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黎启天 || 东莞 :机器密林里伸出一条诗歌的河流——写在东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之际
  关注 广东诗人 ,寻找惬意诗生活!

本专辑刊头书法为陈宜浩老师所题





东莞 :机器密林里伸出一条诗歌的河流

——写在东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之际


黎启天

如东江在东莞这片土地上流过,自古而来,大地上的事物更迭幻变,依然不息,奔向大海。东莞诗歌,或者说是东莞的诗歌脉流,在时光的河床里流过,滋养着莞邑精神根脉。


一 
■ 源头:河流自南宋淌来

(1198-1916)

沿着东莞诗歌之河,溯源而行,我们可以寻见一个个诗人如一块块巨石,突露于那浩荡的水面上。据笔者寻考,目前东莞的诗歌可溯源流始于南宋,现尚存有诗作的年代最久远的,为莞城篁村白马乡南宋诗人为李用(1198-1279),随后是莞城栅口南宋诗人赵必象(1246—1295) 及茶山镇圆头山村元未明初诗人何真(1321-1388)。至明朝,东莞的诗歌河面豁然开阔,群星闪耀,灿若星河。其中最明亮的一颗是厚街镇陈琏(1369一1454),官至明初南京礼部左侍郎,诗著遑遑,有“小欧阳”之誉,为当时文学翘楚。所著《琴轩集》,至今仍录有存诗700多首。其告老返乡后,在莞城建“万卷堂”,更是莞邑诗学交流的雅集聚兴之地。
陈琏辞世后七年,即明朝天顺五年(1461),东莞人陈靖吉、何潜渊、罗泰等15人在莞城凤凰台畔发起成立“凤台诗社”。与广州“羊城南园诗社”、“东山诗社”相望而兴。“凤台诗社”是东莞历史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诗歌团体和文学团体。从明朝天顺五年(1461)至民国37年(1948),凤台诗社可谓延续了将近五百年。民国期间曾更名为“凤台新社”,“东官诗社”。其它诗社吟唱之所亦应不少,只是暂未可证。而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最为特别的东莞诗社,至今可考,它就是东莞历史上惟一的女诗人诗社——“平安诗社”。“平安诗社”的组织人是方月容(方玉梅),参与诗社的有梁田田、梁娇波、陈个个、张红线、何白卿、萧月箫等十多个女诗人。在东莞诗歌河流上,“平安诗社”可谓是一道波光潋滟,花红柳绿的别样风景。
明清时期,东莞诗歌的兴盛,波澜壮阔由此可窥。明朝东莞进士诗人祁顺有言:“吾宝安诗人,为岭南称首。”清朝清朝探花诗人陈伯陶在《东莞诗录·原序》言:“语虽稍过,然世之阅者,知吾莞能诗者众。”根据相关史料,有人统计出自宋朝至清朝广东诗人的地理分布人数:广东诗人共有1907人,其中东莞309人,仅次于广州,位居全省第二。在东莞,明代诗人占绝大多数,共有277人,占89.6%。明朝当时,东莞诗人多为有科举功名或士人阶层组成,在诗歌之河一波接一波向前流动延进过程中,至清朝后,东莞诗歌创作逐渐转移扩散到布衣平民。清代已有不少平民创作的诗歌 ,并被收录进《东莞诗录》中。这说明东莞大众诗歌普及运动在当时已兴起。东莞诗歌的河流在时光的回声里,漫铺天际。
而自明初陈琏编《宝安诗录》后,一本本莞邑诗人诗作群体展现的诗歌典籍更如波浪接续,相簇而现,《宝安诗录后集》《东莞诗录》《宝安诗正》《宝安诗正续集》《宝安诗正再续集》等,以及莞邑先贤诗人们创作的众多诗集。熠熠闪耀着诗想的光芒,穿透历史的幽远,照亮至今。


■ 上游:现代诗诞生改变了河道

(1917-1989)

中国诗歌的江河从《诗经》发源,滔滔奔流数千年后,流至1917年,诗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标志着白话文新诗的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新诗在新文化运动巨浪的推动下,更是成了中国诗歌创作势不可挡的诗歌潮流。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现代诗歌这个名称从此确立。
中国诗歌大江的主干流,由格律诗词切换成现代诗歌,一路波涛,宕荡起伏。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新诗野火燎原,狂飙突进,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期。尝试派、人生派、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月派、象征诗派、七月派、九叶诗派等诗派纷呈,或许是笔者的视野局限,尚未查找到东莞诗歌在场的一朵浪花。40至60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及十年特殊时期,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军旅诗、新民歌运动、革命的浪漫主义等形态诗歌漫流。东莞现代诗歌从此时起初现微澜,1957年前后,军旅诗人张永枚到东莞边防采风,写就了《骑马挎枪走天下》一诗,在《中国青年报》,配了插图以大篇幅发表。后又由作曲家彦克谱曲,唱响大江南北。东莞现代诗歌由此挎枪骑上了即将奔腾如浪的白马!70年代、80年代,新思潮的剧烈踫撞与冲击,中国诗歌开始了全方位的艺术性回归,朦胧诗派、第三代诗人、白洋淀诗群等横空出世,诗人成为偶像明星,全民为之狂热,中国现代诗歌进入第二个黄金期。曾在东莞任职的谭学良和他的另两位诗友陈日生、陈启超,合名谭日超于1975年出版了诗集《大沙田放歌》,随后又出版了诗集《望香港》、《金翅》。东莞籍诗人袁小敏(筱敏),1983年出版了诗集《米色花》,1986年出版了诗集《瓶中船》。东莞诗歌在海平面上现出了一抹微光,逆光中有一匹现代诗歌之马的剪影。


