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李进章|我的文学写作之路(下)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心灵物语: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每一天当成一场自我的创作,在创作中诚实地体现自己,而且把这一天当作无法重复的一天,秉持著不能复制的心情过好这一天,倘若如此,那你不仅是一个文学创作者,而且是一个生活的创作者。
人老雄心在
重拾文学梦
人至老年,随着感觉器官的老化,记忆力的衰退,现实生活已很难令我们激动。故而叹老、怀旧、诉说人生哲理,便成了老年作家笔下最为常见的主题。我国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小引》这样谈过他的创作动机:“老了,有时也想到三不朽。可是惭愧,立德,谈何容易;立功,已无投笔从戎的勇气;立言,没有什么值得藏之名山的精思妙意。或者损之又损,随波逐流?可惜连挤满年轻人的园林街市也无力去凑热闹。那么还食息于人间,怎么消磨长日?左思右想,似乎可做的只有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同也坐在篱下的老朽们,或年不老而愿意听听旧事的人们,谈谈记忆中的一些影子。”
正是这种老年人喜欢“向后看”的心理趋向,使得我对陈年旧事的追忆,对往昔岁月的怀想,成为笔下涌动不止的文思。
2013年10月,在与文学写作隔绝了三十一年之后,我那颗被冰冻了的心开始复苏,身不由己地重新捡拾起了文学写作的旧业。不过,我并没有违背自己当初“永远不写小说”的誓言,因为,我所写的仅是自传体的回忆录而已。
那么,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早已心灰意冷的人会怦然心动,义无反顾地重走“回头路”的呢?
事情回溯至201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了参加初中同班同学聚会,我从石家庄赶回老家安平县城。酒席宴上,我们的班主任张根生先生说道:“我建议明年咱们不搞聚会了,等到2013年,咱们再隆重庆祝一下,因为2013年是你们入学五十周年。”老师说完,同学们纷纷做出回应,对老师的建议,深表赞成和拥护。
2013年,在期待中一天天过去了,一直到了国庆节,聚会的事,仍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等得有些着急,急的有些像俗话所说的要“上房揭瓦”的感受。但事归事,急归急,又无计可施,因为同学们大都在安平老家,唯独我一个人在省城,既不便联络,又不便召集。
说句实在话,五十周年,半个世纪,真应当好好地庆祝庆祝。试想,一个家庭,一对恩爱夫妻,相携相伴五十年,人称“金婚之喜”;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执掌政权五十年,人颂“太平盛世”。而况,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国家元首,又有几个人能够安享两个以上五十年呢?然而事情已经至此,扼腕也好,叹息也罢,毕竟“时过境迁”,错失去了的机会,根本无法再弥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五十年前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是渴求知识,憧憬未来,由青涩走向成熟的一个支点。作为文革前“小三届”毕业生,五年的初中生活,留给我们多少欢乐,多少忧伤,多少无奈。在这期间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所经历的每一场风雨,都值得我们永久珍藏,哪怕它是一块水银玻璃碎片,哪怕它是一颗青涩的果实,都让人回味无穷。正如著名作家叶文玲的散文《我的长生果》里描述的那样:“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每忆及少年读书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山月不知心里事,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学阶段,作为追风少年的我们是那么天真,那么单纯,那么纯洁无暇。我们一门心思地想着好好学习,发奋读书,成天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我们天天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认为长大了就能当科学家,当大英雄,当救世主,拥有世间一切美好,可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直到我们真的长大了,才知道世界原来并不美好,长大并不快乐。尤其是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沟沟坎坎,疾风骤雨,人世沧桑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凡夫俗子,小人物一个。这个世界有你不多,无你不少,有多少儿时的梦想只能眼睁睁看着随风而去。涉世未深,还是青涩少年的我们,在人生最奢华最美好的时光里,却要面对这不堪世界的诸多痛苦与挣扎。“三年困难时期”,特大洪水,地震,文化大革命……天灾人祸,世情冷暖,都让我们赶上了,我们没有选择地被卷进激流漩涡,深深地迷醉在一种神奇的气氛里,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色浪潮中度过自己的少年时光。
