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回盂城|董明祥

说起盂城,部分朋友也许陌生,《高邮志》谓地形四隅皆低,城基特高,状如覆盂,故名盂城。明代设立了驿站,站名也就叫盂城驿了。实际上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另外秦邮也是高邮的别称。说起秦邮,她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她的名字看,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223年秦朝在此筑高台设立邮亭,应该是最早的“驿站”了,全国有“邮”字的县市独此一家,“秦邮”一称来源于此。说起盂城驿,当年在高邮师范上学的时候,竟未去过,后来几次回高邮,也因各种原因未去成。近又听说汪曾祺纪念馆建成了,很想再回高邮看一看,于是来了趟高邮之行。

提起高邮,那是我最思念的地方。在上篇《漫游金湖》中说,金湖是除宝应之外最熟悉的地方,那么高邮是除宝应之外,是我最向往、热恋的故土。我在这里的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我的难忘岁月,有我的青春梦想,有我的至爱师友。三十多年前在高邮师范的青春岁月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把她当作第二故乡,也不算多情吧!承蒙同学们热情相邀,毕业之后的十年同学会,二十年同学会都参加了。2016年“同学相识三十年再聚首”又在高邮举行。聚会之时,师生们把酒言欢,畅叙别后之情。第三次聚会后,我们游览了镇国寺、抗战最后一战纪念馆,与东湖湿地公园来了个亲密接触。最后大家依依惜别,相约以后再聚首。

带着对第二故乡的思念,带着弥补某种缺憾和期盼,2020年的某个春日,我沿着运河骑车南行。运河两岸,风景秀丽,道路两侧,绿意盎然。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上学的途中,那时仅有一条淮江公路。坐汽车去高邮,公路狭窄且不平,有时堵车好几个小时。现在,233国道、京沪高速、连镇高铁贯穿南北,344国道连接东西。真是人间巨变啊!不到三个小时,我就骑到了高邮,先预约了盂城驿的门票。盂城驿位于高邮城南运河东侧的旁边,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全国范围内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邮驿站。盂城驿有100多间房屋,皇华厅与驻节堂是盂城驿的主体建筑,其他还有驿站、公馆、驿丞宅、武官厅、驿舍等功能不同的分区。标志建筑是盂城驿的鼓楼,楼高15米,是古代驿站的岗亭。从驿站出来,漫步到运河堤,看到了一座碑亭,内面的一块大石碑介绍了高邮的建城历史及立碑缘由。我驻足细观,不由感慨,高邮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宋有秦少游,明有王磐,清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当代有汪曾祺等文化大咖。

汪曾祺是当代的文学大师,也是我的文学偶像。当年在师范读书时,他的《大淖记事》《受戒》《陈小手》等作品就让我爱不释手。教学时,在讲授他的《昆明的雨》分外卖力,也许是一种偏爱吧!如今纪念馆建成了,当然要去拜访拜访了。纪念馆位于市区东北角,一会儿就到了。纪念馆外形独特,颇有艺术气质,总共两层,占地1000平方米。进入一楼大厅,分为北厅、南厅、东厅。它们依序以“我的家乡在高邮”“大师风范”“永远的汪曾祺”为展陈主题。北厅为主展厅,主要展示了汪曾祺生活的情景,有汪曾祺的书房、故居模型、街景梦境等。相关图片展示了汪曾祺的一生经历和家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汪曾祺年轻时的帅气、年中时儒雅、年老时的慈祥一一映入眼帘,永留心间。南厅共设置6个展陈单元:分别为“小说家汪曾祺”“散文家汪曾祺”“戏剧家汪曾祺”“美食家汪曾祺”“诗联书画汪曾祺”“老头儿汪曾祺”。这六个单元展示了汪曾祺多才多艺的人生画卷。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能写会唱、爱美食、乐观豁达与千年前到高邮的苏东坡多么相似啊!穿越时空,似乎看到汪曾祺与苏东坡、秦少游、孙觉、王巩在文游台把酒言欢,唱和诗文呢!移步到东厅,东厅以“景仰与缅怀”“瞻仰与寄托”为主题,表现了各地文友和家乡人民对汪曾祺的深切追思与怀念。古有文游台,今有纪念馆,就是高邮人民对古今两大文化贤人秦观和汪曾祺最好的纪念吧!