■ 中游:时代之浪带来了弄潮诗人

(1990-1999)

中国新诗的江河在奔涌起两个黄金时期的巨浪后,转而流入了20世纪90年代的河床。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东莞,其时正是由农业县转向工业城的关键期,到处大兴土木,厂房林立,新思想,新观念,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经济的热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遍地纵流,南北诗人置身于千万人潮中,相随而至,也有一些追梦者在从故乡到异乡的环境突变下,诗以咏怀,汩涌着心的清泉,汇集成一股机器密林里的诗歌清流。期间,较为代表性的诗人有航忆苇、方舟、柳冬妩、庞清明、黎启天、彭争武等等。他们多半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诗歌创作大多始于80年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朦胧诗歌及第三代诗派的影响,虽然各人创作风格迥异,但他们的创作,都是循于诗歌艺术的探索,并不囿于题材的限制,也偶有在广东省级文学刊物发表,已渐进入广东诗界的视野。他们分散在东莞的不同镇街,从事着媒体、文化、教育、公务员等方面的工作,但限于当时通讯、交通和交流平台的局限,诗歌创作交流及活动并不显多,一批潜藏在民间的诗歌写作者仍未浮出水面。其时,航亿苇与诗歌泰斗艾青已有交流,他的诗作《蝴蝶缤纷》入选《1998年版中国诗歌选》,《赴宴》入选《2000中国新诗年鉴》,1993年出版了诗集《诗神的极乐鸟》 ;方舟1994年出版了诗集《一片汪洋》《海边的心跳》;柳冬妩1994年出版了诗集《明星写真》 ,1995年完成诗集《打工诗抄》;汪洋1994年出版诗集《漂流花季》;庞清明1999年出版了诗集《时辰与花园》,冯楚1999年出版诗集《呐喊或嚎叫》.......东莞诗歌创作已马抬一蹄,发力起步。一个面貌清晰的东莞诗歌创作群落孕育待生,东莞诗歌的河流正在汇向未来之河。
 

                       
■ 中游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诗歌黄金期

(2000-2010-文化新城建设)

