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已耕岁月》第二十四节‖至交挚友

◇◆长篇励志纪实文学《已耕岁月》连载◆◇

第二章  年轻时的磨砺

第二十四节  至交挚友

在宝应培训模具钳工期间,家里一时腾不出地方,晚上住在小学同学刘贵荣那里,与他家邻居季大爷接触频繁起来。季大爷名叫季肇煃,笔名:游叔辉,五十多岁,解放前复旦大学法学系高材生。

建国后在前线歌舞团任编导,抗美援朝期间,多次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参加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后来调宝应县文化馆任馆长,在肃反运动中被查出,在国民党执政的法庭审理过一个案子,判决一名共产党人的死刑。他被抓起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此人多才多艺,在监狱编写新生报。编导的文艺节目,在大区汇演中多次获奖,因此多次立功,多次减刑。

在农场改造十多年后释放回家,戴上历史反革命帽子,安置在东风办事处农配厂拖板车接受改造。季大妈,在中港某学校做教师,名叫吴芳,我称吴老师。独女名叫季珩,聪明聆利、活泼漂亮,受父亲的影响被安置在居委会的粉丝厂承担挑水任务。

冬天,挑在肩上一担水,晃悠晃悠的,晃出的水花,落在身上、脚上立刻结成冰,承受着花季小女孩不该承受的重担。

季大爷学识渊博,文学造诣很深,从他身上看到我父亲的影子。当时的历史背景没人敢与他接触,我倒成了他家的常客。下班后第一站便是他家,聊了一会儿回家吃晚饭,或在老两口挽留下在他家吃晚饭,晚上继续聊,直至聊到睡觉休息。

听他谈青年时期的往事,大学里发生的故事,参加志愿军赴朝慰问发生的事,农场改造期间编辑报纸、编导文艺节目外出参加汇演的事情。

当谈到自己(是被管教人员)对外是以管教人员的身份出现在节目名单中时,不由自主地发出骄傲自豪的笑声,脸上的笑容像天真烂漫的小孩笑得那么自然,笑得那么得意,笑得那么灿烂。

我每次的到来,他那饱经岁月沧桑的睑庞总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兴奋的表情。我若几天没去,他要委托人找我,要我去他家玩,与他聊天,与他欢乐,与他共度昏暗的时光。显然,我们已经成为至交挚友,

在农配厂拖板车,厂里生产用的生铁、煤炭、木材、成品都是季大爷的任务。

除了这些,厂领导家的私活,工人家的重活也由他承担。因为他在接受改造争取好的表现,所以,别人找他办事,他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久而久之,大家习以为常,一切重活、脏活、累活成了他的份内事。

1976年12月,接近60岁的他,长期的超负荷体力劳动终于把他累倒了。患了脑溢血,虽经抢救治疗,命是保住了,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吐词不清,右半边的手和腿不能动弹。从此,卧床不起,政治的折磨刚曙光初现,病痛的折磨又接踵而至。命运对于这位才华橫溢的老人显然太不公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面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1979年春节正月初二,我去他家拜年,他见我的到来,支撑起半躺半坐的身体,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新年新气象,新春喜事多!”脸上虽布满了笑纹,眼里却充满了喜极而至的泪水。

他十个字的喜话,却是言简意骇,包容之大,寓意深刻。

“新年新气象”,是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为中心工作。

老人留我在他家午餐小酌两杯,共祝我们大家的喜事!共祝我们大家的春天!我们与全国亿万人民共祝喜事!共祝春天!

老人春心涌动,振作起来,开始创作文学作品。歌颂新时代,歌颂新生活,歌颂新面貌,歌颂新风尚……右手瘫痪用左手写,每每看到他的文稿,一页页歪歪扭扭的字里行间,倾注了老人的一腔热血,表达老人对新时期的一片感激之情。

他说: 风烛残年, 身体残缺, 仅存唯一能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告诉我,他的作品被录用不多,编辑在退稿件中批注:作品写作手法娴熟,文笔优美,缺乏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感。是啊!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老人卧床多年,与社会脱节,是在闭门造车。他勤耕不辍的精神感人至深。这段时间,我收益匪浅,学到了文学创作的知识,学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到了他与病魔作斗争的乐观态度。

最感动我的是:他知道我家地方小,主动要我把打家具的木材存放在他家屋内,把打家具的作场安排在他家堂屋,要吴老师早茶晚水照应木匠师傅、打扫木屑、清理杂件。一套家具从晾料到制作成功要有大半年时间,制作要三个月,每天从早到晚,制作的噪音、灰尘、垃圾,严重地困扰他家的生活和休息。

老人与我非亲非故,表现了老人宽厚待人的博大胸怀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质!

1995年6月30日,老人不幸去世,临终前嘱咐女儿季珩,一定要把我通知到位。我接到老人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辈!

当下笔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我去探望他的遗孀吴老师,今年92岁,耳聪目明,身体健康,享受离休干部待遇,跟随女儿生活,非常幸福。我倍感欣慰,祝吴老师健康长寿,享受幸福晚年!

宝应县塑料厂由广洋湖畔迁入运河西岸——中港,陆续新进了许多人员,维修车间来了一名电焊师傅,名叫肖康国,我称肖师傅。30多岁,中等身材,墩墩实实,属南京下放户落实政策进厂。肖师傅焊工技术精湛,工作踏实,做事专注,喜欢一鼓作气完成任务。

1977年“二丁脂”项目进入安装阶段,被任命为维修车间主任的肖师傅,性格直爽,工作魄力大,在群众中有威信,为了赶工期,肖师傅集中车间全部力量投入安装工程。

曾记得,他带领全车间十几个男男女女的年轻人在工地连续干了三个日日夜夜,72小时没有离开施工现场,72小时没合过眼。渴了喝口水,饿了吃个馒头,累了瘫在地下休息一会儿,困了用他那南京大萝卜腔调讲个笑话打个岔。

中港的夜空,运河两岸,被我们工地的焊光照射得如同白昼,清零哐啷的金属撞击声打破了中港前所未有的宁静。

新厂、新人、新产品。那是宝应塑料厂最火红的年代,那是塑料厂年轻人最富激情的岁月!

