处,总是牵挂惦念着你的那个人;母亲,是一个不求回报,始终默默支持你、关注你的那个人;母亲,是一个总想为你解除后顾之忧,但不想给你添麻烦的那个人;母亲,是一个看到子女们都有了好的归属和生活,她发生内心的开心,觉得这一生虽辛苦但值得的那个人。
祝天下所有母亲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笑口常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我们一道去无为农村起山芋
父亲去世后,我拉黑了兄弟姐妹的联系方式,不是无情而是心寒了
黄小峰:陪伴父亲的最后时光
路喆:怀念父亲
念想母亲——写在母亲去世三十周年之际
一个53岁女人的自述:父母不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