溪涧万千,终汇一河。时光来到21世纪,东莞诗歌之河在新千年的曙光中扇动着波浪的翅膀。新的世纪,东莞诗歌转向全新的局面,在中国的诗歌版图中开始有了它的标记。2001年,12月2日至5日,由诗人黎启天策划、组织的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南粤诗会”在厚街举行。著名诗人、《诗刊》社林莽,《诗刊》社谢建平、蓝野、李志强、艾龙等,著名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杨克,时任东莞市文化局局长钟伯凌、东莞市文联主席邓慕尧,以及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海南等七省、区的近50多名诗人,以诗之名相聚,在厚街展开了为期四天的诗歌创作交流、研讨。这是一次半民间性质组织开展的活动。也是东莞首次举行全国性、专业性的诗会,启动了东莞诗人与中国诗学前沿观念的对接交流模式。林莽老师作为中国新诗诸多大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尤其是1999年引发“知识分之写作”“民间写作”论争的“盘峰论剑”诗会组织者之一,他的指导,让东莞诗人能从全国的视野,清晰了解中国新诗的源流脉变,中国诗歌当时的整体面貌和生态;中国诗界当时剧烈的诗歌争鸣与诗学交锋;诗歌民刊当时已在全国遍地涌现,成为诗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等情况。对东莞诗人从创作方向、审美意识、美学形式的更新、蜕变起到引向作用。次年出版的《东莞年鉴》记录“南粤诗会”,是东莞诗歌整体与中国诗歌首次有效链接,是东莞诗歌走向全国的一个标志性分水岭。
“南粤诗会”对东莞诗人的诗歌观念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和冲击,打开并唤醒了面向全国的意识、视野和激情。其时,恰逢全国各地网络诗歌论坛的兴起,东莞诗人们便开始利用不同的刊物阵地,办起了纸质诗歌版面、诗歌民刊与网络论坛等诗歌交流平台,并策划相应的诗歌大展,与全国各地展开了广泛、深度的诗歌创作交流。诗人方舟在《长安》报“海平面”副刊,办了多期东莞诗歌专版展;庞清明在《大岭山》报刊发东莞及全国诗人诗作;黎启天在厚街《竹溪水》报设置了诗歌专版、专栏,发表东莞及全国各地诗人的诗歌作品,首发诗评家朱子庆《中国诗歌在新世纪的拐点上》一文被《诗选刊》转载并引起较大的反响;彭争武在《东莞日报》副刊办了多期东莞诗歌年度大展;周智琛在《东莞时报》组织开展了多次东莞诗歌圆桌研讨会,并进行专题专版报道;东莞市文联主办的《东莞文艺》《南飞燕》杂志长期开辟诗歌专栏;还有成千个企业内刊文艺副刊如帆影点点,擦亮着东莞诗歌的天空......   
在网络论坛和诗歌民刊方面,东莞诗人以诗歌论坛为依托,发出自己的诗歌主张,办起了相应的诗歌刊物,出版相应的论坛诗歌集,挖掘和团结了大批的东莞诗人,带动了众多的诗歌爱好者加入到诗歌创作的行列。有航亿苇、方舟等创办的“海平面”诗歌论坛;黎启天创办的“单相诗”诗歌论坛(2002年创办),并与《诗刊》旗下的《诗人报》合作,开辟论坛诗选专版,出版七人诗歌合集;刘福登创办的“民族诗人”诗歌论坛,不定期出版《民族诗人报》;许强、曾文广、任明友等创办的“打工诗人”诗歌论坛(2002年创办),刊办有《打工诗人》报;庞清明参与主持的“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出版《跨越》诗歌选本;袁仕咏等创办的“繁星诗歌”论坛(2003年创办),刊办有《繁星》诗歌报,刘大程等创办的“行吟诗人”诗歌论坛,刊办有《行吟诗人》报,佟声创办的“诗中国论坛”......还有不少诗人在各大公共网络平台开设博客、担任诗歌版块的版主,如东莞诗人冯楚,担任新浪网鲁迅论坛首席版主。并推出网络版诗集《地火的吶喊》、《野猪的悼词》、《偶像的黄昏》等。
通过这些网络诗歌论坛、诗歌民刊,东莞诗人与全国各地诗人进行了无缝链接,展开了无界限的交流、对话。并与国内外著名诗人、前辈有着诗歌精神的联系,不但有诗的创作,还有诗学层面的追求。如海平面论坛的题头由艾青题词;单相诗论坛由杨牧题词,由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福建、浙江、广州、湛江等地的诗人驻站值班,在论坛宣言中指出“单相诗追寻的是一种纯粹、澄明、透亮的语境,真实、饱满、可触摸的诗意,要求语言能更轻松、更直接地进入诗歌的本质、美的范畴。而对于模糊、晦涩、貌似复杂深刻的非诗因素则甘愿永远处于一种错过的失去状态。”这种诗学主张在“单相诗论坛”成员中一直践行至今;庞清明参与主持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区别于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将诗歌的思想之道和艺术之道有机结合的后现代的写作范式”,聚集有谯达摩、树才、凸凹、马莉、安琪等一批国内优秀诗人。