我崇拜肖师傅的工作热情和人格魅力,因此我们成了好朋友。交往中得知,肖师傅的父亲是国民党军以上干部,1949年国民党溃败,他的父母带着几个哥哥撤退到台湾,丢下他这个小儿子委托叔叔抚养。

苦难磨练了他独立、坚韧的个性。由于父亲的连累,夫妻俩带着幼小的儿子于60年代作为首批下放户,下放到淮安平桥公社某大队。公社接待站发现他有焊工技术,从已分给的大队要了回来,成立了焊工门市部为公社挣取集体收入。

宝应汜水三轮车站(集体经济组织)到平桥拉氧气瓶,惊慕肖师傅的技术专长,用提高工资的方法把他夫妻俩“挖”过来,设立宝应汜水焊工门市部。

一天,几个南京插队知青无事闲逛,看见一男一女两个外来户,肖师傅二十多岁埋头干活,肖师娘年轻漂亮,风姿绰约。“烧不着”的知青们便来到门市部,肖师傅看这几人不是好货,来者不善,先是以礼相待,客气应对。这几个知青得寸进尺,胡搅蛮缠想沾便宜。肖师傅忍无可忍,只能一人出手,对付几个人。肖师傅一个箭步,像猛虎下山扑向这几个人,前摔后背,兔子蹬腿,击腹别臂,转腰扫腿,挑肘别臂,抓腕砸肘,几个招式撂倒一片。打得几个不知好歹的知青屁滚尿流,鬼哭狼嚎,连连作揖求饶。

肖师傅双手叉腰当着围观的人群怒骂着:“日你妈的,老子以前是南京鼓楼区摔跤队的主力队员,欺到老子头上,正好给老子练练手!”肖师傅夫妇一口浓烈的南京腔,原来是老乡,这几个人慌了神,方知大水冲了龙王庙。

赶快请肖师傅夫妇吃饭陪礼认错,称肖师傅夫妇为大哥、大嫂。肖师傅生来乍到,这几个人后来帮了不少忙,一时在汜水当地传为佳话。

宝应三轮车站是汜水三轮车站的上级组织,宝应三轮车站认为肖师傅是块材,便把他夫妇直接调到县城三轮车站主办的水泵厂发挥更大作用。

下放户落实政策,县里知道肖师傅的情况后把他安排到急需焊工的大集体性质的宝应县塑料厂工作,肖师娘安排到宝应电机厂工作,并安排了住房。粉碎“四人帮”后,海外关系有所松动,他的父母已从台湾辗转美国定居,他有了赴美国与父母团聚的念头。

接近40岁的他,从A、B、C、D开始学习英语, 买来了英语书籍, 英语磁带, 制作了小卡片放在口袋里。 那时运河相隔,待渡乘渡, 走在路上, 休息时间,总听到他嘴里叽哩咕噜地练习口语。我问肖师傅能学得进去吗?他回答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的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比他小11岁,人生应该有梦想,有梦才能追梦。读大学就是我的梦,是我儿时的梦。向着自己的梦想发起冲锋,像肖师傅那样再苦再累一门心思去圆梦!

我报名参加了总工会开办的职工夜校的入学考试,作文题目《八小时以外》,我写了在梅雨季节的一天,早班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大雨随之而来,立即返回厂里,将仓库里积压的雨衣拿到郊区农田,卖给冒雨在田间插秧的农民。农民们喜出望外,夸我雪中送炭。虽是班外一个举动,工厂和农民都得益,我辛苦一点但心里乐滋滋的……由此我进入夜校文字班学习,开始追逐自己的大学梦。

1982年,肖师傅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带着全家移居美国,与父母团聚。我在他的启发下,三年后的1985年,也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由于时事变化莫测,加上两个国度的语言障碍,自此音信全无。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挂念着肖师傅。

2014年下半年的一天,我突发奇想,在百度上输上“肖康国”三个字进行搜索,搜索了好长时间没有结果。我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第二天继续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南京侨务杂志上搜索到“老华侨肖康国……” 我兴奋极了。

顺着这条线索通过几个环节最终找到了肖康国的联系电话。当电话拨通那边,传来了熟悉而又久违的声音。双方一阵激动,概要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约定回国相聚。

我的思念,我的坚持,创造了通过网络寻找到离别33年定居美国朋友的奇迹!

2015年5月9日,我邀请肖康国夫妇作为特邀嘉宾来宝应参加宝应县塑料厂建厂45周年联谊会。

美籍华人肖康国现已74岁,夫妇在宝应走访了原工厂旧址、住所及大街小巷。所到之处感叹声不断,宝应城变化太大了,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犹如换了一个世界。

肖师傅夫妇羡慕我们在宝应县城生活得有滋有味,有的方面比在美国生活还要强。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安慰我,还是说的真话。但我相信,生活在异国它乡肯定有一定的障碍、不便和不适应。听了他们的夸奖,心里暖洋洋的,满满地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宝应实中校园,东西校区交相辉映
宝应紫圆慈姑
江苏省宝应县今后重要的铁路车站——宝应站
共祝、共勉
别开生面:宝应县徐氏联谊会刚刚举办了这样的新春茶话会
焊工师傅们可以给自己焊接一台电焊机小推车,以后干活没那么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