在那如梦如幻的岁月里,我们有激情,有冲动,有幼稚,有无知。于是,在欢乐的成长里总弥漫着一股“越大越孤单”的悲伤,原本对未来的一片憧憬,却时不时感到迷茫。于是乎,那些小小的忧愁,在年少的我们敏感脆弱的心灵里酝酿成浓厚的伤痛与绝望。所以,便有了“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这一说法,才有了五年世事沧桑这样一段让我们回味一生的韶华。
我们之所以怀念那段美好的少年时光,那是因为都想一直生活在童话般的故事里,天真烂漫的岁月里。可是,一路走来,我们都已经回不去了。
“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那个已然错失的“五十周年聚会”,我必须想办法加以弥补,而弥补的最好形式,就是用心用脑用情,去寻觅那已流逝了的少年时代的痕迹,重新捡拾起中学生活的记忆的碎片,借助有温度有感情的文字,把它汇聚成一本可以阅读、可以记忆、可以释怀、可以传世的一本书,一本记录我们学习生活的“痛并快乐着”的书。
然而,这件事对于一个年逾花甲,而且早已放弃了文学爱好的我来说,真的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仅凭脑海里的零星记忆,没有任何背景资料可供参阅,要写出一部书稿来,简直有点不自量力。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需要有一种顽强地拼搏精神。
从2013年国庆节放假开始,我把自己逼到了一个悬崖峭壁,开始了向上登攀的写作之旅。我放弃了所有的双休日,放弃了欢度春节,白天黑夜不停地思索回忆,边想边写。
当 2014 年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还坐在桌子旁敲击着电脑键盘,期待的文字穿越时空,翩然而至。它们引领我回溯和记忆、寻觅和感怀,在一次次倾情呼唤中,沿着岁月的河流逆流而上,直至它的源头。我发出的声音可能很微弱,但我感到我是在对天空倾诉,对大地倾诉,对潺潺流向未来的时间倾诉,而这种倾诉,原来是如此幸福、如此快乐。
经过近四个月的艰苦努力,一部八万余字的《风雨少年行》书稿完成了。当老师、同学以及亲朋好友看到这部书稿时,都啧啧称赞,祝贺的短信、电子邮件、信函纷至沓来。
正如我的班主任张根生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我时常在想,人这一辈子,活得都很不容易,应该给后人给自己留点什么?我认为,不是金玉,不是富贵,而是传承一些能够启迪人、催人奋进的历史记忆。尽管它是零散的碎片、陈旧的衣衫,尽管它受人生阅历、地域环境的局限,尽管它受认知水平、文化修养的制约,尽管它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口头的表达。传承意味着珍惜,忘却意味着背叛!《风雨少年行》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给人一种接地气、向上推举的力量,借自己的中学生活去折射历史,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年轻人可以不了解历史,不了解父辈祖辈们生活的时代,但如果你正年轻,请务必好好读读这本书,举重若轻的智慧,会引导你顺利平安地穿越豆蔻青涩,并卓有成效地开启今后的幸福之门。如果你已走过青年时期,也请读读这本书。因为从本质上讲,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你就依然年轻。”
应当说,写作这部中学生活回忆录《风雨少年行》,虽然当初有一些顾虑,但是真正写作起来,并没有觉得特别吃力。因为,几乎所有的往事都存储在我的大脑这个智库里,用到哪些人或事,都会像泉眼里的水,咕嘟咕嘟冒出来。书中记述的三年当中为我们讲过课的15名老师,全班45名同学,大都是我自己回想起来的。只有3名女同学我实在没有印象,是王庆海同学看了初稿之后,帮我补充的。书中涉及的其他方面的内容,也都是我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来的。有个别人或事,原想通过咨询同学使它更充实、更具体、更准确,然而,对过去了五十多年的事情,同学们都说不记得了,还是听我说了之后,突然想起确实有那么一档子事哩!