东莞诗人作为广东诗人代表,受邀参加官方主办的诗歌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如方舟、黎启天参加了广东省作协举办的广东诗歌大省研讨会(2002年);《星星》诗刊主办的首届“中国《星星》都江堰诗会”(2002年12月);首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珠江诗歌节(2002年);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 “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2004年10月);宋祖德诗歌研讨会等。东莞诗人们与周边城市诗人的互动也在民间颇为频繁。如“单相诗论坛”的东莞诗人与广州诗人郭玉山、温远辉、黄礼孩、东荡子、世宾、老刀、黄金明、安石榴、魏克、浪子、江城、温志峰等,常常在广州或东莞聚会谈诗,在街头排档、在餐馆雅座、在KV酒廊等各类场所,三五成聚,于人间烟火之中,商业繁华喧嚣之处,或饮而歌,或沉静而思,或拍桌而论,或仰首而诵。在市场经济的车轮高速运转,人人忙于经济发展的时期,居然冒出了诗人这类物种,如视若无人地谈诗作诗,常常引人侧目,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们诗而忘我的境致。2009年的一个晚上,诗人们又一次相聚在厚街,诗人俞心樵、东荡子、冯楚等与“单相诗”诗歌论坛成员在流光溢彩的KTV房内不是放喉唱歌,而是纷纷朗诵起了诗歌,这在那歌影幻动的世界里,如一道电光划过长空。在堂食饭市上,诗人们在周边各种经济话题的包围中大谈诗歌,尤其是诗人东荡子,留着斯大林一样的大胡子,他的诗歌阔论声如洪钟,铿锵有力,在饭食人影中如火苗高蹿,引人炽目而视。那是一个东莞诗歌蓬发生长,激情燃烧的年代。
在东莞诗歌的河面上,被绚丽朝霞染红的滔滔浪流,如热烈的火苗在燃烧。东莞诗人的作品也开始频频在全国专业诗歌刊物发表,在中国的诗歌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航亿苇的《赴宴》入选《2000中国新诗年鉴》,《鹇的贵族》入选《中国最佳诗歌(2003)》,《蝴蝶缤纷》入选《中国诗歌精选(2004)》;柳冬妩 出版《打工诗抄》(2002年);冯楚出版《新千年冯楚诗风暴》(2000年版);何真宗出版《我在南方等你的消息》(2000年);黎启天的组诗自2002年始,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作品》《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等发表,并连续4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2003年-2006年 )及《诗选刊》《作品》等刊物的年度诗歌大展;徐道勇出版《落在故乡和异乡之间的札记》(2003年);曾文广获得第一届《北京文学》奖诗歌奖(2003年);方舟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粹:方舟短诗选》(双语,2004年);彭争武出版《无语的夜》(2004年);刘大程出版《风中的巢》(2004年),诗作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长诗《南方行吟》在新京报整版发表(2005年);庞清明展开了“南方乡镇”系列为主题写作,主编《第三条道路》诗选集,并在《钟山》《萌芽》《星诗刊》等刊物发表;百定安出版《不是这样 不是那样》(2005年) ......
期间,郑小琼的出现如一个激浪冲击,在诗的河流发出轰然的涛声。郑小琼于2001年到东莞并写诗,得益于东莞充满活力的诗歌写作气场滋养,对生活的深切洞察体验和自身的勤奋努力,短短几年后,她的诗作在《诗刊》《诗选刊》等国内各级刊物发表,并获得《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05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南方文学盛典)最具潜力新人的提名,2005年7月还入选参加了有《诗刊》社主办的青春诗会(第21 届)。为东莞的诗歌创作注入新的亮光。
2000年到2005年,除了文前提到的诗人外,东莞较活跃的还有候平章、南渡(吴默)、知闲、杨文广、李万昌、佟声、池沫树、林汉筠、李笙歌、王锡文、陶天财、伍俊、曾文广、任明友、 黄吉文、丁不三、李凌,卢君、王家有、尹宏灯、蒋能、肖立军、杨华之、朝歌......而《诗刊》社原编辑李文彦也于2004年因后供职《现代汽车导报》,被公司派到在厚街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东莞诗歌有着相应的关注和推动。