从纪念馆出来,转到其西侧的巷子,看到汪曾祺的故居。故居大门紧锁,听路人说,已非汪氏后人了,颇感遗憾。

回高邮,应该回母校看看。前三次聚会,都在母校举行。母校已今非昔比,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高邮师范最火红的年代。2000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中师教育已经消亡,后来的大专质量也日趋下降,“高邮师范”曾经的金子招牌也黯然失色。路过母校过去的东校门——东后街66号,校门已不在,周围斑驳掉色的灰墙,与记忆中的素雅银白的校门大相径庭。自拍了张照片,伤感了一会,留作一个纪念,匆匆而去。

由于国家特殊的教育政策,当年高邮、宝应、兴化很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聚集于此。他们接受三年的中师培养,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像小草的种子到各地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生根、发芽、成长,为高、宝、兴地区铺起一片片教育的芳草地。其中不少校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拼搏成为教育界的精英。在我的同学或室友中,教育方面就有在扬州职业大学的教授雷先生,扬州市教育局的张先生、邗江区教育局冯先生,扬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博士等。他们既是教育专家,又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他们是母校的精英,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他们也是我们的榜样。其它行业中,本班的薛刚同学书法既沉稳又娟秀,独树一帜,成为高邮市著名的书法家,有“小启功”之美称;同级隔壁班的傅桂明《老傅画画》妙趣横生;居永贵《说书呢》引人入胜。他们的微信或抖音公众号都有不少“粉丝’”呢!他们都是这些行业的佼佼者。当然,大部分人同学像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在教育这块芳草地无私奉献着。近年,有人借助一部名叫《芳华》的电影,感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也是那个时代的“芳华”。按照当时中考全县前100名的成绩,现在大都能考进985、211高校。但那时,农村优秀学生只是为了户口和工作,放弃了上高中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大都选择中师或中专。中师毕业后大多在农村默默奉献,过着单调而平凡而的教师生活。可以说,这个中考成绩对于个人而言,应该有更大的舞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个人的遗憾和不幸;但对国家而言,优质的师资撑起了基础教育的大厦,恰是国家和民族之幸运和希望。作为个人来讲,我在教育上没有大的成绩,但我喜欢孩子,喜欢这职业,只要问心无愧,也就问心无憾了。

优秀的学生离不开更优秀老师的培养。当年的高邮师范人才济济,名师云集。著名诗人叶橹(莫绍裘)、小教数学大师金成梁、教育管理专家辜伟节、漫画家陈景国等诸位老师才气横溢又平易近人。我的班主任兼地理老师陈友兴当年讲课妙语如珠,诙谐生动,至今历历在目。前年,先生告别讲坛,在扬州的几位弟子再次垂听了先生的最后一课。三十多年前的师生最后一课相拥而言,该是一幅多么温馨而又动人的画面啊!说实话,今天鼓捣这些文字,也来源于当年母校的熏陶,那时,学校文学气氛非常浓厚,常有文学大家到学校做讲座,汪曾祺、费振钟、王干、苏童、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等都来过。我的文选老师曹民光先生更让我终身难忘,在高邮东墩实习那个学期,曾经和先生共骑一辆自行车(师生相互背),路上,探讨教学和写作方法。先生常把他珍藏的书和作品给我看。也许有了某种顿悟,我的处女作《最后一课》在全国中师生报上发表了。当时,我已经毕业,先生想方设法把我的发表的作品和五元钱稿费寄到我工作的单位。看到变成铅字的作品,一时豪情满怀,想要成名成家,可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先生之期望,弟子至今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与上文提到另外弟子相比汗颜无地。后来几次聚会都未能看到先生,甚是遗憾。若这篇拙文先生有幸看到,也算是弟子对先生最真诚的思念吧!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似乎言未意尽,但又不得不停笔。高邮真是我的第二故乡,真是我的精神家园。这里有迷人的风景,有悠久的历史,更有优秀的东方文化。高邮历史文化似高邮湖浩渺无边,又似运河水绵绵不绝。古有龙虬庄文化遗址、邮亭、文游台,东西双塔、盂城驿站、奎楼等,今有王氏纪念馆、汪曾祺纪念馆、扬州职大高邮湖校区(正在建设之中)等,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化身。文化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古代秦少游,今天汪曾祺就是最杰出的代表。我们的优秀老师和校友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当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相信会有更多的文化大家或名人诞生。当代的原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2017年去世)、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都是高邮名人呢!2016年高邮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13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实至名归吧!高邮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吧!我永远爱你——高邮。你是我永远思念的第二故乡,是我文学启蒙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一个五十多岁普通的语文老师,喜欢文史,喜欢旅游,喜欢小酒,也喜欢小侃。现供职于宝应城西实验学校。

最近精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生活很慢,美食“泛滥”的小城藏不住了
旅游随感 | 意外的“邂逅”
说不尽的高邮
盂城驿[七律]
汪曾祺的高邮
“延安杯”第六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高邮,我的一次文化之旅|骆洪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