在完成了中学生活的回忆录《风雨少年行》之后,我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要一鼓作气,继续写作一部反映 78 级大学生活的回忆录《珍藏岁月的痕迹》。
在写作大学生活回忆录一书的时候,我得到了不少同学的热情支持与帮助。譬如,关于大学四年开了那些课程,那些属于专业课,那些属于专业基础课,那些属于公共课,那些属于选修课,每一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都是谁,颇费了一番周折。我的同学张思纯、张喜东、王希桐各自提供了一个版本,最后还是以王希桐同学提供的作为了蓝本。因为王希桐同学平时干什么事都特别认真过细。当年,我们一起创办主编的油印的校内刊物《新芽》,其他同学都没有保存下来,唯独他一个人保存的比较完整。他大学期间的作业、考试卷子、毕业论文等至今都还保留着哩!
另一位给我帮助很大的同学是马誉峰,他也是善于保存过往资料的过细之人。他编辑整理的《茂林修竹》------大学四年生活实录,集中了大学期间所以的习作、短章、论文,随感随记,诗词,小品文、作为团支部宣传委员他主管主办的每一期黑板报的稿子,以及毕业时,他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赠言等,都很好的保存下来,得以“情景再现”。他的《茂林修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而且在我记忆里存在,但是想不起具体时间地点的事情,在他的书中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我不由发自内心地表示叹服:“好记性”确实不如“笔头子”。
当我写作完成了反映78级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十万多字的《珍藏岁雨的痕迹》后,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至于我是在何种情况下,出于何种动因去撰写上下两卷本、长达九十三万字的《释怀人生》的,则完全是出于老同学的一番真情表白和激励。
 “作品问世,反响强烈,真不错!填补了大学生活的空白,贤弟辛苦没有白费。人生三部曲,中学、大学有了,还差一步工作后的经历。尤其是人际关系、知识的运用,对咱班年轻的同学有用,更对母校的毕业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五六万字即可。”“暂无写作激情与灵感,恐日后再说了。”“也好,好好休息放松吧。一年多来太累了,注意身体。祝激情与灵感早日到来,哈哈。贤弟是闲不住的人,坐哪儿哪儿累。”
 以上对话,是在我完成了中学生活回忆录《风雨少年行》和大学生活回忆录《珍藏岁月的痕迹》,并付梓之后,通过手机短信与大学同窗好友李剑华兄“千里传音”的实录。
平心而论,经过七八个月的近乎自虐式的艰苦写作之后,两部书稿,近二十万字,已让我身心俱疲,苦不堪言,不要说再写东西了,一看到书,就有一种惊恐感。
写作是需要激情的,写作本身就是作者呈现自我生命激情的过程,写作的意义在于抒写作者的独特感受,表达作者的自我意识。写作与激情无法割裂。泰戈尔说:“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
记得是在2014年“中秋节”那一天,我开始了有写作的激情,并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宝贵机会,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了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写作历程。经历了6个月的鏖战与拼搏,我先写作完成了《释怀人生》的下卷“悠悠工作情”。
写作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又经过2个月的努力,我在中学、大学两部回忆录的基础上,增写了初小、完小、社办高中三部分内容。同时,对先前的两部书稿的内容,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实完善,最终形成了《释怀人生》的上卷“漫漫求学路”。
应当说,完成这部对于我来说是“鸿篇巨制”的作品,我耗费了几乎全部的心血,除了大年三十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之外,我几乎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夜晚都在辛勤耕耘。如果白天有工作,我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不能因为写作而耽误或者影响工作,否则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干完工作,思绪会重新回归到回忆中来。
说起来可笑,由于我在“流动” 的小学期间,没有学好汉语拼音,又懒得去学习“五笔字”,所以,我不会双手打字,用的是极其简单的“一指禅功”。虽然打字的速度很缓慢,但却与我的思维同步。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难忘的喧嚣的白天和寂静的夜晚,我忠实的情感都化作一纸如花的文字,浅记着我复杂沧桑的情绪,用真心去感悟如梦的人生,让那颗已经老迈的心灵在寂寞中得以释怀……
有的读者朋友在揽阅了我的《释怀人生》,或者看了《我的卧虎湾》《同窗在线》两个微刊连载我的文章之后,提出了几个有意思有意义的问题,借此机会给予答复。

问:你的书时间跨度近六十年,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和内容,你肯定用了很长时间去收集资料,并且你一定有记日记的良好习惯,这对于你的写作是否大有裨益?