2005年以后,东莞诗歌的河流再次澜波迭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个原因是2004年之后,一批诗人或毕业、或工作也来到了东莞或相继浮现,为东莞诗歌注入新的活力,扩大了队伍阵容。如赵原、倩理、蒋楠、吾同树(曾桓开)、祝成明、孙海涛、魏栋宇、吴开展、易翔、谢常太...... 他们的诗歌创作均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吾同树,其新锐的诗风和独到的语言已在中国诗坛初露锋芒,可惜他短暂的停留和离去,无疑是东莞诗歌的一颗流星。
另一个原因是民间资金的导入助力,推动着东莞诗歌的蓬勃向前。如:2007年10月,由东莞诗人冯楚策划,借助民间力量推动的“唱响诗歌2008—中国东莞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莞城地王广场举行,发起为诗歌谱曲、演唱的倡导。陈朝华、杨克、黄礼孩、东荡子、世宾、老刀、黄金明、安石榴、粥样等一批省内及东莞诗人参加了“唱诗”活动。包括舒婷的诗作《思念》在内的5首名家诗作,被当时国内一批新锐音乐人谱曲并现场演唱。其后该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延伸举行演唱会 ,发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唱诗运动
2008年5月,由诗人李笙歌策划推动的首届“中国东莞观音山诗歌节”在樟木头镇拉开帷幕。该诗歌节后来与《诗刊》社合作,延续至2012年,连续举办了六届。累计超千个全国诗人参加了该项活动。这是民间力量发动开展的诗歌活动,其规模之大、持续性之久在国内罕见。
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得益于政府的关注、主导扶持。自 2001年始,东莞市启动“文化新城建设”,市委市政府指导、具有顶层规划的城市文化建设起航了。2005年起,东莞诗歌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份,开始得到了政府各级层面的大力扶持,东莞市文联自2006年始,推行了签约作家制度,一直沿续至今。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使得东莞的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东莞诗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如潮水般此起彼伏的各种诗歌交流活动,由诗人们自发的因兴而聚,转为有政府扶持组织的大型交流活动,热烈的涛声在东莞的诗歌河流上越发激荡。
2005年11月,诗人方舟参与策划推动的,由省作协和长安镇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广东诗歌节举行,《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诗人韩作荣、《诗刊》杂志社主编、诗人叶延滨、《星星》诗刊副主编、诗人靳晓静,《天涯》主编李少君等及来自澳门的专家、诗人和部分高校的诗歌研究者、全国、全省各地的诗人参加了活动。
2006年始,方舟策、何超群策划,由市群艺馆主办的“诗歌回归大众——东莞市十佳文化广场诗歌朗诵系列专场”活动,三四年时间,十多场大型的文化广场诗歌朗诵活动,有一百多位诗人参与了创作。
2007年4月,由东莞市作家协会策划,与桥头镇委镇政府联合主办的东莞市“荷花文学奖”正式启动。送评作品是在评奖的前两年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或报纸的作品,诗歌奖为其中一个奖项。次年桥头镇还政府出资推出桥头文丛,桥头诗人边城的诗集《在彼岸歌唱》(2008年)便是扶持项目之一。
而从2006年开始,一项更重要的扶持政策出台实施,由东莞市政府财政出资推出东莞文艺工作者个人出书资助项目:《东莞文学艺术丛书》启动编辑出版。该丛书原则上每两年一辑,每辑5-10本,其中就包含诗集的出版。东莞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也推出了文学创作项目签约制,对作家、诗人进行创作扶持。极大促进推动了东莞诗歌创作的繁荣。十数本躺在诗人抽屉里蒙尘的诗歌集、诗歌评论纷纷得到出版。如:黎启天的《你刮了胡子就跟我一样年轻》(2006年);方舟的《方舟十年诗选》 (2006年);何超群的《风中的城市》(2006年);吾同树诗集《吾同树》(2008年);袁仕咏诗集《春天是冬天的一个转身》(2008年);方舟编选了《东莞青年诗人诗选》(2009年)、《 承担之镜:东莞青年诗人散论》(2010年);祝成明的《河流的下游》(2009年);傻正的《只能如此》(2009年);许泽平的《在时光与落日之间》(2009年);池沫树的《穿裙子的云》(2010年)......
东莞诗人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出版的诗集有:侯平章 《烙在春天的印痕》(2007年),《独白与记忆》(2007年);庞清的《孤独骑士之歌》(2008年);钟鸣的《南方》(2008年);卢君的《我在东莞》(2009年);刘大程 《南方行吟》(2006年);郑小琼 的《黄麻岭》( 2007年);百定安的 《迟到书》( 2008年) ,《九人诗》(与人合著、2010年);冯楚的《野猪的悼词》(2008年)......
 在新诗人加入、民间力量、政府扶持的三方合力之下,尽管2008年之后,网络诗歌论、民间诗歌刊物逐渐消失。但东莞诗人在国内核心诗歌刊物发表,诗歌作品入先各种权威诗歌选本却是益增多,渐成常态。东莞诗歌如波涛翻涌的大河,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新景象。
沿河回望。2000年至2010年,这是东莞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的十年,是从游勇散兵到繁荣共生的十年,是从民间自嗨到政府扶持的十年,是从偏安一隅到走进中国诗歌版图的十年。  
本文之所以对这一时期东莞诗人的发表、出版、活动交流情况,不厌其烦的细述和罗列,就是想能尽量客观全面地,呈现东莞诗歌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原生面貌,让人能相对清晰地看到,一条溪涧是如何在山谷弯转中,奔突成一条大河的过程。在2011年以后,东莞诗歌依然异彩纷呈,但它却是另一种形态,是一种进入开阔地后收纳支流并向前延进的过程。


