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河原创】儿时的柴锅饭

  儿时的柴锅饭
文/韩占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村做饭主要燃料就是作物秸秆,或者树枝。家家堂屋都有两个锅台,人口多的是七印锅,八印锅(至今我也不知道锅为啥论印”,老人们都那么说)每到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那时的口粮以玉米为主。白面为辅。玉米品种都是:“白马牙”,“灯笼红”虽然产量不如现在转基因的种子产量高,但是无论熬粥还是贴饼子,蒸窝头味道极其纯正,香味十足。


那时我家九口人吃一锅饭,堂屋有两个大锅台,一边一个木制风箱,长年累月用大柴火锅做饭,风箱把儿被磨得成了个尖儿,很是光滑。那时家里一天早晚两顿粥,所以对儿时那大柴锅熬粥记忆犹新,时常回味。每到冬季上学都是起的很早,由于天冷,唯一能暖身子的就是那两大碗棒子粥了,母亲把锅烧的多半开后,用升崴多半下,放点碱面,左手均匀抖动,右手用勺子在锅里搅动,水的温度太高了容易出现小疙瘩,俗称“澎疙瘩”里面是干的,不能吃。由于柴火锅有底火,搅动不好锅底也会有疙瘩,俗称“瓦疙瘩”,这样的能吃,而且还好吃,我们叫它“老鸹肉”也是充满了对肉的渴望。可是这样的粥我们只能赶在晚饭时才能喝,因为早晨时间紧忙忙碌碌,刚出锅的棒子粥烫的不行,就把冰凉的棒子饼子切成小块泡在碗里,这么一中合很是可口,就着老咸菜稀里呼噜两大碗。带着一身热气去上学。


傍晚放学后,弄一大盆凉水,帮母亲洗红薯,用刀剜去蝼蛄眼,以及破损处,清洗两遍干干净净,倒进锅里放水刚漫过红薯,抱柴禾,点火拉风箱,母亲把和好的棒子面魔术般做成多半尺长的饼子,趁热贴在锅边,俗话说“冷锅贴饼子蔫溜儿”所以必须把火烧旺。盖上盖子,看着灶膛红红火苗,听着大锅里的咕嘟声和节奏感十足拉风箱声音,闻着大锅里冒出的阵阵饭香,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那种感觉已经隔断了好多年。

大柴锅贴饼子蒸山药(红薯)简直就是绝配,棒子饼子外焦里嫩,山药能熬出油儿来,用筷子蘸着吃戏称:吃糖稀。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粗茶淡饭其乐融融。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变快和家用电气化的发展,一家一户小锅小灶,吃的是越来越精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那种味道!偶尔有饭店也做柴锅灶台,我也去体验过一把,但是说啥也没有儿时那种粗犷的做法儿和吃法儿。久违了!儿时柴锅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3春节姥儿家——北京人咋儿这儿~馋
胡娇琴 | 忆儿时土灶
长清人的故事。。。阅读人次超过100000
东北趣事之——上贴饼子下炖菜
安平饶阳地里柴禾怎么这么多?
庆馀年丨黄廷付:外婆的腊八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