答:说实在的,我真的没有刻意地去收集资料,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其实都物化储存在我的大脑里。等到用的时候,它们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来。为了保证所写的全部内容做到完整、真实、准确,我把各个章节的内容分别装订成册,送给有关的同学、同事或当事人预揽,待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后,再做修改补充。另外,我这个人比较懒散,从来没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所以至今没有一本日记可供参考。

问:你的记忆力真的那么好吗?连小时候的事都记得那么清楚?
答:从人的生理特征来看,记忆力最好的黄金年龄段是在青少年时期,我同样如此。别看我现在老了之后,对眼面前的事经常遗忘,譬如吃药了吗?门锁了没有?但是,我在青少年时代,确实像如今的聪明孩子那样,有“过目不忘”“过目成诵”的记忆能力。如前所述,我们班45名同学,过去了五十年,我不仅能够清楚地记住他们的姓名,而且能够准确地说出他们的体貌特征,因为五年的朝夕相处,早已铭刻在心头。另据我的中学同学王庆海在读后感里记述,有一次,教务处组织有关老师到我们班观摩张根生老师的语文课,由于张老师前几节课讲得过细,拖堂了。按照进度,应该是检查学生背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因为他只讲了一半,也没有布置学生背课文。所以,当他开始提问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没有办法,他只好把我这个课代表叫起来,我如实地对他说:“我恐怕背不过”。张老师鼓励说:“你背背看,哪儿不会了,我提示你”。结果,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竟一口气全都背了下来。事后有同学问我是否提前背诵过,我回答绝无此事,只不过头上课之前预习了一下。

问:你书中所写的那些人和事,全都是真实的吗?
答: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既然是纪实性的回忆录,其生命力首先在于真实,我所记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没有经过艺术加工,人为拔高。因为,这毕竟不同于写小说,允许虚构,允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问:你写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事,顺风顺水,每遇大事,便有贵人相助,有没有类似“走麦城”的事情发生呢?
答:人生在世,哪能没有曲折,没有坎坷,没有失败呢。我不仅有过失败的教训,甚至有过因集体决策错误,受到处分的事情。这些,我都如实地写进了书里,只不过无法归集到连载的分类里来,所以给大家造成了一个误解,好像我这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一样。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十全十美的人呢?

问:能否谈一谈你对文学写作的体会?
答:我认为,要写出读者认可,自己满意的作品,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我的体会是:首先,你应当热爱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离开了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对你所要表现的人和事,要长时间很注意很认真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再次,对于收集到所有素材,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审慎思考,竭力从平凡中间挖掘出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最后,你的文章或作品要打动别人,首先自己要被打动。惟其如此,才能写出接地气、正能量的文章或作品。

总之,我所走过的文学写作之路,有梦想,有坚持,有收获;也有曲折,有忧伤,有放弃。只有借鉴参考意义,并不值得学习,更不值得效仿。
“历经写作千般事,宛如平常一段歌”,我把自己整个文学写作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只为缅怀过去,积聚生命的力量,继续演绎今后更加美好的人生。我仍然会晃着满头的白发“招摇过市”,不会刻意地去把它染成黑色;我会昂着满是褶皱的脸,笑迎旭日阳光,不会刻意地去躲避自然的光线;我会对着青春飞扬的年轻人挥手致意,大声问讯: “青春,你好!”我们羡慕青春,但不嫉妒青春,因为我们早已把自己宝贵的热血青春,全部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奉献给了亲爱的人民,奉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箱|分享好书《文学回忆录》
梅子涵:儿童文学写作30年
【特别策划】《开学季·名师如是说》篇四
作家路遥都读过哪些书?(上)
借blog之家,拾取我的文学之梦
重点推出《语文世界》2019年第1、2合期封面人物“老师的学生时代”专稿:特级教师陈振林《蓖麻绕园书香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