■ 下游:越过山谷后的开阔地

(2010-2023-文化名城建设)
   
2011年以后的东莞诗歌,与之前十年勃发的民间刊物、民间散射式交流活动不同的是,东莞诗歌的创作交流和发展主要来自政府扶持和推动。其时,东莞从2001年启动的“文化新城”建设已阶段性告峻,转而进入了2010年启动的“文化名城”建设阶段。各种文化文艺扶持政策纷纷出台:2012年出台《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创作生产扶持、对文化精品进行奖励,一大批诗集得以资助出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作品得到奖励;2014年出台《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暂行办法》,全市有沙田、东坑、寮步、凤岗等近多个诗歌创作基地成立并得到扶持 。另外,2015年出台《东莞市文化名家特殊津贴奖励方案》,2020年实施《东莞文化名家工作室政策》,2021年出台《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2022年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本地最具权威的文学艺术大奖——东莞文学艺术奖等上述四项政策的落地。以及东莞市文联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推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签约、扶持项目签约以及文艺名家工作室制度,对东莞诗歌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断挖掘出新的诗歌面孔或吸引着新的诗人到来,促使东莞诗歌的河流持续奔流,滔滔向前 。
2010年以来,张绍民、丁燕、管党生、蓝紫、陈亚伟、莫寒、黄靠、莫小闲、许泽平、傻正、阿鲁、许晓雯、郭铃芙、杨长发、钟海潮......一批新面孔加入到东莞诗人的队列 ,而张绍民、丁燕、管党生、阿鲁、黄靠等其时在国内诗歌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张绍民来莞前,已于1997年参加《诗刊》青春诗会。曾获《人民文学》《诗刊》等杂志文学奖;管党生作为先锋诗歌诗人,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丁燕来莞前曾写过并发表一百多首葡萄诗歌, 被称为“葡萄诗人”。
2010年至2023年, 除了一大批东莞诗人受到各类资助扶持而出版的诗集,各种刊物发表的诗歌作品受到奖励外,一些东莞诗人频频在在国内、省内获奖并入选《诗刊》《诗选刊》《中西诗歌》《作品》各种刊物的诗歌大展,进入到了中国诗歌写作群体的前沿队列。其中蓝紫、黎启天分别参加了有“诗坛黄埔军校”之誉的《诗刊》社青春诗会。其后,蓝紫、黎启天还受邀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第31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诗歌)班,这是鲁迅文学院首次组织专门针对诗歌的作家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李敬泽、白庚胜,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吴义勤等出席开学典礼。莫小闲2015年获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年度新锐奖,方舟2017获得第十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
东莞诗歌的河面越流越宽,政府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也越来越重视。及至2013年9月25日,东莞市文联还成立了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以专业的社团组织联络、团结东莞诗人,组织开展诗歌创作和对外交流活动。这是东莞首个政府主导现代诗歌机构。接着,2014年8月2日,由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创办了诗歌刊物《南方诗歌》,使得大批东莞沉潜的诗人有了展示的平台。东莞市文联针对诗歌创作“一会一刊”的设立,开展了大量的名家指导、作品改稿、交流采风等活动,对东莞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起猛力助推。在柳冬妩任会长,皮佳佳任常务副会长,蓝紫任副会长、秘书长期间,先后举办了“南方的诗歌纬度”文学沙龙,“漂泊与回归——洛夫诗歌朗诵会”等一批有影响的诗歌活动。由学会编辑出版的《南方诗歌》也推出了一批本土诗人。
2016年至2019年,由诗人黎启天担任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会长期间,先后举行了“诗行莞邑”创作采风,“为你品诗”诗歌沙龙,“旗峰观星-东莞诗人”风采系列展示,旗峰论诗-诗歌讲座等系列性的诗歌活动。其中,“诗行莞邑”创作采风系列活动走进了东莞地铁及南城、麻涌、清溪、寮步等镇街;“旗峰观星-东莞诗人”风采展示,在微信公众号分30多期,每期推出了一位会员诗人,一些隐藏在民间的新、老诗人在展示中登场亮相;旗峰论诗-诗歌讲座先后邀请了诗探索主编林莽,《诗刊》主编商震,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霍俊明,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庆祥作诗歌讲座;举办人全国大刊名编诗歌点评交流会,邀请了《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星星》诗刊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龚学敏,《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姜念光,《诗刊》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中国诗歌网副总编蓝野,《十月》杂志编辑谷禾等对东莞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指导及改稿点评,一批东莞诗人的作品因此在相应刊物发表。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并在寮步、桥头、石碣等镇设立了分会或创作基地,诗歌的须茎根植镇街。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还加强与外地诗歌团体的互动交流,向外推介东莞诗歌。其中2017年与粤港澳九市二区以及广东省内外各诗歌协会、学会、诗社等十五个团体一同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大湾区诗汇”,这些诗歌团体包括:澳门笔会、香港诗歌协会及珠海 、中山 、肇庆 、惠州 等地诗歌学会。
一波涌万波动。缘于东莞热烈的诗歌气场,诗歌盛事依然接连不断,2017年6月,年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广东女诗人高研班在东莞开班。全省70多名女诗人在东莞集结培训,著名诗人于坚、王小妮、田原,著名评论家谢有顺、杨庆祥、王东东、王士强、颜练军前来授课。
12月,一场特别的诗歌朗诵会——“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系列朗诵会首场在东莞华坚鞋业集团举行。这场朗诵会由广东省作协主办,诗歌作者及现场观众来自深圳、广州、东莞的生产流水线工人。会场里,观众席上800工人都标出名字,以诗歌的形式向劳动者及“中国制造”的制造者致敬。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评论家张清华、何言宏、燎原、周瓒、张德明、向卫国、王士强、茱萸......,意大利女汉学家朱西等参加朗诵会。
连续多年以来,由《诗刊》社等主办的观音山杯首届“美丽广东”诗歌大赛,以及由市群艺馆等主办的东莞诗歌大赛,东莞森林诗歌节,东莞新年诗会 ,东莞小诗人沙龙等系列群众性诗歌活动浪接浪涌。颇有意思的是,2013年,定居深圳的诗人农夫在东莞黄江设立开眼艺术馆、秀芳堂“扶正诗社”,并举办了首届扶正诗歌奖及诗歌研讨会。深圳、广州诗人来东莞设诗社,办诗歌奖,获奖诗人是定居广州的诗人东荡子,东莞诗人则受邀参与诗歌研讨交流。彼此没有主客之别,诗人是一家,一时成为美谈。还有2012年至2019年,东莞诗人湘莲子全国《新世纪诗典》诗人群体举行了多场“虎门诗会”,其中有一场在虎门康复医院的树林内举行篝火诗诵,连医院内康复病人也围拢过来听诗,全国著名诗人与病患者一起朗通诗歌,一时传为雅事。 
以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为前站,东莞市文联主办的《东莞文艺》、《南飞燕》杂志合力推进,除了开辟诗歌专栏发表东莞诗人作品外,每年分别至少一次组织名刊名编或国内一流的作家、诗人前来举行文学讲座、改稿会、交流会。据粗略统计,2010年以来,东莞市文联带领着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东莞文艺》编辑部、《南飞燕》编辑部、各镇街文联,联动举办各类文学活动达三百个以上,活动邀请的文学名家囊括了国内大部份一流作家、诗人、评论家,核心期刊主编、编辑。各种前沿的创作信息、思维、观念......因此能够直接、深透、广泛地传达给东莞诗人、作家。有效地推动东莞诗歌新人的发现和整体水平的提升。2010年后,在继20世纪初民刊兴盛的余波,东莞在诗歌刊物《领悟》《荷风》《今日诗界》也相继创办,东莞的诗歌河流跳跃着激情的浪花。  
加之重点创作扶持、个人作品资助出版、文化精品奖励等政策支持,东莞诗人2010年2023年间出版的诗集,及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作品迭出不断,繁如潮花。如冯楚、湘莲子、方舟、柳冬妩、庞清明、黎启天、彭争武、百定安、候平章、陈亚伟、赵原、倩理、刘大程、池沫树、李凌、曾海津、林汉筠、陶天财、黄吉文、尹宏灯、蒋能、杨华之、蒋楠、 祝成明、易翔、孙海涛、吴开展、蓝紫、莫寒、许泽平、朝歌、许晓雯、莫小闲、卢君、钟海潮、莫寒、曾海津、依依、孔鑫雨、 韩芳、钟明、李志鹏、韩芳.....数十人均有新的诗集出版(以上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或有疏漏),因数量众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的东莞诗歌融汇着各种创作向度,呈现着多丰富多无的格局。如诗人冯楚潜行于民间,固执于心灵史诗的探索,长期行走在中国各大艺术圈子,出版了以一万五千行约十万字的长诗《一个人的祖国》,约三万字的爱情长诗《重返伊甸园》,意象庞杂繁复,堪为东莞诗歌河流的一条别样支流;诗人湘莲子由古诗词转向现代诗,再转向先锋诗实验创作,2011年开始创作的组诗《病房记事》达1013 首,有近百首诗歌被翻译成英德、俄、韩、日等语种,并主编《中国先锋诗歌》广东卷;管党生作为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之一,长期独立特行,他的出现,丰富着东莞诗歌的维度;黎启天、彭争武对地域性书写诗性表达展开了系列化实践,黎启天将零丁洋确立为自己的写作场域,相继出版《伶汀洋叹歌》《零丁洋再叹》,彭争武进行东莞本土性长诗创作,先后出版了长诗集《东莞诗》与《虎门书》;还有李凌的百首莲花诗创作,蒋楠的中药为题的咏物诗尝试.....东莞诗人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审美取向,进行着相对独立的诗歌探索和实践,他们互不干扰,也不刻意趋同,各种创作形态并行同存,形成了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格局。
浓烈的诗歌氛围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使得2018年以来,又带动了一批潜在作者加入诗歌创作的行列,或在诗歌创作上斩露头角。许晓雯、莫寒、依依、孔鑫雨等年轻诗人,徐汉洲、唐春元、赵华奎、青铜等新面孔相继发力,毕中林、沈汉炎等媒体记者也加入到了诗歌的创作轨道,热情有加,成为新生力量。唐春元自费主编的《今日诗界》、桥头作家分会主办的《荷风》、大岭山作家分会主办的《领悟》等刊物,也接续着早期东莞诗歌刊物的精神,为东莞诗歌的繁荣搭台助唱。
尤其可贵的是,吴才华、梁德堂 等一批80年代的老诗人纷纷重拾诗笔回归创作,如中山大学毕业的吴才华, 80年代已作为广东“小城诗派”代表入选徐敬亚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诗歌大展,入选《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朦胧诗300首》等重要诗歌选本,90年代中来到东莞后一度搁笔,近年来作品纷纷在《诗刊》《诗潮》等刊刊物发表;梁德堂80年代作为湛江市报刊副刊编辑,积极参与创办湛江“红土诗社”,出版有诗合集《红蓝处女地》。90年代初来到东莞从事新闻工作,近年来回归诗歌创作并出版了诗集《踏歌而来》等。多年来,他们一直默默注视着东莞的诗歌创作,现在诗人再度回归,笔力不减,成绩斐然,为东莞诗歌添上了重彩的一笔。只要你有激情有梦想有才华,用心去书写就能落地开花。海纳百川的精神在东莞诗歌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东莞繁荣的诗歌创作局面前,诗歌评论投映出相应的身影,东莞诗人也出版过一些诗歌评论专集,如:柳冬妩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2006) 《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2012) ;冯楚诗人艺术生态批评文集《自由的奴隶》(上下卷,2009);蒋楠的《诗与思的自留地》(2011);许泽平的 《80后诗歌研究》(2016);蓝紫的《疼痛诗学》(2016);池沫树的 《当代女性诗歌散论---词语的色彩》(2017);曾海津的《重回诗歌本身:中国当代诗人论》(2018);袁仕咏的 《诗人和他的城堡》(2019).....而评论家胡磊、袁敦卫也对东莞诗歌作出过相应的诗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评论家系统地梳理评述东莞的诗歌创作,还没客观、完整地呈现东莞诗歌创作全貌。外界对东莞诗歌认识尚不足,以偏概全地评述东莞诗歌,或给予东莞诗歌创作贴上某种狭隘标签符号等情况常而有之,这对东莞诗歌或多或少是一种遗憾。
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艺术中的艺术。对这一古老璀璨的文学门类,至今,东莞市文联仍不遗余力,持续推动。2022年启动的“诗意东莞”诗歌朗诵系列音乐会,至到2023年5月,不到半年时间,密集走进了石龙、大岭山、横沥、东城、沙田等6个镇街,开展了“穿越历史的回响—石龙镇诗歌朗诵音乐会”;“棠颂中秋”— 美术馆之夜诗歌音乐朗诵会;“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红色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美在耕耘”— 横沥镇诗歌音乐朗诵会;“奋进·向未来”— 东莞市2023年新年诗歌音乐朗诵会;“水韵沙田”—沙田镇新年诗歌音乐朗诵会。除音乐会外,2022年9月,东莞市文联与《诗刊》社联合主办,在清溪镇举行“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 创作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及省、市的30多位名作家、诗人,与东莞诗人交流“诗意东莞”的丰富内涵和美学取向,探讨如何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东莞城市的风格和文化魅力。活动交流的“新工业诗歌”话题,给东莞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动力和方向。
东莞这片适合诗歌生长的土壤,呈现出了一片多元并存的繁荣景象,作为一个群体庞大,写作多元,创作水平整体较高的区域,在全国诗歌版图中突显,受到了国内诗界的日益关注。


■ 入海口:奔向大洋前的回首与前望

(2023至未来)

一条河流在奔向大海的过程中,既一路收纳着支流,又一路分出汊流,这些汊流或流向他方,或在大地上消失,但河流终归会奔入大海。东莞诗歌的河流也如斯,一路上,有的诗人来了,有的诗人又离开了,但始终有一批诗人胸怀诗心,在诗艺探索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是离经济关系最远的,在世俗的眼里是无用之物。在崇尚资本和消费的年代诗歌较之其他艺术门类尤显寂廖,再加上一些负面事件被无限放大,一些精制滥造的作品披着诗歌的外衣妖魔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形象,导致现代诗歌有时被作为任意戏谑的对象。而也却正因为这样,现代诗歌才得以保留了作为艺术的纯粹性。尤其是在东莞这样一个机器轰鸣、商业繁闹、人群庞杂的城市,仍有一群人如此热爱、坚守着毫无经济效益可言的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对诗歌的真爱。东莞的诗人们不但没有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在眩目变幻的旋转世界里迷失,反而如一条明亮的河流,在坚硬机器、斑驳光影的密林里,弯延穿过,用诗歌和诗歌精神滋润、柔软、照亮着这座城市的心膛。
可喜的是,东莞诗歌这条河流,涓涓不雍, 绵延不绝,老、中、青、少、幼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为诗者,层出不穷,均有相应的群体。诗人们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在现实中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皆是源自内心热爱,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诗歌创作,进行着真、善、美的追求。续伸着这座城市的诗意文脉,丰富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性。
可赞的是,东莞诗歌这条河流,从发源至今,一直是以河纳百流的姿态,容纳着各着诗歌创作观念、形态和取向,包容并兼,百舸争流,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不管外界如何想当然是地贴上标签、符号,但东莞的诗人们,自始至终秉承着自己的审美立场,坚守着相应的精神高度、遵循艺术规律去创作,不蹭热度,不跟风,不盲从,产生了大量源自生命本体的优秀诗歌文体。
可叹的是,东莞诗歌这条河流,诗人们有些还囿于生活表象的诗意感受和情感表达,满足于审美层面上的完整性。在语言探索上的冒险,在诗的发现与创造,在诗的哲学意味、信仰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认知和重视。
东莞,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试想,如果没有执政者们诗人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带领人们将一个农业县建设成现在的品质都市?如果没有建设者们诗人般的探索、试验精神又怎能呈现出眼前这片科技创新的东莞景象?如果没有人们诗人般的炼金术、想象力,又怎会产生我们正置身其中的引领潮流的商业模式?在科创制造名城里,在机器与商业之间,流动着看似毫无经济效益的诗歌,这种巨大的差异比照,本身就是一种诗意。诗歌,如一条河流般飘荡着的胸巾,正挂在东莞这座城市的胸前,彰显着东莞的品质内涵。2023年,东莞建设文化强市的号角已吹响,东莞诗歌的河流必将在龙舟竞渡的战鼓中,流向宽广!

备注:本力图全面、客观呈现东莞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现状,故以时间为辐线,作平述记录,文中提及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如有疏漏,请批评补正。


黎启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原东莞青年诗歌学会会长。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31届青年作家班学习;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的第31届 “青春诗会”。作品先后在《新华文摘》《诗刊》《人民文学》 等刊物发表。出版有诗集《你刮了胡子就跟我一样年轻》《伶仃洋叹歌》《零丁洋再叹》等多部。



本专辑摄影:谢海衡
专 题

抗疫作品集


我为春天写首诗


诗家风采



征   稿

广东诗人(gdsrj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风诗刊:​《金水长风》后记 文/ 何塞 (2023年第11期总第四十三期)
中国打工诗群诗点评
1987年浪漫的诗歌集记事本\u002F日记本\u002F诗集
《诗画天地微刊社》签约诗人四世同堂诗集
孙武军签售会|用诗歌创造色彩
贾平凹诗歌创作研究综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